苑秀麗
摘 要:馬克思和恩格斯寫作《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方面是當時無產階級革命實踐的要求,另一方面是為了清算他們以前對德國哲學的信仰。在這一著作中,他們以科學的實踐觀為基礎,批判了當時在德國流行的哲學意識形態和所謂的“真正社會主義”,系統地表述了他們對社會歷史的總體性看法,論證了實現共產主義的必然性。《德意志意識形態》是一部闡述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的重要著作。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是黨的十八大提出的新的目標任務。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時期,學習這一著作,對于貫徹執行習近平總書記原原本本學習和研讀經典著作的號召,扎實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德意志意識形態》; 歷史唯物主義; 改革開放
中圖分類號: G4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9749(2014)04-0038-05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制定了中國進一步改革開放的路線圖。全會結束后不久,中共中央政治局于2013年12月3日舉行了第十一次集體學習,主題是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和方法論。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強調全面深化改革離不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指導,我們黨在中國這樣一個有著13億人口的大國執政,面對著十分復雜的國內外環境,肩負著繁重的執政使命,如果缺乏理論思維的有力支撐,是難以戰勝各種風險和困難的,也是難以不斷前進的。“黨的各級領導干部特別是高級干部,要原原本本學習和研讀經典著作,努力把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自己的看家本領,堅定理想信念,堅持正確政治方向,提高戰略思維能力、綜合決策能力、駕馭全局能力,團結帶領人民不斷書寫改革開放歷史新篇章。” 《德意志意識形態》就是一部闡述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的重要著作,這篇著作關于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為我們深入認識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創新,深入認識中國當前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提供了科學的方法論原則和豐富的思想資源。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時期,學習這一著作,對于貫徹執行習近平總書記原原本本學習和研讀經典著作的號召,扎實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一、《德意志意識形態》關于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
《德意志意識形態》是馬克思和恩格斯1845—1846年合寫的著作,這部著作第一次比較系統地闡述了唯物主義歷史觀,為無產階級和勞動群眾提供了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這部著作的寫作是為了清算他們以前對德國哲學的信仰,清除各種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意識形態對工人運動的影響。在這一著作中,他們以科學的實踐觀為基礎,批判了當時在德國流行的哲學意識形態和所謂的“真正社會主義”,系統地表述了他們對社會歷史的總體性看法,論證了實現共產主義的必然性。馬克思、恩格斯通過對費爾巴哈、鮑威爾、施蒂納的唯心主義歷史觀的批判和對資產階級哲學的清理,第一次鮮明地闡述了人類社會的前提、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規律、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共產主義實現的歷史必然性等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唯物史觀,把物質生產活動作為全部歷史的基礎,它不僅堅持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因而是唯物主義的,而且通過強調物質生產活動的作用揭示了生產力、生產關系和意識上層建筑是怎樣“運動”起來的,第一次使它們有了歷史,并對它做了徹底唯物主義的說明。
1.關于人類歷史的前提
與青年黑格爾派認識社會和歷史的方式不同,馬克思、恩格斯說:一切歷史的第一個前提是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活動。“我們開始要談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不是教條,而是一些只有在臆想中才能撇開的現實前提。這是一些現實的個人,是他們的活動和他們的物質生活條件,包括他們已有的和由他們自己的活動創造出來的物質生活條件。”他們又說:“我們首先應當確定一切人類生存的第一個前提,也就是一切歷史的第一個前提,這個前提是: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東西。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而且,這是人們從幾千年前直到今天單是為了維持生活就必須每日每時從事的歷史活動,是一切歷史的基本條件。……因此任何歷史觀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必須注意上述基本事實的全部意義和全部范圍,并給予應有的重視。”他們對人的活動,對現實的人的高度重視,躍然紙上。