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雁
摘 要:“形勢與政策”課程與時事熱點結合緊密,課堂上借助電視新聞節目和運用仿真演播室的教學方法,可突破單一的應試教育模式,實現從求同思維向求異思維,從傳統思維向創新思維的轉變。實踐證明,“學生模仿演說與教師講解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大大提高了學生對“形勢與政策”課的滿意度,可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形勢與政策教學 電視新聞節目 模仿粉絲團 仿真演播室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05(c)-0189-03
有些學生對“形勢與政策”這門課程存在消極心理,缺乏“家事國事天下事事關心”的擔當意識,缺乏長遠眼光,看不到知識的累積效應,在傳統的教學模式已不能適應當下“形勢與政策”教學工作的情況下,如何提高“形勢與政策”課的實效性和趣味性,如何讓藝術專業的學生對“形勢與政策”課做到入座、入腦、入心,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策劃設計能力以及對教學方法的運用能力。實踐證明,課堂上借助電視新聞節目和運用仿真演播室的教學方法,可突破單一的應試教育模式,實現從求同思維向求異思維,從傳統思維向創新思維的轉變。將“學生模仿演說”與“教師講解”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可大大提高學生對“形勢與政策”課的滿意度,可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1 “形勢與政策”課教學現狀分析
1.1 教學模式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慣以嚴肅生硬的教學風格來解讀國家政策或形勢,注重理論體系的邏輯性和結論的唯一性,再加上“講授—接受”的教學模式本身是一種被動接受知識的方式,教師成為課堂的主體,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以及師生互動的時間相對減少,這就促使大多數學生逐漸形成了不提問、不思考,盲目跟從書本教材的學習習慣。傳統的教學方法束縛了學生的思維發展,忽視對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及創造能力的培養,他們的個性思想被抑制,成了一味接受PPT課件的容器。這些因素都有可能讓學生對“形勢與政策”教學失去興趣。因此,傳統的教學模式已不太適應當下“形勢與政策”課的教學工作。
1.2 硬環境分析
高校學生宿舍的設施配置比較簡單,沒有電視,但多數學生都人手一臺電腦和手機。盡管他們每日必網,無網不在,但多數學生都在宿舍在線聊天、玩電子游戲、刷微博、圍觀八卦消息,未能做到充分運用網絡來汲取有益的新聞養料。總之,大學生在校生活環境整體上缺乏關注新聞時事的文化氛圍。
1.3 學生心理分析
學生對“形勢與政策”這門課程存在消極心理主要由于如下因素:首先,因為這門課所占課時少,一學期僅四節課,只占一個學分,因此,大多數學生都是抱著敷衍了事的心態來聽講學習。其次,“形勢與政策”課考試形式單一,多為開卷考試,即使不復習也能輕松過關,因此,他們更愿意把時間和精力花在其它專業課上。最后,學生普遍存在某種錯誤的認識:學生就應該讀好書,學好技術。至于新聞,天天有,天天變,持續關注太耗時間。總之,學生缺乏“家事國事天下事事關心”的擔當意識,只顧眼前利益,缺乏長遠眼光,看不到知識的累積效應。
從以上三個方面可以看出,“形勢與政策”教學的問題亟待解決。本文認為,借助電視新聞節目,模擬仿真演播室的教學方法,從“模仿粉絲團”來看電視新聞節目在“形勢與政策”課教學中的價值,可大大提高該課的實效性和趣味性,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2 如何提高“形勢與政策”課的實效性和趣味性
2.1 借助電視新聞節目
2.1.1 分析電視新聞節目的特點
電視新聞節目不僅時效性強,能在第一時間報道國內外的最新事件并進行實時追蹤。而且其簡練的語言包含著大量的信息,題材廣泛,涵蓋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展現豐富多彩的社會現象。新聞電視節目中的新聞評論“既是體現媒體立場、發揮輿論價值引領功能的有力武器,又是表達公眾訴求、觀察和梳理新聞事實、拓展思考維度、探尋解決之道的重要手段”,能夠幫助學生全面地了解新聞事件。不同的新聞節目側重點各不相同,在內容上滿足了同學們的求知心理,豐富多變的形式也能極大地引發同學們的學習興趣,比如有座談式、聊天式、講學式、辯論式等。其呈現的動態畫面,實地采訪的現場效果,扣人心弦的配音,經典的背景音樂,使課堂內容更具趣味性,更能抓住學生的眼球。
例如:節目《世界周刊》是央視新聞頻道唯一一檔周播的國際新聞雜志型深度報道欄目。該欄目或以國外媒體近期報道的新聞事件為線索,用講故事的方式傳達,突出情節的跌宕起伏,體現濃厚的趣味性;或介紹了有特色的國際人物,強調人物獨特的存在價值和深層的人格魅力,能對學生產生很好的啟發教育作用。節目《時事辯論會》每期以一個熱點新聞事件為話題,分別邀請持不同觀點的專家學者進行辯論,通過針鋒相對的唇槍舌戰,激烈碰撞的思想火花,以及由此形成的戲劇式的矛盾沖突,讓事實越說越清,真理越辯越明。截然不同的觀點將給學生帶來劇烈的思想沖擊,有助于學生突破單一思維,客觀全面地看待事物,避免片面判斷。節目《鳳凰全球連線》通過聯機(衛星、電話)與全球各地的鳳凰衛視記者、特約記者、評論員聯絡,傳遞不同角度不同人群對同一新聞事件的看法和表述,在全球范圍共同談論一個新聞話題。該節目給學生提供了全球視野,使其在此基礎上對新聞話題進行深入思考。
