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肖YANG Xiao
(上海財經大學外國語學院,上海 200433)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Shanghai 200433,China)
美國的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已經取得了斐然的成就,那么,這個領域的研究經歷了怎樣的過程?在這過程中,不同時期的階段性特征是什么?是哪些人在大洋的彼岸研究中國的現代文學?從學術史的角度看,這是十分有意義的研究課題,也是本文集中探討的問題。
美國的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發端于“漢學”。
美國“漢學”的起步是落后于歐洲的。19 世紀,當歐洲的“漢學”已成就斐然的時候,美國的漢學剛剛進入開創時期。這時主要的漢學家有裨治文、衛三畏、史密斯、丁韙良、傅蘭雅、林樂知等,以上皆為傳教士;其他也有美國的駐華官員,如摩斯等。
美國的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正是在這樣的漢學背景下產生的。一些從事漢學研究的人們,將視野逐漸從中國的歷史、文化、政治、語言、古代文學等方面擴展到了中國的現代文學,這樣,美國的中國現代文學研究便進入了發生期。具體時間是從20 世紀的20年代至50年代末,筆者將其界定為美國的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第一個階段。
美國這時期的漢學家與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關系可分為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一些人雖從事漢學研究,但是并未涉足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第二種情況是,一些人在從事漢學研究的過程中涉足了中國現代文學的研究。不過,從某種角度上看他們與中國現代文學研究都發生了聯系。
屬于第一種情況的學者們,他們的漢學研究一方面成為孕育美國的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土壤,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啟迪并影響了后來從事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學者;屬于第二種情況的學者們是在漢學研究中起步,而后步入了中國現代文學研究行列的,他們是美國的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的開先河者。這一類的代表如巴特勒特、王際真、埃德加·斯諾、艾格尼斯·史沫特萊等。
20 世紀60年代初,美國的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已經脫離了傳統的漢學研究而成為一門獨立的研究學科,在之后的30年間,即至80年代末,都彰顯了學科化的特點。步入學科化的第一個標志是1961年夏志清的《中國現代小說史》(A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Fiction)的出版(耶魯大學出版社),這體現了美國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成果的厚重;另一個標志是60年代初哥倫比亞大學最先設立了中國現代文學教授職位,這說明美國的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已進入了高校的教學系統,已成為學術研究的一個獨特領域。
這時期美國的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的發展與時代背景有著密切的關系。20 世紀70年代后中美關系朝著正常化的方向發展,這對打開中美文化交流的大門是有利的。1974年11月,美國學術團體理事會和社會科學理事會在紐約召開了以“關于優先考慮中國研究”為主要議題的會議,針對傳統漢學譯介與研究的重點是中國的古典經典的學術思維的現狀,強調了重視當下中國的研究問題會議明確表明:今后世界漢學譯介與研究的重點將向中國的“現當代”傾斜,并一致同意“以后10年一定要繼續采取以發展當代中國研究為主的方針”。這一方針的確立,當然有利于美國的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不斷深入。
從20 世紀90年代初開始至今,美國諸多中國現當代研究學者的研究都有了新的跡象——雖立足于研究中國的現代文學,但卻與語言學、影視學、歷史學、哲學等方面的研究掛鉤;或者更進一步地涉及了社會學、人類學、宗教學等領域的研究。這就明顯跨越了學科疆界,出現了取墻外之水澆墻里之花的研究態勢,并以此將美國的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推向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跨學科時期。
促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是多元的。
科技的進步,網絡的發展,使不同國度、不同民族的人們之間無論在視野、習俗、文化等方面都有了“打通”,這也必然影響著學術研究。而美國又是科技強國,美國學者的學術研究必然會率先顯示出“打通”的特征,對中國現代文學的研究也是如此。
同時,正值美國的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向縱深發展的時候,西方的理論界也步入了空前的“理論爆炸”時期,于是,美國的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也就歷史性地被卷入這一澎湃的理論場域中。因得風氣之先,一些學者便開始了操持自己所熟悉的理論來研究中國現當代文學的實踐,而有些理論本身就已經跳出了某個學科的藩籬。
除此之外,還有學者的流動、流散所帶來的跨界思考與研究等因素。
總之,隨著中國現當代文學的不斷發展,美國學者對此所展開的研究也逐漸走向開拓性和開放性的新高度,并在海外的中國現代文學的研究中居于了領先的地位。
[1]王寧主編.全球化與文化:西方與中國北京[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2]宋紹香.世界魯迅譯介與研究六十年[J].文藝理論與批評,2011(5).
[3]Braester,Yomi,Witness AgainstHistory:Literature,Film,and Public Discourse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