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弱文
在故宮東華門內文華殿后面有一座建筑——文淵閣,是皇家“藏書樓”。文淵閣坐北朝南,是歇山頂游龍浮雕裝飾建筑,這里可是大清朝的“文膽”。文淵閣前有個方形水池,這是真正的“水淵”,金水河水流入其中,是為防火之用。“水淵”上有一石橋,與文華殿后殿連為一體。文淵閣的東側,赫然立著一座盔頂黃琉璃瓦碑亭。亭內石碑上,鐫刻著乾隆皇帝撰寫的《文淵閣記》及文淵閣賜宴御制詩。
文淵閣之名源于明朝。放牛娃出身的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早年無錢讀書,當上皇帝后為了彌補這一遺憾,便“始創宮殿于南京,即于奉天門之東建文淵閣,盡貯古今載籍”。1449年明英宗時,南京明故宮發生火災,文淵閣及其所藏書籍付之一炬。最初的明代文淵閣的命名,是費了一番心思的。因為樓是木質結構,最怕火燒,起名時特地取一個帶水的“淵”字來抵火。又因與藏書相關,謂之“文淵”。
文淵閣的房屋樣式是以浙江的天一閣為藍本建造的。1561年,明代退隱的兵部右侍郎范欽主持建造了天一閣,范欽收集古代典籍,達到七萬多卷,其中以地方志和登科錄最為珍稀。1772年,乾隆下詔開始修撰《四庫全書》,范欽的八世孫范懋柱進獻所藏之書638種。乾隆大喜,為表彰范氏的進獻之功,特敕命測繪天一閣的房屋、書櫥的款式,興造了著名的“南北七閣”,用來收藏所纂修的七套《四庫全書》。文淵閣位列“南北七閣”之首。1776年,乾隆指示在原來明代圣濟殿舊址上破土動工,建造了新樓文淵閣,用來“金屋藏嬌”。這個“嬌”不是指女人,而是指有名的《四庫全書》。《四庫全書》是我國歷史上卷帙最大的一部叢書。文淵閣建成后,正式成為皇家收藏《四庫全書》的圖書館。《四庫全書》歷時十余年才纂修完成,共收書約3500種,7.9萬余卷,分經、史、子、集四部。這些書全部用做工非常考究的楠木箱裝著,藏在此樓中。時至今日,歷經戰火和動亂,樓里留存的藏書已少得可憐,但這些殘存之書,也都是無價之寶。
文淵閣外表看上去只有二層,其實里面是三層樓,樓下是一些小間,樓上則是大間。紫禁城有房屋9999間半,其中的半間房,就是指文淵閣樓下西頭的那一間小樓梯房。文淵閣的前廊設回紋欄桿,檐下倒掛楣子,想當年,清帝國的文臣們從這里“咚、咚”地上樓,去翻閱閣中藏書,討論、講學、辯論,君臣之間笑談古今,那又是怎樣的一種風雅?
進入文淵閣,最前面放置著一張紫檀木長桌,桌后中紫檀龍椅,左右各擺放一個由乾隆親自監制的大書柜,閣內懸掛著有乾隆御書“匯流澄鑒”四字匾。據說《四庫全書總目考證》《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就放置在第一層,那些存放《四庫全書》的松木書架,外貼金絲楠木,經過歷史風塵的淘洗,猶自巍然。其余的書放在二、三層樓上的書櫥中,書櫥都離墻有一點間隙,房間前后開窗,通風貫氣。
文淵閣是故宮的“文膽”,它曾對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起過重要的保護作用。文淵閣作為歷史最悠久的藏書樓,是中國藏書文化的最主要象征之一。而如今早已拂去神秘的皇家面紗,成為普通大眾的游覽之處了。
責任編輯:魏曄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