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瓊
摘 要:本文從建立環境監測站管理體系的目的和要求入手,針對監測站管理體系建立的框架和流程,用系統法的理論對建立環境監測站管理體系提出了探索性研究。
關鍵詞:系統 環境監測站 管理體系
中圖分類號:X83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04(a)-0123-01
環境監測站建立完善的質量管理體系,是環境監測站質量管理的核心,是貫徹質量管理和質量保證國家(國際)標準的關鍵。只有系統建立管理體系,環境監測站才能充分發揮管理體系的功能,達到質量目標的要求。
1 系統建立環境監測站管理體系的目的
管理體系能夠對所有影響到監測站質量的活動進行有效的和連續的控制,能夠注重并且能夠采取預防措施,減少或避免問題的發生,具有一旦發現問題能夠及時做出反應并加以糾正[1]。
環境監測是一個復雜而又有聯系的系統,包括監測項目的確定,監測方案的設計,樣品的采集、運送、處理,實驗室測定和數據處理等程序,其中每一步驟都將對結果產生影響,特別是區域性的大型監測項目,參與監測的人員、實驗室和儀器各不相同,為使數據具有可比性、代表性和完整性,保證監測結果的準確性,必須建立一個量值追蹤體系予以監督。為了更好實施質量管理,必須以系統法來建立環境監測站管理體系,并使其實現和達到質量方針和質量目標,以便以最好、最實際的方式來指導監測站的人員、監測設備及信息的協調活動。
2 系統建立監測站管理體系
實驗室資質認定管理體系包含了基礎資源和管理系統兩部分[2]。系統建立管理體系是按一建框架,二走流程的開發思路,依據框架建立制度并對單項要素方案進行設計,然后采用按流程來設計體系要素方案,按照監測站業務循環流程,并對業務流程進行梳理與提煉,使確定的方案更加細化。
管理體系的建立需要通過準備、規劃、文件化三個流程。
2.1 管理體系建立的準備階段
2.1.1 思想認識階段
環境監測站站長是監測站的領導核心和決策者,對管理體系的建立起著決策作用。領導的思想認識階段是系統建立管理體系的基礎,要對監測站的管理體系統一思想,步調一致,把建立管理體系列入議事日程,確定質量方針和質量目標,建立管理體系的框架。
2.1.2 宣傳教育階段
管理體系建立的過程是始于教育終于教育的過程,宣傳教育要分層次、循環漸進系統地進行。宣傳的人員層次首先是決策層,依次是完善管理體系的骨干力量,然后是與管理體系形成全過程有關的作業人員。通過宣傳的形式使全體人員熟悉管理體系文件內容,理解質量活動的相互關系和重要性,通過驗證培訓宣傳的有效性,確保能夠轉化為全體人員的自覺行為。
2.2 管理體系總體規劃階段
質量管理體系總體規劃是根據《實驗室資質認定評審準則》要求,結合環境監測站的具體情況,圍繞著自身確定的質量方針和目標建立,按不同層次構造管理體系的整個藍圖。
2.2.1 成立機構,分配質量職責
環境監測站的部門設置要求每一質量要素要有專人或部門負責,環境監測站的部門設置一般要分為3個層次,第一層次為管理體系建設領導小組,一般由最高管理者站長擔任組長,質量主管為副組長。第二層次成立各職能部門領導參加的工作班子。按照體系建設的總體設計具體組織實施。第三層次建立質量要素負責小組,抓好質量職能分配,建立“監測站質量要素職能分配表”,明確管理體系要素的責任人。
2.2.2 確定質量方針和質量目標
由站長組織制訂本站的質量方針和質量目標,這是體系的決策環節。質量方針是指引監測站開展質量管理的“綱”,是建立質量體系的出發點,它對監測站內部可以明確質量方向,激勵監測人員的質量責任感,對外表示出監測站領導的決心和承諾。質量目標是質量方針的具體化,是質量方針的重要組成部分,質量目標既要先進,又要可行,便于實施和檢查。
2.2.3 現狀調查、對比分析
只有摸清監測站的現狀和對其進行分析,才能合理選擇體系要素。因為環境污染因子種類繁多,環境監測站監測對象包括水、大氣、土壤、固體廢物、生物等,只有對它們進行綜合調查分析,才能確切描述環境質量狀況,這表明了環境監測站建立的管理體系與其他實驗室不同。
監測站要從站的現狀與需求分析出發,客觀評價監測站人員結構、綜合素質及技術水平,確定現行的管理機構設置是否適應管理體系的需要;客觀評價各類檢測設備的現狀及存在的薄弱環節,調研所屬各部門承擔的質量職責及實施情況。
2.3 管理體系文件化階段
監測站應將管理體系所涉及的政策、制度、計劃、程序以及各類指導書制定成文件,即形成管理體系文件。文件化階段是系統建立管理體系的穩定階段。
管理體系要從上而下系統建立四個層次的文件,包括質量手冊、程序文件、作業指導書和質量記錄四方面內容,這些文件形成了一個完整具有層次結構的文件系統。
質量手冊是環境監測站的“內規”,是體系的高度概括,是綱領性的文件,位于體系的最高層次。質量手冊為環境管理工作提供指南,闡明監測站的環境方針、環境管理機構及職能分配,要為體系文件提供總體指南及索引,要保持體系的相對穩定性。
程序文件規定了本站質量活動的方法和要求,是質量手冊的支持性文件,位于體系文件的第二層次。程序文件應包含環境管理體系中的一個邏輯上相對獨立的內容,可以是管理體系的一個要素或要素中的一個部分或幾個環境管理體系要素相互關聯的一組活動。
作業指導書位于管理體系的第三層次,是操作崗位的局部活動的細化規定。在環境管理體系中,不同崗位需要的作業指導書性質不盡相同。作業指導書是程序文件的展開和補充。
記錄是體系文件的第四層次,是見證性文件,為管理體系的運行提供證據和可追溯性的手段,是系統建立管理體系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對于環境監測站來說,監測需要通過記錄來進一步評價環境管理中各項硬性指標的達標情況和取得的環境績效。
環境監測站的記錄區別于其他體系之處在于:一部分監測站記錄是和其他體系通用的,如文件控制方面的“文件清單”“文件發放記錄”等,內審中的“不符合項報告”“糾正預防措施要求”“審核實施計劃表”等,另一部分記錄是環境監測站管理體系特有的,例如“監測原始記錄”“監測報告”等。
3 結語
系統地建立監測站的管理體系,是新的質量管理觀念,對監測的全過程實施質量控制,以預防為主,對質量體系進行控制,從而形成一個不斷實施質量改進的環境監測站自我完善機制。
參考文獻
[1] CNAS-CLO1檢測和校準實驗室能力認可準則[S].北京: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2006,6.
[2] 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實驗室資質認定工作指南[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