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美容 王芳芳 袁本芳
摘 要:有關高校師德建設長效機制的研究始于20世紀90年代。20多年來,學術期刊發表的關于高校師德建設機制問題的研究論文有240余篇,有部分著作涉及師德建設機制的內容,但尚未發現公開出版關于高校師德建設長效機制的學術專著。通過分析這些研究成果發現,高校師德建設長效機制研究主要集中在領導組織機制、教育宣傳機制、監督激勵機制、考核評價機制等幾個方面。
關鍵詞:高校教師; 職業道德; 師德建設; 機制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9749(2014)04-0102-03
檢視公開出版的高校師德建設的專著,內容主要涉及師德現狀及原因、師德建設途徑和方法等,沒有專門研究高校師德建設機制的著作。為了全面掌握高校師德建設長效機制研究的總體現狀,我們運用“中國知網”、“中國學術文獻網絡出版總庫”、“哲學與人文科學”、“社會科學I輯”、“社會科學II輯”數據,采用高級檢索方式,對“師德機制”、“師德建設機制”、“高校師德建設機制”、“高校教師職業道德建設”、“高校師德建設長效機制”、“高校師德建設領導機制”、“高校師德建設教育機制”、“高校師德建設監督機制”、“高校師德建設激勵機制”、“高校師德建設評價機制”等研究主題進行了多次檢索。檢索發現,從《青海師專學報》1991年第3期發表趙瑞麟《談高校師德建設及其激勵機制》一文以來,學術期刊發表的關于高校師德建設機制問題的研究論文有240余篇,但2000年之前非常少,共有5篇。進入21世紀,尤其是2005年以后,高校師德建設長效機制的研究論文明顯增多。就其內容來分析,這些研究成果涉及高校師德建設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建設高校師德建設長效機制的原因與必要性以及各種機制的建立等,而長效機制建設研究主要集中在組織領導機制、教育宣傳機制、監督激勵機制、考核評價機制等方面。
一、關于高校師德建設的組織領導機制研究
不少研究者認為,為加強學校對師德建設工作的有力領導和有效組織,要成立專門的領導小組負責組織領導工作。“黨委書記、校長作為組長,是師德建設工作的第一負責人;分管副書記和分管校長作為副組長,是師德建設的直接負責人。領導小組成員有黨委宣傳部、人事處、教務處、科研處、工會等部門。學校形成了由黨委領導、行政組織實施,工、團等組織積極參與的師德建設管理體系和統一領導、分工負責、協調一致的師德建設工作格局。”[2]“學校二級教學單位成立相應師德建設領導小組,并對師德建設負有直接責任,要合理分工,落實責任,結合本單位實際,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把教師師德建設的各項工作落到實處。”[3]
不少研究者指出,高校師德建設要有切實可行的具體目標、工作計劃以及具體的實施保障措施,這是構建組織領導長效機制的主要內容。“領導小組要研究制定教師職業道德建設總體規劃、年度目標,明確當年師德建設的主題、主要內容、主要措施等,讓學校職能部門和教師清楚了解學校在師德建設方面的年度任務和具體要求。”“在制定目標和分解目標的過程中,要廣泛聽取教師的意見。教師的參與度越高,自覺參與目標實施的能動性就越大,這樣就越容易形成齊抓共管、協調配合的管理服務體系,為教師道德建設提供可靠的組織體系。”[4]在制定目標和措施的同時,還要“加大精力投入和經費投入力度,定期開展師德狀況分析,研究師德建設工作。把師德建設擺在教師工作的首位,貫穿于管理工作的全過程。學校基層黨組織、廣大黨員教師要充分發揮政治核心作用和先鋒模范作用。學校教代會和群眾團體緊密配合,學生、家長和社會積極參與,形成加強和改進師德建設的合力”[5]。
二、關于高校師德教育宣傳機制研究
高校師德建設的教育宣傳機制,主要在于通過師德教育與宣傳,達到提高教師的職業道德意識和師德水平的目的。一般認為,高校師德建設教育宣傳機制的建立,是提升高校教師職業道德水平的重要前提和保障。進行師德教育,需要建立起完善有效的師德宣傳教育體系,使師德宣傳教育貫穿于師德建設的全過程。
