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慶良+郭鑫鑫
摘要: 基于“創新鏈”視角,從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產業創新四個相互協作的模塊構建面向創新型經濟的高新區自主創新模式以及運行機制。最后,以鎮江高新區為例進行了探索分析,以期為所有高新區的轉型發展提供參考價值。
Abstract: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innovation chain" perspective, from the knowledge innovati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system innovation and industrial innovation four components collaborate to create an independent innovation model and operation mechanism of the high-tech zone for an innovative economy. Finally, it takes the high-tech zone of Zhenjiang city as an example to exploratory analysis,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value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all high-tech development.
關鍵詞: 創新型經濟;自主創新模式;高新區
Key words: innovative economy;independent innovation model;High-Tech zone
中圖分類號:F2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4)30-0004-03
0 引言
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簡稱高新區)是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和新興產業的重要載體和集聚區,是實施科技自主創新戰略的重要基地。高新區在近20年的發展中其主要依靠優惠政策和外資拉動,伴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這些競爭優勢已逐漸衰退。面對日新月異的科學技術變革、日趨嚴峻的資源環境約束以及不斷加劇的全球化競爭,通過創新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已成為必然趨勢[1]。因此,在實現經濟發展方式戰略轉型過程中,有必要將自主創新打造成推動高新區創新發展的重要支柱,完成向內涵式發展道路的轉化。目前學術界關于面向創新型經濟的高新區自主創新模式研究還相對匱乏。陳家祥(2009)[2]以南京高新區為例,提出高新區創新的三種模式即原創性自主創新及產業化模式、跨國并購后消化吸收再自主創新及產業化模式、優勢環境吸引集聚創新及產業化模式。陳昭鋒(2009)[3]從產業集群視角提出高新技術企業的集聚、區域創新體系和產學研合作創新能力的全面提升是我國高新區自主創新的重要方式。洪銀興(2009)[4]提出從科技與產業創新、開放型經濟創新、城市創新和制度創新等方面向創新型經濟轉型的思路。胡俊峰(2012)[5]從科教資源、創新氛圍、自主創新動力機制等方面分析江蘇省高新區發展創新型經濟的有利條件和存在的障礙。基于此,論文對面向創新型經濟的高新區自主創新模式和運行機制進行探討,并以鎮江高新區為例進行實證研究。
1 面向創新型經濟的高新區自主創新模式
創新型經濟是指體現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要求,以知識和人才為依托,以創新為主要推動力,以發展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技術和新產品為著力點,以創新產業為標志的經濟[6]。因此,本文認為在架構面向創新型經濟的高新區自主創新模式時,有必要構建以知識創新為源泉,技術創新為關鍵,制度創新為基礎,產業創新為目標的“創新鏈”,以此推動經濟的持續創新發展。
1.1 知識創新 在面向創新型經濟轉型,提高自主創新能力過程中,知識創新源的構筑具有重要戰略地位。作為驅動產業發展核心動力的知識創新,其可以完成對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以獲取持續的競爭優勢,推動向產業價值鏈的高端化發展。新經濟時代,推動了大學、科研院所等知識創造領域納入到創新體系中,與企業協作創新,共同推動產業的發展。作為知識創新載體的大學及科研院所,應充分發揮其科教資源的優勢,通過知識創新活動源源不斷地為企業和產業的發展提供知識資源支撐,滿足企業及產業的技術創新需求。
1.2 技術創新 作為知識創新與產業創新的中間環節,技術創新以創造新產品和新技術為主要形式,通過知識創新進行驅動,最終實現產業創新。在新經濟時代,利用知識資源進行技術創新可以完成產業技術的升級,實現技術的跨越式提高,催生戰略性新興產業,推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和產業價值鏈的高端化。在進行技術創新時,企業應充分發揮其技術創新主體的地位,構建大學、科研院所的知識創新資源向企業轉移和溢出機制,充分利用企業周邊稟賦的科教資源,與大學及科研院所建立起戰略性的合作關系,促進大學及科研院所創新成果的產業化和商
