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瑤 李媛娜
【摘 要】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不斷深入發展,浙江民營企業這一特殊群體在整個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是促進整個浙江省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引擎。但是浙江民營企業的競爭壓力也在不斷加大,正面臨著融資困難、人才流失等問題,我們必須要認識到浙江民營企業出口貿易所面臨的發展問題,歸納、分析其原因,并能快速找到解決方案,對民營企業出口貿易提出對策和建議,以促進浙江民營企業的健康快速發展。
【關鍵詞】民營企業;發展方式;出口貿易;問題和對策
民營企業作為浙江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一重要主體,對促進浙江經濟發展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改革開放的三十多年來,浙江作為中國民營經濟發展最好的省份之一,經濟的發展動力主要依靠體制外制度創新過程發展崛起的民營經濟的擴張。浙江省民營企業作為改革開放的一面旗幟,一個成功的企業群體,以其獨特的“浙江模式”風靡全國,乃至全世界。
一、浙江民營企業出口貿易現狀發展趨勢
全球經濟復蘇勢頭在2014年趨于改善,經濟增長動力有所增強,但風險因素依然突出,國際競爭更加激烈。浙江省經濟開局穩,但仍然面臨下行壓力,部分領域風險有所上升。據統計,浙江省上規模民營企業數量居全國第一,囊括了全國33%的規模企業。截至2012年底,浙江省共有各類市場主體350萬戶,其中個體工商戶255萬戶,民營企業78萬戶,民營企業總量同比增加8%,占內資企業比重達到87%。經過多年持續高速增長,浙江已經成為我國的外貿出口大省,在全國外貿出口排名中連續多年位居第四位,僅次于廣東、江蘇和上海。就總體局勢來看,浙江省外貿具備實現穩定增平長的條件,但困難和挑戰較多,形勢嚴峻復雜的一面不容低估。
1.浙江民營企業現狀
(1)中國對外貿易出口結構分析
全球經濟中的中國元素日益增強(圖1),2008 年爆發的金融危機給浙江民營經濟帶來巨大沖擊,很多民營企業出現訂單減少、資金鏈斷裂、破產倒閉,這也直接導致了2008 年浙江經濟驟然減速。出口貿易總值從2009年之后持續增長,民營企業的增長速度更是突飛猛進,遠遠超過國有企業, 2013年時幾乎和外商投資企業平起平坐,也從一個側面反映浙江正在逐步走出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沖擊,經濟回暖,企業回升。其影響力備受世界關注,中國在國際經濟與政治舞臺上的話語權將有所提升。
圖1 2002-2014年1-3月中國出口統計(按企業性質分)
(2)浙江民營企業出口總額曲折上升
浙江的民營企業廣布于國民經濟的各個行業,特別是占GDP總量一半以上的第二產業中,民營企業可謂是“三分天下有其二”。根據調查(圖2,橫坐標1表示2013年1月,以此類推)自2013年到2014年5月,浙江民營企業出口總額呈波動增長,2013年年初和年終是出口總額最高時期,17個月每月的平均值達1394373.176萬美元,2014年5月出口總額最高,在1786183萬美元。浙江省經濟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因素之一,民營企業是浙江經濟的主體,民營企業外貿是推動浙江經濟快速發展的一架馬車。與其他省的企業相比,浙江民營企業開拓精神強、管理成本低、省內配套產業齊備、市場適應性靈活;與國有企業相比,民營企業具有產權優勢、機制優勢和成本優勢等;在海外投資中受政治因素的干擾相對較少。
圖2 2013-2014年5月浙江省民營企業出口總額
2.浙江民營企業發展趨勢
從民營企業發展的勢頭看,根據右表可知,民營企業走出去呈現良好的發展趨勢。2013年進出口總值為3358.5億美元,創歷史新高,民營企業2012年實現進出口1793.8億美元,同比增長5.6%,比全省進出口增速快4.7個百分點,占全省進出口總值的比重進一步提升。2013年,浙江省外貿逐漸走出了2012年的低谷,進出口規模首次突破2萬億元,出口增速重回兩位數時代;民營企業實現進出口2068.6億美元,首次突破2000億美元關口。2013年,浙江省進出口值、出口值和進口值分列全國各省市的第5位、第3位和第6位。
