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源 李慧娜
摘 要:發展應用型本科,是我國高速發展下培養高級專門人才的現實需要,作為主力的地方院校的應用型本科轉型則勢在必行。在經歷了數十年圍著重點大學,甚至是研究型大學的發展思路緩慢前行卻漸行漸遠之后,地方院校需要更踏實地服務于地方需要,培養具有較強的創新能力、工程意識、和綜合技術實施能力的創新型工程技術人才。為輔助院校轉型的實施,本文正面分析了地方高校在培養創新型工程技術人才過程中面臨的若干問題,并給予了適當的建議。
關鍵詞:創新能力 工程技術人才 地方院校 大工程理念
中圖分類號:GB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04(a)-0149-03
2010年,教育部在天津啟動“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簡稱“卓越計劃”),一方面是要落實《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計劃綱要(2010-2020年)》,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培養高質量的工程技術人才;另一方面則是看到了我國雖有世界規模第一的工程教育,然而卻難以培養出直接符合企業需求、創新能力強的工程技術人才的困境。
那么,經過三年的發展,我國的工程技術教育如何呢?據2013年8月26日的《人民日報》報道,我國開設工科專業的本科高校有1047所,占本科高校總數的91.5%;高等工程教育的本科在校生452.3萬人,占高校本科在校生規模的32%。然而,同年的《全球競爭力報告》(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13–2014)中“科學家和工程師的可用度(12.06 Availability of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指標反映為:中國得分4.5,排名第44位;同比,美國得分5.3、排名第6位,日本得分5.5、排名第4位。如果我們與美國、日本的得分差距還不足以引起注意,那么該報告的細節研究表明:“美國81%的工程專業畢業生可以立刻勝任工作,而中國的比例只有10%”。這足以說明,我國在工程技術人才培養方面,還有面臨著巨大的問題。因此,筆者認為,應用型本科轉型以改變傳統的工程技術人才培養模式勢在必行且極其緊迫,在進行必要的理論探討的同時,需要積極論證以付諸實施,通過多方面發現、正視當前工程技術人才培養所面臨的問題,并逐一尋求合理化的解決措施。
1 地方院校在創新型工程技術人才培養方面面臨的困境
教育部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中進行了積極的應對,強調“聯合培養”制度:推行產學研合作教育模式和“雙導師”制,鼓勵高等學校和企業聯合制定人才培養標準,共同建設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共同實施培養,共同評價培養質量以提高工程人才的創新實踐能力。然而,何以收效甚微?調研發現以下的一些問題值得考慮。
(1)工程技術人才vs.技能人才?
人才培養是高校的基本職能。應用型本科所培養的人才,如何區別于其他類型的本科或專科?這是應用型本科在培養應用型人才時首先面臨的問題。傳統的做法是將應用型人才培養規格解釋為處于生產、管理、服務“第一線的專門人才”。而工程技術亦稱生產技術,是在工業生產中實際應用的技術。因此,在轉型中的應用型本科培養思路中,容易將“第一線的專門人才”直接替換為“工業生產第一線”,來培養服務于工業生產技術第一線的專門人才。而事實上,這種依據仍然是技能型人才的基本標準。以至于工程技術人才的培養走上了技能型人才培養的路線,也就更難挖掘創新能力。
(2)資源匱乏的地方院校是工程技術人才培養的主力軍。
以信息領域為例,早在2001年教育部就提出了“軟件學院”要以培養應用型、復合型與國際化的高級軟件人才為目標。并且許多高校經過實踐探索,對工程型軟件人才培養提出了一些較為成熟的模式,如:浙江大學實施“產學研一體化合作辦學”、華中科技大學提出“基于CDIO模式的軟件工程實踐能力成熟度模型”等。但是,包括:卓越計劃在內,在工程技術人才培養方面取得顯著成績的多為985、211等重點高校。這些高校占全國高校比例極低,雖然成果顯著卻難以掩蓋全局形式。而隊伍最為龐大的地方高校,無論在地域、機遇、資源及生源等方面,都無法擁有重點高校的條件與優勢,因此不可能復制他們的成功,甚至無法具備進行大幅度改革的底子。
(3)地方高校工科教育的非工化、研究化等問題突出。