業化。
1.3 制度創新 制度創新是發展創新型經濟的基本保障,是促進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和產業創新協同互動的紐帶。面向創新型經濟的自主創新模式是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之間交互作用的結果,因此,政府需要制度創新的引導,完成從知識創新到產業創新整個過程的集成和組織。基于全局性和戰略性視角審視高新區的發展,政府需要在制度上加大對高新技術產業的扶持力度,不斷提升體制機制的創新能力。
1.4 產業創新 創新型經濟是以產業創新和科技創新的互動結合為基本特征,因此,產業創新需要以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為基礎,利用技術創新成果優化升級原有產業結構并催生新興產業,提升產業鏈的創新力和競爭力。產業創新不僅要創造新興產業,而應努力將這些新興產業發展成主導產業,構建具有自主創新能力的現代產業體系。同時,產業創新也包括對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將高科技、新知識、新技術和新方法融入到傳統產業中,將傳統產業打造成發展強勢、前景開闊、高附加價值、低碳和低能耗的產業。基于上述的理論分析,構建如圖1所示的面向創新型經濟的自主創新模式。
2 面向創新型經濟的高新區自主創新運行機制
從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的雙重視角出發,認為高新區在面向創新型經濟進行自主創新轉型的過程中應該實現由主導產業鏈驅動向以創新驅動和自主研發為主的“創新鏈”驅動轉化。基于構建的“知識創新驅動技術創新,技術創新帶動產業創新”的轉型模式,實現高新區產業創新和經濟轉型。因此,在推動高新區的持續健康創新發展過程中,高新區必須向借助科技創新求發展轉變,由招商引資向引進創新資源要素,營造穩定的創新環境轉變。
2.1 實施以“自主創新體系構建”為導向的政產學研互動機制 高新區要依靠政產學研協同創新的發展模式,充分發揮科技、知識、技術、人才等資源優勢,加速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和創新升級。其次,要積極構建開放性、學習型、發展型的創新管理體制,促進知識創造、知識轉移、技術創新等創新體系的形成,激發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的潛能,促進創新成果轉化成產業優勢。同時,在高新區內努力搭建創新服務平臺,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的創新發展。
2.2 實施以“創新資源整合”為導向的資源優化配置機制 創新資源是發展創新型經濟的關鍵,通過廣泛集聚創新要素資源,完善創新體系,最終實現創新驅動。高新區不僅要廣泛匯聚各種生產要素和創新資源,同時,努力實現創新資源的優勢互補和創新成果的高效轉化,加快區內科技創新的一體化建設進程。通過架構“產業界為依托,學術界為支撐,政府協作”的多元互動協作研發機制,實現知識鏈、技術鏈、產業鏈的無縫銜接,將高新區打造成創新資源的集聚洼地。
2.3 實施以“創新高地引領”的產業鏈拓展機制 開展以區內特色優勢產業為依托,創新高地進行引領的產業鏈拓展機制,走特色化、高端化的發展道路。因此,有必要進行產業結構優化,構造主導產業、戰略產業、輔助產業三維一體的產業格局,建設主導產業優勢突出、戰略產業特色鮮明、輔助產業完整齊全的創新鏈體系[7]。主導產業發展要緊密結合地方產業基礎和技術優勢,培育特色高新技術,增強產業鏈的競爭優勢。戰略產業發展要通過匯聚創新資源要素,依靠創新要素和創新能力的集成,依托創新模式,形成具有引領作用的創新極。輔助產業要以主導產業和戰略產業為中心,基于產業創新發展的服務需求,提升創新環境,支撐核心產業的發展。
2.4 實施以“創新環境提升”為導向的制度推動機制
在加快向創新型經濟轉型,提升自主創新能力過程中,政府須樹立創新服務的職能,加強對創新環境的培育和對高新技術產業的扶持力度,落實產業發展和稅收優惠政策,為經濟的創新發展提供完善的服務環境。同時,政府需要在制度激勵和資金引導方面吸引具有豐富科技創新成果的大學及科研院所積極與高新技術企業進行對接,如政府出資建設各類科技園、孵化園等。
因此,在向經濟創新發展模式演化過程中有必要通過政產學研聯動機制,形成合作共贏的創新模式;通過資源整合,實現創新資源的優化配置;通過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引領,形成優勢突出、功能完整的創新鏈;通過政策激勵機制,加速產業的創新發展進程。
3 實證研究:以鎮江高新區為例
鎮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是由潤州工業園區升級改造而來,目前已成為鎮江高新技術產業的主陣地。鎮江高新區依托毗鄰主城和沿江區位優勢,通過招商引資和自主創新的雙驅動,現已逐步形成船舶及海洋工程裝備關鍵配套、港口物流等產業鏈。通過良好的區位優勢和產業布局的優化,鎮江高新區在蘇南區域整體轉型升級過程中,經濟總量得到了持續增長,現已成為全市創新經濟的引擎。
