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雷
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政權組織形式。通過民主選舉組成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人民行使管理國家權力,而公民個人享有的參與政治方面的權利,是國家權力屬于人民的基石,它表明了人民當家做主的地位。當前,我國農民政治權利方面不僅享受不到公平的參政權,而且在人民代表的比例上也存在不公平,造就了農民政治權利的貧乏。
我國農民政治權利存在的問題
一、在選舉權與被選舉權上受法律歧視
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是人民的基本民主權利,它直接體現了人民的國家主人的地位。我國《憲法》第三十三條明確規定“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從法律上確定了公民的權利是平等的。我國公民包括農村公民和城市公民,按《憲法》規定,他們所享有的政治權利也應是平等的。但是《選舉法》第十二條規定:“自治州、縣、自治縣的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的名額,由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按照農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數四倍于鎮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數的原則分配。”第十三條規定:“直轄市、市、市轄區的農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數,應多于市區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數。”第十六條規定:“省、自治區、直轄市應選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的名額,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按照農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數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數的原則分配。”
二、政治參與程度低,政治權益無法保障
《憲法》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但是,我國農民在實際政治權利的占有和利益表達機制方面,與城市居民仍有很大的差別。
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我國按照1∶4的標準,農民代表的名額遠遠低于他們所應得到的代表名額。這意味著農民在各級民意機關中的代表占少數。從前六屆全國人大的構成來看,第一屆有農民代表63人,占5.14%;第二屆67人,占5.46%;第三屆209人,占6.87%;第四屆662人,占22.9%;第五屆720人,占20.59%;第六屆348人,占11.7%。縣、鄉人大代表中農民代表的比例較高,但也遠遠沒有達到國家規定的法定比例。據相關資料顯示,農民在各級人代會中的代表比例一直下降,比如全國人大代表中,農民的比例從1977~1981年間的20.59%下降到1996~1999年間的8.06%;同期省級人大代表中農民比例從20.19%下降到10.47%;縣級人大代表中農民比例從49.26%下降到37.28%。與其他階層相比,表現出了政治參與的不平等。中國農民代表比例一直偏低,而且有很多的所謂農民代表其實已經脫離農民很久,這樣在利益分配上農民所占比例就更少。最高國家權力機關是民意的集合體,是各方利益表達的大舞臺。這里既需要有政治經驗豐富的專家、學者型代表,也需要勇于直陳基層實情的基層代表。從某種意義上說,后者植根于基層一線,更能為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帶來真實的民意之風。而在不平等的選舉權下,基層農民代表比例縮小,他們表達自己利益、要求自己利益的聲音就更小,這種不平等的城鄉選舉代表給中國造成的不僅僅是代表的減少,更是對廣大農民政治經濟利益的忽視。
同時,我國實行民主集中制原則,農民在公共決策和公共資源配置的決定中只能服從于城市代表的大多數,農民就失去維護自己權益的制度保障。即使發生傷害農民利益及農村發展的問題,過低的代表比例很難發出強有力的呼聲,無法引起政府部門的足夠重視。
三、民主權利意識不強,農民素質有待提高
我國農村的現狀是:民主權利意識不強、法治意識薄弱和民主化程度較低,農民完全是現實政治的被動接受者,并非積極參與者。我國農民文化水平較低是制約農民實現參政議政、民主自由的瓶頸。據2010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顯示,農村人口中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占37.91%,小學以下文化程度占26.17%。一般而言,公民的文化水平越低,其政治參與的質量就越差。由此可見,我國農民文化素質有待進一步提高。
保障農民民主政治權利的意義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面積占國土總面積的90%以上。特殊的國情決定了“三農”問題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首要問題,農民處于我國社會的基層,農村乃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過程中,切實維護農民民主政治權利,對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推進新農村建設和“三農”問題的解決都具有重大意義。
1.農民民主政治權利的實現是調動農民積極性、保證農村經濟繁榮發展的政治基礎。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市場經濟轉型期,受傳統計劃經濟“城市中心論”影響依然嚴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雖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在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中,城鄉差距進一步擴大,這不僅是市場經濟發生作用的結果,更是農村在公共決策和資源配置過程中,農民政治權力貧乏所致。農民政治權力貧乏造成農村在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中被邊緣化。因此,通過加強農村民主政治建設,切實保障農民各方面權益,能夠增強其社會主人翁的歸宿感,大大激發其投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2.農民民主政治權利的實現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重要組成部分。基層的法治是我國民主政治建設的重要內容,沒有基層的法治就沒有整個國家的法治。民主政治和法治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政治保障,二者相輔相成,緊密關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不可缺少的基礎和前提,只有在政治體制民主的條件下,法治才能找到其生存和發展的土壤,民主與法治二者的目的和價值一致。
3.農民民主政治權利的實現是我國民主政治建設的基本內容。建設社會主義高度民主是我國實現現代化目標的基本標志。在我國,農民是公民的最大組成部分,國家政治生活沒有廣大農民的參與,就不會有高度民主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重點在農村,難點也在農村,農村和諧與否直接事關整個社會的和諧。因此,應把民主政治建設的著眼點放在農村,全面推行農村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把廣大農村居民納入政治參與的渠道,使他們享受到真正的民主,自身的利益得到切實維護,保證農村的和諧與穩定。
維護農民政治權利的路徑
1.深化政治體制改革,確保政治權利平等
從長遠和根本上看,農民政治權利方面問題的解決,還是有賴于深化政治體制改革。只有讓各級民意機關中農民自己的代表比例增大,讓他們在公共決策層面有廣泛參與,使他們按照法律賦予的權利影響政策法規,農村教育、人才積累和引進等相關農村問題的解決才會有制度保障,才是治本之策。
在確保城鄉相同選舉比例的同時,為了保證人大代表真正代表選民利益,反映選民呼聲,必須完善人大代表聯系選民制度。通過這個制度確立人大代表收集民意的渠道,確立向選民定期述職等。這樣才能保證農民選出的人大代表真正代表農民的利益,反映農民的心聲。
其次,組建農民協會,加強權利組織保障。在現代社會,對弱勢群體保護的有效手段之一就是建立自己的利益表達組織,維護農民權益的關鍵在于農民組織建設。農民組織包括農村經濟合作組織、村民自治組織和維護農民權益的政治組織。農民通過自己的維權組織參與國家決策的全過程,對政府的決策方案進行評估、表決。通過這類組織,形成農民自己的利益代言人,反映農民的要求與心聲,用制度方式消解在公共決策中農村被邊緣化的現狀,從而使農民在政治權利的保護方面獲得更多的支持與保障力量。
2.加強法律教育,提升農民文化素質,增強農民權利意識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農村面貌的巨大變化,廣大農民特別是發達地區的農民,民主主體意識和政治參與意識逐漸增強,比較關注農村基層的民主政治建設。但大部分農民仍然缺乏民主法治意識和參政議事的能力。因此,加大法治宣傳和普法教育對提升農民法治意識具有重要意義。同時,農民權利意識的培育,必須置身于農村經濟發展的大環境之中,使廣大農民越來越重視個人利益,不斷激發農民的權利欲望,使之自覺地關心國家政策和法規的制定與實施,進而用法律方式來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作者單位:河南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