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少成
1960年白敦仁老師從波蘭講學歸來,仍在成都七中執教。他應邀指導我們備課,在進修學院為我們青年教師講課。以后幾十年我一直向他老人家討教請益;雖在“文革”時期,每見面問候老師后,也要“挖油”。以致后來老師見我就開玩笑:“今天考我啥子?”仍然有問必答,啟迪后生。
1980年白老師專程到鹽道街學校借調我去成都大學任課。業師鐘樹梁副校長和白敦仁系主任交代:“兩個畢業班的語文教學法都由你任教。不試教,直接上課去。別怕沒有上過高校的課,相信你上得好!”這也說明老師對學生的了解和信任。這也使我終身難忘!
如今回憶往事,總要想到白老多次講過“要敲開語言文字的外殼”。他不主張青年教師去研究什么“神韻”、“境界”之類的主觀感受,十分強調體會杜甫提出的“晚節漸于詩律細”,他告訴我們青年教師:“要學好格律詩,必須懂得和掌握律絕的句式。每首律詩或絕句,都是由那幾種句式組合而成的。”
白老師的科學分析,解開了格律詩藝術形式的 神秘面紗,讓我們能夠直接看清“廬山真面目”,獲得解開藏寶箱的密碼。以后我們也就比較輕松地剖析律詩和絕句的句式結構,掌握了學習和研究的基本技能。
一、探五言詩律
1960年我25歲,盡管僅有高中二年級學歷,卻因情勢所迫,承擔起高中三年級語文課。王侃校長要我“邊教邊學,缺啥補啥,拜老先生為師。虛心請教”。我雖說努力自學,讀過許多古籍,但苦于無法把知識理出頭緒,串聯起來,學以致用。此時得遇名師,簡直喜出望外。只要有機會見到白老,總要抓緊時間請教求益。
一次我在公園茶館喝茶備課,突然發現白老也來品茗休息,立馬上前問好,陪著擺龍門陣。后來說到格律詩的句式和“特拗、孤平、三連平、拗救”等問題,白老立即給我開小灶,上了一課。至今我都記憶深刻,不曾忘記。
白老讓我默寫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并且標出每字的平仄字樣,注明句式和上下句的“粘對”關系。
我立馬照辦。老師改正幾個字的平仄,補充“平起、仄起”等字樣后,備課本上留著如下文字:
城闕輔三秦,仄仄仄平平(一)仄起入韻—出
風煙望五津。平平仄仄平(二)平起入韻—對
與君離別意,平平平仄仄(三)平起不入韻—粘
同是宦游人。仄仄仄平平(一)仄起入韻—對
海內存知己,仄仄平平仄(四)仄起不入韻—粘
天涯若比鄰。平平仄仄平(二)平起入韻—對
無為在岐路,平平仄平仄(五)平起特殊—粘
兒女共沾巾。仄仄仄平平(一)仄起入韻—對
老師問:“你說這里有幾種五言基本句式?”
我回答說有五種:
仄仄仄平平(一)仄起入韻
平平仄仄平(二)平起入韻
平平平仄仄(三)平起不入韻
仄仄平平仄(四)仄起不入韻
平平仄平仄(五)平起特殊
老師要求我回去后,一、補充五言絕句和律詩的另幾種組合方式的實例,并加標注。二、補充七言絕句和律詩的另幾種組合方式的實例,并加標注。
當晚,我反復翻閱《唐詩三百首》(要找出某些組合方式真還費力),終于完成第一項作業,這里選載如下。
《塞下曲》:
鷲翎金仆姑,平平仄仄平(二)平起入韻
燕尾繡蝥弧。仄仄仄平平(一)仄起入韻
獨立揚新令,仄仄平平仄(四)仄起不入韻
千營共一呼。平平仄仄平(二)平起入韻
首字和某些第三字可平可仄,不注。
《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仄仄平平仄(四)仄起不入韻
黃河入海流。平平仄仄平(二)平起入韻
欲窮千里目,平平平仄仄(三)平起不入韻
更上一層樓。仄仄仄平平(一)仄起入韻
《春夜喜雨》:
好雨知時節,仄仄平平仄
當春乃發生。平平仄仄平
隨風潛入夜,平平平仄仄
潤物細無聲。仄仄仄平平
野徑云俱黑,仄仄平平仄
江船火獨明。平平仄仄平
曉看紅濕處,平平平仄仄
花重錦官城。仄仄仄平平
這首五律的平仄安排不就是把《登鸛雀樓》的句式組合重復一遍,變成八句么?
