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茂GUO Wen-mao
(廈門華廈職業學院,廈門361021)
民辦教育自古就是中國的教育的主流力量,民間的教育家和教育機構為中華文化的傳播和傳承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孔子游歷列國傳道,朱子重振岳麓授徒,留下了千古佳話。古代的官學主要為統治階級子弟服務,廣大民眾接受教育只能求教于民家的私塾教書先生。民國期間也有許多著名的高等學府也是由民間力量創辦,例如燕京大學、廈門大學、上海圣約翰大學、齊魯大學等。改革開放后,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更加巨大,也更加多元化,公立學校無法滿足廣大人民群對教育的熱切希望,國家順應這一發展趨勢,鼓勵民間資金投入教育產業,民間力量參與教書育人,一批批民辦學校應運而生。民辦學校增加了整個社會的教育供給,滿足了不同方面的教育需求,辦得好的民辦學校在與公辦學校的競爭中也毫不遜色,學校間形成了良性的競爭機制。
公益性是全國各類學校的共同屬性,公辦學校和民辦學校的區別主要在于辦學經費的來源和國家管理的模式。民辦學校的資金雖然都來源于民間力量,但根據是否營利將民辦學校劃分成兩種類型。第一種類型是營利性民辦學校,由舉辦者投資辦學,這種類型的舉辦者一般為私人或者私企,國內絕大多數民辦學校都是這一類型,第二種類型是非營利性民辦學校,由舉辦者捐資辦學,這種類型的舉辦者一般為社會賢達或者社會團體,他們熱愛教育事業,以無償捐贈的方式投入資金、實物、房產用于學校的建設和發展,廈門華廈職業學院就屬于第二種類型。投資追求回報,天經地義,只要不違反法律法規,不違背教書育人的目的,投資民辦教育的主體獲得合理回報是國家鼓勵,同時也是受《民辦教育促進法》保護的。而秉持非營利的理念從事民辦教育則是一種更高尚情操和對教育純粹熱愛的表現。舉辦者能將創辦民辦學校辦學定位為非營利并長年堅持,需要持守四項原則,其一為產權獨立清晰,其二為法人治理結構完善,其三為辦學盈余不分配,其四為財務信息公開,接受社會監督。
產權的概念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財產所有權,另一個是企業(社會單元)所有權。本文中產權指的是財產所有權,即對給定財產的占有權、使用權、收益權和轉讓權。成立民辦學校都需要經過行政審批,從形式上看,產權都有經過合法的界定,產權獨立清晰似乎很容易做到,但現實中,由于營利與非營利民辦學校的舉辦者辦學目的各異,產權實質上的獨立清晰成為了非營利民辦學校必須堅持的一項原則。
1.1 舉辦者投資辦學 舉辦者耗費大量的資金、時間和精力,一磚一瓦,歷盡艱辛,甚至傾盡所有,費盡一生投入教育事業,他們的成果豐盛,精神可嘉,眾多學子借此實現求學夢想,成為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人才。但我們同時也看到產權歸屬成了民辦學校理不清的問題。《民辦教育促進法》第三十五條規定“民辦學校對舉辦者投入民辦學校的資產、國有資產、受贈的財產以及辦學積累,享有法人財產權”,這也意味著舉辦者不得侵占和任意處置民辦學校的資產,舉辦者只能通過獲取合理回報的方式取得民辦學校的資產。但現狀與法律規定產生了一定的差距,舉辦者往往無法按照立法者確定的善意目的來取得“合理回報”,而是違規曲線獲得“超額回報”。
1.1.1 舉辦者未將規劃中應投入學校的財產所有權劃歸學校名下。舉辦民辦學校的私人或者私企一般都有自身經營的產業,學校的前期投入巨大,舉辦者需要將企業的盈利反哺學校的投資和日常運轉,企業和學校的投資計劃和資金預算經常是全盤考慮,如果資產全部投入學校,則無法自由的運用資產進行純盈利性運作。企業從抵減企業所得稅角度考慮,要求學校通過租賃方式使用企業的資產,特別是房產,是最佳的納稅籌劃方案。
1.1.2 舉辦者將私人生活經費、企業經營費用和學校的日常運作經費混用的現象嚴重。舉辦者雖然不能直接將投入學校的資產收回或者挪作它用,但是卻可以利用直接參與學校管理的權力,以費用開支的方式轉移學校資金或資產。
產權不清將影響學校日常的教育經費投入,并且在舉辦者自身產業陷入危機時無法獨善其身,影響學校的正常發展。
