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祥莊 宋利芳
(東北林業大學園林學院,黑龍江哈爾濱 150040)
地域是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作用形成的綜合體,地域特征是人與場所三維空間中的物質長期作用形成的不同于其他任何地方,具有唯一性、不可復制性的地域景觀。不同的地域特征影響這一地域的方方面面,而以地形地貌為造園主要載體,以植物材料為造園主要元素的景觀設計,與地域特征的關系就更為密切[1]。
黑龍江墾區位于我國東北部,屬中、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墾區下轄9個分局,115個農(牧)場,其人口來源復雜,是個移民地區。土地類型多樣,以丘陵和漫崗為主,占土地總面積53.6%。墾區經濟以第一產業為主,被譽為“中華大糧倉”。
近年來黑龍江墾區響應國家號召,大力推進小城鎮建設,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環境,但建設過程中對景觀建設重視度不夠,沒有深度挖掘地域特征。
地域特征是個多樣且復雜的概念,從景觀設計的角度出發,可以將地域特征分為5個部分:氣候、資源、背景、文化以及社會等。本文試圖從這5個部分對墾區小城鎮景觀進行分析,為其景觀設計提供依據和立足點,為景觀設計師提供靈感,使景觀設計能更好的表達場所精神,體現地域特色,為居民服務。
氣候指一個地區的冷、暖、干、濕狀況,直接影響到地域內動植物種類、水文條件、建筑形式及人們的生活勞動方式甚至風俗習慣。
墾區位于中國最北部,冬季寒冷漫長,夏季涼爽短暫,春秋季節氣候多變,氣候特征明顯,可應用的觀賞植物種類也較少,但也正因這種氣候特征,植物的四季之美在這一區域能得到更好地展示,充分運用觀枝、觀果、觀干、色葉樹種,依然能做到四季有景可賞。
植物之外,水、鋪裝、座椅、坡道等也因氣候特征,在景觀設計中受到制約。針對該區氣候特征,在景觀設計時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喬灌草搭配上,春夏觀花以灌木、草本為主,選擇花朵觀賞價值高、花期長的灌木、草本;秋冬觀枝、果、干,以喬木為主,選擇色葉、枝、果、干觀賞價值高的喬木,且以群植為主,突出特色,形成壯美景色(見圖1)。植物選擇上要以鄉土樹種為主。

圖1 四方山利民大街
2)黑龍江冬季盛行西北風,夏季東南風,應將常綠樹配置在西北方,阻擋寒風,喜光落葉樹配置在東西向,夏季遮陰,冬季引入陽光。
3)冰雪作為北方特色景觀元素,設計中要充分挖掘其景觀價值,塑造冰雪景觀,應考慮冰雪與運動的結合、冰雪與生態的結合、冰雪與藝術的結合等。
4)因冬季漫長寒冷,景觀設計中盡量使用小型水景,如跌水、噴泉等,同時注意構筑物形式及鋪裝的結合,使得冬季無水時依然有較高的觀賞性;大面積水景考慮與冰上運動結合,小型水面與冰雕、雪雕結合,增加其使用性及觀賞性。
5)高差處理上,坡道和臺階相結合,保證無障礙通行及冬季防滑。
冬季寒冷漫長作為黑龍江墾區一個極為明顯的特征,對于塑造富有地域特色的景觀來講是挑戰,也是機遇,要深度挖掘墾區氣候特征,并在景觀設計中時刻考慮到秋冬景觀,創造具有特色的北國園林。
墾區資源豐富,這里所講的資源主要是指區域內的土地資源及水資源。墾區地形有山地、丘陵、漫崗、平原、沼澤等。墾區土地總面積553.6萬hm2,其中水面面積約占4.6%,林地面積約占16.6%,草地面積約占6.4%,可見黑龍江墾區小城鎮在自然環境方面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黑龍江農墾總局農場分布圖見圖2,墾區分區及場所特點見表1。

圖2 黑龍江省農墾總局農場分布圖

表1 黑龍江墾區分區及場所特點
相對于城市來講,小城鎮與自然的聯系更為密切,其形成、發展離不開自然,在利用墾區自然資源創造景觀時應遵循兩個原則:
1)生態第一,景觀第二原則。墾區經歷了由開荒到退耕還“荒”的轉變,生態環境受到極大的破壞,甚至是不可逆轉的。在快速小城鎮建設的浪潮中,墾區本已脆弱的生態環境又一次遭受威脅,為保證墾區城鎮健康、可持續的發展,必須將生態保護放在首位,科學、合理的進行景觀建設。
2)因地制宜原則。《園冶》第一部分“相地”中提到“規劃應因地制宜,方者就其方,圓者就其圓,坡者就其坡……”黑龍江墾區各個小城鎮特色資源不同,在景觀建設中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山、水、草地、林木等,在自然基礎上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因地制宜地營造人與自然和諧的景觀(見圖3)。