二、剖析七言詩律
五言句式分“頭節-腹節-腳節”,七言句式其實就是在五言之上多加一節,變成“頂節-頭節-腹節-腳節”。這里亦示范如次:
仄仄平平平仄仄(一)仄起不入韻
平平仄仄仄平平(二)平起入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三)平起不入韻
仄仄平平仄仄平(四)仄起入韻
仄仄平平仄平仄(五)仄起特殊
七言格律詩《絕句》的組合是:
兩個黃鸝鳴翠柳,仄仄平平平仄仄
一行白鷺上青天。平平仄仄仄平平
窗含西嶺千秋雪,平平仄仄平平仄
門泊東吳萬里船。仄仄平平仄仄平
《江南逢李龜年》:
岐王宅里尋常見,平平仄仄平平仄
崔九堂前幾度聞。仄仄平平仄仄平
正是江南好風景,仄仄平平仄平仄
落花時節又逢君。平平仄仄仄平平
《客至》:
舍南舍北皆春水,平平仄仄平平仄
但見群鷗日日來。仄仄平平仄仄平
花徑不曾緣客掃,仄仄平平平仄仄
蓬門今始為君開。平平仄仄仄平平
盤飧市遠無兼味,平平仄仄平平仄
樽酒家貧只舊醅。仄仄平平仄仄平
肯與鄰翁相對飲,仄仄平平平仄仄
隔籬呼取盡馀杯。平平仄仄仄平平
《詠懷古跡》其五:
諸葛大名垂宇宙,仄仄平平平仄仄
宗臣遺像肅清高。平平仄仄仄平平
三分割據紆籌策,平平仄仄平平仄
萬古云霄一羽毛。仄仄平平仄仄平
伯仲之間見伊呂,仄仄平平仄平仄
指揮若定失蕭曹。平平仄仄仄平平
福移漢祚難恢復,平平仄仄平平仄
志決身殲軍務勞。仄仄平平仄仄平
這首律詩還可以視為將《絕句》句式拆為首聯和尾聯,再把《江南逢李龜年》句式作為頷聯和頸聯插入,組合而成的律詩。
如果青年朋友們也來試試解剖組裝,相信一定能夠很快掌握詩律,懂得如何剖分句式,安排平仄,盡快熟悉絕句和律詩的句式組裝,學會寫作合格的格律詩。
如今回憶白敦仁老師的教導,深感其確是“授人以漁”,善以金針度人的良師!
三、依詩律訂音辨義
白敦仁老師說,掌握格律詩的各種平仄安排,就能利用已知條件分析判斷詩中字詞的準確讀音。經反復閱讀和標注平仄字樣,使我這個一貫把入聲字讀成陽平聲的成都人,也能分辨出“闕、別、隔、葉、捷、壑、朔、漠、識、作、仆、獨、立、節、物、濕、雪、泊、落、客、葛、一、福、祚、復、決”等都是入聲字。下面再略舉數例,以供參考。
1.看
“衣裳已施行看盡”和“共看明月應垂淚”屬于“平平仄仄平平仄”句式,按律,前一個“看”處于第六字位置,后一個“看”處于第二字位置,都必須讀平聲;其音如“堪”,與口語不同。
按,《增韻》凡施設之施,平聲。但此句的“施”,意為舍也,改易也,據《集韻》《韻會》并賞是切,詩上聲,在第四字位置該讀仄聲。
“應”處于第六字位置,必須讀平聲。
“青鳥殷勤為探看”屬于“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式,按律,“看”處于尾字位置,必須讀平聲。
“臥看滿天云不動”屬于“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式,“臥看牽牛織女星”也屬于“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式,但“看”處于第二字位置,就必須讀去聲,其音與口語相同。
2.為
“無為在歧路”——平平仄平仄,“為”是第二字;“日暮聊為梁父吟”——仄仄平平平仄平,“為”是第四字,都讀平聲,音如“惟”。
“為問元戎竇車騎”——仄仄平平仄平仄。“為”是第一字;“本為圣明除弊政”——仄仄仄平平仄仄,“為”是第二字;“風云常為護儲胥”——平平平仄仄仄平,“為”是第四字;“青鳥殷勤為探看”—— 平仄平平仄仄平,“為”是第五字,都讀仄聲,音如“未”。
如果結合詞性分析,可以理解為:作為動詞的“為”讀陽平聲;作為介詞的“為”讀去聲。
3.相
“兒童相見不相識”——平平平仄仄平仄,處于第六字位置的“相”,證明必須讀平聲。而“休問梁園舊賓客,茂陵秋雨病相如” ——平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相”是對句的六字,必須讀平聲。
4.令
進士溫庭筠戲為詞曰:“自從元老登庸后,天下諸胡悉帶令”兩句依律既為“仄平平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則“令”字必然是平聲。這也符合姓氏傳統讀音。
“徒令上將揮神筆,終見降王走傳車” 依律為“仄平平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則第二字依律必須讀平聲。《集韻》:“郎丁切。”《正韻》:“離呈切,音零。廝役曰使令。”其義為使令則讀平聲。“降王”的“降”意即“投降之王”讀平聲;“傳”讀仄聲,音如“篆”,而“車”讀平聲,音如“槎”。
5. 難