然而,對于面向創新型經濟轉型,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方面,鎮江高新區仍面臨著許多不足之處:產業集群效應不明顯,戰略性新興產業和以現代服務業為主的新興產業正處起步階段;行業內則缺乏具有引領作用的大規模龍頭企業,集聚的創新資源不能滿足產業發展的需求。區內的管理體制尚不健全,在機制制度創新方面仍需進一步提高。因此,鎮江高新區在面向創新型經濟,提升自主創新方面應按照如下總體思路:借助政產學研創新平臺,實現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對產業創新的協同驅動;繼續發揮特色產業的優勢,集聚創新資源,優化升級傳統產業;發展現代服務業,推動產業的高端化發展,實現高新區的創新發展、轉型發展、跨越發展。
①深化政產學研協作,加快創新成果轉化。鎮江高新區在發展創新型經濟,提升自主創新能力過程中,圍繞特色產業技術鏈,健全和完善政產學研協作創新機制,構建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學研為依托、政府為引導的政產學研相結合的開放性自主創新體系。鎮江高新區應廣泛建立各類技術創新聯盟,充分利用江蘇大學、江蘇科技大學、鎮江高專等的知識創新優勢,依托船舶與海洋工程、新材料、流體機械、電力電氣等優勢學科,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和新產品,促進創新成果的轉化和產
業化。
②依托特色產業,集聚創新資源要素。在新一輪的以創新驅動為主的知識經濟發展模式中,鎮江高新區應繼續發揮自己獨特產業優勢,集聚各類創新資源。基于中船設備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建設船舶與海洋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充分利用船舶及海工關鍵配套產業,加快價值鏈上相關產業要素資源向鎮江高新區集聚,全力打造特色鮮明船舶及海工關鍵配套主導產業集群。
③優化提升現代服務業,推動產業高端發展。鎮江高新區應充分發揮惠龍港的“對外公共開放港區”、“貨物公共保稅倉庫”和“貨物出口監管倉庫”的優勢,積極推進港口物流基地建設。通過發展高附加值的港口物流服務,以及提供綜合服務性的第三方物流,構建物流運輸網絡體系,推動傳統物流業向現代物流業轉變,將鎮江高新區打造成蘇南地區重要的現代服務中心。
4 結束語
本文從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產業創新四個視角對面向創新型經濟的自主創新模式進行了理論分析,構建了面向創新型經濟的高新區自主創新模式運行機制,以鎮江高新區為例進行分析。上述研究能為我國高新區加快向創新性經濟轉型提供一定的借鑒價值。
參考文獻:
[1]Gerstlberger W.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and sustainability-selected examples of international discussion [J]. Technovation,2004,24(9):749-758.
[2]陳家祥.高科技園區創新模式的實證研究——以南京高新區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09,22(6):6-9.
[3]陳昭鋒.我國高新區自主創新的產業集群模式[J].勝利油田黨校學報,2009(3):26-29.
[4]洪銀興.向創新型經濟轉型——后危機階段的思考[J].南京社會科學,2009(11):1-5.
[5]胡俊峰.江蘇高新區發展創新型經濟的研究[J].華東經濟管理,2012,26(1):12-16.
[6]洪銀興.迎接新增長周期:發展創新型經濟[J].學術月刊,2010,42(1):67-72.
[7]周曉.高新區“二次創業”轉型機制研究—以武漢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為例[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2 面向創新型經濟的高新區自主創新運行機制
從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的雙重視角出發,認為高新區在面向創新型經濟進行自主創新轉型的過程中應該實現由主導產業鏈驅動向以創新驅動和自主研發為主的“創新鏈”驅動轉化。基于構建的“知識創新驅動技術創新,技術創新帶動產業創新”的轉型模式,實現高新區產業創新和經濟轉型。因此,在推動高新區的持續健康創新發展過程中,高新區必須向借助科技創新求發展轉變,由招商引資向引進創新資源要素,營造穩定的創新環境轉變。
2.1 實施以“自主創新體系構建”為導向的政產學研互動機制 高新區要依靠政產學研協同創新的發展模式,充分發揮科技、知識、技術、人才等資源優勢,加速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和創新升級。其次,要積極構建開放性、學習型、發展型的創新管理體制,促進知識創造、知識轉移、技術創新等創新體系的形成,激發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的潛能,促進創新成果轉化成產業優勢。同時,在高新區內努力搭建創新服務平臺,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的創新發展。
2.2 實施以“創新資源整合”為導向的資源優化配置機制 創新資源是發展創新型經濟的關鍵,通過廣泛集聚創新要素資源,完善創新體系,最終實現創新驅動。高新區不僅要廣泛匯聚各種生產要素和創新資源,同時,努力實現創新資源的優勢互補和創新成果的高效轉化,加快區內科技創新的一體化建設進程。通過架構“產業界為依托,學術界為支撐,政府協作”的多元互動協作研發機制,實現知識鏈、技術鏈、產業鏈的無縫銜接,將高新區打造成創新資源的集聚洼地。
