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樂健
中國的健身行業起源于20世紀80年代,到現在已經走過了20多個年頭,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全民健身計劃的倡導,以及2008北京奧運會的舉辦,中國人的健身意識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此外,由于城市生活節奏加快,工作壓力的加大,許多收入較高的年輕白領也加入了健身的行列,在寫字樓、居民區附近,各種健身俱樂部星羅棋布,什么牌子的都有,國外的LifeFitness、Precor、Nautilus以及StarTrac,國內的優秀品牌如:好家庭、英派斯、萬年青、舒華、澳瑞特、匯祥。
其實中國健身行業是一個發展中的行業,受不成熟市場影響很大,過去十年和未來十年都面臨巨大挑戰。僅以中國銷量第一的電動跑步機為例,國內銷量占全部健身器材銷量的70%左右,但數量僅僅是美國市場銷量的1/6,但在13億人口的大國,為什么在次會出現如此大的差異?
中國健身器材行業在迅速發展的同時,一些問題也日益顯露出來。特別是在國際市場缺乏知名品牌,產品附加值較低,同時,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中國不少生產企業還處在仿制生產階段,產品研發和技術創新能力不足。在消費領域,與歐美等發達國家相比,健身器材產品在家庭的普及率及用于健身運動的人均消費還很低。
中國健身產業為什么在全民健身和國外市場的引導下,仍然如此低迷?
主要原因有三點:
健身器材行業是類似于傳統的機械制造和輕工業器材其銷售方式也很有限制,僅僅為了單純的利潤為起點,并不能產生很大的口碑效應。
健身器材價格也參差不齊,由于缺乏統一透明的價格體系,一些銷售商增加了很多不必要的成本,他們又不得不把壓力轉嫁到消費者身上,因此,健身器材市場經歷了一段混沌期。最早一臺跑步機可以賣到16萬,這還是7折后的價格,而實際上3折就應該可以買到。從某種意義上講,健身行業最初的狀況是賣方“蒙”著賣,買方也是“蒙”著買。在各省大城市的健身機構,也只去購買昂貴的歐美器材,不愿意去考慮國內價格低廉的品牌,健身器材產品充分體現了產品的“二八法則”,即用戶平時用到的80%的功能是由產品20%的性能提供的,另外80%的性能只提供20%的功能,顯然性能和功能成了“兩家人”。
不過歐美國家的用戶卻是對中國如此廉價實用的產品贊嘆不已。中國健身器材的利潤值接近于8%,歐美健身器材遠銷到中國,利潤為40%,但是就是在這利潤差距相差5倍的情況下,國內產品卻遭到如此尷尬的境地,確實需要我們的反思。
各企業規模小,聯合競爭力不強,新興企業習慣于政府引導,政策支持,要想生存,必須打著政府的旗號加上出口加工的牌子,想獨立運作一個品牌,走出中國是比較艱難的,再加上政策的不平衡性和信息以及管理的不到位也大大限制了這一行業的發展。
從單純的產業鏈角度來看,健身器材行業分為品牌、生產、銷售三大環節。
品牌是一個產品發展的關鍵,也是處在整個產業鏈的上游,目前仍被歐美幾大著名生產廠商所控制,生產則是需要大量的廉價勞動力以及生產能力,這樣,中國就成了世界上健身器材的制造大國,因此,中國健身行業中企業處于產業鏈的下游以代工生產為主,無法樹立自己的品牌。
以OEM生存的企業就更是注重成本,健身器材最主要的原材料來自于鋼材,成本比率接近80%左右,由于世界能源的缺乏,外購大幅漲價鋼材成本也自然有漲無跌,健身器材成本也隨之拉伸,這種模式一直處于產業鏈最低端,很難獲得高利潤。相關企業認識到:健身器材用戶是做一個,少一個。這樣健身器材的價格一直居高不下。
當然,中國也有少量健身器材企業以OBM方式運作,但也不是很單純的如國外著名健身器材廠家那樣,自己也做一些代工,順便打造自己的品牌,出口到國外也只能進入大型超市進行出售,屬于比較低端的方式,但是這種運營模式的好處在于可以規避掉行業內不可控的風險,如原材料上漲或者稅收方面的問題,同時成本上會有所控制。
為此,企業紛紛希望從OEM向OBM轉型,中國年出口健身器材僅20億美元,國內僅100億元人民幣,歐美國家已經達到500億美元以上,在這樣一個成熟市場的引導下,中國企業也難以有所作為,一是銷售渠道的問題,二是缺乏真正的品牌效應,說是健身器材出口內銷兩旺,其實不然,沒有一個領導的品牌加上國人的觀念不清晰,這樣也同時影響了本土企業自身在國內的發展,轉型OBM仍然無法找到真正出路。