圖3 四方山農場草原風情
每個地區都有其獨特的歷史,傳承是歷史的延續,挖掘是歷史的重生。歷史是景觀設計的源泉,歷史文化和景觀設計結合,才能創造出有厚重感、有地域特色的景觀。
1947年,為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一批轉業軍人來到這片黑土地,建立第一批國營農場。1958年十萬復轉官兵挺進北大荒,掀起墾區大規模建設的高潮。隨后14萬復轉官兵,投入到墾區的開發建設中[3]。軍墾的歷史背景,在墾區城鎮景觀中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1)農場名稱,屯墾軍隊雖然轉業但仍延續軍隊編制,部分農場的名字就是部隊的名字,如二九零農場、二九一農場等,目前仍沿用部隊名字的農場有14個。
2)墾區建筑格局。當年安置轉業官兵時,以部隊編制為基礎,按照部隊營房建住房,整齊劃一的建筑格局也就奠定了今日城鎮的特有風貌(見圖4)。

圖4 大西江農場
文化,猶如空氣,無形卻實實在在存在,又不可缺少。文化是自然、社會經濟和宗教信仰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包含器物、制度和觀念三個方面,具體包括語言、文字、習俗、思想、建筑、飲食等,同時以這些元素為載體來表達。
墾區建設始于1947年,發展歷程較短,其文化底蘊相對薄弱。這就需要在景觀設計過程中深度挖掘并充分表達當地文化,使文化可視、可感。文化的表達方式多種多樣,有保留、修繕、提取、再現、隱喻等,景觀設計中要因地制宜地選擇合適的方法。墾區在景觀建設中文化表達方面應注意以下幾點:
1)保護。選擇具有代表性和歷史意義的建筑、場所,進行保留、修繕,或功能置換,作為歷史的見證,真實、直觀地表達墾區文化。
2)藝術與功能相融合。墾區城鎮景觀使用者以當地居民為主,設計中應立足于當地居民的需要,集美觀與功能于一體,對于純文化展覽性的景觀,如宣傳欄、展示牌等要慎用。
3)創新。文化的繼承和延續不代表一成不變,要以靈活的方式從多個角度對農墾文化進行新的解讀,將抽象的北大荒精神,創造性地轉化為可感知的形象。
4)細節。處于大拆大建中的農墾小城鎮,過于追求速度和數量,忽略了對品質的要求。文化是歷史大浪淘沙后的積淀,是一個地區的精髓,沒有細節、沒有品質的景觀無法表達當地的文化。
景觀不僅僅是人們為追求美而在土地上進行的改造和建設,還是人們生活勞動方式改變、社會發展的體現。好的景觀設計應該體現這種變化,并適應這種變化,從而更好地滿足社會和民眾新的需求。
墾區為集約化發展,撤隊建區,居民生活也隨之發生了很大變化。通過對墾區城鎮居民和農場領導訪談、實地觀察,對居民的生活變化及景觀影響做了一個總結。
從表2可見,住所的改變導致社交活動從以家庭為主轉變為以公共空間為主,機動車的增加也使得道路更側重于必要性活動的發生,非必要性活動需另覓場所。這使得墾區小城鎮廣場、公園、小區公共空間等場所在居民生活中變得更加重要。而且由于機動車的增加,道路上行人安全及步行舒適度受到挑戰。

表2 撤隊建區搬遷至城鎮后居民生活的變化及景觀影響
墾區在新的道路建設中對道路綠化形式進行改良來緩解機動車增加帶來的問題,原來的道路兩側人行道和車行道沒有隔離,行人步行舒適度較低;改良后,在人行道兩側栽植植物與車行道隔離,喬木遮陰,灌木進行空間圍合,使人行道成為一個相對獨立閉合的空間,降低汽車對行人的干擾。
地方性是保持景觀多樣性的重要屬性,以地域特征為基礎的景觀,才能給人帶來認同感和歸屬感,以當地居民的行為需求為立足點的景觀,才會具有活力和價值。黑龍江墾區特有的歷史文化背景、自然條件既是對當地景觀營造的制約,也是景觀設計的源泉,在景觀建設中要因地制宜,根植于當地,避免千篇一律,忌引入景觀的“水土不服”。地域特征不是一成不變的,在尊重地域特色的同時要處理好繼承與發展、保護與開發的關系,切實滿足當地居民的需求,迎合快速發展背景下的小城鎮建設,建立經濟、生態、特色、以人為本、可持續的墾區小城鎮景觀。
[1]韓炳越,沈實現.基于地域特征的風景園林設計[J].中國園林,2006(7):63-67.
[2]王云才.傳統地域文化景觀之圖式語言及其傳承[J].中國園林,2009(10):73-76.
[3]王 陽.黑龍江墾區發展簡史[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