就是說,物質資料的生產是人類歷史的發源地和出發點。必須把人們的生產活動和物質生活條件作為研究人類歷史的前提和基礎,并在這個基礎上去探討社會結構和歷史發展的規律。“這種歷史觀就在于:從直接生活的物質生產出發闡述現實的生產過程,把同這種生產方式相聯系的、它所產生的交往形式即各個不同階段上的市民社會理解為整個歷史的基礎,從市民社會作為國家的活動描述市民社會,同時從市民社會出發闡明意識的所有各種不同理論產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學、道德等等,而且追溯它們產生的過程。……這種歷史觀和唯心主義歷史觀不同,它不是在每個時代中尋找某種范疇,而是始終站在現實歷史的基礎上,不是從觀念出發來解釋實踐,而是從物質實踐出發來解釋各種觀念形態。”這段話是馬克思、恩格斯對自己的歷史觀較為完整的概括。把物質生產活動作為歷史的基礎,是馬克思、恩格斯的歷史觀最基本的內容。對歷史前提的確定,從根本上闡明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實質,劃清了歷史唯物主義與歷史唯心主義的界限。
2.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
不論是青年黑格爾派還是費爾巴哈,都用意識來說明歷史,都是唯心史觀。這種觀點之所以錯誤,就在于顛倒了意識和存在的關系,完全不符合人類現實生活過程。馬克思和恩格斯闡述了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我們的出發點是從事實際活動的人,而且從他們的現實生活過程中還可以描繪出這一生活過程在意識形態上的反射和反響的發展。甚至人們頭腦中的模糊幻象也是他們可以通過經驗來確認的、與物質前提相聯系的物質生活過程的必然升華物。因此,道德、宗教、形而上學和其他意識形態,以及與它們相適應的意識形式便不再保留獨立性的外觀了。它們沒有歷史,沒有發展,而發展著自己的物質生產和物質交往的人們,在改變自己的這個現實的同時也改變著自己的思維和思維的產物。不是意識決定生活,而是生活決定意識。”這就是說,意識不是憑空產生的,意識是對現實生活過程的反映。它最初就是直接與人們的物質活動、與人們的各種交往、與現實生活的語言交織在一起的。
馬克思、恩格斯同時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作為理論形態反過來又積極地影響人們的實踐活動,成為影響歷史發展的一個不容忽視的能動因素。
3.生產力在人類社會發展中的決定性作用
關于生產力,在資產階級經濟學家那里早已有過論述,馬克思和恩格斯科學地界定了它。生產力是人們改造世界的物質活動,是指在社會生產活動中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在這里,馬克思明確規定了構成生產力的三個基本要素:具有一定勞動經驗并掌握一定生產技能的人、生產工具和勞動對象。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就是人們同自然界的關系即在改造自然的生產活動中人的力量的發揮和發展程度的現實表現。
生產力具有客觀性,“歷史的每一階段都遇到一定的物質結果,一定的生產力總和,人對自然以及個人之間歷史地形成的關系,都遇到前一代傳給后一代的大量生產力、資金和環境,盡管一方面這些生產力、資金和環境為新的一代所改變,但另一方面,它們也預先規定新的一代本身的生活條件,使它得到一定的發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質”。這就是說,我們現有生產力的發展,必須以前人留下的生產力狀況、物質條件為前提,而這個前提不以我們的意志為轉移。
生產力具有社會性。他們說:“歷史不外是各個世代的依次交替。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遺留下來的材料、資金和生產力;由于這個緣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變了的環境下繼續從事所繼承的活動,另一方面又通過完全改變了的活動來變更舊的環境。”
馬克思說:“各個人——他們的力量就是生產力——是分散的和彼此對立的,而另一方面,這些力量只有在這些個人的交往和相互聯系中才是真正的力量。”離開歷史發展,離開某個歷史階段上的工業和交換關系,便無法認識這個歷史階段的生產力。“人們所達到的生產力的總和決定著社會狀況,因而,始終必須把‘人類的歷史同工業和交換的歷史聯系起來研究和探討。”
與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僅僅把生產力看作增長物質財富的手段不同,馬克思把生產力視為整個人類歷史的基礎。歷史的本質就在于,它是受一定生產力發展制約的一個有聯系的交往形式的序列,因而也就是生產力的歷史。每一歷史階段生產力的發展狀況,既取決于前一歷史階段生產力發展的基礎,又取決于該階段人和物的結合方式,也就是一定的生產關系。因此,關于生產力的發展動力,既不能歸因于人類的本性,也不能歸因于精神力量,而只能研究生產力本身的各要素,研究進行生產的方式。
4.關于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規律
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恩格斯通過對勞動活動的兩重性和社會分工在生產力與交往形式之間中介作用的分析,認識到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相互關系,闡明了生產的這兩方面的基本聯系及其發展的辯證法。他們指出,生命的生產“立即表現為雙重關系:一方面是自然關系,另一方面是社會關系”,這種“雙重關系”指的就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生產是一種改造自然的活動,人必定要和自然發生關系,這種人和自然的關系就表現為一定的生產力。另一方面,人們進行生產活動同自然界發生關系的時候,必須聯合起來,形成一定的交往關系。這種在生產中結成的交往關系就是生產關系,它是生產活動的必要條件。馬克思、恩格斯明確地把生產關系從整個社會關系中區別開來,用交往形式、交往關系等術語來表示。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表現了歷史發展的基本規律。由生產力發展所引起的生產關系的更替,是社會制度變革的根本原因。“一切歷史沖突都根源于生產力和交往形式之間的矛盾。”這種矛盾“每一次都不免要爆發為革命”。一部生產力的發展史也就是一部交往形式不斷變革的歷史。馬克思、恩格斯認為,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原來與生產力相適應的交往形式就成為生產力發展的桎梏,社會的變革就會到來,新的交往形式代替舊的。同時,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的發展具有反作用。當交往形式適應生產力發展時,能促進生產力發展;反之,則阻礙生產力發展。