同時,民辦學校的資產與舉辦者自身的資產難以明確區分,導致第三人在與民辦學校舉辦者發生債務糾紛時,往往依法申請查封、凍結其在學校中的股權或資產,學校的正常教學秩序受到嚴重破壞。2013年深圳寶安區民治明珠小學共涉及22件經濟糾紛案件,均因明珠小學法定代表人董某與他人發生借款或合同糾紛。
1.2 舉辦者捐資辦學 以廈門華廈職業學院為例,該校是由海內外熱心教育的人士捐資創辦,舉辦者將投入學校所有財產均過戶至學校名下,舉辦者對已投入學校的財產不保留任何權利,學校擁有完全的資產所有權。舉辦者根據捐贈協議和學校章程,享有知情權、質詢權和監督權。這種辦學模式保證了學校經費和資產不被挪作它用,不受舉辦者企業或關聯產業發展的影響,專注于教育事業的發展。這種模式的長期健康發展應該得到國家的支持和社會的關注,舉辦者不僅應建立一定的機制保證資金持續并且無償的投入到學校中,例如建立教育基金,還應千方百計擴大學校的影響,形成數量更多的、來源更穩定資金籌集模式。政府也應通過購買教育服務、專項獎補等方式給予資金支持和其他政策扶持,防止學校因資金問題而阻礙發展,甚至陷入困境。
學校是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依法獨立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的法人,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結構才能從組織架構和管理流程始終上保證已落實產權歸屬的各項資產的占有、使用、收益和處置符合非營利辦學宗旨。
法人治理結構主要關注公司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下股東、董事會、管理層和其他利益相關人之間利益和權力制衡機制。根據業務特點,學校法人治理結構涉及舉辦者、董事會或理事會、校長、黨委、教職工代表大會等主體,核心是董事會或理事會的利益和權力制衡機制。
在舉辦者投資辦學的模式下,舉辦者視學校為私產,為保證對學校資產和管理的控制力,保證獲取合理回報、分配剩余財產等重大利益的實現,舉辦者會派遣自身的代理人進入董事會或理事會,在人數和投票權上占據絕對的優勢,積極參與決策,甚至操縱決策,董(理)事會的其他成員無法發揮任何作用,學校家族化管理現象嚴重。
在舉辦者捐資辦學的模式下,上述現象能得到較好的解決。以廈門華廈職業學院為例,該校實行董事會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設立監事會和工會,對學校管理和辦學經費的使用進行監督。董事會成員由舉辦者代表、社會賢達、院長、黨委負責人和教職工代表等人員組成。董事會成員積極參與決策,履行各項職責的動力來源于“聲譽機制”。董事會成員一般都是國企高管、海外華僑、大學教授等具有較高的社會地位、較大社會影響力的社會賢達,不以獲取經濟回報作為任職目的(事實上也從不收取分文酬勞和補貼),而視自身聲譽和公信力為生命,他們充分運用自己的智慧、調動多方資源謀劃學校發展大計,積極向社會各界募集資金,向政府爭取資助,并通過校產運營增強自身造血功能,為學校的辦學經費提供穩定、可靠的保障。
不可分配辦學盈余,不可分配解散清算后的剩余財產是非營利組織區別于營利組織的最主要特征。非營利性要求舉辦者必須放棄“剩余財產索取權”,如果舉辦者參與分配辦學盈余,哪怕是及其有限的辦學盈余都與非營利的宗旨相違背。
《民辦教育促進法》允許舉辦者獲得合理回報,是為了鼓勵更多的民間人士利用民間資金投入教育事業,作為公辦教育的重要補充,減輕國家的財政投入壓力,讓接受教育的機會更多,讓提供的教育資源更多元。但這種類型的學校不屬于非營利性質。
非營利組織的精神體現在其不以營利為目的、公益性、志愿性和奉獻性,因此民辦學校的非營利代表著更純粹地將教育理念付諸實踐,辦學經費和教育資源應毫無保留的全部投入教育事業。以廈門華廈職業學院為例,該校堅持了二十年的非營利宗旨,辦學經費只有一個投向——高等職業教育事業的發展。