國民收入在近期20年內都是從溫飽到小康的過度,市場需要培育,行業不可能像其他成熟產業呈幾何增長。
價格方面市民難以接受,單功能的跑步機價格在2000元,最普通的劃船機也沒有低于1200元的,這種價格對于大多數工薪階層的人來說不會輕易購買,也是健身器材不能大眾化的原因。
實際上人們的消費層次存在一定的差異,健身的興趣愛好也不同,器材種類少、功能單一,沒特色也是用戶敬而遠之的原因。




售后服務也是一個問題,由于售價的偏高,用戶也希望產品質量好、耐用,但是出現部分損壞,經銷單位和廠家不重視這種現象,也不把好產品質量關,不搞好售后服務也間接的影響了市場的發展。
在北京奧運會之后,中國迎來了健身產業新的篇章,中國健身產業也面臨重新洗牌的局面,進行再整合。城市居民對體育用品的消費已經從低檔為主向中高檔方向發展,農村居民尤其是已經進入小康生活標準的農村地區,對中低檔體育用品的消費也將逐步形成新的需求。隨著農村地區收入的增加將使健身市場的潛力變成現實,中國健身器材市場的年銷售額將達1000億元人民幣,中國人對健康的關注正在形成一個黃金市場。在人們討論奧運會是不是一個分水嶺的時候,中國健身產業正在偷偷的醞釀,需要以新的面貌,新的姿態,新的方式表達出來,更需要一個領導中國健身產業發展的品牌出現,這才是中國健身產業的真正出路。
中國健身行業已經慢慢的走進一個瓶頸,發展緩慢,傳統的出口內銷,已經不能滿足業內企業的需求,加上現正處于世界經濟金融危機的風口浪尖,企業無法發展,市場難以開拓,需居安思危,不能得過且過。
那么,中國健身行業需要怎樣來調整自己,面對現狀呢?其實各大中小企業紛紛吶喊,中國健身行業需要一場徹底的“革命”。由于本土健身行業的幾十年發展,加上起源于由國外流傳到中國,各企業人士思維已經根深蒂固,無法打破這種傳統發展模式,且認為在此模式下,企業尚能生存,懷著也許在10年20年之后會建立屬于自己一片天的僥幸心理走進這個舞臺。
俗話說:獨樂樂,不如眾樂樂。那么“獨健身,不如眾健身”,把健身的人群連成在一起,綁在一起,拴在一起,那么會是什么效果呢?
首先這其實是把健身運動作為一種生活新方式的概念的營銷,比前單純的為健身而健身的傳統營銷概念更加“人性化”,客戶接受程度會大大提高。像是國內很多健身俱樂部,健身協會,健身夏令營都是這種概念,不過這個“眾”只是“小眾”,僅僅容納數十到百人之間,生活方式應該是“大眾”的,你是這樣,我是這樣,他是這樣,大家都是一樣。要把這個“眾”最大限度的擴張,激發用戶的欲望。
其次企業求生存求發展,在此大環境下,既能夠更加快速的開拓國內充滿潛力的市場,又能夠及時爭取到更多的市場份額。很多企業有自己的健身俱樂部、健身館,同時又和其他私營的場館建立合作意向,但用戶有限,基礎用戶雖然存在,但是根本無法更大手大腳的向前邁步,眼睜睜的看著潛力市場份額一點一點的被國外健身企業占據,自己也無法有所作為。
把成千上萬的人集合在一起健身,這不是癡人說夢的話嗎?哪會有那家企業實力達到如此地步,又會有哪樣的場地可以容納下那么多人一起健身,還包括交通、安全種種問題的存在。把人們連在一起,不是一對一的,應該是多對多的,這就是網絡的概念。從小網到大網,從“小眾”到“大眾”。
網絡,已經不是一個新的概念,也不是一種狹義的概念。人和人在一起,兩人成排,三人成列,多人成網。企業運作,一家獨營,兩家聯銷,多家連鎖。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網絡信息產業也是突飛猛進,在今天網絡傳播,網絡電話,網絡電視,網絡教育,網絡金融,網絡保險,無一不貫穿于網絡,網絡的重要性和普及型,已經在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出現在了方方面面,而且已經被絕大多數人所接受,試想一下您周圍的事物,含有網絡性質的東西有多少呢,如果沒有這些存在,是否覺得非常的麻煩,買張飛機票或者充一張手機卡還得去營業廳,諸如種種,網絡不僅僅體現的是方便快捷,更加體現了生活的節奏和意義。
