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晨舒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對美麗中國建設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論斷新要求,系統論述了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意義、指導思想、方針原則和目標任務。標志著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的認識達到一個新高度,為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指明了前進方向。
為認真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深入落實中央關于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全面提高全省生態文明水平,前不久,中共河南省委、省人民政府印發了《關于建設美麗河南的意見》,對美麗河南建設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標志著河南的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一、深刻認識建設美麗河南的重大意義
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在加快經濟發展的同時,積極探索不以犧牲生態和環境為代價的科學發展路子,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積極進展。
建設美麗河南,關系到億萬中原人民的福祉,關乎河南未來長遠發展大計,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要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途徑,是改善人居環境、提升生活質量的重要保障,是實施三大國家戰略、實現中原崛起、河南振興富民強省的必然選擇。全省上下要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充分認識建設美麗河南的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切實把生態文明貫穿到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的全過程,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
二、全面把握建設美麗河南的主要目標
河南省委、省政府立足省情,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緊緊圍繞“三大戰略”規劃的實施,加強頂層設計和長遠規劃,按照節約優先、保護優先,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問題導向、著眼長遠,改革創新、健全機制的基本原則,科學制定了建設美麗河南的長期戰略和發展目標。
到2015年,“十二五”規劃確定的資源環境約束性指標全面完成,結構優化、技術先進、清潔安全的現代產業體系加快構建,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全面推進,有利于生態文明建設的體制機制框架基本建立,城市空氣質量總體改善,城市河流和重要流域水質穩中有升,全社會共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良好氛圍初步形成,美麗河南建設邁出堅實步伐。
到2020年,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主體功能區布局基本形成,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成為支柱產業,資源循環利用系統基本建立,城市空氣質量、城市河流和所有流域水質明顯改善,生態系統穩定性增強,系統完善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基本形成,生態文明水平顯著提升。
三、正確選擇建設美麗河南的路徑
建設美麗河南,從路徑選擇上,要緊緊抓住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推動產業轉型升級、促進資源節約高效利用、強化生態環境保護、健全生態文明制度、弘揚生態文化等關鍵環節和重點領域,打好建設美麗河南攻堅戰、持久戰。
以主體功能定位為依據,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國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空間載體。立足資源環境現狀,按照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嚴格按照國家主體功能區劃要求,依據環境容量和生態承載力,明確發展定位和方向,加強自然生態系統保護,推動城鎮化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發展,統籌人口分布、城鎮建設、國土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加快構建高效、協調、可持續的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增強生態環境承載能力,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
以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為抓手,有效減輕經濟活動對資源環境帶來的壓力。從源頭上緩解經濟增長與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必須抓好轉方式、調結構、促轉型,堅持產業發展與環境保護同步推進,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共同提升,進一步優化產業發展布局,調整三次產業結構,著力提高節能環保、新能源、綠色生態農業等綠色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加快科技進步,推動產業發展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由粗放高耗外延向集約綠色低碳轉變,加快形成有利于生態文明建設的現代產業體系,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產業結構。
以全面加強資源節約為突破口,推動資源利用方式轉變。要堅持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理念,進一步優化能源結構,推進節能減排,強化資源節約,發展循環經濟,加強全方位全過程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強度,合理開發利用礦產資源,推動資源利用方式由高投入、高污染、高排放向綠色、循環、低碳發展轉變,努力用合理的資源消耗支撐經濟社會發展,促進資源永續利用。
以大力實施“六大工程”為著力點,切實提高生態環境質量和水平。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以群眾最關心的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大力實施藍天工程、碧水工程、城市生態提升工程、鄉村清潔工程、重大生態修復工程、環境風險防控工程等“六大工程”,綜合防治大氣、水、土壤和其他污染,加強區域生態網絡建設,努力走出一條以治理污染促進科學發展、轉型升級、民生改善,環境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多贏”的新路子,為人民群眾營造天藍水凈地綠的人居環境。
以健全法律法規、創新體制機制為核心,加快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建設生態文明,是一場涉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革命性變革,要加快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立系統完善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規范、長期、穩定、可靠的保障。立足于生態環保關鍵環節和重點領域,健全法規標準、嚴格管理制度、完善經濟政策、推行市場化機制、強化法律監督,實行最嚴格的源頭保護制度、損害賠償制度、責任追究制度,完善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制度,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
以大力弘揚生態文化為重點,加快形成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良好社會氛圍。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良好的生態環境也為全社會所共享。要堅持把培育和弘揚生態文化作為美麗河南建設的重要內涵,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加強宣傳教育,倡導綠色生活方式,開展生態文明創建,持續增強全民節約、環保和生態意識,引導全社會樹立生態理念、生態道德,構建文明、節約、綠色、低碳的消費模式和生活方式,把生態文明建設牢固建立在公眾思想自覺、行動自覺的基礎之上,形成生態文明建設人人有責、生態文明規定人人遵守的良好風尚。
四、科學制定建設美麗河南的保障措施
建設美麗河南是一項復雜龐大的系統工程,是億萬中原人民的共同愿景,尤其需要黨委、政府統領、部門加強協作、社會廣泛參與,形成全民共建共享的良好社會氛圍。
黨委、政府要統領全局。各級黨委、政府要對本轄區內生態文明建設負總責,加快建立高效有力的領導機構和工作機制,切實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共同部署、共同推進,確保各項政策措施落實到位。建立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的干部政績考核體系,加快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責任獎懲機制,考核結果作為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綜合考評的重要內容,嚴格實行問責制。
部門間要加強協作。環保、發展改革、工業和信息化、國土資源、林業、財政等有關部門,要抓緊建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協調機制,各司其職,各負其責,依法做好各自領域相關工作,形成齊心合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工作格局。
社會各界要廣泛參與。政府和企業要及時準確披露環境等社會責任信息,強化公眾生態環境知情權,保護公眾的環境權益。規范和完善公眾參與制度,暢通監督渠道。充分發揮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非政府組織、社會公眾和新聞媒體的監督作用,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參與生態建設的良好氛圍。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美麗河南,需要全省上下認真貫徹河南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齊心協力,攻堅克難,開拓創新,真抓實干,沿著既定的政策狠抓落實,才能早日建成經濟結構優化、資源高效利用、生態環境良好、城鄉和諧宜居的美麗河南。
作者單位:鄭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