5.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基本原理
馬克思、恩格斯把上層建筑分為兩個部分:國家的和觀念的上層建筑,觀念的上層建筑包括各種不同的社會意識形式,如宗教、哲學、道德等等。他們認為國家和法等上層建筑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人們的交往方式是國家和法律的現實基礎,這是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的。這種現實的交往關系決不是國家政權創造出來的,相反,它們本身才是創造國家政權的力量。馬克思、恩格斯對國家與法的經濟基礎和階級實質作了深刻的分析,批判了那種把國家和法當作“普遍意志”的產物的錯誤觀點,再一次表現了和唯心史觀的對立。馬克思、恩格斯十分重視國家在整個上層建筑中的作用,并提出了與此密切相關的革命和奪取政權的問題。“每一個力圖取得統治的階級,即使它的統治要求消滅整個舊的社會形式和一切統治,就象無產階級那樣,都必須首先奪取政權。”
6.關于共產主義的歷史必然性
唯物史觀是與探尋人類解放之路聯系在一起的,關于共產主義的歷史必然性成為唯物史觀的重要內容。馬克思、恩格斯從社會發展規律的高度論證了共產主義的歷史必然性,論證了共產主義是現實的運動,不是一種道德要求,為人的自由與解放指明了發展方向。馬克思清楚地看到,正像資本主義社會形態代替封建主義的社會形態一樣,共產主義社會形態也必然代替資本主義。歷史的這種進步趨勢,決不依人們的主觀意志為轉移,它是由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決定的。
歷史唯物主義并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歷史哲學。恩格斯說:馬克思首先是一個革命家。馬克思提出,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的原則在這里又一次得到了體現。“對實踐的唯物主義者即共產主義者來說,全部問題都在于使現存世界革命化,實際地反對并改變現存的事物。”馬克思、恩格斯說:“意識的一切形式和產物不是可以通過精神的批判來消滅的,不是可以通過把它們消融在‘自我意識中或化為‘怪影、‘幽靈、‘怪想等等來消滅的,而只有通過實際地推翻這一切唯心主義謬論所由產生的現實的社會關系,才能把它們消滅;歷史的動力以及宗教、哲學和任何其他理論的動力是革命,而不是批判。”因此,唯物史觀一經形成,馬克思便從中直接引出共產主義的結論,并用以指導當時的工人運動。“共產主義對我們來說不是應當確立的狀況,不是現實應當與之相適應的理想。我們所稱為共產主義的是那種消滅現存狀況的現實的運動。這個運動的條件是由現有的前提產生的。”
二、《德意志意識形態》對當代中國改革開放的指導意義
“學習《德意志意識形態》,最重要的是深刻學習和領會書中所闡發的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學習掌握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并且能夠運用這些基本原理觀察形勢、分析問題、指導工作。”這部著作關于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論對于我們深入理解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具有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是黨的十八大提出的新的目標任務,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說就是“向全黨全國發出了深化改革開放新的宣言書、新的動員令”。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應當以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深入領會全面深化改革的偉大意義。
1.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是適應中國國情的必然選擇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我們黨現階段提出和實施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之所以正確,就是因為它們都是以我國現時代的社會存在為基礎的。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我國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總體部署,是從我國現在的社會存在出發的,即從我國現在的社會物質條件的總和出發的,也就是從我國基本國情和發展要求出發的。習近平總書記牢牢把握住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這是因為,改革開放是適應中國國情的必然選擇。我國在建立社會主義經濟基礎以后,多年來沒有制訂出為發展生產力創造良好條件的政策。社會生產力發展緩慢,人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條件得不到理想的改善,國家也無法擺脫貧窮落后的狀態。正是這種情況,迫使我們在1978年12月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決定進行改革。鄧小平同志清醒地認識到,如果再不實行改革,我們的現代化事業和社會主義事業就會被葬送。改革開放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使中國人民的面貌、社會主義中國的面貌、中國共產黨的面貌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事實證明,改革開放是適應中國國情的偉大決策。