在網絡這個大概念下,我們的健身產業又將怎么樣更好的融入進去呢,怎么樣找到一個良好的載體讓健身產業更好的運作起來呢?僅僅靠“小眾”的概念是遠遠不夠的,不如就讓“大眾”化的互聯網承載這個光榮而艱巨的健身產業“大眾”化使命吧。
互聯網把世界上所有的電腦連接在了一起,在廣義的網絡概念中,互聯網同時也承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它是永遠不會倒閉的,是一座風吹不走,雨刮不掉的“金靠山”。
首先,電腦已經作為國民消費的必需品,走在了家庭消費的前列,自上個世紀末,計算機產業的迅猛發展和世界科技技術的帶動下,互聯網普及程度和發展趨勢表明,每年均按15%以上的比例增長,在將來的5年中,即將達到飽和,在如此一個穩定中飛速發展的基礎下,健身產業選其作為一個特殊的載體是再好不過的方式。
同時,奧運的分水嶺加上國家對于全民健身條例的發布,國民的健身意識得到了更大的加強,不管是老年人、青年人,還是兒童,都紛紛踏入了健身這個行列,只需要通過一種方式把人群統一集中起來,以更好的、更科學的方式進行健身,這里面不僅僅存在著健身行業的進一步發展之路,又是利國利民的好事。
最后,國家政府也體會到了國民身體健康的重要性,在大力宣傳政策的同時,也實行了許多優惠政策,如果健身行業能全力融入到全民健身的行列中去,那就是一條光明之路。
健身產業和互聯網產業的結合,對雙方都是一場新的革命,也是相互促進發展的。健身產業依靠互聯網強大的“網聚”力量,使健身人群產生了一種新的健身生活方式,健身產業完善著互聯網的普及和利用的多樣性以及交互性。獨生存,不如共發展。由此可見,健身產業面臨著一場必然的新興革命,且就在前面加上“網絡”二字,為“網絡健身產業”。
在21世紀的今天,網絡健身的發展僅僅是一個開始,在這樣互聯網產業和健身產業都相對成熟的前提下,怎樣把二者結合在一起成了當今不斷談論的話題。試問,把看著完全沒有關系的兩種東西要更加緊密的連接在一起,不能不說這是這場革命的重中之重。此時此刻,“網絡健身”口號呼之欲出,也將帶領著中國健身產業發生質一樣的變化,脫離現在的困境和尷尬。那么在這場“健身產業革命”中,誰主沉浮?在如此一個非常過度時期,會有企業做出如此變革,披荊斬棘,開辟出一條天堂之路嗎?我們需擦亮眼睛,拭目以待。
健身產業的網絡化革命是必然也是可行的,往往在翻過一座大山能看到不一樣的風景。然而健身產業和互聯網產業的集合,不僅僅導致了市場份額的重新分配,也必定導致行業技術鏈的重新組合。在技術方面,究竟如何將其結合,結合的同時會對產業造成怎樣的技術程度影響呢?
健身器材常以訓練功能多少來分為單功能和綜合型多功能兩大類。單功能器械,常用的有劃船器、健美車、健步機、跑步機、美腰機等。它們的主要功能是:
劃船器:主要用來增強手臂力量及動作協調。
健美車:鍛煉時像騎自行車一樣,主要用來增強腿部力量,增強心血管功能。
健步車:主要用以鍛煉腿、腰、腹部肌肉及心肺功能。
跑步機:主要用以鍛煉腿、臀、腰、腹部肌肉及心肺功能。
美腰機:可對腰部、背部作放松按摩。
綜合型多功能器:一般都包括擴胸器、引體向上、仰臥推舉、仰臥起坐等器械的功能。擴胸器、引體向上、仰臥推舉,主要是用來鍛煉上肢力量及胸大肌力量;仰臥起坐,主要用來鍛煉腰肌群,減少腰腹部多余脂肪。
不難看出,單功能的健身器材才是網絡化健身器材的良好選擇,且擁有多功能健身器材不具備的優點。
在市場上,單功能健身器材一直占有家庭市場的很大的份額,大眾化才是商品化,家庭普及確實也是推動此產業發展的根本途徑,要做到家庭普及的最大化,騎車、跑步這類習慣性的健身才是大眾熟悉的健身方式,在大眾慣性思維的大前提下,讓人接受快樂健身是全新生活方式的概念也并非難事,跟傳統的健身概念并無抵觸,反而促進它。

在技術上,此類健身設備都帶有自己的cpu,可以說是擁有了簡單的智能化,只需要將這種cpu進行簡單的升級,即可以作為網絡健身設備,接著在下一代的產品生產中,不需要另外添加新的工藝流程,只需要把原來的cpu加以替換,這樣不僅能最小限度的改動,對傳統的生產流程沒有造成任何影響,而且使產品含有了高科技的亮點,有了本質上的進步。
接著,網絡化健身器材和家用電腦連接在一起,簡單的說就是把兩個cpu連接起來。
方式大概有兩種:
USB方式:USB具有傳輸速度快(USB1.1是12Mbps,USB2.0是480Mbps),使用方便,支持熱插拔,連接靈活,獨立供電等優點,
