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學超 李銘銘
摘 要:臨終關懷最終目標在于讓患者安祥地,有尊嚴地,無遺憾地走到生命終點,同時也為患者的親屬提供社會和心理乃至精神的支持,使他們的身心得到關懷與撫慰。文章著重從癌癥患者臨終關懷的必要性、關懷的內容、臨終關懷的模式及意義等幾個方面加以論述。
關鍵詞:癌癥患者 臨終關懷 病人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03(b)-0244-01
臨終關懷(hospitalpice)是指向臨終病人及其家屬提供一種全面的照料,包括生理、心理、社會等方面,使臨終病人生命得到尊重,癥狀得到控制,生命質量得到提高,家屬的身心健康得到維護和增強,使病人在臨終時能夠無痛苦、安寧、舒適地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臨終關懷已成為一門目的在探討臨終患者的生理,心理和社會實踐規律,與多學科領域的知識和方法密切相關的一門新的邊緣學科。[1]
1 癌癥患者臨終關懷的必要性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癌癥已經僅次于心腦血管疾病而成為世界致死率的罪魁禍首[2],這是多么可怕的事實,隨著癌癥發生率的大幅增加,對于癌癥患者的臨終關懷也被大家提到了工作日程上來,對于腫瘤患者我們有必要對其在臨終時進行照顧,安慰。這不僅是我們作為醫務工作者應盡的責任,也是不可推卸的義務。它不但可以使患者在心里得到慰藉,還可以使他免受不必要的痛苦,同時也可以讓患者家屬得到一種更高質量的服務滿足,為患者家屬免去對患者的擔心,以及后顧之憂,它同時也體現了醫患關系的良好發展,代表了醫生的良好的道德素養。
2 癌癥患者臨終關懷的內容
(1)讓患者對死亡不會心生恐懼,把死亡看作是一個正常過程。
(2)給予患者足夠的關懷。使患者能夠減輕痛苦,對于難以忍受的癥狀也可以從心理生理上更能接受。
(3)臨終關懷并不是要延長患者的生命,而是要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
(4)在患者的最后階段,出于人道主義,盡量的無痛苦,舒適、安詳地離開。
3 癌癥患者臨終關懷的模式
3.1 打造確保臨終關懷護理持續發展的人才隊伍
典型的臨終關懷服務團隊是由醫生,護士,社會工作者,宗教人士,志愿者,政府和慈善團體人士共同組成的跨學科的專業隊伍所組成。先從醫護人員這個團隊做起,再發展影響更多人加入到臨終關懷服務的隊伍中。醫護人員是臨終關懷的直接實行者,這也可以說成是一門科學,保函了人文,道德,等內容,也可以設立《臨終關懷》課程,普及學生臨終關懷的認識,提高他們對臨終關懷的正確認識,樹立正確的臨終關懷觀念,將來加入臨終關懷服務的隊伍。繼續教育是在校教育的補充和深化,是推動臨終關懷發展的關鍵環節。通過成立臨終關懷學習班,培訓班,定期讓在職醫護人員接受理論學習,對醫護人員普及臨終關懷的理念[3]。對薄弱環節應加強教育,對癌癥患者家屬者的心理,臨終階段的心理及其特點,臨終癌癥患者常見的心理壓力等以及相關的針對性措施需求開展有針對性的教育。
3.2 建立多種形式的服務機構,多渠道發展臨終關懷事業
應在現有醫療條件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地建立以家庭—社區—醫院相結合的臨終關懷服模式。通過政府支持和社會資金的注入建立起以社區為中心的服務部門,使得這部分人群更方便,快捷的感受到這種便利的措施,及其以人為本的理念照顧到不同人群的需要。
3.3 建立專業標準,完善和改革相關制度
在國內外臨終關懷研究基礎上,建立適應本地醫療護理水平的層面,對相關人員進行專業化培訓,盡量與國際化接軌,這是社會對癌癥患者的權利和義務,臨終關懷社區部門和臨終關懷的人員配備,設施的配備,都要有臨終關懷服務的標準,使得更規范化來指導各級醫療服務機構的醫護人員開展臨終關懷的臨床實踐。政府也應該加大對這方面工作的力度,社會的關注度也會對這項事業起到推波助瀾的良好作用,同時要加大相關的法律保障體系建設,使得這項制度更加完善,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改革調整醫療保險制度[4]。將各種形式的臨終關懷服務產生的費用納入醫療保險范圍,使臨終病人能享受到醫療福利,真正受益。
4 臨終關懷癌癥患者社會給予的關注意義
臨終關懷對于社會來講,有著深遠的意義所在,我們每個人都處在社會之中,我們每戶家庭都會碰到這樣的事情,所以他是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我們大家應該給予臨終關懷一定的關注,這也充分體現了祖國大家庭的溫暖,中華民族的幾千年來的傳統美德,社會發展的標準所在,人類進步的基礎,對于臨終關懷的人文關注是非常有必要的,從小處看,又與我們內心相連,對老人的責任義務,在今后的生活之中不會有內疚感,會對我們的學習和工作有所幫助。同時也是社會文明的標志臨終者關心家庭子女等未竟之事。家庭親友給臨終者以照顧與愛心,以及臨終關懷團隊的成員給予臨終者及家屬全面的關懷,在這充分地展示了人類感情的真誠,生的意義,死的價值,都通過臨終關懷顯示出來了。死亡的存在促成了人生文明的發展,人類文化的鑄成。而且臨終關懷也反映了人類文化的時代水平,特別是非物質文化中的信仰、價值觀、倫理道德、審美意識、宗教、風俗習慣、社會風氣等集中的表現。現代社會生活模式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家庭規模與職能縮小,這些人在臨終之際,將會只有一個子女照護,其精力往往不夠,故而做為團隊照護的臨終關懷尤顯迫切需要。總之,臨終關懷將廣泛地為臨終者、為家屬親友、為社會所需要。它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志,它反映不同國家、地區和民族社會文化的時代特征,有其深刻的社會歷史意義。具有中國特色的臨終關懷的建立對中國的臨終關懷活動有著自己的特點、自己的模式,如據上海、天津的調查,對死亡采取“順其自然”的態度,對死亡的懼怕心理較輕,對重危病人亦非強求全都給予繼續的無效的治療[5]。我們認為,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臨終關懷研究體系和運行程序,就是建立多種形式的臨終關懷機構,如安寧病院、醫院附屬病房和家庭護理等形式得到大力發展。對醫務人員進行一些有關死亡教育,經臨終關懷培訓之后,由部分人組成的服務團隊對醫院中的臨終病人進行集中照護,或居家照護,發展符合我國國情的家庭病床,這些作法都是值得大力推廣的。
參考文獻
[1] 孫燕,石遠凱.臨床腫瘤內科手冊[M].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51-287.
[2] Sepulveda C,Marlin A,Yoshida T,et al.Palliative care: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s global perspective.Pain Symptom Manage,2002,3(2):91-92.
[3] SY Cheng,WY Hu,WJ Liu, et al.Good death study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terminal cancer in Taiwan[J].Palliative Medicine,2008(22):626-632.
[4] 徐群.美國臨終關懷的發展及啟示明[J].人口學刊,2000(3):52-54.
[5] 程琳.臨終關懷及其社會學意義[J].醫學與社會,1996,9(2):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