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永興
(山西煤炭運銷集團運城有限公司,山西運城 044000)
地震作用下,結構的扭轉效應可以使建筑物破壞或倒塌。利用隔振技術積極調控,不僅顯著減小了建筑結構的整體振動,也有效地抑制了其扭轉振動,有效提高結構抗震性能。對非對稱隔振結構進行分析,有助于提高結構抗震性能,并合理設計隔振結構。

圖1 結構示意圖

圖2 耦合曲線
如圖1所示結構,利用達朗貝爾原理可得其運動方程為:

其中,M,K,C 分別為質量陣、剛度陣、阻尼陣;{u}=[ux,uy,uθ]T為樓層的位移向量;Mb為底層質量陣;Kb為隔振層的剛度陣;為底層的位移向量為地震加速度向量向的地震加速度。
若定義Kit為第i個隔振支座的切線剛度,在任意時刻有Kit=Kie-Kis,其中,Kie為第 i個隔振支座的初始剛度矩陣,Kie=dig[kixb,kiyb],kixbkiyb假設足夠大使得支座無滑移。Kis為支座滑移時刻的剛度,為零矩陣。可用下式確定:


其中,Fix,Fiy分別為第i個摩擦支座為X,Y向的摩擦力;FiL為第i個摩擦支座的靜摩擦力;FiL=μmig,μ為靜摩擦系數,mi為第i個隔振支座的質量。
耦合曲線見圖2。
假設ωx=ωy=2π,b=d=6 m(見圖1);總共9個隔振支座,剛度為 kixb=kθb=10 000Kx,上部結構為 9 層阻尼比 ξ=0.05,地震參數 wg=15 rads-1;ξg=0.5;S0=0.05 m2·s-3。輸入加速度反應譜(見圖3)。分別對非對稱結構模型和對稱結構模型(二者具有相同的振動周期)進行分析,得到了如圖4~圖7所示的分析結果。
為了研究隔振支座和扭轉耦合效應。定義R為隔振同普通結構地震響應峰值比值。

圖3 加速度反應譜

圖4 R隨ex/d變化曲線
圖4a)給出了R隨著偏心率ex/d的變化,ux響應比值Rux隨ex/d變化不明顯。然而,uy響應比值Ruy,uθ響應比值Ruθ受ey/d影響顯著。由此可見,隨著偏心距的增大,隔振效果會下降。然而,R隨著偏心率ex/d的變化不受是否考慮兩個方向相互作用的影響。從圖4b)中可以看出,結構底部位移Db受偏心率ex/d影響較大,當考慮兩個方向的相互作用,結構底部位移增大。對于偏心距為零且不考慮耦合作用將高估結構的抗震性能。

圖5 R隨 ωθ/ωx變化曲線

圖6 R,D隨mb/m變化曲線

圖7 R,Db隨μ變化曲線
如圖5所示,Rux受 ωθ/ωx的影響不明顯,當0 < ωθ/ωx≤1 時,隨著 ωθ/ωx值的增大,Ruθ明顯下降。由于扭轉耦合,隨著 ωθ/ωx增加,Ruy增大。當 1 < ωθ/ωx≤2 時,隨著 ωθ/ωx增大,Ruy減小。Ruθ隨著 ωθ/ωx增大而增加。當 2 < ωθ/ωx時,Rux,Ruy,Ruθ趨于相同。當ωθ/ωx?1時,結構底部扭轉耦合效應很小,而且結構Db受ωθ/ωx的影響不大。
圖6給出了反應比值R同質量比mb/m的關系曲線,從圖中可得,反應比值R隨質量比mb/m增加而增大;由于隨著質量m的增大,靜摩擦力FL增大,結構的滑移減小,導致結構耗散地震的能量降低,因此隨著mb/m降低,反應比值R降低。結構Db受質量比值mb/m影響不大。
隨著摩擦系數μ的增加,上部結構反應比值R增大,這是由于通過支座傳遞給上部結構的地震荷載增大。但是隨著摩擦系數μ的加大,結構底部平動反應下降,扭轉反應略有增強。
通過對非對稱摩擦隔振結構非線性分析,得出了影響結構平扭耦合的參數,通過對這些參數的研究分析得到了以下結論。摩擦隔振裝置兩個方向摩擦力耦合,增加了結構的隔振效果。忽略結構偏心,導致過高估計摩擦隔振的效果。隨著結構偏心增大,隔振效果降低。當0< ωθ/ωx≤1時,隨著 ωθ/ωx增加,隔振對降低結構扭轉響應作用提高。隨著mb/m及μ增大,摩擦隔振效果降低。結構底部位移受ex/d,ωθ/ωx,mb/m等參數影響小,但是若忽略摩擦力雙向耦合,分析得到的底部位移較實際值偏低。
[1]張延年,李宏男.雙向耦合地震作用下滑移隔震結構振動控制及其優化研究[J].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2007,27(1):141-146.
[2]杜勇峰,林治丹.雙向作用下串聯隔震結構的振動控制[J].抗震加固與加固改造,2010,32(4):32-37.
[3]王建強,姚謙峰,李大望.基礎滑移隔震結構雙向地震反應分析[J].振動與沖擊,2005(4):87-91.
[4]朱玉華,呂西林.滑移摩擦隔震系統在多向地面運動作用下的試驗研究[J].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2002(5):7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