無論多大規模、什么性質的企業,它成功亦或失敗,歸結起來原因無非是內外兩個方面。內,是指企業的產品研發、企業人事、財務、組織管理能力及市場營銷;外,則是指社會環境與政府環境,其中政府決策、政策、政府依法行政及政府誠信,對企業具有生死攸關的作用。導致浙江民營企業在出口貿易中衰敗或死亡的原因有些是原生性的,一直就與浙江民營企業成長歷史相生相伴,至今仍然在嚴重腐蝕著浙江民營企業的肌體;有些卻是新生的,是近幾年才出現的,而且其中一些新生病菌就想SARS病毒一樣,具有極強的復制性和蔓延性,尤其值得浙江民營企業家們警惕。
1.核心競爭力不足
浙江省許多民營企業欠缺計劃性、企業資源稀缺、信息錯誤等問題,企業規模小、出口產品結構不合理、品牌效應低、技術差等特點。浙江民營企業的出口主要集中在勞動密集型高的加工制造業上,如紡織、工藝品、糧油、日用品等。這些低技術含量、低附加值的出口產品在外貿競爭中,僅具有成本優勢, 只能依靠價格競爭搶占市場,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民營企業開拓國際市場的潛力。不僅如此,民營企業權利關系相對簡單,融資手段和工具還不夠規范和穩定,對待產品質量和企業經營誠信意識較為淡薄,嚴重限制了浙江民營企業融資的途徑,造成小企業難以擴展。這些都是核心競爭力不足的重要原因。
2.國際經營管理水平較低、用工難
浙江民營企業中企業家優勢比較明顯,如魯冠球、馮根生、宗慶后、馬云等知名企業家。這些民營企業家具有較強的市場經濟運作能力,而且具有肯吃苦、敢冒風險、敢為人先的精神。他們是企業存在、發展及壯大的根本所在。然而某些民營企業在國家經營活動中,并不重視管理機制,公關危機事件時有發生,特別是人事管理,經常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損失。首先,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理念無法與時俱進,人才流失嚴重,曾經簡單重復勞動型的勞動力已不再是企業需求,技術能力有限的勞動者無法適應企業新的用工需求,在面對全新的國際市場環境時力不從心;其次,民營企業對跨國企業員工的管控能力薄弱,人力資源管理體制落后,也缺乏科學合理的人才激勵機制,特別是在非物質激勵方面,使企業耗費不少,員工的積極性沒有調動起來,耽誤的企業的發展契機,達不到應有的激勵效果。
3.民營企業出口遭受的出口限制及壁壘問題
國際貿易中的出口限制及壁壘的主要目的是保護本國的企業的商品,防止不良的貿易行為產生。如傾銷行為、壟斷行為等。隨著貿易壁壘的多樣化的發展,浙江民營出口企業遭受的國際貿易出口限制及壁壘的問題越來越多。如2012年10月1日,浙江順達進出口有限公司出口的桔梗干慘遭拒絕,原因是桔梗干中部分含有污穢的或者腐爛而分解的不適合食用的物質。當然,這也并不純粹是出口限制問題,還有部分原因是由于我國的出口企業的技術及食品質量不達標等現象造成。
4.中小民營企業面臨稅費融資問題
在稅收方面,企業普遍反映負稅重,浙江的稅負較上海、廣東三地的銷售稅負率分別是10.5%、6.7%、7.6%。不僅如此,浙江省一些地區稅務部門為完成考核指標,一定程度上存在隨意攤派稅收的現象。2012年12月1日,浙江省啟動“營業稅”改“增值稅”試點工作,余杭區瓶窯鎮、濱江區、金華市等許多中小民營企業反映,“營改增”不但沒有減輕其稅收負擔,反而大大加重了他們的負擔。除了稅收,各項費用負擔也很重,一些地方的企業還需要繳納200多項行政事業性收費。
在貸款方面,企業則表示不僅要承擔較高的貸款利率(通常是基準利率上浮20%),還要承擔貸款過程中的各項隱性成本和隱性風險,如有的銀行以承兌匯票形式發放貸款,企業用承兌匯票貼現,又要額外增加3%的貼現。大多數中小民營企業是靠租賃的土地和廠房創業的,無擔保物,銀行為分散風險,于是讓民營企業搞‘互保,進而引發大范圍的金融風險。由于以上幾點障礙制約了浙江民營企業出口貿易的發展。
三、促進浙江民營企業出口貿易的建議與對策
針對上述的主要問題,浙江民營企業在發展出口貿易中為了實現可持續的發展,應雙管齊下,即著手民營企業的自我完善和依仗政府部門的大力扶助。
1.以技術為先導,以品牌為后盾,升級傳統產業