“大工程理念”是美國工程教育界在“回歸工程運動”中形成的指導工程教育改革實踐的教育教學理念。據其理論,不難發現資源相對匱乏的地方高校的工程教育常存在的問題包括:①沿用教學研究型高校的傳統課程體系和教學模式,效仿研究化教學方法而較少從工程實踐需求的角度進行考慮和權衡,存在重科學輕技術、重研究輕實踐、重知識而輕能力等傾向。②工程教育片面追求學科的系統性而開設了大量的理論課和并不符實的實踐課,缺乏理論與實踐綜合性的統一。③服務于地方是地方高校的價值體現,非工化教育磨滅了學生的興趣,學生畢業及轉行的比率居高不下,作為最佳的口碑傳遞者,少量合格的工程技術人才因人少、渠道缺乏而難以與地方企事業單位建立起廣泛的互相認知、認可及聯合的橋梁。
(4)“以學科為基礎”的工科教育導致課程多、學時緊,給“從高校到高校”為主的師資隊伍造成了時間、視野以及心理上的束縛。
據調研發現,當工程教育以學科為基礎時,地方高校的應用型專業只能依托明確的主干學科,導致實踐教育嚴重縮水。同時,培養體系中的課程設置難分主次、目標重復/交錯,“因才施教”也就變成了“因材(教材)施教”。導致這一問題的還有傳統的培養體系給“高校到高校”為主的師資隊伍造成的束縛:由于本身就接受的是傳統工科甚至理科教育,再缺乏實踐經驗、時間和機會,若干年后視野即被束縛,缺乏改變、自我突破的勇氣。以至于雖有雨后春筍般的研究或議案(根據CNKI統計,近兩年關于“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研究文獻≥1970篇),卻常流于形式,甚至屬于應付,而讓研究成了理論/科研而未能“回歸工程”。
2 地方院校創新型工程技術人才培養模式探討
2.1 給工程技術人才以準確的定位
工程技術是介于基礎自然科學與實用型學科之間的技術性科學,它的核心技術研發是推動知識經濟產業和信息社會進步的原動力。因此,工程技術人才的培養必須應當通過“技術研發”相關的技術性、創新性特點的準確、緊密關聯來準確定位,以區分學術型、技能型人才的培養。
2.2 人性化培養,正確看待生源差異
隨著高等教育從精英階段過渡到大眾化教育階段,我國的高等教育出現了資源短缺、“生源質量差別較大”等問題和矛盾。為此,一方面,工程技術人才教育需要及時轉變觀念,形成適應大眾化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和“自身特色”;另一方面,更要辯證地看待“生源差異”問題。事實上,從筆者在求學和工作的十余年所經歷學術性、工程型和技能型團隊的教育經驗來看:“生源差異”這一個所謂的共識并不存在,因為評價生源質量的標準多源于中學教育,而評價畢業生創新意識、工程能力、發展潛質和就業前景的是多樣化的社會需求。如同學術界研究“自適應策略”道理相同,更為關鍵的是挖掘“自身特色”和“地方區域性特點”,因此工程技術人才培養應考慮到學生特色、教師特色和特色的培養體系等方面。
2.3 以大工程理念為指導,結合產學研環境,探尋合理、靈活的人才定位與培養模式
俗語云:“心有所想,事有所成”。地方高校,尤其是應用本科轉型院校,在進行創新型工程技術人才培養時,首先要解決的是對人才培養的定位,然后才能靈活的培養模式。傳統的人才培養定位是要在“通才、專才、復合型人才等”方面做出選擇,但筆者認為:地方高校應當以“能力培養+潛力挖掘”為主,創新不單是一種能力,更是源自于一種開放的思維方式。因此,培養模式的建立,一定要重新審視大工程理念,從“創新型、工程技術”和“工程技能”三個層次來形成金字塔的培養目標(圖1所示的層次化培養體系),并以內而外地將創新型人才、工程技術人才、再到工程技能人才的培養和師資配套形成環狀輻射體系,以此營造開放的相互支撐、相互合作、協同發展生態。整個培養目標要服務于地方區域經濟發展的需求,而培養過程不可磨滅學生潛質。
3 工程技術人才的職業化培養和應用型培養相融合的模式
985、211等重點院校的成功也源自積累,雖然不可復制但值得借鑒思考。他們的資源優勢使得學生在整個四年學業里能依據自己的興趣參與大量的理論或工程項目,因此其在理論、工程與實踐相結合的靈活培養模式下拓寬了興趣和就業面,并沒有像傳統理解的大多進入科研崗位。同時,很多經濟發達或沿海城市的專科或職業院校則傾向于在工程技術人才培養方面走訂單式培養模式。而對于更多應用型本科院校而言,既不處于文化中心,也不處于經濟中心,更沒有大規模的產業聚集區,因此不能直接照搬工科人才培養或工程技能型、職業化培養模式,而應當在抓住地方特色,持續化地建立小而精的核心競爭力團隊,并以此來輻射、支持小眾、多樣化就業市場對不同工程應用型人才需求的培養體系,形成有地域特色的工程型和應用型相融合的培養模式,而非走馬觀花地開設種類繁多的短平快專業。短平快的專業更替模式,不僅難以形成特色滿足需求,而且造成師資團隊分散,疲于轉換角色,沒有核心競爭力,本質上是另一種隱性的大眾化教育模式。
4 建立產學研結合的課程體系,系統化學生能力培養、潛力挖掘和教師特色、教育特色的關系
首先,任何目標的人才培養最終需要落實到課程體系上,而前面曾提到對于創新型工程技術人才的培養,兩個最為關鍵的詞是:“工程技術人才”和“創新意識”。并且,首先得是滿足社會基本需求的工程技術人才,然后才能談創新意識培養。
