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明
(鎮江市公共住房投資建設有限公司,江蘇鎮江 212000)
本項目由鎮江市城市投資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投資建設,為保障房項目。地塊位于潤州區,東至柳城路,南至徐家老圩北路,西至覽江橋北路,北至京江路。地塊規劃總用地約10.59 hm2,總建筑面積296 237 m2,主要經濟技術指標見表1。本項目區位優勢,項目所處地塊地勢平坦,交通便利,周邊配套設施完善建設中,定位為現代綠色宜居生活示范小區。
本工程中通過墻體保溫技術、屋面保溫技術、節能門窗及密封、遮陽技術的綜合運用降低建筑空調冷、熱負荷,以及采用可再生能源太陽能熱水來降低能耗需求,使得本工程設計節能率達65%。
場地規劃考慮建筑布局對建筑室外風、光、熱、聲、水環境和場地內外活動植物等環境因素的影響,建筑周圍及建筑物之間的自然環境、人工環境的綜合設計布局,以及場地開發活動對當地生態系統的影響(見圖1)。
鎮江地區氣候特征為夏熱冬冷,小區在總圖方案設計時,有以下幾個原則:1)小區建筑空間在夏季導入東南主導風,有利于室內的空氣流通和降溫除濕;2)園林景觀、材料的選取及植被的設計注重遮陽、防塵、保水,提高用地生態補償,降低夏季熱島效應;3)建筑為南北朝向或南偏東少于15°布置,通過動態日照分析,以最大日照時數設計,使住戶能更多地享受陽光,有利于被動式采暖。
在建筑設計中,按照被動措施優先的原則,優化建筑形體和內部空間布局,充分利用天然采光、自然通風,采用圍護結構保溫、隔熱、活動外遮陽等措施,降低建筑的采暖、空調和照明系統的負荷,提高室內舒適度(見圖2)。建筑總平面的布置和設計,充分利用冬季日照并避開冬季主導風向,以及夏季室內的空氣流通。

表1 主要技術經濟指標
在住區配套公建綠地花園,并確保其人均公共綠地面積不低于1 m2。這種綠化方式有利于環境的美化、噪聲的降低、空氣的凈化、環境污染的減少、排蓄水功能的提高以及緩解熱島效應。綠化物種盡量選擇鎮江本土植物,且采用包含灌、喬木的復層綠化(見圖3)。

圖1 項目鳥瞰圖

圖2 項目技術策略

圖3 居住區綠化
對于冬冷夏熱氣候地區,影響節能效率的最重要因素就是建筑圍護結構的熱工性能。按照50%節能標準設計,建筑的體形系數、窗墻面積比、外圍護結構熱工性能、外窗氣密性等的規定限值符合江蘇省工程建設標準DGJ 32/J71-2008江蘇省居住建筑熱環境和節能設計標準中規定的居住建筑50%節能標準的相應指標控制值。
本工程外墻外保溫隔熱技術采用擠塑聚苯乙烯泡沫板保溫形式。采用外墻外保溫隔熱技術后可使墻體平均傳熱系數滿足現行的節能標準。屋面采用50 mm厚聚苯擠塑板,外墻體采用30 mm厚聚苯擠塑板。經過節能計算,以上更換會提高結構的整體保溫性能,比原設計保溫效果好。
采用百葉中空玻璃窗,實現了性能優越的隔熱、隔音、阻擋紫外線、防火、防凝霜、防灰塵、防油煙、防病毒交叉傳染等優點。該工程采用的新型門窗節能技術可使外窗的傳熱系數和遮陽系數滿足50%的節能率標準。
鎮江屬于江南地區,日照的時間長,有充足的太陽輻射量,有利于應用太陽能熱水系統。太陽能集熱器和平屋面呈一定夾角,使得接收太陽能的效果更好。在全樓采用集中供應系統、頂層分戶供應系統等形式。分戶陽臺壁掛式系統雖然建筑底部的太陽能系統供熱能力有限,但是擴大了太陽能整體應用范圍,同時便于管理。全樓集中式系統有直接供熱和間接供熱兩種模式,從管理角度看,以間接供熱為好(見圖4)。
太陽能熱水器與其他熱水器經濟比較見表2。
保障供水排水安全,強化“節水減排”效果是綠化建水系統評價的根本目的。對實施區域水資源進行調研,了解當地的市政設施及天氣情況,在方案的規劃階段,結合項目的區位優勢與功能定位,合理規劃水資源,并制定各種水資源利用方案(見圖5)。

