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營
( 中國石油大學( 華東) 馬克思主義學院,山東 青島266580)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全面落實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促進現代化建設各方面相協調”,[1]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在當代中國,國家現代化的實現離不開農村的現代化,我國當前開展的聲勢浩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其實質是加快農村現代化建設。隨著農村現代化進程的加快,農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都有了很大變化,能否在新農村建設中全面落實“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實現農村的和諧發展,對黨在農村的基層執政能力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農村基層黨組織執政能力是黨的執政能力的基礎。一個國家執政黨的執政能力,不僅關系到其引領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發展的能力,而且關系人心向背,直接決定著這個政黨本身的生死存亡。因此,任何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執政黨,都需要把自身的執政能力建設放在一個十分重要的位置上。一般來講,黨的執政能力是指執政黨這個政治組織的整體能力,而這個政治組織又是由不同的層級構成的,黨的整體執政能力最終要靠各個層級的黨組織的執政能力來體現。其中,黨的基層組織是執政的微觀層級,是政黨執政績效在社會中得以發揮和延伸的重要因素,是政黨執政的草根基礎。黨的基層組織是基層社會各種組織和各項工作的領導核心,是黨與群眾直接聯系的橋梁和紐帶,是團結帶領群眾貫徹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落實黨的任務的戰斗堡壘。
人常說“得民心者得天下”,黨的執政能力立基于黨執政的合法性,黨執政的合法性又歸源于人民的認同,而黨要想獲得人民的認同,必須保證黨的理論綱領、路線、方針、政策能正確地貫徹到社會中去,并被人民認可與接受,而基層黨組織就是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重要力量?!吧厦媲l線,下面一根針”,做好千頭萬緒的工作,完成艱巨復雜的任務,都離不開基層組織的努力。因此,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黨的基層組織的執政能力就是具體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的能力。[2]而本文所說的“黨在農村的基層執政能力”建設主要也是指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執政能力建設?;鶎狱h組織的執政能力影響到執政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具體落實與實施,并直接決定實施的效果,因而從最微觀的層面上影響和決定執政黨的整體執政能力,是執政黨整體執政能力大小、強弱的直接體現。由于在中國共產黨的組織體系中存在著組織功能由高層級向低層級逐漸弱化的趨勢,這使得黨的基層組織在黨的組織系統中一直是一個薄弱的環節,[3]而這種狀況在農村社會尤為明顯。因此,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執政能力建設就顯得十分迫切和必要。
2. 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執政能力建設,是獲得農民群眾擁護與支持,擴大執政基礎、鞏固執政地位的需要。我國是個農業大國,農村人口占全國人口的絕大多數,是中國革命和建設的主力軍。在革命戰爭年代,我們黨之所以能夠帶領中國人民取得革命的勝利,根本原因就是獲得了農民的擁護與支持;在社會主義建設時代,要鞏固黨的執政地位,也必須獲得占全國人口大多數的農民的擁護與支持。而要獲得農民的擁護與支持,離不開農村基層黨組織執政能力的提升。
首先,農村基層黨組織作為黨在農村的基層組織,是黨與農民群眾直接聯系的紐帶,是黨的形象最直接的體現者,其所具有的執政能力和先鋒模范作用,影響著黨在農村社會的威信與威望。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執政能力提高了,才能把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落實到各項實際工作中去,團結和帶領群眾完成黨的任務,代表好、實現好、維護好和發展好廣大農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才能得到農民的擁護與支持,擴大黨的執政基礎,為黨的執政提供力量源泉和良好的執政環境。否則,黨就會失去廣大農民群眾的擁護,流失執政的合法性資源,進而喪失執政地位。
其次,農村基層黨組織是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在農村最直接和最具體的執行者和實現者,也是民情民意的直接接觸者。上級黨組織以至黨中央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各項工作指示都需要由基層黨組織去宣傳與落實,而群眾的現實利益需求也必須通過基層黨組織去反映和實現。特別是在當前農村社會結構發生重大變化、農民利益日趨多元化的形勢下,農村基層黨組織能否具備帶領農民發展農村經濟、推進農村民主政治建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新農村等工作能力直接影響著黨的形象、權威與執政基礎。因此,農村基層黨組織是黨與農民群眾、政策與實踐之間的橋梁和紐帶,農村基層黨組織執政能力的大小直接影響著黨的執政能否成功。
