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俞
2014年7月28日,深圳華僑城東組團小區。
這是一處幽靜的老社區。藍胖子機器人(37.560, 1.38, 3.81%)公司就位于其中的一套民居中——三室一廳中的兩室一廳歸這個公司使用。
十多平方米的客廳里塞著幾張自制的簡易桌,擺滿電腦和一些叫不上名的設備,像個小車間,又像實驗室。
客廳中央,一臺金屬制的機器人努力地追隨著前方移動的目標板,讓自己發射出的紅色激光射線始終瞄準目標板的中心。與科幻大片里無所不能的機器超人不同,它的動作略顯遲緩笨拙,像一個蹣跚學步的小孩。
“它剛來還不到兩周,我們還需要一些時間跟它磨合。”張浩向本刊記者解釋。
張浩,資深機器人玩家,5個多月前創立了藍胖子機器人公司——包括他在內一共兩個人。
這兩個人,在這樣一處陋室中,做著一件很酷的事——做機器人。剛剛展示的這個,就是他們最新的研究項目——“3D視覺伺服機器人”。
通俗來說,3D視覺伺服技術可以讓機器人通過特定的光學裝置和傳感器,自動跟隨目標物的移動而活動。對于目前大多數自動化生產線上那些只能沿固定軌跡移動的“示教再現”型工業機器人來說,這是個很大的突破。
這項研究,可以讓機器人從事家電等產品的外表噴涂,從而把人類從有毒害的噴涂劑料中解放出來。因為家電產品形態各異,“示教再現”式工業機器人難以適應。
“這個項目啟動才一個月,我們還需要一些時間。”張浩語氣輕快。
這只是他夢想之路上的一個小小里程碑,最終的目的地,是哆啦A夢。
“我要做一個像哆啦A夢那樣的全能型家務機器人,它可以完成主人的一切指令,例如去冰箱拿飲料、出門買東西等。最重要的是,要把它做得廉價,讓更多人可以享用。”張浩說。
從玩家到創客
27歲的張浩T恤短褲,語速很快,思維縝密。
他對機器人的研究自大學時代開始,2009年他曾在亞太大學生機器人大賽中獲得季軍。
2010年大學畢業后,張浩去了剛創立的果殼網,做DIY版塊的編輯。
創造內容,而不單單是組織內容——他利用專業知識制作一些硬件,例如探測核輻射強度的蓋格計數器、3D投影儀等,然后把過程分享給讀者。其中一個叫做“瀑布永動機”的作品還獲得了2011年全球DIY大賽MakerBot Challenge一等獎。
張浩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是一名創客——當時這個概念還沒有在國內流行起來。
偶然見到了創客圈的“教父”米奇·奧特曼(Mitch Altman),張浩終于正式推開創客世界的神奇大門。
這位奧特曼大叔以其發明的可以控制公共場合的電視機開關的遙控器而聞名,并在舊金山創立了全球最著名的創客空間Noisebridge,為硬件愛好者提供場地、工具和技術指導。而他本人則周游世界傳授硬件制作入門技術,比如焊接。張浩就曾受教于他。
這最終促成了張浩的第一次創業。2011年初,以技術入股,他與包括王盛林在內的5人聯合創立了北京創客空間,希望做一個中國版的Noisebridge,催生更多的中國創客。
用“意念”控制飛行器
2012年,意識到創客空間已經無法給予自己足夠的資源做機器人,張浩選擇離開,遠赴美國——那里是創客文化及高科技的發源地,可以為創客提供最好的研究環境。
2012年5月底,在參加完一個機器人學術會議之后,張浩終于到了夢寐以求的Noisebridge,并因此而擁有了一段非凡的際遇。
他的第一個項目是將別人做出來的由腦波控制的輪椅,改造成一個全功能服務機器人平臺開源機器人項目DoraBot—目標直指哆啦A夢 。
不久,張浩接到輪椅的前主人Steve Castellotti的電話:Discovery計劃到Noisebridge拍紀錄片,而被他改掉的輪椅正是主角。
