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瑞
(中鐵隧道勘測設計院有限公司,天津 300133)
近幾年來,在我國許多大中城市出現了一些與地鐵結合的地下商業開發形式。本文以鄭州地鐵一號線醫學院站為例,對與地鐵結合的地下商業建筑防火設計措施做如下總結。
鄭州軌道交通一號線一期工程自凱旋路站至終點體育中心站,線路長26.2 km,共設車站20座。醫學院站是地鐵一號線的中間站,車站位于中原東路與大學北路交叉路口中原路下,車站采用兩層10.4 m地下島式站臺,有效站臺長120 m,車站總長454.6 m。在車站西段設雙停車線,在配線上方站廳層內預留商業開發面積,包括商業設備用房在內的商業開發面積約3 500 m2。
本站商業部分共設置5個出入口通道供商業區的人員疏散使用。在每個出入口通道內設置擴大封閉樓梯間可以保證在火災狀態下,人員能以最短的時間疏散至安全區域。商業部分安全出口的疏散寬度還應滿足其所在的防火分區內人員的疏散寬度。商業開發區安全出口布置見圖1。

圖1 商業開發區安全出口布置圖
根據GB 50016-2006建筑設計防火規范第5.1.13.3條規定,本站商業部分共劃分為三個防火分區和八個防煙分區:每個防火分區的面積均小于2 000 m2,相鄰防火分區之間采用耐火極限不低于3.00 h的防火墻進行分隔;每個防煙分區的面積均小于500 m2,相鄰防煙分區采用頂板下不小于500 mm高且耐火極限不低于0.5 h的擋煙垂壁進行分隔,且防煙分區不能跨越防火分區。且每個防火分區有不少于一個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相鄰防火分區可利用相鄰防火分區墻上的防火門作為第二個安全出口,如圖2所示。
根據GB 50157-2003地鐵設計規范第19.1.9條規定,本站在站廳層中部設置一道4.0 m寬的聯絡通道連通車站和商業區。在車站和商業相接處設置兩道耐火極限不低于3.00 h的特級防火卷簾進行分隔。在防火卷簾旁的側墻上設有防火卷簾電源雙切箱,在火災狀況下,地鐵和商業部分可以分別控制。

圖2 防火分區劃分示意圖
除不宜用水保護或者滅火的設備用房如配電室外,商業其余部分均采用自動噴淋系統。噴淋間距按建筑物火災等級為中危險級Ⅱ級設置。
商業區設置火災報警控制器,與商業區的火災自動報警探測器,手動火災報警按鈕,消防報警按鈕,各種輸入輸出模塊等聯網等組成商業部分自動火災報警系統。商業開發區設置獨立的消防控制室,實現對商業區火情的監視和救災;車站控制室FAS控制器設置與商業區FAS控制器的接口,實現火災信息的相互發送。
安全出口是由地下進入地面的必經之路。安全出口的布置要遵循雙向疏散的原則,地下商業建筑物內人員比較密集,均宜保持有兩個方向的疏散路線,使疏散的安全性得到充分的保證。地下建筑的安全出口除了在形式布局和數量上應滿足人員疏散和消防撲救外,在布置時還應考慮如下因素:
1)安全出口應按不同方向分散布置。大量的火災教訓表明,安全疏散出口布置在一起或距離過近會造成緊急疏散時擁擠和出入口同時被火勢封鎖等情況,不利于安全疏散。2)安全出口的寬度應符合每百人寬度指標。人員在疏散時,要達到安全、順利、迅速的撤離危險區域,其門、走道、樓梯等的寬度應同時滿足疏散要求。
安全出口應具有鮮明的標志性、可識別性。在人流密集的區域設置安全出口,保證緊急情況下順利疏散。安全出口標志應該設在出口的頂部,疏散通道指示標志應該設置在疏散走道及其轉角處距地面1 m以上的墻面上。
與地鐵結合的地下商業等的開發利用已越來越多,建設規模日趨龐大。這大大提升了人員的密集度和火災危險性,這類建筑火災時煙氣大,疏散困難,給火災撲救和人員疏散帶來了許多難題,有效的防火分隔、合理的布局、人性化的疏散設計、必要的消防設施,是地下商業建筑消防安全的有利保障。研究地下商業建筑防火設計的意義深遠。
[1]GB 50016-2006,建筑設計防火規范[S].
[2]GB 50157-2003,地鐵設計規范[S].
[3]GB 50222,建筑內部裝修設計防火規范[S].
[4]GB 50116-1998,火災自動報警系統設計規范[S].
[5]施中衡.地下鐵道設計與施工[M].西安:西安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
[6]賀煜華.大空間建筑防火設計的問題與對策[J].山西建筑,2012,38(4):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