總之,教師應該根據教學目的,結合學生的興趣和特點,選擇不同類型的新聞節目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
2.1.2 運用電視新聞節目
教材《形勢與政策》是一種靜態展示形式,內容較為滯后和陳舊。而電視新聞節目以最新的視角去理解認識社會問題、國內外政策和形勢,讓學生動態地、及時地把握政治、經濟、文化和科技發展等社會各方各面的形勢變化,恰恰彌補了教材滯后性的缺陷。
在新聞節目中,經常會看到各領域的專家學者對新聞事件或形勢政策進行全面的點評分析的畫面,他們直觀生動的解說,講透了學生所關注的熱點和難點,幫助學生“客觀理解中央的重點部署和重要舉措,正確應對復雜的國際問題,避免隨波逐流或者被他人利用,提高對國家政策的理解能力,從而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敏感性和清醒的政治頭腦。”電視新聞節目讓同學們在課堂上聽到了不同的聲音。
教師應充分借助電視新聞吸引學生、感染學生、啟迪學生。通過新聞節目來活躍課堂氣氛,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拓展課堂教學的寬度和深度。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尤其要重視新聞與生活的聯系,“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符合大學生的內在需求”,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形勢與政策教育教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從而達到不同教學方法互補協調的目的。
借助電視新聞節目教學,大大改變了大學生對“形勢與政策”課的傳統認識,讓學生耳目一新。學生通過了解國家相關政策,能夠在第一時間把握最新的信息,并且運用所學知識指導實踐,與社會需求及時對接,提前制定計劃,確定發展方向,抓住時機,與時俱進。對于教師而言,借助電視新聞節目,拓寬了教師在其它領域的知識結構,培養了教師跨越學科、創新教學的意識。
可見,電視新聞節目這類教學資源能夠極大地促進“形勢與政策”課的教學發展,作用不可小覷。
2.2 運用“仿真演播室”
教學方法與教學內容只有盡可能地完美結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和教育效果。通過實踐證明,課堂上引用“虛擬新聞演播室”,借助電視新聞節目,讓學生參與其中,“既強調了學生的認知主體作用,也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實現了‘教與‘學的完美結合”,大大提高了“形勢與政策”課的時效性和趣味性。
2.2.1 準備階段
課前,教師可推薦相關新聞節目,讓學生在課下自己先搜集資料,在課余時間利用網絡收看各類新聞節目,在自學過程中加深同學們對“形勢與政策”課的認識,培養學習興趣,養成關心時事、了解政策的習慣。課堂上,教師可以穿插播放準備好的新聞節目,讓學生在掌握新聞事實的基礎上,先就某一個新聞話題分組討論交流,再引導學生充分解讀、分析、評論新聞事件。教師不霸占話語權,而是引導學生自由思考,激蕩學生思維,鼓勵學生多角度、多維度傳達新聞信息,表達自己的見解。
2.2.2 仿播階段
仿播階段是“模仿粉絲團”進入二度創作的“演播”階段。不同專業,不同年級的學生的需求不盡相同,他們對“形勢與政策”教育的興奮點也不一致。通過前階段的準備工作,教師應根據教案,“運用營銷策劃理念,根據學生群體的層次、專業、接受能力等實際特點,摸準學生‘市場的需求規律”,讓學生根據自己想了解的行業、專業、政策,選擇相關主題,選擇自己喜歡的新聞節目,喜歡的表達風格,模仿自己欣賞的主持人,并結合自己的專業來解讀新聞。課前五分鐘,老師先導入新聞節目的背景音樂,營造出演播室的氣氛,讓同學們身臨其境,醞釀情緒,全身心投入。課堂上,教師通過引導講解,幫助學生打開思路,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當教師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之后,即可進入“演播”階段:組織學生輪流上臺播報新聞事件,并對該新聞事件進行評論。通過運用仿真演播室,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其中,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鍛煉了學生讀、寫、講、演各方面的能力。
2.2.3 評比階段
評比階段是學生最為關注的階段。一方面,此項評比與平時成績考核直接相關,突破了以往的應試模式。另一方面,師生共同打分,共同點評,方式民主且客觀。盡管點評過程中,同學們會相互比較、相互競爭,但他人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面給出具體建議或意見的操作方式,卻極大激發了大家的學習動力,學生在評比過程中不斷了解自我和完善自我。同學們在課堂上精神高度集中,靜靜地聆聽著老師和其它同學給予的點評意見,從中感悟自己的優勢和劣勢,在相互學習的過程中提高了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3 對學生的作用
3.1 提升學生各方面能力