為了紀錄片,他們想出一個解決方案——換一個新主角。兩人的項目被合體,成為腦波控制的輪椅機器人。
Steve Castellotti欣賞張浩在硬件設計方面的才華,邀請他作為首席硬件架構師,加入他的公司Puzzlebox研發了多年的項目——腦波控制飛行器Puzzlebox Orbit。
Steve Castellotti之前對于腦波控制直升機已有多年研究,并曾被多家美國媒體報道過。Puzzlebox Orbit本身除了作為玩具之外,也是神經科學的入門科普器材。Puzzlebox希望通過開源的方式讓更多的人接觸神經科學,增加對腦機接口(BCI)的了解。
張浩后來曾在許多場合演示過這個項目的簡化版:將幾個鋼絲圈組合成球狀,中間固定住螺旋槳和控制裝置,操作者集中注意力,通過腦波耳機,就可以讓這個小球飛起來——簡直像是魔法。
由于雙方都有深厚的技術積累,這個項目并沒有花費太長時間,2012年12月在Kickstarter上大獲成功,最終募集資金75799美元,遠超過最初設定的1萬美元的目標。張浩也因此成為Kickstarter上第一個眾籌成功的中國人。
無心插柳的奇遇
2012年圣誕節,張浩回到中國,在深圳負責Puzzlebox Orbit的后期生產——再炫的創意,最終都要以產品呈現。而深圳,擁有全世界最好的硬件制造條件。
張浩甚至還有更多發現。“這里的創客文化很濃厚,有幾個非常熱的創客圈子,相比幾年前,中國的創客群體越來越大了。”
這讓張浩熱情高漲,在深圳組織了一個興趣小組,講授開源機器人技術。周丹旦就是在這個課程上與張浩結緣,最終跳槽到藍胖子公司,成為他惟一的員工和伙伴。
當初,周丹旦利用業余時間參加張浩的機器人興趣小組,而今天,他在工作之余,仍會堅持在每周四參加深圳DIY社團組織的創客空間的活動。
“這樣的人有很多。”周丹旦向本刊記者展示了手機屏幕上的一個監控畫面。
這畫面每隔幾秒鐘刷新一次,顯示著創客空間里的最新動向:租來的廠房略顯凌亂,堆著各種機器和雜物,人頭攢動。
如此濃厚的創客氛圍令張浩覺得,可以在深圳繼續完成他的哆啦A夢。他選擇落腳創業。
張浩似乎是個最接近定義的標準創客——為了興趣而做東西,不考慮短期盈利——除非遇到生存問題。去美國混Noisebridge時,張浩靠之前的積蓄維持生活,接近彈盡糧絕時,恰好遇到了Puzzlebox。一切仿佛自有安排。
而今,已經榮升為老板的張浩仍過著簡單的生活:住在公司同一個小區的另一套民居中,以便日夜趕工;公司的一個角落有一箱浙江老家的特產小吃,隨時補充能量。
目前的3D視覺伺服項目,被張浩自嘲為“對現實的妥協”。“我們需要有項目盈利來維持以后的研究。”
“這個項目的合作方是做工業機器人集成應用的。我只是在網上看到了他們銷售的機器人,隨便問問,其實我買不起。但是對方對我為什么需要它很好奇,聊起來之后就碰撞出這個項目。”——又是一次無心插柳的奇遇。
不久,合作方送來了那臺價值20萬元的工業機器人,這對張浩來說是雪中送炭。“有了它,我們的研究可以上一個新臺階了。”
讓張浩欣慰的是,無論再怎么對現實“妥協”,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沒有偏離哆啦A夢,總歸是越走越近。
“其實現在有許多機器人,會下棋的,會打球的,但只能執行某一項任務,因為他只裝了一個程序。我要做的機器人,它需要能夠做非常多的事情,那就意味著可能需要一萬個程序。”張浩邊啃肉松餅邊不厭其煩地向本刊記者做著科普。
事情當然不會像聽上去這么簡單。但是,盡管曲曲折折,張浩卻不會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