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改革開放以來,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我國城市拆遷的規模和力度不斷加大,由此產生的拆遷矛盾也在逐漸累積,且顯得尤為復雜、尖銳,有些甚至演化為對抗性沖突,釀成悲劇,嚴重影響了經濟發展與和諧社會建設。在不同的發展時期,拆遷矛盾呈現出不同特點。本文將以時間為主線闡述拆遷矛盾的發展,并且分析我國現階段城市拆遷矛盾的表現特征。
關鍵詞:經濟發展;和諧社會
一、我國城市拆遷矛盾的發展
我國的城市拆遷數量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而增加。改革開放初期的城市拆遷多是以“解困”為目的的舊城改造,被拆遷人大多配合政府的拆遷工作,拆遷糾紛主要集中在家庭內部的房產分配上。
1992年,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尤其是1994年《城市房地產管理法》確定了城市土地有償使用的原則后,城市房地產開始迅速發展,而舊城改造則成為房地產業盈利的重要途徑之一。
1998年,我國實行住房制度改革,對傳統的福利分房制度進行變革,以建立起符合市場經濟機制的住房體制,實現住房的商品化和社會化,這為城市房地產的發展提供了大好機遇,自1998年起,我國商品房建設規模開始不斷擴大。
1994年我國實施稅制改革,由包稅制改為分稅制,重新劃分中央稅、地方稅、中央地方共享稅,使中央獲得較大的財源,而地方政府則開始了土地財政之路。分稅制改革后,作為國有土地所有權代言人的地方政府對土地開發的熱情空前高漲,土地開發收入成為地方政府獲得財政收入最直接有效的
途徑。
2001年《拆遷條例》實施以來,城市拆遷、建設進入了高速發展時期,手握權力的地方政府與資金雄厚的地產開發商相互勾結,達成利益聯盟,共同攫取拆遷利益,引發矛盾,拆遷難度不斷提高。《拆遷條例》中有關強制拆遷的規定,使得強制拆遷成為一種合法手段,并逐漸演化成地方政府和拆遷人獲取拆遷利益的利器。暴力拆遷、野蠻拆遷事件屢屢發生,是地方政府對付不滿拆遷補償的被拆遷戶和“釘子戶”的慣常手段。隨著城市拆遷規模的不斷加大,強拆愈演愈烈,動遷人口越來越多,由此累積的社會矛盾也越來越尖銳。
二、轉型期我國城市拆遷矛盾的表現特征
(一)目前,我國正處于人均GDP在1000美元至3000美元的轉型期,這一時期既是黃金發展期,又是矛盾凸顯期。拆遷問題涉及到處于不同社會階層利益群體利益的重新分配,加上特殊的制度、文化因素,使得我國城市拆遷矛盾尤為突出復雜,有些甚至發展成群體性事件,嚴重影響了經濟發展與和諧社會建設。社會經濟結構、文化形態、價值觀念等正在發生深刻變化,極易產生各種社會矛盾,這突出表現在:
一是利益沖突加劇。經濟體制的變革必然導致利益在不同階層間的重新分配,引發利益沖突。加之在利益格局的調整中,某些強勢群體運用失范手段,在損害弱勢群體利益的基礎上獲取更多利益,使得各種社會資源、利益過分集中到某一群體。
二是無直接利益沖突興起。無直接利益沖突即社會沖突中的眾多參與者和事件本身并沒有關系,只是借機表達、發泄情緒。參與者大多為處于社會底層的弱勢群體,往往因較為簡單具體且偶然的利益分歧和糾紛產生沖突。不少參與群眾本身沒有直接利益訴求,只是因為企業改制、房屋拆遷、土地征用、集資等問題受到不公平對待,這些問題又長期得不到有效解決,不滿情緒長期積累,導致民怨太深。目前,無直接利益沖突呈現泛化態,人們面對問題時,動輒采取極端、不寬容、不妥協的處理方式,為群體性事件埋下伏筆,成為社會穩定
隱患。
三是公眾思想意識多樣化。社會階層結構、利益格局的不斷調整和變動,使得人們的思想意識、價值觀念趨于多樣化。一方面,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建設取得的成就使人們的物質生活得到較大改觀,參與意識不斷增強,開始要求民主自由。另一方面,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使傳統的思想意識受到沖擊,家國意識、集體利益高于個人利益等傳統思想意識逐漸解體,人們的思想認識參差不齊。
(二)在這一社會背景下,城市拆遷矛盾也變得尤為突出,拆遷工作被基層政府工作人員稱為“天下第一難事”,這一矛盾具有兩個明顯的特點:
首先,矛盾尖銳,后果嚴重。城市房屋拆遷涉及的是事關百姓衣食住行的基本民生問題,處理稍有不當便會引起被拆遷人的強烈不滿。在多年的城市拆遷實踐中,被拆遷人因不滿拆遷補償等原因拒絕搬遷,地方政府動用強制、暴力手段強行拆遷的案例比比皆是。許多突發群體性事件中,短時間內聚集起大量民眾,攻擊地方政府,使當地政府出現合法性危機。
其次,矛盾復雜,單靠法律途徑難以化解。從橫向講,城市拆遷的地域性較強,不同地區之間、甚至同一地區的不同拆遷項目之間的拆遷政策也存在著差異。由于各地經濟發展狀況、被拆遷片區的具體情況各不相同,無法制定統一的標準來衡量拆遷補償是否合理,也不存在一項整齊劃一的政策可以解決各地的拆遷矛盾。
從縱向講,城市拆遷是各參與主體利益博弈的過程。不同參與主體所處的博弈地位不同,受到各自的利益驅動,為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動用各種資源,同時考慮對方的行動來綜合確定自身行動策略。
多年的城市拆遷實踐累積了大量拆遷矛盾,而且矛盾尖銳、復雜、棘手。在社會轉型的大背景下,法律是各方行為的底線,具體到城市拆遷實踐中,如何按照法律規定、結合當地實際制定公平、可行的拆遷政策,如何應對不同被拆遷人的不同訴求,如何妥善解決拆遷矛盾,則需要找出矛盾深層次原因,進而制定相應的解決對策。
參考文獻:
[1][美]塞繆爾·亨廷頓.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8.
[2]張玉堂.利益論——關于利益沖突與協調問題的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1.
[3]涂曉芳.政府利益論——從轉軌時期地方政府的視角[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2008.
[4]關德超.城市房屋拆遷法律問題研究[D].北京:中國政法大學,2006
[5]錢飛.我國城市房屋拆遷制度的反思與完善[D].上海:復旦大學,2008
作者簡介:衛雪峰,山西財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2013級行政管理專業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