(1)提升學生對語言的駕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是學生展現自我所需的最基本的能力,也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需要強化的一項基本技能。學生在模仿主持人進行新聞播報或者觀看其他同學模仿新聞主持人的過程中,充分鍛煉了語言表達能力。首先,糾正了錯誤的發音,有意識地調整混雜鄉音的普通話;其次,在解說新聞的過程中,糾正用詞不當、斷句不當、語流不暢的問題,達到“播得莊重大方,說得聲情并茂,聊得舉重若輕”的生動效果。在仿真演播室進行解說訓練,還充分地考驗了學生的隨機應變能力,是提高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好方法。
(2)提升學生對熱點事件的分析判斷能力。通過對新聞事件的解讀,學生能夠提高對新聞事件的判斷能力以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他們在分析過程中,不再是簡單地對社會現象作好壞、是非、黑白的二元判斷,而是學會了對新聞事件的起因、現狀、影響、性質進行綜合分析,從中發現事物的本質。在評比階段,老師的點評指導能夠有效地幫助學生糾正自己邏輯不嚴密、層次不清晰、分析不客觀、主題不鮮明等平時容易忽視的問題。學生圍繞一個熱點話題,并對其做過大量的信息檢索、整理工作,已經能夠巧妙自如地應對同學和老師的提問。學生融入了自己的經歷和思考,在嘗試傳達新聞信息、解讀新聞內容的過程中表達了自己的思想見解,在一問一答中還加深了對話題的思考和認識。
(3)提升學生的表演能力。學生“演播”新聞的過程也是表演的過程。“模仿粉絲團們”通過前階段模仿新聞主持人的學習,逐漸形成自己的播報風格。他們在講臺上的一言一行,都反映出他們的“思想品格、文化素養、業務技能、知識儲備、氣質魅力等綜合因素。”學生將講臺當成演播室,“在千篇一律的‘播新聞的模式上融入個性化的口語‘說新聞”,演繹出了他們最為精彩的一面。模仿主持人現場評說新聞,學生不僅鍛煉了表演的膽識,而且積累了表演的經驗和技巧。
3.2 滿足學生各方面需求
“教學藝術是情感性、審美性、創造性三位一體的省時高效的教學。”教師在“形勢與政策”課程教學中借助電視新聞節目,滿足了學生多方面的需求。
首先,電視新聞節目所涉及的內容廣泛,豐富了學生多方面的知識。通過了解新聞,學生可以逐漸形成較為完整的知識體系,滿足了他們求知認知的心理需求。
其次,通過電視新聞了解政治問題,讓學生參政議政,表達對公共事務多元的意見,實現了他們的政治權利,強化了學生的政策意識和社會責任意識,培養了他們的大局觀念。
最后,新聞節目迎合了學生及時追蹤各種新聞事件,急于知曉事件發展態勢的好奇心理。總之,運用仿真演播室解說新聞的教學方法,大大滿足了學生表達自我、展現自我的心理需求。
4 結語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形勢與政策”課堂上所傳授的內容是有限的,但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方法對學生產生的影響卻是持久深遠的。運用仿真演播室,讓學生扮演主持人解說新聞,形成“模仿粉絲團”,一方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營造了活躍的課堂氣氛,取得了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另一方面,學生為演說新聞準備了大量的素材,豐富補充了教師的上課內容,實現教學相長。師生互動的過程中形成了師生相互學習、相互協商的和諧氛圍,推動了教師與學生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這種“堅持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實踐教學,體現了育人為本的原則。”豐富的課堂內容,適宜的教學方式,達到了輕松教學,快樂教學,精彩教學的目的。“形勢與政策”課不僅應該讓學生了解當下國內外的熱點事件,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養成關注新聞時事的好習慣,培養學生多角度、理性地看待問題和分析問題的思維方式。
參考文獻
[1] 郝彧.讓新聞評論跟得上時代的節拍[J].新聞評析,2013(2):69-70.
[2] 楊美.對高等專科院校形勢與政策課教學的幾點思考[J].教育探索,2012(6):65-66.
[3] 孫翡,羅建平.論高校“形勢與政策”課的新聞評論教學法[J].思想教育研究,2012(10):53-55.
[4] 崔海英.高校形勢與政策課問題探討式教學方法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2(7):51-52.
[5] 林海.引入營銷策劃理念創新高校形勢與政策教育的思考[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3):124-126.
[6] 王業.“播”“說”“聊”:電視新聞三種語言表達樣態分析[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1(8):157-158.
[7] 李冰.新聞的“播”與“說”[J].青年記者,2013(11):63.
[8] 陳鑫鑫,李鐵英.高校形勢與政策課程規范化建設問題及策略研究[J].學理論,2012(3):196-197.
[9] 王新燕.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要正確處理好幾個關系[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3(4):8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