全面深化改革開放也是適應中國國情的必然選擇。改革開放取得偉大成就的同時,也積累了一些矛盾和問題,比如城鄉發展不平衡、貧富差距持續拉大、腐敗現象嚴重以及環境污染、土地糾紛不斷等一系列社會問題。對此,習近平總書記一再強調:“改革開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開放的辦法來解決。” “應對當前我國發展面臨的一系列矛盾和挑戰,關鍵在于全面深化改革。”我們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要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從紛繁復雜的事物表象中把準改革脈搏,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內在規律。
2.全面深化改革必須繼續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推動社會全面進步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在社會基本矛盾的辯證運動中,生產力是最革命的因素,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是整個社會面貌和社會變遷的根本決定因素。“人們所達到的生產力的總和決定著社會狀況。”“沒有蒸汽機和珍妮走錠精紡機就不能消滅奴隸制;沒有改良的農業就不能消滅農奴制;當人們還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質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證的時候,人們就根本不能獲得解放。”鄧小平同志對于發展生產力的高度重視開辟了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新篇章。他說:“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就是要發展生產力。馬克思主義的最高目的就是要實現共產主義,而共產主義是建立在生產力高度發展的基本上的。社會主義是共產主義的第一階段,是一個很長的歷史階段。社會主義的首要任務是發展生產力,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從1958年到1978年這20年的經驗告訴我們: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要消滅貧窮。不發展生產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說是符合社會主義要求的。”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證明了“發展才是硬道理”。習近平總書記根據我國生產力發展水平依然比較低的實際,明確強調,堅持發展仍然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這個重大戰略判斷。他提出以深化改革作為解決問題的總思路。他認為,改革中存在的問題,許多是發展中的問題,因此,我們必須緊緊抓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堅持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這個重大戰略判斷。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學習和掌握物質生產是社會生活的基礎的觀點,準確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關系。生產力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最活躍、最革命的要素。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我們要堅持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這個重大戰略判斷,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推動我國社會生產力不斷向前發展,推動實現物質的不斷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的統一”。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發展程度制約著實現公平正義的程度,進一步把“蛋糕”做大,才能為公平合理分割“蛋糕”打好堅實的物質基礎。
3.全面深化改革,發揮生產關系、上層建筑對生產力和經濟基礎的能動作用,推動社會向前發展
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有著作用和反作用的現實過程,并不是單線式的簡單決定和被決定邏輯。在一定條件下,生產關系、上層建筑又影響著生產力和經濟基礎。當交往形式適合生產需要的時候,它促進生產的發展;當交往形式不適應生產的需要時,它就成為生產的桎梏,阻礙生產力的發展。因此,我們既要從總的歷史發展中,從根源、基礎的意義上肯定生產力對于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對于上層建筑的決定作用,又要從影響、條件和主要矛盾轉化的意義上肯定生產關系的變革對于生產力發展、上層建筑變革對于經濟基礎完善的反作用。生產關系與上層建筑的變革由生產力的發展所引起,并為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創造經濟關系、政治關系和思想文化關系的條件。這意味著,不僅一邊要做大“蛋糕”,而且另一邊要分好“蛋糕”,要讓人民群眾共同享受改革開放的成果,改革開放的事業才能順利地進行下去,才有可能全面深化下去。