3. 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執政能力建設,是解決“三農”問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需要。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到2020 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點和難點都在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上。農業豐則基礎強,農民富則國家盛,農村穩則社會安。黨中央也反復強調,沒有農業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現代化,沒有農村繁榮穩定就沒有全國繁榮穩定,沒有農民全面小康就沒有全國人民全面小康。[4]農業、農村、農民問題關系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全局,關系著黨的執政基礎的鞏固,關系著國家的繁榮與穩定。作為一個農業國家,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自古以來就始終是中國的一個重大的政治問題,直至今天,依然如此。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今天,農村基層黨組織處于解決“三農”問題的最前線,是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解決“三農”問題的路線、方針和政策的執行者,是組織和帶領廣大農民群眾深化農村各項改革、實現農民共同富裕的主要領導者。所以,只有不斷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提高執政能力,才能使農村基層黨組織和廣大黨員真正擔當起實現農村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的歷史重任。
總之,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要靠基層黨組織去落實和實現;農民群眾的意愿與要求要靠基層黨組織去了解和實現;全面落實五位一體總布局,推動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協調發展要靠基層黨組織動員、團結和組織農民群眾去奮斗。如果不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執政能力建設,勢必影響黨執政基礎的穩固與國家的繁榮和發展。因此,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執政能力建設,是一項必須常抓不懈的任務。
當前,我國正處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的關鍵時期,隨著農村改革的不斷深入,農村出現了許多新情況與新問題,基層黨組織的執政能力還存在許多與新形勢、新任務不相適應的地方。
1. 領導發展農村經濟尤其是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不足。生產發展是新農村建設的中心環節,是實現農民共同致富的物質保障,也是鞏固農村政權、擴大黨的執政基礎的根本。但當前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領導干部和廣大黨員在領導發展農村經濟尤其是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上還普遍存在不足,不能成為帶領農民群眾走向共同富裕的引領者。一方面,思想僵化保守,缺乏市場意識。建國以來我們曾長期實行計劃經濟,否定市場經濟,依靠行政命令去發展經濟。受此影響,一些基層黨組織的領導干部和黨員缺乏現代市場經濟意識,不考慮產品的市場需求,更不懂得根據市場供求變化來調整生產。不懂市場預測,對市場行情不掌握,即使其產品進入市場,也往往因供求關系處理不當而在市場競爭中處于被動地位。在這種情況下,基層黨組織就根本無法實現對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領導,從而影響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另一方面,墨守成規,領導經濟發展的方式與時代的發展要求不相適應。伴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與發展,農村也不斷深化改革,經濟結構和經濟發展方式日益多元化。這些新變化要求農村基層黨組織對經濟工作的領導方式必須做出改變,以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即必須從以行政命令、催種催收、大包大攬等行政推動方式向以制定發展規劃、完善基礎設施、維護市場秩序、健全配套服務等方式轉變,不斷提高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但在農村有相當一部分黨員干部對經濟工作的領導還停留在計劃經濟時代,仍習慣于用發號施令、強迫命令的辦法,甚至直接干預具體的經濟活動,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不相適應。