其次,在課程體系方面,除了要結合本地產學研情況設定基礎課程和特色專業課程之外,通過校企合作的方式建立高校教師、企業工程師相結合的授課模式也很有必要。高校教師以傳授理論基礎為主,而企業工程師以分享企業解決方案為主,二者的相輔相成極為重要。但值得注意的是,學生對能快速解決實際問題的操作技能興趣大于理論,如果把握不好這個度和提升高校教師的綜合能力和教學特色,容易導致整個培養過程成為變相的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因此,我們建議地方高校應保留并持續建設地方特色的學術團隊,并在授課模式方面引入研究員(學術團隊)、教師(教學團隊)及工程師的授課模式,以把創新、研發的理念融匯,而非一味地追求雙師型比例。
同次,為了強化工程師培養,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需要理清:實踐體系≠實驗體系。項目案例入課堂,這是目前普遍的方式,但應當盡量保證項目的完整性,而不是拆分項目以適應傳統教學大綱的知識點。同時,所謂的驗證性、設計性和綜合性實驗的傳統實驗體系也應當革新以支持項目實踐為主的自上而下實踐模式,以避免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結果。
再次,地方院校的教育也應當擔負維護學生自由、多元化發展的責任。例如,申請者培養的學生中每年均有考入重點大學攻讀研究生、博士的科技創新人才,也有進入企業專注技術和管理的人才。但要形成更為廣泛的影響,必將從學生能力培養、潛力挖掘的教育模式入手,讓課程體系、內容革新能與產學研結合以(科研/工程)項目為依托的實踐體系改革相互融合、相互支持。
最后,專業教師是毋庸置疑的產學研、校企聯合的中堅力量。產學研結合的課程體系在大工程理念指導下的正確執行,最為關鍵的一環便是教師轉型、聯合課堂。學生培養,教師為先。同時,改革中不能因為應用轉型而讓教師成為多面手、全才而失去自己的特色,要允許特色、優勢互補、資源互補,教師多元化、教學方式的多樣化、教學內容的前沿化與實用化才是培養優秀學生的關鍵。允許并鼓勵形成教師特色,才能有院校的教育特色,而此重中之重便是不要過于依附于各種計劃、指標,應更多地借鑒企業的目標管理方法,讓教師能不再受限于所謂的量化指標,并在同崗位小同行中競爭合作,與學生一同朝著一個準確的目標成長。
5 建立課程、科研、工程、競賽的系統化評價與激勵機制,注重創新思維引導
割裂課程學習與參加教師科研項目、工程項目及競賽等來研究工科生的創新思維是不可取的。課程、科研、工程和競賽與當前的產學研發展并無矛盾,反而是應當緊密結合的。在產學院環境下去開展課程教學、科研項目、工程研發,并參與各類競賽是可以相輔相成的。另外,本科生在參與教師的縱向科研項目過程中,也可使其工程能力得到鍛煉。
但是,恰巧在當前這樣一個紛繁復雜的社會環境下,大量的課程內/外活動占據了學生太多精力,申請者經常發現很多本科生熱衷于參加各類創新、創業、競賽等項目,卻多數半途而廢。究其原因,通常是沒有恰當的、系統化的評價與激勵機制。創新是一種思維。Anandi Mani等在2013年4月的《Science》期刊上發表的最新研究表明:當一個人過多地陷入繁重的事務時,創新必將遠離。
3 結語
高校是人才培養的圣地,是培養工程精英和科技精英的地方,但更是多方資源、思維、文化的集結地,因此培養人才的工程技能是基礎和骨架,而挖掘人才的潛力、引導由內而外的創新意識、創新型思維習慣才是靈魂。作為服務地方發展的人才培養主力軍的地方院校而言,更應責無旁貸地面向市場、面向行業建立、完善與優化創新型工程技術人才的培養體系,加強協作型師資隊伍建設以不失核心競爭力,給國家、社會與學生最大的受益的同時,找到自己的生存與特色發展之路。
參考文獻
[1] 陳小虎.“應用型本科教育”:內涵解析及其人才培養體系構建[J].江蘇高教,2008(1).
[2] Chris Tachibana. Opening Industry-Academic Partnerships[J].Science,2013,4.
[3] Anandi Mani, Sendhil Mullainathan, Eldar Shafir, Jiaying Zhao. Poverty Impedes Cognitive Function [J].Science, 2013,341(6149):976-980.
[4] Klaus Schwab.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13–2014,World Economic Forum,2013,11.
[5] R.B. Cathcart, V. Badescu, and R. Radhakrishnan. Macro-Engineers' Dreams [M].Candida Oancea Institute, 2006.
[6] 錢鋒.工程人才培養須創新教育模式[J].中國科學報,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