第一,區分不同對象進行教育宣傳。師德教育的對象包括職前教師和在職教師兩類,前者是后者的補充力量,師德教育應有不同的要求。“在職教師職業道德教育與培養工作的目標為:在教師中牢固樹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共同理想,牢固樹立教書育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良好師德師風,實現以愛崗敬業、積極進取、無私奉獻。熱愛學生、為人師表等為內容的教師職業道德素質的顯著提高,培養一支無愧于‘人類靈魂工程師稱號的教師隊伍。”[6]“職前教師的職業道德教育,主要以高等師范院校的教師教育以及高校教師崗前培訓為主。其目標為在準教師中樹立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確立教書育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主流教育價值的導向,灌輸并陶冶熱愛教育、熱愛學生、為人師表等教師職業道德意識,以‘人類靈魂工程師的要求去培養未來教師隊伍的教育素質。”[7]對在職教師進行師德宣傳教育,主要是“抓好崗位教育,寓師德教育于工作之中。定期組織開展多種多樣的學習教育活動,重點學習高等教育法律法規、高等教育心理學、高等教育學、高等學校教師職業道德修養等內容,促使他們自覺遵守國家法律、法規,貫徹、執行黨的教育方針、政策,增強對國家、社會和學校的了解和認識,不斷提高思想政治覺悟”[8]。對新上崗的教師進行師德宣傳教育,主要是要抓好崗前培訓,“進行包括師德、校情、規章制度等方面內容的教育培訓,實行嚴格的導師制度,選擇德才兼備的中老年教師做青年教師的導師,在思想道德建設、業務能力培養等各方面進行傳、幫、帶,提高青年教師遵守師德規范的自覺性和主動性”[9]。教師師德教育還要“建立健全師德教育培訓檔案,堅持崗前教育培訓與崗位教育培訓相結合,建立多渠道、多層次的教師職前、職中一體化的師德教育和培訓機制,使教師師德教育培訓制度化、規范化”[10]。
第二,不斷完善豐富宣傳教育形式。“教育形式必須是能夠有效地實施教育目標體系的載體,要豐富多樣,吸引教師主動參與。”[11]在高校師德建設的宣傳教育中,要充分利用各種資源,進行多種形式的宣傳教育。“師德建設要在高校范圍內取得成效,就必須把全體號召和模范帶頭結合起來,把教育引導與人格示范結合起來,通過宣傳營造出氣氛濃厚、聲勢浩大的輿論環境。通過采取多種形式宣傳高尚師德,一是組織全校教師開展師德建設大討論,集中組織教師利用政治學習和組織生活時間開展師德建設的討論。二是通過廣播、板報、櫥窗、網絡等多種形式宣傳師德建設。三是發揮師德典型的榜樣和示范作用,形成優良的師德風范,推進全校師德水平的提升。四是充分發揮學生在師德建設中的互動作用,形成尊師重教的良好氛圍,激勵教師以德修身,以德育人的積極性和主動性。”[12]
三、關于高校師德監督激勵機制研究
高校師德監督激勵機制是指對高校教師的師德狀況和其行為目標的選擇起督促、制約與引導作用的系列措施與制度。“監督激勵機制作為高校師德建設長效機制的重要內容,具有調控、預防、補救、改進和提升的功能”[13],是加強高校師德建設的重要保障。而要構建高校師德建設的監督激勵長效機制,需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要有合理的監督方式和健全的監督組織機構。有研究者提出,“師德監督以自律和他律相結合、行政監督與社會監督相結合、網上公示與BBS論壇相結合的方式進行”[14]。還有研究者提出“建立并完善學校內部組織監督、同行監督、學生監督三位一體的師德監督網絡,及時把握每位教師遵守師德規范和教書育人的情況”[15],“鼓勵學生對教師師德進行評價,以及教師之間互相評價,督促教師更新思想觀念、完善道德修養,建立起師德問題公告制度和輿論監督的有效機制”[16]。
第二,要有及時的監督信息反饋。即“高校師德建設的決策機關-黨委發出信息后,通過下屬各部門把信息傳輸在職教師、學生家長、社會人士、學生,及時收集信息,再把收集到的信息返回到決策機關,以便對師德建設決策進行修正和調整”[17]。同時,還要把監督的結果與教師評定、聘用、評優、晉升、獎懲等掛鉤。
第三,采取合適的激勵手段。“高校教師是社會中較為獨特的群體和階層。因此,在高校師德建設工作中,運用激勵方法具有特殊的作用。激勵主要有物質激勵和精神激勵兩種。實踐證明,建立健全師德建設的物質激勵和精神激勵機制非常必要”,“高校要進一步完善各種師德建設的激勵制度,在教師崗位聘任、職稱評聘中實行師德失范‘一票否決制。”[18]
四、關于高校師德考核評價機制研究
“師德考核既是對教師職業行為是否遵循職業道德規范的考察和評定,也是將師德規范內化為教師個人行為準則的轉換機制及教育渠道和方式。”[19]所謂師德評價,即教師職業道德評價,它“是人們憑借社會輿論、教育傳統和內心信念等力量,采用一定的道德標準,判斷教師在教育活動中的行為和道德品質的道德價值的活動”[20]。而要進行師德考評,首先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科學的師德規范考評機制,這一機制的建立,“是師德建設制度化、規范化并形成良好運行狀態的重要一環,也是引導教師遵守師德規范,提高道德素質的有效途徑”[21]。