“相見時難別亦難”——平仄平平仄仄平,“難”在第四字和尾字位置,必須讀陽平聲。“艱難苦恨繁霜鬢” ——平平仄仄平平仄,“難”在第二字位置,必須讀陽平聲。
“時難年荒世業空”——平仄平平仄仄平,“難”在第二字位置,猶言災難,必須讀去聲。“空”是第七字必須平聲。
6.長
“重幃深下莫愁堂,臥后清宵細細長”——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長”是韻腳字,必須讀平聲。
“樂游古園崒森爽,煙綿碧草萋萋長”這是仄韻詩,“長”處于“平平仄仄平平仄”的尾字位置,意即“生長”,所以必須讀上聲。由此可以集杜句為聯曰:“煙綿碧草萋萋長,雨裛紅蕖冉冉香”;較之摘錄“風含翠蓧娟娟凈,雨裛紅蕖冉冉香”更有創意。
7.過
“鴻雁不堪愁里聽,云山況是客中過”——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過”是尾字押韻,必須讀平聲。“聽”是尾字不押韻,必須讀去聲。
“江上月明胡雁過,淮南木落楚山多。”這是劉長卿《江州重別薛六柳八二員外》“生涯豈料承優詔,世事空知學醉歌。江上月明胡雁過,淮南木落楚山多。寄身且喜滄洲近,顧影無如白發何。今日龍鐘人共棄,愧君猶遣慎風波”的頷聯。 依律為“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句末“過”字不入韻,須讀仄聲,因為對句“淮南木落楚山多”才入韻。
8.教
李商隱《無題》的“風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誰教桂葉香”(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二四六分明”決定了“教”必須讀成平聲,即第一聲。
王昌齡《出塞》的“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渡陰山”(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仄平平),“教”必須讀成平聲,即第一聲。
王昌齡《閨怨》的“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仄平平)亦然。
可是也有例外,比如下面一例:
杜牧《寄揚州韓綽判官》的“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仄仄仄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仄平平)句, “二四六分明”決定了“教”必須讀成仄聲,即第四聲。
可是在央視講詩詞的于丹教授竟然把“教吹簫”按“平平平”讀,這是犯了自己不懂的“尾字三連平”大忌(杜牧是知道避忌的)。稍有詩律常識者都應知道,這個“教”要按照句式的平仄安排讀仄聲,即第四聲。
四、習詩律防違禁忌
傳說有人請侈談文學的某文化人講一下這樣的《烏衣巷》:
朱雀橋畔野草花,烏衣巷口殘陽斜。
舊日王謝堂前燕,飛入普通百姓家。
這位先生暢談了詩人目睹景物變化,慨嘆世事遷移,就此詩的神韻和意境大加贊賞;后來還像舞臺演員表演那樣曼聲吟詠,極盡抑揚頓挫之能事,居然贏得陣陣掌聲。某先生也頻頻點頭致謝。
但懂得詩律者看了這詩,可能會笑掉大牙!何也?因為那“詩”是有意炮制的贗品。就詩律看,它犯了許多忌諱:
1. “句內孤平”
在“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式中,尾字必須押韻。句內頭節如果只有一個平聲字,如像“朱雀橋畔野草花”——平仄平仄仄仄平,“飛入普通百姓家” ——平仄仄平仄仄平,就犯句內孤平。
同理,“閣道回看上苑花”——仄仄平平仄仄平。第四字讀平聲,而且第三字必須用平聲“回”,否則造成“句內孤平”,即除開韻腳平聲字,句內只有一個平聲字。
“潘岳悼亡猶費詞”——平仄平平平仄平。第四字讀平聲,但第三字為文不害意而用仄聲“悼”,必然造成“句內孤平”;故將本當用仄聲的第五字改用平聲字“猶”,于是除開韻腳平聲字,句內還有兩個平聲字,此法即“孤平拗救”也。
又如某作家贈季羨林先生詩云:
聞名久矣季文師,晚歲識荊大悔遲。
學廣功深人盡仰,高風亮節眾咸儀。
《牛棚雜憶》君前導,空谷足音我后隨。
到老春蠶絲未盡,南山東海壽期頤。
由于不知“識”和“足”都是仄聲(入聲),按自己的方言語音讀為陽平聲,使得“晚歲識荊大悔遲”(仄仄仄平仄仄平),犯了孤平;“空谷足音我后隨”(平仄仄平仄仄平),也犯了孤平。
“滿頭霜雪一龍鐘,閱盡斧斤不老松”(仄平平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仄仄平)。按王力先生說的“在‘仄仄平平仄仄平這個句型中,第三字 如果用了仄聲,也叫犯孤平。”