該校大力發展投資巨大但見效較慢的工科,為社會培養了大批實用型人才。工學專業的發展需要建設符合教學、實訓要求的基礎實驗室、專業實驗室,需要購置大量的儀器設備和實驗耗材,需要到生產一線進行實踐,因此必須保證大量資金的持續投入,學校在董事會的支持下,將經費投入向工學專業傾斜,陸續建設了超過80間實驗室,占學校實驗室總數的70%;工學專業的實驗室配置了超3700萬元的儀器設備,占學校實驗室儀器設備總值的77%。
該校推行公平教育,現已建立了較為完備的獎助體系,每年從辦學經費中劃撥較大比例作為學生資助專項資金,用于資助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資助覆蓋面占在校生的三分之一。同時,學校將自建的食堂以“零租金”的方式外包,以減少學生生活開支。
該校創風氣之先,在事業單位都還未全面推行職業年金之前,董事會就組織人馬積極探索職業年金制度,提高教職工待遇,2013年2月廈門市政府出臺文件支持民辦高校開展年金制度試點,3月學校即向廈門市政府提交職業年金具體實施方案。
在缺乏政府補貼和投入的情況下,董事會帶領學校教職工披荊斬棘,充分使用有限的辦學經費,積極提高教學質量,取得了較好的社會聲譽,招生分數、報到率和生源質量都居福建省民辦高職學校的前列。
在談到學校堅持非營利的辦學宗旨時,需要辨析兩個相關的詞語,盈利和營利。盈利指的是組織獲得利潤的能力,對學校而言則指收支相抵后產生結余的能力。營利指的是組織存在的目的,對學校而言,營利指學校舉辦者要求對辦學結余進行分配,將學校的資產以各種形式轉化為舉辦者的資產。民辦學校提供包括教育服務在內的社會服務項目收取合理的費用,取得盈利是辦學經費的來源之一,是考驗學校管理能力、辦學實力的一項指標。民辦學校由于缺乏政府穩定的經費投入,而主要依靠外部資金的投入,因此需要多渠道籌措辦學經費,充分利用自有資產、校辦產業的運營獲取辦學結余,提高自身造血能力,為學校的穩定發展積累資金。
廈門華廈職業學院的董事會除了積極為學校籌措資金,同時也通過科學管理提高了資金的使用效率。該校充分利用現有資產,發動教職工的主觀能動性,通過出租商鋪和空閑場地、開展職業培訓、提供技術服務和管理咨詢服務等方式,獲得了除學費外穩定的辦學經費。
產權清晰、法人治理結構完善、辦學盈余不分配都與財務密切相關。財務信息公開,接受社會監督才能保證非營利宗旨在陽光下踐行。學校應建立嚴格規范的財務管理制度,遵守國家頒布的《高等學校財務制度》、《民間非營利組織會計制度》,并且積極的向社會公開財務信息。財務信息向社會公開包括向主管教育機關、稅務機關、舉辦者、捐贈者和非特定的社會公眾公開,公開的渠道可以是學校網站、報紙等媒體。為保證社會監督更加專業、有效,學校應定期聘請會計師事務所進行審計,出具審計報告或管理建議書。
以廈門華廈職業學院為例,該校制定了符合非營利民辦學校特點的財務管理制度,實行全面預算管理,規范資金、資產管理流程,健全會計核算。學校主動公開財務信息,自覺接受社會各界的監督。福建省財政廳、教育廳規定從2011年起,全省高等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含技工學校)的年度財務會計報告要由注冊會計師進行審計,而華廈從1997年開始,每年都邀請會計師事務所進行年度審計,出具審計報告,董事長和校長離任時均進行離任審計,2004年開始實行預算管理,上述舉措都開創福建省民辦高等學校經費管理的先河。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要大力支持民辦教育,依法管理民辦教育,“積極探索營利性和非營利性民辦學校分類管理”。政府通過法律固化非營利民辦學校的四項原則,在政策和資金上加大對非營利民辦學校的扶持力度,創新扶持方式,定能促進民辦教育的健康發展,推進非營利民辦學校管理的規范化進程。
[1]劉建銀.從非營利組織視角透視民辦學校法人治理結構[J].民辦教育研究,2008.
[2]曹淑江,朱成昆.關于民辦學校的非營利性和產權問題探討[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2002.
[3]謝穎寧.淺析我國非營利組織的營利行為[J].企業導報,2011.
[4]楊杰,張志剛,洪洋.非營利精神塑造[J].價值工程,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