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軍波 袁 楠
(中鐵大橋局五公司,江西九江 332000)
隨著高速鐵路建設的不斷發展和向山區的延伸,隧道工程數量越來越多。某隧道是一座鐵路長大隧道,隧道全長3 585 m。該隧道屬尋烏—瑞金深斷裂,地形起伏較大,植被發育,地貌有山間沖積小盆地、山脊以及山間沖溝等。隧道出口施工至DK133+565時,發生了坍塌,本文著重對本次塌方的原因和相應處理方案進行探討和分析。
隧道在施工至DK133+565處時,正好處于Ⅳ級、Ⅲ級圍巖的交界帶(該處埋深約70 m),掘進后出現一較大滑層,出現較大范圍的塌方,如圖1所示。2012年10月20日,在出渣完成準備立設拱架時突然塌方,塌方量約300 m3,塌腔高6 m~10 m,縱向長度約8 m,寬8 m~11 m,塌體完全堵住洞身,后方已支護好的3榀鋼拱架局部扭曲變形。
隧道區域構造主要受尋烏—瑞金深斷裂影響,由一系列斜沖斷層作為側幕狀排列組成。DK133+538~DK133+583處巖性接觸帶為(∈[2-3])變質砂巖夾板巖與(D(d)[2-3])千枚狀頁巖的巖性接觸帶,二者呈不整合接觸關系。受其影響,隧道區千枚狀頁巖揉皺強烈,裂隙、節理、板理發育,巖體較破碎。因此,其塌方原因主要是:
1)工程地質原因:塌方部位處在Ⅳ級、Ⅲ級圍巖的交界帶,被層狀和多組節理分割而形成碎塊狀鑲嵌結構,巖體較破碎,節理多為張開節理,節理裂隙間層面光滑。因雙線鐵路隧道開挖跨度大,在開挖掘進的擾動下,造成圍巖失穩導致塌方。
2)地下(表)水原因:施工期連續降雨,地表水豐富,通過裂隙進入巖體,拱頂淋水量增大。該段地下水較發育,最大涌水量為2 896 m3/d,強富水。在地下水的軟化下加劇了巖體失穩和塌落,軟弱滑動面在地下水的作用下,強度大為降低,因而發生滑塌。水在塌方中起到一個“催化”和“惡化”的作用。
3)施工方面原因:該處Ⅳ級、Ⅲ級圍巖分界面較設計文件稍提前,施工時未及時根據地質條件變化調整施工方案和支護參數,未采取更為有效的超前支護措施,開挖進尺過大,從而造成臨空面過大也是造成塌方的重要原因。

圖1 塌方示意圖(單位:m)
根據塌方的情況和隧道所通過的層位,認為本次屬層間移動性的塌方,這種地質的塌方難以穩定,會引起連鎖反應,積累和發展將擴展到已支護好的洞身段。因此,采用加固后方圍巖,強支護通過坍塌段,適當加強支護過渡段方法處理此次塌方,分段處理的長度為20 m(后方加固段4 m,塌方段8 m,過渡段8 m)。
首先在塌方位置退后4 m的位置處,采用長4.0 m的小導管對塌方后段進行徑向注漿。小導管間距為1.2 m,梅花形布置。小導管端部與鋼拱架焊接成整體,以保證后方圍巖穩定。注漿采用先上后下,先里后外,即先對塌空區邊緣注漿,再逐步退后。通過注漿固結松散破碎巖體,提高了后方圍巖整體承載強度,并與初期支護共同在2 m~3 m范圍內形成一個強大的支撐拱,為下一步施工的安全性提供了保障(見圖2)。
首先采用素噴厚20 cm的C25混凝土封堵掌子面及塌落面,對塌空區段后方未破壞的原初期支護采用Ⅰ18鋼拱架進行加固,鋼拱架與原初期支護鋼拱架緊貼并排焊接,形成護拱。之后采用雙層Ⅰ18鋼拱架通過塌空區,榀間距0.5 m,鋼拱架采用Φ22鋼筋連接,形成鋼格棚架。對輪廓線外塌腔壁的大塊巖石采用φ89鋼管支撐,并焊在鋼拱架上。噴射C25混凝土與鋼拱架齊平,形成鋼筋混凝土殼體初期支護。并在初支中預埋φ108混凝土泵送管,待鋼筋混凝土殼體強度達到要求后,分期泵送混凝土填充塌腔,以保證巖面與初期支護之間密實(見圖2,圖3)。

圖2 塌方段處理縱斷面圖

圖3 塌方段處理橫斷面圖
待塌空區段順利通過后,對掌子面前方8 m采用強支護開挖。具體支護參數為:φ42注漿小導管進行超前支護,環向間距為0.4 cm,縱向每3.0 插打一環,每環35 根,單根長度5.0 m;初支鋼拱架采用Ⅰ18鋼架,縱向間距0.8 m;系統錨桿采用4 m φ22組合錨桿,環向間距1.5 m,縱向間距1.2 cm,梅花形布置,端部與鋼拱架焊接成整體。
施工過程中,應加強施工監控量測,重點量測塌方段拱頂下沉和水平收斂。在該段塌方處理完畢后,在拱頂布設了一個測點,并在左、右拱腰分別布設了兩個測點,通過監控量測,拱頂最大下沉量為22.1 mm,日最大下沉量為2 mm,并在9 d后圍巖趨于穩定,表明所采取的措施得當,取得了應有的效果。
隧道坍塌處理作業危險,容易造成施工安全事故。因此,只有方案正確、處理及時、方法恰當、組織嚴密、措施得力,才能順利完成。
1)處理隧道塌方必須分秒必爭,及時制定處理方案。處理隧道塌方是一種緊急搶險,如同打仗一樣,有利時機稍縱即逝。詳細察看塌方情況,檢查塌方初期支護的損壞程度和影響區域,分析塌方原因和可能的發展趨勢等。在掌握情況的基礎上現場確定應急預案,下達搶險指令,明確任務和要求,為塌方的處理爭取有利時機。
2)前方封堵,后方加固,對塌方區形成合圍,是防止塌方惡化的有效方法。根據實際情況,采取前方封堵,即噴射C25混凝土封堵掌子面及塌落面,穩住圍巖,防止空頂加大,并對下一步塌體注漿創造條件,保證注漿效果,同時還為下一步施工提供安全保障;后方加固,即對塌穴后方4 m處未損壞的初期支護段架設型鋼拱架加固初支,對初支頂部低應力圍巖注漿,以增加其強度和自穩力。這種前方封堵和后方加固處理方法,有效地防止了塌方惡化,使塌方處理出現了良好的局面,這是處理隧道塌方的一條重要成功經驗。
3)塌方的處理必須遵循“短進尺、嚴注漿、少擾動、強支護、快封閉、勤量測”的原則。對塌體一般不宜直接進行清理,盡量減少對圍巖的擾動,避免塌腔擴大。塌方的處理應一次到位、不留后患,加大超前支護和加強初期支護,必要時對二襯混凝土進行配筋和加厚,隧道輪廓外的塌腔宜盡量回填密實。
[1]某隧道施工設計圖[Z].
[2]TZ204-2008,鐵路隧道工程施工技術指南[S].
[3]TB 10417-2003,鐵路隧道工程施工質量驗收標準[S].
[4]吳煥通,崔永軍.隧道施工及組織管理指南[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
[5]林作雷.長距淺埋大跨不良地質CRD工法施工技術[M].福州: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