第一,建立科學的考評指標體系。有研究者提出“建立師德考評指標體系,以社會公德、職業道德等為主要內容”[22],“其中,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質,愛崗敬業的精神,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的表現,關心學生、尊重學生的態度,團結協作的精神以及良好的學術規范等,都應該是師德評價指標中必須具備的要素”[23]。但是,在此需要注意的是“高校之間各有特色,高校教師也富有個性特點。因此,對教師的師德評價不必整齊劃一,可在教育部頒布的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的框架下,各級各類教育機構依據自身特點和評價目標,制定出各具特色的評價標準”[24]。
第二,制定多樣化的考評方法。有研究者指出,“師德評價可分為自我評價、學生評價和專家評價三個層面進行”[25],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來定期考評教師的師德表現。有研究者認為高校師德的考評還應注意考評的動態性與長期性,“師德是在長期的道德實踐中形成的。它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因此,考核教師師德好壞應“看其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是否堅持用自己的高尚品德熏陶和感染學生的品德、是否堅持用自己的人格影響學生的人格”[26]。另外,在考核的手段上,大都認為還應堅持公開與隱蔽相結合,通過觀察、交流、面談等多種形式對教師師德的真實表現予以評價。
第三,注重考評結果的實效性。注重考評結果的實效性,就是要將師德評價的實際效果和評價結果進行有效運用。有研究者提出應建立師德檔案袋,“把經過公示認可的考評結果予以建檔,作為教師聘用的準入條件和退出機制,并與職稱晉升、調整工資、表彰先進掛鉤,在激勵先進的同時,保證教師隊伍的整體質量,使教育事業健康有序地發展”[27]。大多數研究者贊成將師德考評結果與晉升、獎懲等掛鉤,但也有研究者指出“師德評價不是為了對教師的品行進行‘定性或‘定論,而在于及時矯正不良行為,為了促進教師師德的提升”[28]。
參考文獻
[1][9] 劉連富.“三位一體”構建師德建設長效機制[J].統計與管理,2012(6):169-170.
[2][3][11] 哈斯也提·艾力,張濤.構建高校師德建設長效機制的對策建議[J].伊犁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128.
[4] 敬楓蓉,戴麗紅.構建高校師德建設長效機制 提高師德建設水平[J].理論與改革,2009(4):127-129.
[5][6][19] 錢煥琦.教師職業道德[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235-236,230,243.
[7][8][24] 王文升.構建新時期高校師德建設長效機制[J].發展,2007(3):76.
[10][20][21] 沈紅宇.高校教師職業道德建設概論[M].哈爾濱:哈爾濱工程大學出版社,2007:216,249,216.
[12] 徐謖,楊直凡,等.立德樹人,構建高校師德建設長效機制[J].政工研究動態,2008(7):35-37.
[13] 洪玉蘭.關于構建新時期高校師德建設長效機制的思考[J].衛生職業教育,2011(7):18.
[14] 林寧,王勁松.論高校師德建設及其激勵監督機制的構建[J].理論月刊,2006(3):157-159.
[15] 吳九占.論建立師德建設的長效機制[J].教育與職業,2006(8):24-25.
[16] 張建華.科學發展觀視野下的高校師德建設長效機制構建[J].今日科苑,2009(12):1671-4342.
[17][25] 王德勛.高校師德建設運行機制及目標考核探討[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9(4):69-72.
[18] 韋詩業.論高校師德教育的主體間性轉向[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1(2):74-76.
[22][27] 張麗萍.試論新時期高校師德評價機制的構建[J].黑河學刊,2010(5):81-82.
[23] 鄭婧伶,徐英.高校教師師德評價機制評析與重建[J].廣西警官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3(3):59-62.
[26] 黃麗貞.加強師德建設必須完善師德評價機制[J].大學教育,2012(3):77-79.
[責任編輯:張俊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