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惠艦
在新中國歷史上,曾經進行過為人熟知、規模空前的重大經濟建設——三線建設,但首都北京開展的小三線建設卻鮮為人知。所謂“三線”,是按照中國地理區域的特征,從戰備角度劃分的。一線是沿海地區,二線是中部地區,三線是后方地區。三線又有大小之分,西南、西北地區為大三線,全國一二線地區的腹地為小三線。北京小三線建設可以分為三個階段:上世紀6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期是快速建設階段;60年代末期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屬于穩步推進和局部調整階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到80年代中期是全面調整和結束階段。
快速建設階段
60年代中期,北京著手進行小三線建設的籌備和實施工作。1964年11月,中央華北局召開北京經濟協作區會議,決定把北京市、河北省的張家口專區、山西省的雁北專區共同組成一個平戰結合的經濟協作區。會后,北京市制定了《關于建設北京后方的初步規劃的報告》,對北京市小三線建設項目進行規劃,包括建設軍工廠、軍事公路和通訊設施、遷建工廠到后方、支援后方地區農業建設等。1964年底,北京市委、市政府組建了由主管副市長任組長的北京市小三線建設領導小組,建設及管理由市機械局負責。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后,小三線建設受到了一定的影響。1967年3月,為保證軍工廠的順利生產,解放軍奉命對軍工企業派駐軍管會,實行軍管。
建設初期,在人力保障上,通過從抽調、招工和本地農民工轉正,組成了一支作風優良、技術過硬的建設隊伍。在資金問題上,根據中央指示,貫徹執行“勤儉建國,因陋就簡”方針,國家投資一部分,但地方一定要積極自籌資金,以減輕國家的負擔。資金的落實,使小三線建設的順利開展有了物質保障。這一時期主要建設項目有:第一農具廠(960廠)、第二農具廠(955廠)、曙光機械廠(317廠)、寧武高炮廠等軍工廠;北京至山西原平、北京至河北蔚縣、北京至河北后城等公路項目;8條軍工生產線;河北蔚縣電廠、河北靈邱化肥廠等配套工程項目。另外,還有密云潮河橋、房山馬各莊橋等橋梁項目,北京延慶—河北后城、河北蔚縣—承德等通訊線路。在此期間,北京市還搬遷了市區一些企業到郊區生產。
穩步推進和局部調整階段
1969年9月,北京市革委會、北京衛戍區成立小三線建設領導小組。同年,北京市革委會、北京市衛戍區國防工業辦公室成立。這期間,北京的小三線建設加快了建設步伐,掀起了又一次投資建設的高潮。上世紀70年代以后,隨著國際形勢的緩和,備戰工作降到次要地位,北京的小三線建設也逐漸縮小投資,放慢步伐。1971年4月,各機械工業部門在京企業全部劃歸北京市領導,由北京市國防工辦管理。市屬小三線軍工廠也由市機械局轉為市國防工辦直接領導。1973年7月,北京市政府決定小三線軍工廠由市國防工辦移交給市機械局管理。1974年3月,北京市國防工辦撤銷。1977年6月,北京市國防工業第一辦公室成立,同年,成立北京市國防工業第二辦公室。
這一時期建設項目主要是前一階段工程的掃尾工作和因生產擴大增加生產設備、建設廠房及配套設施等。軍工廠設立駐廠軍代表制度,負責監督廠方履行訂貨合同,驗收產品質量。后來取消駐廠軍代表制度,設立定貨站,隸屬北京衛戍區后勤部。出于備戰的需要,這時期遷建和新建了青山機械廠(9123廠)、紅光機械廠(5411廠)、東方機械廠(506廠)、北京七一廠等軍工廠。與此同時,到了70年代,處于保密狀態的小三線企業開始與其他友好國家有交往,如北京第一農具廠,70年代曾經接受過三次援外任務。
全面調整和結束階段
由于在建設過程中,過分強調戰略需要和推行“靠山、分散、隱蔽”方針,造成了這些工廠大多建在了山溝里,交通不便、經濟落后、生活艱苦。1979年,中央制定了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方針,小三線軍工廠迎來了調整的春天。
為統一領導調整工作,1980年7月,北京市國防工業第一、第二辦公室合并為北京市國防工業辦公室。調整先從河北蔚縣的317廠開始。為了便于領導,經批準決定將317廠移交給河北省領導。1981年1月,北京市人民政府根據國務院國防工辦的意見,制定了對其中5個小三線廠的調整方案。另外兩個軍工廠北京七一廠和寧武高炮廠也進行了調整,其中,1982年4月,北京七一廠與市朝陽區雙橋半導體器件廠合并,搬遷到朝陽雙橋。北京小三線建設到80年代中期落下帷幕。
北京的小三線建設歷經20余年,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同時,小三線建設也存在選址缺乏科學性、人員生活不便、受政治因素影響等問題。當然,這些問題的形成有歷史的原因,也已經歸入歷史了。
(作者單位:中共北京市委黨史研究室)
責任編輯:邢久強 許 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