為了提高對外貿易發展水平,實施品牌戰略更是浙江民營企業最有效的途徑。浙江民營企業應立足于原有傳統產業的優勢,研發高新產品、開拓新市場,努力從附加值低的產品與服務向附加值高的產品與服務,從產業鏈低端向產業鏈高端升級。這種路徑是企業立足于已有資源通過“微笑曲線(Smiling Curve)理論”提高出口貿易水平:一是由低端制造向高端制造轉型升級,二是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升級,三是由高能耗高污染轉向低能耗低污染升級,四是由模仿代工向自主創新轉型升級,五是由傳統競爭性產業向壟斷性產業轉型升級,六是由單一國際化向全面國際化轉型升級。總之,創新是企業發展的靈魂,大型企業應該專攻核心創新、做長遠的放眼未來的創新,中小型企業則應該對外部產品、生產的某一工序進行創新。
2.完善管理機制,優化用工環境
近年來,企業用工荒現象繼續發展,已成為制約浙江民營企業科學發展的瓶頸之一。應充分發揮人力資源市場的平臺和調節作用,積極舉辦各類招聘活動,促進勞動力就業和引導勞動力合理流動。要進一步做好對外來務工人員的公共服務,督促指導企業優化內部用工環境,讓員工實現體面勞動,鼓勵企業通過興建員工宿舍食堂,改善工作環境,提高員工福利待遇等措施,在引進人才的同時,也要注重留住已有的人才。樹立正確的人才培訓觀念,做好公關。民營企業在提高出口貿易時,需要一批綜合性人才,而企業又缺乏必要培養機制,需要政府引導人才向民營企業流動,加強人才培養,有針對性地做好培訓工作,為民營企業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3.政企合作,合理規避民企出口貿易壁壘
政企充分合作,積極應對貿易壁壘,克服浙江省民營企業出口的障礙。政府應重視出口產品的檢驗,建立有效的貿易壁壘預警機制。為民營企業營造良好的出口外貿條件,與主要產品輸出國建立良好的長期友好關系。
在激烈的國際貿易競爭中,民營企業不僅需要借助于高品質的產品,還需要采用合適的營銷策略,尊重進口國的消費習慣和民間風俗,與當地經銷商融洽溝通和交易,最終實現雙贏的局面。合理把握外貿中的游戲規則,建立具有良好品質和信用破解,規避貿易中的出口限制和貿易壁壘,提高浙江省民營企業和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推動浙江省民營企業出口可持續發展。
4.規范征稅制度,為營造中小民營企業良好環境
鑒于中小企業反映較多的稅費問題,有以下四個建議:一是規范征稅制度、杜絕突擊收稅;二是改進扶持中小民營企業的稅收制度,加大轉型升級企業的稅收支持力度;三是理順制造業和服務業之間的稅負平衡和服務業不同行業之間的稅負平衡這兩種關系;四是落實國家結構性減稅政策,降低流轉稅稅率。
據了解,“營改增”使浙江民營企業肩負更大壓力,對這類企業而言,應適當結合第三產業具體行業的性質,使用更低檔次的增值稅率。政府可實行雙軌制增值稅作為過渡措施,即在現行扣稅法基礎上,對未實行增值稅的行業和項目,其購買者可以采取扣額法來扣除。總的來看增值稅水平的征收比例過高,應該下調整體的征收水平,提高個人和企業所得稅征收比例。
四、結論
關于提高浙江民營企業出口貿易的對策不是輕率的,就其所面臨的諸如核心競爭力不足、國際經營管理水平較低、用工難、遭受的國際貿易出口限制及壁壘問題、中小民營企業面臨的問題多的困境,特別需要提升以下三個方面的能力。首先,要提升國際核心競爭力。當前,太多的企業家在全球化、國際化競爭方面存在差距,在這方面需要加強學習、補充,要提升全球運營的本領;其次是要提升配置全球資源的有效整合能力。也就是企業的資源如何整合,如何去尋找資源,資源找到后該如何進行優化的能力;最后,浙江民營企業要有提升建品牌的能力。現在的民營企業在出口貿易遭遇壁壘問題時底氣不足,話語權不多,主要原因在于品牌問題,品牌建設的滯后性,讓企業拿不出有說服力的理由,因此不管在發展國內貿易還是國際貿易,民營企業家們都要提升自己的品牌建設能力,重視企業文化、精神及精華。
參考文獻:
[1] 渼君.浙江這個對手,江蘇已經瞧不上了[EB/OL]http://forum. home.news.cn/detail/131948871/1.html, 2014-04-21
[2] 曹士云,姚茂群.浙江私營企業主的現狀與發展趨勢[J].杭州師范學院學報,1999(4),75.82
[3] 李繼峰,張亞雄.基于CEG 模型定量分析國際貿易綠色壁壘對我國經濟的影響——以發達國家對我國出口品征收碳關稅為例[J].國際貿易問題,2012(5)
[4] 陳查某.微笑曲線與上游攻略[J]理論·前沿,2003(5):83-88
[5] 孫江超.浙江民營企業人才隊伍建設的挑戰及對策[J].中國商貿,2011,(14):83-84
[6] 張廣榮.鼓勵民營企業“走出去”政策探析[J].國際經濟合作,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