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原理,不僅涉及社會的經濟關系,而且涉及社會的政治關系和思想關系,也就是說,它把社會作為一個統一的完整的“社會機體”,即一個有著內在聯系的各種社會現象和社會關系的體系來理解。習近平總書記深諳其中的道理,他說:“我們黨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案,是因為要解決我們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僅僅依靠單個領域、單個層次的改革難以奏效,必須加強頂層設計、整體謀劃,增強各項改革的關聯性、系統性、協同性。只有既解決好生產關系中不適應的問題,又解決好上層建筑中不適應的問題,這樣才能產生綜合效應。同時,只有緊緊圍繞發展這個第一要務來部署各方面改革,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為改革提供強大牽引,才能更好推動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相適應。”
4.中國的改革開放是對歷史唯物主義關于社會基本矛盾理論的運用和發展
《德意志意識形態》揭示的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原理,是當前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刻理論依據。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這兩對矛盾的運動發展推動人類社會由低級向高級不斷發展。人類為了自己的生存發展,必須不斷進行物質生產;而為了創造更多的物質財富,又必須發展科學技術,改進生產方式,提高勞動者素質,從而推動了生產力的整體進步。而生產力的發展又要求先進的生產關系和政治的、社會的、思想文化的社會關系與之相適應。社會基本矛盾的辯證運動既為新舊社會形態的更替提供了必然性與合理性,也為同一社會形態,同一社會制度的調整、改革、健全、完善提供了必然性與合理性。
中國的改革是成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關于社會基本矛盾理論的典型范例,同時改革的實踐也是豐富和發展社會基本矛盾理論的典型范例。我們黨明確提出,改革是一場革命,為了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完善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必須對不適應生產力發展和社會主義經濟基礎完善的生產關系與上層建筑的某些方面和環節進行改革。而且改革是全面改革,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自覺調整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的各個方面和環節,來適應初級階段生產力發展水平和實現現代化的歷史要求。鄧小平所講的改革是全面的,他說:“這場革命既要大幅度地改變目前落后的生產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變生產關系,改變上層建筑。”只有全面地進行改革,使整個改革配套成龍,才能有效解決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保證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又好又快地進行。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進一步堅定推進改革開放的決心,正是看到了改革開放是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運動使然。習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學習和掌握社會基本矛盾分析法,深入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只有把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同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結合起來觀察,把社會基本矛盾作為一個整體來觀察,才能全面把握整個社會的基本面貌和發展方向。”改革開放既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的根本途徑,也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改革是一切社會發展的普遍形式,所謂“社會主義社會”,也“不是一種一成不變的東西,而應當和其他社會制度一樣,把它看成是經常變化和改革的社會”。這既說明了社會主義改革的必然性,同時也說明了社會主義改革的長期性。“我們提出進行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適應我國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變化來推進社會發展。社會基本矛盾總是不斷發展的,所以調整生產關系、完善上層建筑需要相應地不斷進行下去。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這是歷史唯物主義態度。”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 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 陳先達.馬克思早期思想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4] 中共中央組織部,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共中央編譯局.馬列主義經典著作選編學習導讀[M].北京:學習出版社,2011.
[5] 陳先達主編.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提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
[6] 顧海良主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責任編輯:龐 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