可以連接鼠標、鍵盤、打印機、掃描儀、攝像頭、閃存盤、MP3機、手機、數碼相機、移動硬盤、外置光軟驅、USB網卡、ADSL Modem、Cable Modem等,幾乎所有的外部設備。同時有官方消息發出,USB3.0以上一代速度10倍為基礎于2009年底正式發布,軟硬件的通信速度和方式有了本質的變化。
Bluetooth方式:所謂藍牙(Bluetooth)技術,實際上是一種短距離無線電技術,采用分散式網絡結構以及快跳頻和短包技術,支持點對點及點對多點通信,工作在全球通用的2.4GHzISM(即工業、科學、醫學)頻段。其數據速率為1Mbps。采用時分雙工傳輸方案實現全雙工傳輸。由于藍牙采用的高跳頻的數據傳輸方式,跳頻頻率數79個頻點/MHz,跳頻速率1600次/s幾乎很少有其他類似的設備能對其進行干擾。
可見,從技術上來講,這并非難事,上述兩種方式已經經歷了數十年的磨礪,在科技發達的今天已經是爐火純青,可見健身產業在結合于互聯網產業的同時,確實得到了其母產業——IT產業的巨大支持,而且還不僅僅于此。
最后,用互聯網把所有的網絡健身器材cpu通過電腦都連在一起,這個就是大家常說的“眾樂樂”。
其實互聯網技術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中后期,特別是21世紀初期,由于IT業的巨大發展,互聯網時代更是成為了人們生活的一部分,人離不開互聯網,互聯網離不開人。通常由一臺大功率的主控服務器通過互聯網把這些電腦連接在一起,并且達到數據交換的目的。技術上從傳統方式的CS結構,也就是Server/Client結構,逐漸過度到了P2P混編的服務器結構,P2P俗稱“網中網”,在不完全通過主控服務器也能達到數據交換的目的,從數據傳輸效率上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同時,互聯網的新模式在漸漸的成型,即全網格模式,也就是全P2P式的數據交互,最大限度全速提高電腦之間的信息交互,讓網絡真正“高速公路”。
這樣,健身器材就完成了數字化。
電腦不僅僅承載了健身器材cpu的信息交互,同時也擔負了其數據信息可視化的任務。
數據信息可視化,可以打個比方,WINDOWS就是DOS的可視化,把信息轉化為圖形,讓UI(人機交互界面)更加直觀化,更加人性化。
這項技術可以追述到一個專門的IT學科:
計算機圖形學(ComputerGraphics,簡稱CG)是一種使用數學算法將二維或三維圖形轉化為計算機顯示器的柵格形式的科學。簡單地說,計算機圖形學的主要研究內容就是研究如何在計算機中表示圖形、以及利用計算機進行圖形的計算、處理和顯示的相關原理與算法。圖形通常由點、線、面、體等幾何元素和灰度、色彩、線型、線寬等非幾何屬性組成。從處理技術上來看,圖形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基于線條信息表示的,如工程圖、等高線地圖、曲面的線框圖等,另一類是明暗圖,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真實感圖形。簡而言之,為人們通常所說的“虛擬現實”,把人體和健身器材由動畫的形式展現在電腦屏幕上,就像看電視一樣,自己是主演。
通常在圖形引擎發展的同時,還出現了物理引擎,聲音引擎,都是更真實的將現實虛擬化。此類技術已經在電影、軍事、建筑工業得到了廣泛的運用,而在大眾熟知的網絡游戲產業也是相關甚密。
不得不說,健身產業與互聯網產業結合不僅僅得到了其他兩大IT子產業的支持,而且會得到更多更好的其他IT子產業作為強有力的后盾,在此同時,健身產業也帶動了IT產業的相對進步,不能不說這是一個一舉兩得的事情。
由此可見,網絡健身無論從市場上的運作,還是技術上的發展都是必然可行的,在萬事具備,只欠東風的前提下,中國企業需要及時跳出現有的觀念圈子,與互聯網產業緊密結合起來,將健身產業發展為一個新型的高科技產業。話且如此,兩大產業相互結合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其結合方式可以看作是“交融式”,而不是“頭接尾”,在這健身產業革命的風起云涌中,尚看業內人士大顯身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