2. 推進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的能力不強。首先,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領導方式與村民自治的發展要求不相適應。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實踐,村民自治日益成為適合中國國情的推進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的有效途徑。但在實踐中,一些地方的農村基層黨組織還不適應村民自治發展的要求。由于受過去長期黨的一元化領導方式的影響,很多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領導干部還習慣于大包大攬,搞強制命令,認為黨組織是領導核心,村務管理的權力理應屬于黨支部,對村莊的日常具體事務進行直接管理,而無視村委會的存在,兩委關系的不協調日漸成為制約和影響村民自治的核心問題。隨著村民自治實踐的廣泛深入,廣大農民政治參與的熱情越來越高,主體權利意識也越來越強,舊的領導方式與村民自治的發展要求越來越不適應,一定程度影響和制約村民自治的發展,也不利于鞏固黨的執政基礎。其次,黨內民主制度不完善,尤其在民主決策方面,缺乏民主。一些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領導班子內部缺乏民主,很多決策都是由書記或少數幾個人來作出,即使遇事進行集體討論,也是走形式,往往是召開會議討論前,主要領導們就已定好了調子,只是通過會議來“統一”思想,使得普通黨員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等基本民主權利無法充分行使。決策作出后,又執行不力,有的領導干部自己就不帶頭執行,再加之缺乏相應的監督,使得村干部的權力行使處于自由狀態,從而損害了黨的威信與形象。
3. 加強農村先進文化建設的能力相對不足?,F代化的社會主義要由現代化的人來建設與支撐,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核心從本質上講是要實現人的現代化。在我國實現人的現代化就必須解決占80%左右的農民的現代化的問題,而農民現代化的核心是農民思想觀念的現代化。因此,加強農村先進文化建設,對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至關重要。但是,當前許多農村基層黨組織都把主要精力放在了發展經濟上,而意識不到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作用,先進文化建設的能力相對不足。農村文化建設方面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農民的信仰危機突出,信佛信教、信命,遇難求菩薩、求算命先生,封建殘余思想在一些農村地區還有較大影響。尤其是自上世紀80 年代以來,伴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西方各種腐朽思想也滲透進農村,并“填補”了農村信仰陣地的“真空”,給黨的基層組織思想建設和組織建設帶來了極大的沖擊和影響;二是農村文化陣地建設資金投入嚴重不足,基礎設施建設滯后,文化生活陣地匱乏,活動內容和形式過于簡單和陳舊,難以滿足廣大農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
4. 處理復雜問題、化解矛盾、維護農村社會穩定的能力不足。隨著農村社會轉型和經濟結構的大調整,階層分化愈發明顯,各種鄉村社區組織都在競相參與農村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活動,如果每個組織的權力運行都在非理性地追求各自的效用最大化目標,就必然會破壞鄉村社區的共同效用目標。因此,應當有一種強制性力量能進行有效協調,而“在民主、法制的管理結構中,鄉村社區有一種具有超乎各種組織力量之上的強制力量,這個力量就是中國共產黨的基層組織”。[5]因此,在農村社會各利益群體不斷調整的過程中,面對各種新矛盾和新問題,如果不能正確地認識和處理,有效協調不同利益群體的社會關系,必然會影響到農村社會的和諧與穩定。這就要求農村基層黨組織必須不斷提高處理復雜問題、化解矛盾、維護農村社會穩定的能力,維護好農村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
但是,當前農村基層黨組織處理復雜問題、化解矛盾、維護農村社會穩定的能力還不強。這主要表現在:一是對農村社會矛盾出現的可能性與影響的重要性認識不足?,F階段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各種矛盾和糾紛不斷凸顯,但很多地區的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領導干部和黨員對農村社會矛盾出現的可能性估計不足,對大量社會矛盾和糾紛影響的重要性認識不足,不去深入群眾主動發現問題和化解矛盾,而是聽之任之,結果很多一般的矛盾和糾紛最終釀成嚴重的群體性事件;二是掌握和運用化解農村社會矛盾方法的能力不足。在當前農村,伴隨著階層和利益分化,各種矛盾和糾紛不僅日漸增多,而且激烈程度也大過以前,但許多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黨員干部在面對矛盾和糾紛時,不去認真分析矛盾發生的深層次原因,從根源找出解決矛盾的根本方法,卻仍習慣于用傳統的行政命令和長官意志去解決,甚至使用簡單粗暴的武力,最后不僅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更加激化了矛盾;三是綜合協調與平衡各種利益的能力不足。許多農村基層黨組織只是單純地貫徹執行上級政府的政策和文件,根本不考慮農民的利益與需求,甚至為了“討好”上級,更不顧農村社會的實際承受能力,不去統籌兼顧各方的利益,最終影響了黨的形象,導致群眾對黨組織的不信任。
