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甬祥
技術進化的未來,取決于人類社會發展和生存環境的變化。當今世界是全球化、信息化、網絡化的時代,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知識經濟已經成為時代潮流,知識社會正日益形成,人類社會經濟持續增長。受人口、能源資源、生態環境制約和挑戰,人類的未來將寄希望于科學技術創新與發展,寄希望于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融合,實現科學發展、和諧發展、持續發展。上述經濟、社會、自然、科學、文化因素將決定著技術進化的未來。
未來的技術進化,將向延伸拓展人類智能的方向發展,將告別單純向自然索取的發展策略,將更加關注社會公平,更加注重可持續發展,將呈現出技術群體突破協同進化的態勢,技術進化和轉移、傳播的速度將繼續加快,與經濟、社會、教育、科學、文化的關系日益緊密,國際科技交流與合作將更加廣泛。
技術將向拓展人類智能的方向進化。信息科技、計算機科技、腦與認知科學、智能傳感技術、復雜系統科學等學科的發展將創造出智能網絡與計算、智能機器與運載工具、智能制造、過程控制與管理、智能醫療診斷、治療與監護、智能軍事與安全技術、智能生態環境保護與災害預測、預警、減災、防災等。智能技術與傳統技術的結合將使傳統技術更走向個性化、柔性化、智能化,提高生產效益、生活質量和實現環境友好。
技術將告別單純向自然索取的發展策略。人類將進一步認知社會、自然協同進化的規律,選擇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綠色”生產和生活方式,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社會與生態文明,將以知識和智力投入代替資本與物質資源的投入,將更加注重對人的投入和生態環境的保護與修復,將不僅為人類社會積累更多的知識與物質財富,并真正實現人類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的和諧協調發展。
技術的進化將更加注重人類社會公平和可持續發展。人口增長、能源資源的短缺、社會的文明進步決定了未來技術進化的方向,人類將更加重視資源和能源的高效利用,優先發展節能技術,研發利用高效的可再生能源和清潔安全的核能,更加注重資源的節約和循環利用,使技術進化到可持續資源能源系統的新時代。人類將更加重視合理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更加重視公共衛生、公眾保健與醫療,促進人類文明成果的共創和公正公平分享。
技術將呈現出群體突破協同進化的態勢。起核心作用的已不只是一兩門技術,信息技術(IT)、生物技術(BT)、智能技術(ST)、納米技術(NT)、新材料與先進制造技術、空天技術、海洋技術、新能源與環保技術等將構成未來優先發展的高技術群落,技術將進入群體突破、協同進化時代,學科之間相互融合、作用和轉化更加迅速,形成更加交叉、綜合、協調的科學技術體系。
技術進化和轉移、傳播的速度將繼續加快。技術創新日新月異,科學與技術的界限漸趨于模糊,并相互促進。有些基礎研究成果在研究階段就申請了專利,并快速轉化為技術與產品,原始科學創新、關鍵核心技術創新和系統集成創新在技術進化中的作用愈加突出,高新技術改造和替代傳統技術的步伐進一步加快,技術進化、轉移和產業化速度將繼續加快,新興產業快速發展,企業成為技術創新主體,官產學研用緊密結合,市場需求和全球競爭成為推動技術進步的基礎動力。
技術與經濟、社會、教育、科學、文化的關系日益緊密。技術進化將會面對諸如全球變暖、自然災害防治、能源資源環境、艾滋病、乙肝等新流行性疾病的預防、控制與治療、反恐與公共安全等全球性問題。面對這些問題,必須綜合運用自然科學、技術手段和人文社會科學協同研究和應用來解決。技術的進化也會更多地關注有可能引發的新社會生態倫理與道德問題,需要保持技術發展與人們的價值理念、道德倫理、文化與社會的和諧協調,遵循對于客觀規律的科學認知,合理開發技術、應用技術,推進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之間的融合,更新人類科學的世界觀、價值觀、倫理觀、發展觀。技術進化必須更自覺遵守人類社會和生態的基本倫理:必須珍惜與尊重生命和自然;尊重人的價值和尊嚴,尊重當代人和后代人的平等權利;保護生態環境,尊重人與自然和諧、協同進化;防止因技術被濫用可能帶來的安全、公平、生態環境、生命健康等問題,乃至對人類持續文明的威脅和破壞。
國際科技交流與合作日益廣泛。當代技術競爭是全球的競爭。發展國際科技合作是技術創新發展自身的要求,也是解決資源、環境、健康、安全等全球問題的需要。經濟科技全球化是大趨勢,由于現代信息網絡的發展與應用,促進了國際間的技術交流與合作。在全球化時代,技術創新能力的競爭將更加激烈,合作也將愈加廣泛與深入。技術創新能力不僅已經成為國家地區之間核心競爭力,也成為決定國際產業分工中的地位和全球經濟格局的基礎。
關鍵核心先進技術是不可能引進的。加強國際科技合作并不意味可以忽視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否則仍有可能在全球化的浪潮中進一步擴大技術鴻溝,甚至被邊緣化。
中國只有堅持改革開放,不斷加強創新能力建設,才能在全球科技競爭與合作中贏得主動地位,才能通過自主、平等、互利、共贏的國際科技交流與合作,吸納全球創新資源,加快提升我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促進科學發展,全面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小康社會,共同創造人類更美好的未來。
(摘自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創新的啟示:關于百年科技創新的若干思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