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燕燕
摘 要:本文從中國飲食方化課程的性質和研究性教學的內涵出發,分析了其運用研究性教學的必要性和意義,通過在具體教學中的實踐,構建了“問題探討-課題項目研究-小組合作學習”的研究性教學模式,總結了研究性教學模式應用過程中應注意的相關問題,希望能為高校教師的教學提供一些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研究性性教學;中國飲食文化;教學模式
一、中國飲食文化課程簡介
中國飲食文化這門課是酒店管理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一般多在大三上學期開設。課程主要是介紹中國飲食的的起源與發展,從中國八大菜系到中國茶文化、酒文化、到中國飲食思想、中國食禮以及當代宴會飲食禮儀及中國各大節日飲食習俗,物質領域和精神領域都涵蓋其中。從課程內容可以看出,其既包括了具體的知識性的內容又包括了抽象的理論升華的文化觀的內容。
從課程的開設時間來講,在這之前,學生已開設了餐飲報務與管理、酒店酒水與酒吧、中外民俗等課程,與本課程中的內容也或多或少的有一些內容上的交叉,在這個階段,如果再以傳統的灌輸式的教學模式來授課的話,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大,學習效果差,且達不到學習和研究能力的一個提升。本課程的特點決定了其運用研究性教學的模式和教學理念的必要性,基于此,筆者在教學的過程中進行了一些實踐。
二、研究性教學模式的內涵及意義
關于研究性教學,在國外被稱為主題研究或項目課題。國內,不同的學者曾提出了許多不同的定義,筆者認為,所謂研究性教學模式,就是引導和組織學生通過自主確立課題,搜集資料,將課堂與課外相結合,學會獨立思考和創新,將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探求知識的過程的一種教學模式。
研究性教學模式的運用主要有以下意義:第一,有利于創新型人才的培養。研究性教學是有目標引領、任務驅動的教學,學生獲得知識的過程就是學生運用自己以前建構的知識去解決新問題、獲取新知識的過程,有利于學生實踐能力的發展和創新能力的增強。第二,有利于提高教師的科研水平。教學過程是師生共同參與的雙邊活動過程,有利于提高教師的科研水平。第三,有利于增強學校的研究氛圍。通過課堂教學的研究性培養作為學校最活躍因素的學生的研究精神,有利于整個學校研究氛圍的形成。
三、中國飲食文化研究性教學采用的模式及效果
中國飲食文化課程教學通過引入研究性教學理念,結合課程特點和學生學情,構建了“問題探討-課題項目研究-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整個教學過程包括如下環節:
1、課程問題探討。將中國飲食文化進行課程的整體分析,引導學生對課程有一個大體的把握,對課程的主要問題和教學目標進行探討歸納。2、形成課題項目。在課程分析的基礎上,將課程內容分成若干個大的課題方向,以專題的方式呈現出來,讓學生有一個大體的了解,引導學生去提煉不同的子課題。3、分組選擇課題。讓學生按興趣分組,一組4到5名學生,共同討論確定具體的研究課題,選擇一人作為組長負責該課題組,然后共同查閱相關資料,課題組成員共同討論,并與老師溝通,最終確定具體課題研究方向。4、小組分工合作。課題組成員進行分工配合,各司其職,共同分工合作,完成課題研究任務。5、課堂展示討論。用PPT形式進行課題研究成果展示,由課題組推選成員進行課堂展示,課題組外同學可提問,小組成員進行答疑。6、老師補充完善。老師進行評價,并指出存在的問題,與學生共同討論,進行補充完善。7、研究成果評估。研究成果體現形式為:PPT、研究報告和小論文,由小組成員共同完成,老師進行打分,作為課程的過程性環節的一個考核成績。
在中國飲食文化課程教學的過程中,與傳統式教學模式授課的班級對比,發現采用研究性教學模式的班級,的確效果更好。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參與性增強了,學生上課不再是隨便聽聽而已;學生學會了主動思考和提問題;學生增強了自主學習和創新能力;課堂氛圍活躍,學生提升了溝通研討能力。
四、研究性教學模式應用時應注意的問題
筆者從中國飲食文化課程研究性教學模式的應用實踐,發現在實際的操作中如果要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應當注意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1、引起學生對研究性教學的興趣。研究性教學模式對學生來講是一種新的嘗試,它要求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它是不僅是個體的獨立學習,更是群體的合作學習,通過成績考核激勵和作用分析來引起學生對這一新模式產生興趣,這是首要的問題,否則沒辦法開展。
2、對學生的研究過程進行監督控制。在教學過捉中發現,并不是所有的學生都知道如何進行課題了研究,有些也會缺乏主動性,老師不但要在課堂上引導,也需要延伸到課前的激勵和課后的監督,不斷進行督促。
3、針對具體的學情進行研究引導。由于學生的具體情況參差不齊,他們在知識、能力和思維方式上都存在著差異,對問題的認識也會有一些分歧,研究的層次和深度也會不同,老師應當根據具體的學情進行區別性的引導。
4、制定量化的考核評價體系。對于學生小組成員的研究工作要進行一個量化的考核評價,這個是有一定難度的。
5、提高教師自身的科研能力。研究性教學過程能否很好的實施與任課老師的科研能力也是有很大的關系的,老師如果不善于提煉和發現問題,那么也很難引導學生。
五、結語
實踐證明,在中國飲食文化課程的教學過程中,運用研究性教學模式確實能夠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學習層次,很好的提升了教學效果,的的確確感覺到了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調動學生的學習潛能對于提升教學效果的重要性。當然,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對于中國飲食文化教學模式的構建與實踐還是有待進一步完善的,真正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的運用研究性教學模式才能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的應用型
人才。
參考文獻:
[1] 夏錦文,程曉樵.研究性教學的理論內涵與實踐要求[J]. 中國大學教學,2009(12):25-28.
[2]李艷紅.高校實施研究性教學的實踐探索與效果—以社會心理學課程為例[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1.3
[3] 郭艷利.推進研究性教學,提高大學生的創新能力[J].陜西教育(高教版),2012,(Z1)
[4] 潘月明. 對高校實行研究性教學的探討. [J]長春工業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2.6
[5] 唐健,李敏華.關于研究性教學的幾點思考[J].教育與職業,2012,(3).
[6] 孫思.淺談研究性教學在宏觀經濟學中的運用. [J]中國校外教育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