5. 生態意識薄弱,保護和改善農村生態環境的能力不足。當前,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村人居環境污染也日益加重,這與農村基層黨組織生態意識薄弱、保護和改善農村生態環境的能力不足有關系。首先,在思想認識層面上,由于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黨員干部大多科學文化素質不高,意識不到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因此,長期以來也就缺乏對農村環境保護的宣傳教育,使得農民群眾村莊環境保護意識較差。加之長期以來農民養成的許多不良生產生活習慣,就使得農村生態環境狀況越來越差,如在村莊附近隨意、隨處亂倒生活垃圾,一些公共池塘和排水溝渠等成為生活污水的排放地,臭氣熏天,卻無人問津。這些不良的環境衛生行為,導致農村環境污染加重。其次,隨著近年來我國對污染監控力度的不斷加強,一些污染企業開始從城市轉向農村,而一些農村基層黨組織為了發展經濟,制造政績,根本不考慮對環境帶來的污染問題。因此,隨著農村工業的迅速發展,工業污染也隨之出現,從而加劇了農村的環境污染。再次,基層黨組織對農村生態環境的監管與保護缺失,致使出現了肆意毀林開荒、濫砍亂伐、河道被侵占和破壞等行為,造成植被破壞、水土流失、物種滅絕加速等問題,農村公共環境衛生管理出現真空。
新時期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執政能力建設必須根據“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要求,在經濟建設上體現為組織領導農村經濟發展,帶領農民致富和實現共富;政治建設上體現為加強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上體現為組織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不斷提高農民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社會建設上體現為化解農村矛盾,維護社會穩定,構建和諧農村;生態環境建設上體現為實現村容整潔,保護和改善農村生態環境。
1. 增強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經濟發展、帶領農民致富和實現共富的能力。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帶領農民群眾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不僅是廣大農民群眾的共同愿望,也是歷史賦予農村基層黨組織的莊嚴使命,更是衡量農村基層黨組織執政能力強弱的一個重要標準。首先,要組建強有力的領導班子,學習發展經濟的本領,增強帶領群眾共同致富的能力。深化農村改革,發展農村經濟,關鍵是要有一個好的領導班子,因此,要按照“德才兼備、群眾公認”的標準,把群眾最滿意的“靠得住、有本事、肯實干”的人選拔到基層黨組織的領導班子中;要把在改革開放中有想法、有闖勁、致富能力強、愿意為群眾服務并且黨性觀念強的優秀分子吸收進基層黨組織中;要把農村中的經濟能人、致富帶頭人培養成黨員干部,把黨員干部培養成致富領路人和服務者;要組織廣大基層黨員干部認真學習科技知識、管理知識、法律知識和市場經濟知識,不斷掌握發展經濟的本領。其次,要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不斷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克服僵化保守、因循守舊和“等靠要”等思想觀念的束縛,樹立市場意識、機遇意識、改革意識和服務意識,不斷提升發展農村經濟的能力。再次,黨的十八大提出要以服務群眾、做群眾工作為主要任務,加強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因此,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執政理念也應實現從“管理”到“服務”的轉變,從以前的大包大攬,直接插手具體的經濟工作,轉向主要搞好政策、信息、資金、科技、流通和教育等方面的服務工作。
2. 增強農村基層黨組織推進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的能力。首先,改進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領導方式,正確處理黨組織與群眾自治組織的關系,不斷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建立村黨組織和村委會良性互動的運行機制。一方面,要明確黨組織對村委會的政治領導、工作指導,幫助村委會成員樹立牢固的黨性觀念,自覺接受黨組織的領導;另一方面,合理劃分“兩委”的權責,支持村委會在黨組織的領導下依法行使職權,做到領導而不包辦,工作到位而不越位,形成“兩委”協調一致、良性互動的運行機制。其次,完善黨內基層民主,積極推進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一要改革和完善農村基層組織領導班子選舉辦法,規范差額提名、差額選舉,大力施行“公推直選”制度,保證基層群眾依法行使選舉權、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等民主權利;二要健全黨內民主決策制度,規范民主決策程序,健全議事規則,堅持民主集中制,實行決策論證制和責任制,凡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重大決策,都要公開征求村民的意見,并依法提交村民大會或村民代表會議討論決定;三要完善黨內民主監督制度,健全村黨支部定期向黨員大會報告工作制度,完善黨員定期評議基層黨組織領導班子等制度,健全黨員民主評議,接受群眾監督,加強對領導干部尤其是支部書記的權力監督,徹底杜絕“一言堂”和“家長制”作風,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
