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飛
摘 要:氯堿作為化工原料,有著非常廣泛的用途,氯堿企業生產工藝較為復雜,生產中涉及較多有毒有害物質,一旦發生事故風險,將會引發較大的環境問題,也造成了惡劣的影響。所以企業生產運行中風險防范及應急預案也顯得尤為重要。本文以新疆某氯堿企業為例,對氯堿行業中涉及有毒有害物質事故情況進行了風險評價,并制定相應的事故應急預案,為氯堿企業布局提出合理性建議。
關鍵詞:環境風險 環境風險預測 事故風險分析 應急措施
中圖分類號:X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04(a)-0144-02
環境風險評價是指對人類的各種社會經濟活動所引發或面臨的危害(包括自然災害)對人體健康、社會經濟、生態系統等所造成的可能損失進行評估,并據此進行管理和決策的過程。狹義上,環境風險評價常指對有毒有害物質(包括化學品和放射性物質)危害人體健康和生態系統的影響程度進行概率估計,并提出減小環境風險的方案和對策。
本文采用國家環保總局頒布實施的《建設項目環境風險評價技術導則》中的預測模型,來分析新疆某地區擬建設的100×104t氯堿項目環境風險,評價出預測結果并提出應急預案、對策處理措施及規劃布局合理性建議。
1 風險識別
環境風險識別指對所涉及的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質進行危險性識別和綜合評價,而后對篩選出的危險性物質,結合其所在的功能單元,確定潛在的危險單元及重大危險源。
按照《危險化學品目錄》《劇毒化學品目錄》《高毒物品目錄》的規定,項目涉及的主要危險化學品對環境和人體可能造成較大影響的有毒物質主要是氯乙烯、氯化氫及氯氣。
2 風險物質的危害性
本項目涉及到的主要有毒物質是生產過程的中間產品氯氣、氯化氫及氯乙烯。表1列出了該三項有毒物質的特性。
3 風險事故影響預測
3.1 泄漏源
氯氣、氯化氫及氯乙烯等物料具有較大的毒性。高濃度的此類物料一旦泄露將會對環境及人群產生嚴重影響。根據此類事故發生頻率分析,確定最大可信事故為:
(1)氯氣、氯化氫、氯乙烯通過管道輸送過程中發生管線破裂、閥門等損壞,物料發生泄漏。
(2)氯乙烯貯罐閥門損壞發生泄漏。
3.2 預測模式
預測模式。
(1)預測模式依據《環境風險評價技術導則》,在泄漏事故后果評價中采用多煙團模式,其公式:
3.3 預測結果
3.3.1 濃度計算
本次評價的管線泄漏反應時間為10 min,儲存設施的泄漏反應時間為30 min,預測氯氣、氯化氫及氯乙烯管線泄露和貯罐泄露在當地常年平均風速0.84 m/s,穩定度D類氣象條件下,下風向軸線濃度。假定物質的泄漏情況如表2,表3。
3.3.2 預測結果分析
(1)參考《工業企業設計衛生標準》(TJ36-97)中居住區大氣中氯氣的最高允許濃度限值(0.1 mg/m3),在假設的泄露情況和氣象條件下,下風向軸線上2850 m處氯氣的濃度降低到(0.1 mg/m3),才可以達到濃度限制要求,居住區最高容許濃度范圍擴大至下風向2900 m左右。
(2)參考《工業企業設計衛生標準》(TJ36-97)中居住區大氣中氯化氫的最高允許濃度限值(0.05 mg/m3),在假設的泄露情況和氣象條件下,下風向軸線上3500 m處氯氣的濃度降低到(0.1 mg/m3),才可以達到濃度限制要求,居住區最高容許濃度范圍擴大至下風向3500 m左右。
(3)鑒于《工業企業設計衛生標準》(TJ36-97)中無氯乙烯執行標準,參考《大氣污染物綜合排放標準》(GB16297-1996)中氯乙烯廠界允許濃度值(0.6 mg/m3),在假設的泄露情況和氣象條件下,下風向軸線上2500 m處氯乙烯的濃度降低到(0.6 mg/m3),才可以達到濃度限制要求。居住區最高容許濃度范圍擴大至下風向2500 m左右。
4 事故風險防范措施及應急預案
4.1 事故防范措施
事故發生的主要原因往往是人為因素引起,因此嚴格管理、建立完整良好的安全管理與監測網絡,對于預防和應急此類事故十分重要。
4.1.1 建立安全管理與監測網絡
建立廠區DCS安全監測網絡,確保第一時間內發現事故并及時處理;建立完善的事故安全聯動應急與消防網絡,確保企業發生事故后能及時處理,不危及相鄰企業。
4.1.2 嚴格管理
成立企業安全生產管理委員會,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和加強管理水平檢查;重視企業干部、職工的風險意識和環境意識教育;強化企業內各工作崗位的崗位責任制,嚴格執行各項安全操作規程和獎懲制度;設安全員巡檢,對易發事故的各生產環節必須經常檢查,杜絕事故隱患,發現問題及時處置并立即向有關部門報告。
4.2 事故應急預案
4.2.1 建立三級應急預案響應系統
應急預案的分級響應機制:應急計劃分建設單位、所在縣和地區(自治區)三級。發生事故后,首先立刻按照廠區應急預案分級執行預案,地區應急指揮部和應急指揮小組,由地、州或自治區主管任總指揮,具體處理各類較重的突發公共事件,主要做到最快、最好地處理突發事故。
4.2.2 發生毒物泄露中毒現場應急處理措施
(1)企業應在第一時間逐級上報政府相關部門,按國家突發事件應急預案進行操作,要有統一的指揮領導,封鎖現場,處理事故源立即組織人員疏散和撤離。
(2)污染區居民應向上風向地區轉移,并用濕毛巾護住口鼻;到了安全地帶要注意休息,避免劇烈運動;可適當地使用鈣劑、維生素C和脫水劑;早期足量使用抗生素,可以減輕呼吸道和肺部損傷;重者應及時送到大醫院救治。
(3)在事故影響區域對環境空氣、地表水體以及土壤等做出即時監測,并匯報指揮組及專家,確定事故影響程度及進一步惡化的可能和程度,做出相關標志和公告,通知水體下游及當地居民做好相應的防護和恢復措施。
5 結論與建議
5.1 結論
氯堿企業因其工藝復雜性、牽涉有毒有害物質較多,在生產運行中發生事故環境污染風險的幾率也較大。經本案例預測分析,氯堿企業發生事故后污染物波及面積較大,企業在生產運行中應加強管理,同時應制定嚴格的事故應急預案,在企業建設前期應合理布局,規劃合理的衛生防護距離,在該衛生防護距離內嚴禁建設居民區等環境敏感目標。將事故風險影響降低到最小程度。
5.2 建議
由于該項目處在擬建設階段,從該項目的風險因素考慮,對該項目選址提出以下建議。
(1)建議該氯堿項目應處于區域主導風向下風向,保證廠址周邊區域3.5 km范圍內無居民區等環境敏感保護目標。
(2)保證氯堿企業與其他企業之間留有一定的衛生防護距離。杜絕發生事故時產生連鎖反應,以造成更大影響。
參考文獻
[1] 建設項目環境風險評價技術導則[S].HJ/T169-2004.
[2] 常鶯鶯.聚氯乙烯項目環境風險評價的實例分析[J].應用技術,2007(1):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