按,“舊日王謝堂前燕”(仄仄平仄平平仄),第二字該平卻仄,不合句式要求,也是違反詩律。
2. “尾字三平”
劉禹錫《烏衣巷》原詩作“烏衣巷口夕陽斜”(平平仄仄仄平平),合律。那個“夕”被改成“殘”后,雖因有“一道殘陽落水中”的成句,但在“烏衣巷口殘陽斜”(平平仄仄平平平)中就變成“尾字三平”,違反詩律。
唐賢為避“尾字三平”,留下許多詩句可供后人參考:
“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平仄平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不用“能臣”,不用“真無論”。
“今日俸錢過十萬,與君營奠復營齋”(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復營齋”的“復”可不能改成“還”啊!
“為乘陽氣行時令,不是宸游玩物華”(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玩”必須讀去聲,因為詞義和詩律所定。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仄平平),“思”本兩讀,此處必須讀去聲。
報載某作家書寫的春聯:“金蛇隱退窸窣去,駿馬奔騰鞺鞳來”,依《宿漁浦》:“燈影動搖風不定,船聲鞺鞳浪初生”,“鞳”仄聲。作者是按重慶方音在處理平仄關系,且用方音標注平仄看看:“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平平”,仍然犯了“尾字三平”之忌。
明白避忌道理,可能誰也不會寫出“老夫聊發青年狂”這種“詩(詞)句”吧?
3. 拗救
律詩、絕句中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稱“拗句”,不合格律的字稱“拗字”。
試看《聽蜀僧濬彈琴》中“客心洗流水,馀響入霜鐘。”(仄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出句是“特拗(特殊句式)”,首字本來應該是平聲,如今用了仄聲,“拗”則須“救”,于是,作者把對句首字換成平聲字“馀”,也就合理解決了。
再看《登岳陽樓》中“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仄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這也是“特拗(特殊句式)”,首字本來應該是平聲,如今用了仄聲,同樣在對句首字上做文章,改用“今”這個平聲字以“救”,就合乎聲律了。
“本為圣明除弊政,敢將衰朽惜殘年”(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原來出句句式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如今少個平聲字,必須保留“除”(平聲),還在對句中把仄聲字改為平聲字“衰”,以后救前,也是好法子。
陸游《夜泊水村》的“一身報國有萬死,雙鬢向人無再青”(仄平仄仄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其中的“無”就既救出句的“萬”(孤平拗救),又救本句的“向”,所以叫“兩救”。
1996年3月,季羨林先生致周汝昌先生的信中說:“今之‘文人,多有不通‘文者,在大學中文系任古典文學教授,不講平仄,不通韻律,不明典故,不解對仗者實繁有徒。如此而言‘藝術性,實如水中捉月、南轅北轍也。”
幾十年后回憶白敦仁老師當年的教學輔導,我永遠抱以感激之情,佩服這位善以金針度人的良師!
如今有些語文教育界人士極力反對教學生掌握語文基本知識,培養和提高運用能力,一味強調“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他們完全忘記了先賢所指出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學則須疑”,“故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我們應當踐行“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訓示。
作者: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成都)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