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小燕 張磊 李亞
(中國中元國際工程公司,北京 100089)
蘭州大學第二醫院位于甘肅省蘭州市,新建2號醫療綜合樓總建筑面積124 283m2,地下3層,地上23層(含裙房7層),建筑高度為89.60 m。建筑主要功能為門診醫技住院樓,裙房部分的大報告廳使得底部二層挑空,三層處設轉換構件以支撐上部結構,基本柱網為 7.8 m ×7.8 m,8.2 m × 8.2 m,轉換桁架跨度30.50 m(見圖1)。

圖1 建筑效果圖
建筑結構設計使用年限50年,結構安全等級二級。根據《抗震設防分類標準》[1],工程抗震設防分類為重點設防類;根據《抗震規范》[2],抗震設防烈度為8度,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值為0.20g,多遇地震下水平地震影響系數最大值0.16,設計地震分組為第三組,設計使用年限50年,場地類別為Ⅱ類,特征周期為0.45 s,抗震措施按9度抗震設防設計。
工程采用框架—剪力墻結構,因房屋高度超過設防烈度提高1度后(9度)的房屋適用最大高度,根據《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3]采取了更高的抗震措施,結合本工程特點,剪力墻的抗震等級為特一級,框架的抗震等級B1層~F10層為特一級,F11層以上為一級,但其抗震構造措施為特一級。
2層結構平面圖見圖2。
因為功能復雜,本工程存在多項不規則情況,根據建設部建制[2010]109號文[4]判定,本工程共存在6項不規則項,如表1所示。
針對超限情況,設計中采取了一系列加強措施:剪力墻底部加強區按照中震抗剪彈性控制截面;主樓部分框架柱采用芯柱,裙房部分采用型鋼混凝土柱;轉換桁架采用箱形鋼結構轉換結構,其支撐柱采用型鋼混凝土柱,均滿足大震不屈服的要求;加強轉換桁架上下層樓板剛度并提高其配筋率;加強豎向收進處的樓板剛度并提高其配筋率,提高其上下層豎向構件的抗震構造措施。

圖2 2層結構平面圖

表1 工程超限情況
針對工程的不規則情況,根據《抗震規范》[2]中的三水準設防目標及結構構件的重要性、使用功能及其對震后修復的要求,結合概念設計中的“強柱弱梁”“強剪弱彎”等基本理念,制定了抗震性能目標,如表2所示。

表2 整體結構及重要構件抗震性能目標
根據《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3]的規定,分別采用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PKPM工程部的SATWE,PUSH&EPDA和北京邁達斯技術有限公司的MIDAS分別進行了整體分析計算,具體見表3。

表3 軟件應用情況及內容
本工程取地下室頂板作為上部結構嵌固層,計算時考慮了模擬施工加載、扭轉耦聯,表4列出了SATWE和MIDAS多遇地震作用下的計算結果,數據表明,兩個軟件計算分析結果較為接近,整體結果確實可信,結構的基本周期、減重比、位移比等指標滿足規范要求。

表4 SATWE和M IDAS多遇地震下計算結果比較
選取 SATWE程序中自帶的兩條天然波(TH1TG045,TH2TG045)和一條人工波(RH1TG045)進行計算,結果表明(見表5):各個地震波的底部最大剪力及最大彎矩與CQC方法計算值較為接近,且均小于CQC計算值,說明結構設計中采用CQC的計算結果是安全可靠的。

表5 動力時程分析結果
為明確結構在大震下的屈服機制,查找薄弱層,采用PKPM程序的EPDA&PUSH模塊進行了動力彈塑性分析。計算時選用了兩組實際地震波和一組人工模擬波,三條波的峰值均達到400 cm/s2;結構主方向在所選的3條地震波作用下,響應不盡相同(見圖3,圖4),在人工波RH1TG045作用下地震響應最大,其中頂層最大樓層位移為446.8 mm,最大層間位移角為1/150。從結果看出:罕遇地震作用下結構無薄弱層,最大層間位移滿足規范1/100的限值要求。
轉換桁架位于裙房3層,承擔上部4層的荷載,桁架斜桿對功能布局及管線均有影響,通過方案比選,最終確定采用鋼結構箱形桁架的方案。分析時將轉換桁架于整體模型中建模,驗算其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桿件受力情況,以保證達到大震不屈服的抗震性能目標。

圖3 主方向最大樓層平均位移曲線

圖4 主方向最大層間位移角曲線
鋼桁架示意圖見圖5。

圖5 鋼桁架示意圖
1)醫院建筑的主要服務人群為病傷患者等弱勢人群,同時又承擔著震后救援的重要任務,因此對此類建筑的超限高層抗震設計,應采取更為有效的抗震措施。
2)醫院建筑的好與壞,建筑功能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與此同時,結構設計應在此基礎上盡可能減少結構不規則項,以提高整個結構的抗震性能,對關鍵部位的關鍵構件應提高其抗震性能目標,以保證結構安全。
[1]GB 50223-2008,建筑工程抗震設防分類標準[S].
[2]GB 50011-2010,建筑抗震設計規范[S].
[3]JGJ 3-2010,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S].
[4]建設部建制[2010]109號,超限高層建筑工程抗震設防專項審查技術要點[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