3. 增強農村基層黨組織推進農村文化建設的能力。提高農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既是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要求,又能為農村現代化建設提供思想保障、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首先,農村基層黨組織必須加強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宣傳與教育,不斷提高農民群眾的政治文化素養,同時加強科學知識、科學精神、科學方法與科學態度的宣傳教育,在農村大力倡導現代文明新風尚。其次,要普及教育,提高農民的知識和科技水平。要緊密結合農村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際,通過多種形式,組織廣大農民和基層干部學習先進的現代農業生產技術和商品生產、市場營銷、環境保護和法律等方面的基本知識,使他們牢固樹立崇尚科學、破除迷信的思想觀念。再次,要大力加強農村文化陣地建設。農村基層黨組織必須協同上級組織部門,規劃制定鄉村文化多元化發展的投資和管理。通過積極爭取企業、社會團體和其他社會組織等社會力量參與鄉村文化建設,實現鄉村文化建設參與主體多元化,不斷拓寬公共文化設施投資渠道,建設好農村廣播電視、圖書借閱、報刊閱覽、棋牌娛樂、體育建設等綜合性文化活動中心,同時加強文藝隊、文化宣傳報道組等文化宣傳隊伍建設,打造鄉村先進文化陣地。[6]
4. 增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化解矛盾、構建和諧農村的能力。當前我國農村正處在新舊體制轉軌和社會各階層利益調整時期,各種矛盾日漸凸顯和激化,有些矛盾和糾紛如果處理不當,解決不及時,就極有可能演變成為群體性事件,向社會、向政府轉嫁責任。因此,能否妥善處理和解決這些矛盾和糾紛,力爭把問題解決在基層和萌芽狀態,對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執政能力提出了嚴峻的考驗。首先,要提高發現矛盾的能力。廣大基層黨員干部要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深入農村生活,了解農民群眾的生活疾苦和思想動態狀況,對可能引發群體性事件的焦點矛盾和問題,要及時依法合理地加以解決,解民之憂,爭取把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其次,要提高分析矛盾的能力。要從宏觀上了解我國改革開放的大勢,加強對黨和國家各項方針政策的學習與領會,了解伴隨改革全面深化而可能出現各類利益沖突的客觀實際,在系統分析的基礎上,厘清矛盾產生的深層動因,在充分考慮社會各方面承受能力和兼顧不同群體合法權益的前提下,制定科學合理的解決方案。再次,要提高化解矛盾的能力。一是要講究方法,充分發揮基層群眾自治組織在協調利益、化解矛盾和排憂解難方面的作用,以群眾關心的熱點和難點問題為工作重點,善于運用說服教育、示范引導和提供服務等方法把群眾工作做深、做細、做實;二是要善于做好群眾的思想政治工作,及時向群眾宣講黨和國家的政策,在各種突發事件和群體性事件面前立場堅定,反應迅速,處置果斷,能迅速拿出處理問題的方案,爭取群眾的理解,打開群眾的心結,平息群眾的怨氣。
5. 增強農村基層黨組織保護和改善農村生態環境的能力。生態環境是經濟發展的基礎和前提,生產發展的同時必須保護好環境,才能實現農民的安居樂業。因此,農村基層黨組織要全面落實和貫徹科學發展觀,在引領農村經濟發展的同時,注意做好農村環境保護和改善工作。首先,加大農村環保宣傳教育力度。廣大農民是農村環境保護工作的主要參與者,他們的環保意識直接影響到其參與村莊環境綜合治理的程度和水平。因此,要充分利用廣播、電視、網絡、報紙等新聞媒體手段,開展多種形式的環保知識與環保法規的宣傳教育,從身邊的環境“臟、亂、差”入手,提高農民對自身生活環境的重視程度。通過生態示范村的典型帶動,積極引導農民從自身做起,自覺培養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其次,加大對農村生態環境的監管力度。一方面,對于農村中企業的興建,要通過專門的機構進行嚴格的環境評估,實施統一的環境準入制度,由村民大會或村民代表大會討論決定并進行公示,使那些想從城市轉移到農村躲避處罰的污染企業無機可乘;另一方面,要制定農村環境衛生標準,成立專門的環衛隊或環境保護小隊,劃分責任區域,明確分工與權責,對村容村貌進行全天候的監督。尤其是對那些肆意堆放垃圾、排放生活污水、濫砍亂伐樹木、侵占和破壞河道的行為,要依法予以嚴厲制止。再次,轉變農村經濟發展方式,減輕經濟增長對資源供給和生態環境的壓力,促進經濟增長與資源環境相協調。調整優化農村產業結構,大力發展優質高產、高效生態農業和特色農業;推廣現代農業科學技術,引導農民科學施肥,發展無公害和綠色產品,減少農業化學藥品的使用,降低農田和農業污染;加快對農村工業的技術改造,推廣污染處理技術,大力發展農村循環經濟,減少與控制農村工業對生態環境的污染和破壞;推廣沼氣、秸稈氣化、小水電、太陽能、風力發電等清潔能源技術,保護和改善農村生態環境。
[1]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N]. 人民日報,2012-11-09(2).
[2]梁道剛. 中國共產黨執政能力基礎理論問題研究[M].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 109.
[3]胡偉. 政府過程[M].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84-85.
[4]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人民日報,2008-10-20(2).
[5]方江山. 非制度政治參與[M].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0∶136.
[6]吳曉俊,何渭巍. 農村基層黨組織在新農村建設中的功能及其完善[J]. 江西社會科學,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