圖4 太陽能集熱板安裝位置示意圖

圖5 水系統規劃圖

表2 太陽能熱水器與其他熱水器經濟性對比
本項目合理地規劃了地表水與屋面雨水的徑流途徑,從而減少了地表徑流,增加雨水滲透量,控制徑流污染,收集并且處理各種水資源,用于綠地澆灌、景觀水池補給、洗車及道路沖洗等。結合當地的自然條件,合理統籌河道水的利用,成為項目一大技術亮點。
本項目使用了大量的透水鋪裝材料。除景觀綠化外,小區廣場、人行道采用透水磚,地面停車位鋪設植草磚,不僅起到雨水回收的作用,同時大大增加了住區的綠化以及室外透水地面面積,進一步改善了小區室外的熱環境,讓居民在室外活動時能夠更加舒適(見圖6)。

圖6 透水地面
結合項目具體情況,合理布置溢流容積貯存調蓄雨水,合理規劃各集流管道布置。雨水處理工藝方面,將“土壤滲濾、下沉式綠地、廣場、道路和停車場等直接滲入雨水”與“直接收集初期棄流后的屋面雨水”結合考慮。
充分利用自來水管網壓力,合理選擇加壓給水方式;選用節水器具、節水龍頭、坐便器、節水淋浴器(見圖7,圖8)。

圖7 節水器具應用

圖8 綠化景觀高效灌溉技術示意圖
項目臨近水域,通過計算機對室外風環境進行模擬分析,優化了住區的布局及風環境,使室內的空氣能夠更加的流通。優化戶型設計,最大化利用自然通風,使多數戶型形成穿堂風。確保包括起居室、臥室、書房等功能房間外窗可開啟面積占房間地板面積的8%以上,使戶型各功能空間最大化實現自然通風。
項目中大量的使用了當地的新型環保建材,減少了對環境的影響以及資源的消耗。本項目75%以上的建筑材料需要在距施工現場500 km以內的工廠中進行生產。本項目采用預拌混凝土,施工現場建筑采用商品砂漿,節約水泥10%~15%,節約砂石5%~7%。

圖9 非承重空心砌塊
建筑中采用高強鋼筋、高強混凝土以及輕質高性能結構材料,大大的減少了材料的用量。建筑中還加強了建筑廢棄物及再生材料的利用,其中以廢棄混凝土再生骨料為主的再生料,可替代天然碎石,與石灰、粉煤灰按比例混配制成砌塊用料。使用建筑中的廢棄物制作的普通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塊(GB 8239-1997)、非承重混凝土空心磚(GB/T 24492-2009)(見圖9),且其使用比例大于同類材料的30%。
電氣設計時,通過優化配置供電系統和配電系統、合理選擇電線和電纜的截面、合理設置供配電線路的路徑,減少電能在供配電線路中的損耗,實現系統節能的要求。通過合理選擇照明、通風、給排水等用電設備,實現設備節能的要求。
[1]陶敬武,張瀛洲,肖魯江.綠色建筑設計中被動式優先節能技術應用——無錫山語銀城住宅小區綠色建筑設計[J].建筑技術,2011,28(5):75-80.
[2]王 煜,鄒 洋,劉 璐.節能環保技術在民用建筑建設中的應用研究[J].城市建筑,2013(6):21-23.
[3]任海濱.芻議現代建筑的綠色節能設計[J].山西建筑,2013,39(2):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