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海林
摘 要:進入晚清社會以后,中國社會在外力的作用發生著劇烈的變革,在這一背景下,中國傳統出版行業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變化,近代民營出版隨時代的腳步,不斷發展壯大,日益成為整個出版業的主流,推動社會的進步。
關鍵詞:近代 民營書局 出版 晚清 轉型
中圖分類號:G2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05(c)-0238-01
為全面把握清末民營出版在近代出版的轉型,本文從19世紀末前民營萌芽、甲午后民營出版的壯大并轉型、民營出版的轉型的巨大意義三個角度進行概述。
1 19世紀末前民營出版的萌芽
鴉片戰爭以前,傳統出版業主要分為官、坊、私三大體系,而私刻和坊刻屬于民間刻書的范疇,民營出版社作為一種由來已久的出版主體類型,在近代的出版活動中,依然香火延續,只是當西方的船堅炮利將國門打開后,民營出版機構在步履蹣跚邁進近代化。
西方的石印印刷技術本是教會用來印刷教會書籍的,在傳教士的指導下,上海等地開始使用照相石印技術,解開了石印技術在中國廣泛傳播的序幕。點石齋是中國近代第一個石印出版做大做強的出版企業。1884年5月上海創刊的《點石齋畫報》,用人工繪畫再石印的方式,將美術的方式講述新聞時事和知識,引起社會廣泛歡迎。19世紀80年代初,同文書局和拜石山房在上海成立,與點石齋構成了近代中國石印書局的三足鼎立之勢,在中國民營出版社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文書局,規模之大、員工之多,所石印有《古今圖書集成》、《資治通鑒》、《康熙字典》等皇皇巨著,堪稱當時出版界的大制作,而且它還開創預約圖書出版的先河,這些做些甚至當代的出版業都所不多見。
三大民營書局所采用的石印技術,從上海逐漸向全國推廣,迅速傳播,至民國時期,全國各地采用石印技術已經多達百家之眾。不僅出版的技術的革新,從而帶來了出版的內容的迅速變化,各地民營書局所石印的圖書種類由原來的經史子集,開始延伸到通俗小說、唱本、地圖等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圖書。在近代印刷技術傳入下涌現的民營企業,改變了晚清社會的官方雕版印刷的局面,讓底層認識們以低廉的價格購得滿意的書籍。
但是民營書局對推動社會的思想進步,啟迪民眾的近代覺悟方面發揮的作用還是微弱的,雖然民營石印數據也翻印了一些西方書籍,如《西方自強叢書》、《西政叢書》、《西學達成》等介紹西方文化思想等叢書,但石印的出版物的內容還是主要在傳統科舉讀物上。民營出版機構在19世紀末之前,雖然相較于傳統的出版,更多地只是技術上的革新,類似洋務運動,只是單純器物層面的變革,替代了傳統出版的方式,沒有拓展新的出版市場,更沒有對整個出版行業帶來巨大的顛覆和改變,更談不上對社會科學、文化、思想的轉變引領作用。
2 甲午戰爭后民營出版結構的蛻變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的失敗,使中華民族陷入了巨大的災難,民族危機加重,中國人民開始意識到向西方學習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圍繞變法維新為主題的宣傳和組織活動開展起來,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仁人志士積極以報紙、圖書、期刊等宣傳工具,鼓舞民氣,翻譯大量西方著作,引進西學,啟蒙新知,由此民眾對西學的巨大需求催生出新的出版市場,民營出版企業經歷了井噴式的發展。據不完全統計,至辛亥革命前,僅上海一地,出版企業的數量就達116家。《晚清新政時期圖書出版業研究》一書中,對1902年至1911年間曾在《大公報》上做廣告的書局作了統計,數量近80家。雖然80家不純粹是民營出版企業,但是大多數是民營則是確定無疑的。這些統計數據表明清末民營出版已經占據了出版市場的主體,成為近代出版發展的領頭羊。
隨著民營出版企業數量的增多,各書局為了增加市場競爭力,增進出版行業的發展,彼此之間加強了業務溝通和聯絡。1905年,上海成了上海書業公所和上海商民書業公會,都是上海新式民營出版協會組織的。這由此反映了民營出版企業力量的增強和出版主體地位的確立。這段時期涌現了近代史上著名的出版企業,如,商務印書館、中華印務總局、廣益書局、文明書局等,其中商務印書館,其歷史之悠久,經營之成功,書刊之眾多,影響之廣泛,在近代出版史上,無有出其右者。到民國成立前,商務印書館在北京、上海、南京、天津、杭州、廣東等地設立了分支機構,從1897年不足3750遠發展到1905的100萬元,至1911年,營業額達1676052元,起迅猛的發展速度使得民營出版成為了清末出版業的主力軍。
3 民營出版主體地位確定的意義
以商務印書館為代表的民營出版社的崛起冰確定其在出版業的主體地位,其歷史意義是巨大的。
第一,從西方教會成立的出版機構獨步天下,到洋務運動時期教會和官辦新式出版的并行不悖,再到清末新政時期出版主體的多元格局下民營出版主導地位的正式確定,并最終確定下這個出版格局,延續到整個民國時期。這個格局的調整的,帶來出版生產關系的變革,出版的活力以借助民間文化力量的參與和民間資本的運作而得到最大程度的釋放。
第二,民營出版機構更多地從商業經營的角度出發,積極利用新型的出版技術,提高出版生產力,密切關注市場需求動態,出版大量推動時代變革的新知識內容讀物,努力擴大規模,引進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如此種種,都在不同方面加強著新式出版的因素。民營出版機構巨大成績的取得,標志著出版社近代化轉型的完成。
第三,民營出版在出版業唱主角,是出版業發展自然選擇的結果,它適應了資本主義的生產特征,顯出巨大的經濟活力,出版行業由此走上了產業化的發展方向,成為近代國民經濟中的一個重要因素。
第四,清末的民營出版活動,不僅催生了近代一種新的實業,而且它本身就是時代政治、文化潮流的感應器。在民族危機不斷加重、各政治勢力斗爭日益復雜的形勢下,各種政治力量以及國家民族命運的知識分子,都紛紛拿起出版作為斗爭武器,或為救亡圖存,或為啟蒙吶喊,或為政治宣傳,或為民生請命,不同的出版目的和出版要求,演繹了近代出版文化的多姿多彩。出版作為近代中國文化變局一個部分,影響這國民生活的知識攝取、文化休閑和思想改造等方方面面,融入近代文化潮流中,進而推動中國近代化的歷史進程。
晚清出版史在新舊并存的大格局下,涌動著革故鼎新的潮流,由官刻演變的官辦出版機構逐漸讓位于私刻、坊刻演變的民營出版機構,我們的編輯出版史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雖然傳統的官辦出版機構沒有完全消亡,以繼續頑強地生命力發揮維系中國傳統文化的命脈的作用,但畢竟已經不是時代的主流了,“變革與轉型”為晚清圖書出版最為顯著的特征,民營出版機構的崛起并成為中國出版業的主流現象。
參考文獻
[1] 元青.中國近代出版史稿[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1.
[2] 吳永貴.民國出版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
[3] 黃林.晚清新政時期圖書出版業研究[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4] 張秀民.中國印刷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