2.3 實施以“創新高地引領”的產業鏈拓展機制 開展以區內特色優勢產業為依托,創新高地進行引領的產業鏈拓展機制,走特色化、高端化的發展道路。因此,有必要進行產業結構優化,構造主導產業、戰略產業、輔助產業三維一體的產業格局,建設主導產業優勢突出、戰略產業特色鮮明、輔助產業完整齊全的創新鏈體系[7]。主導產業發展要緊密結合地方產業基礎和技術優勢,培育特色高新技術,增強產業鏈的競爭優勢。戰略產業發展要通過匯聚創新資源要素,依靠創新要素和創新能力的集成,依托創新模式,形成具有引領作用的創新極。輔助產業要以主導產業和戰略產業為中心,基于產業創新發展的服務需求,提升創新環境,支撐核心產業的發展。
2.4 實施以“創新環境提升”為導向的制度推動機制
在加快向創新型經濟轉型,提升自主創新能力過程中,政府須樹立創新服務的職能,加強對創新環境的培育和對高新技術產業的扶持力度,落實產業發展和稅收優惠政策,為經濟的創新發展提供完善的服務環境。同時,政府需要在制度激勵和資金引導方面吸引具有豐富科技創新成果的大學及科研院所積極與高新技術企業進行對接,如政府出資建設各類科技園、孵化園等。
因此,在向經濟創新發展模式演化過程中有必要通過政產學研聯動機制,形成合作共贏的創新模式;通過資源整合,實現創新資源的優化配置;通過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引領,形成優勢突出、功能完整的創新鏈;通過政策激勵機制,加速產業的創新發展進程。
3 實證研究:以鎮江高新區為例
鎮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是由潤州工業園區升級改造而來,目前已成為鎮江高新技術產業的主陣地。鎮江高新區依托毗鄰主城和沿江區位優勢,通過招商引資和自主創新的雙驅動,現已逐步形成船舶及海洋工程裝備關鍵配套、港口物流等產業鏈。通過良好的區位優勢和產業布局的優化,鎮江高新區在蘇南區域整體轉型升級過程中,經濟總量得到了持續增長,現已成為全市創新經濟的引擎。
然而,對于面向創新型經濟轉型,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方面,鎮江高新區仍面臨著許多不足之處:產業集群效應不明顯,戰略性新興產業和以現代服務業為主的新興產業正處起步階段;行業內則缺乏具有引領作用的大規模龍頭企業,集聚的創新資源不能滿足產業發展的需求。區內的管理體制尚不健全,在機制制度創新方面仍需進一步提高。因此,鎮江高新區在面向創新型經濟,提升自主創新方面應按照如下總體思路:借助政產學研創新平臺,實現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對產業創新的協同驅動;繼續發揮特色產業的優勢,集聚創新資源,優化升級傳統產業;發展現代服務業,推動產業的高端化發展,實現高新區的創新發展、轉型發展、跨越發展。
①深化政產學研協作,加快創新成果轉化。鎮江高新區在發展創新型經濟,提升自主創新能力過程中,圍繞特色產業技術鏈,健全和完善政產學研協作創新機制,構建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學研為依托、政府為引導的政產學研相結合的開放性自主創新體系。鎮江高新區應廣泛建立各類技術創新聯盟,充分利用江蘇大學、江蘇科技大學、鎮江高專等的知識創新優勢,依托船舶與海洋工程、新材料、流體機械、電力電氣等優勢學科,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和新產品,促進創新成果的轉化和產
業化。
②依托特色產業,集聚創新資源要素。在新一輪的以創新驅動為主的知識經濟發展模式中,鎮江高新區應繼續發揮自己獨特產業優勢,集聚各類創新資源。基于中船設備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建設船舶與海洋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充分利用船舶及海工關鍵配套產業,加快價值鏈上相關產業要素資源向鎮江高新區集聚,全力打造特色鮮明船舶及海工關鍵配套主導產業集群。
③優化提升現代服務業,推動產業高端發展。鎮江高新區應充分發揮惠龍港的“對外公共開放港區”、“貨物公共保稅倉庫”和“貨物出口監管倉庫”的優勢,積極推進港口物流基地建設。通過發展高附加值的港口物流服務,以及提供綜合服務性的第三方物流,構建物流運輸網絡體系,推動傳統物流業向現代物流業轉變,將鎮江高新區打造成蘇南地區重要的現代服務中心。
4 結束語
本文從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產業創新四個視角對面向創新型經濟的自主創新模式進行了理論分析,構建了面向創新型經濟的高新區自主創新模式運行機制,以鎮江高新區為例進行分析。上述研究能為我國高新區加快向創新性經濟轉型提供一定的借鑒價值。
參考文獻:
[1]Gerstlberger W.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and sustainability-selected examples of international discussion [J]. Technovation,2004,24(9):749-758.
[2]陳家祥.高科技園區創新模式的實證研究——以南京高新區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09,22(6):6-9.
[3]陳昭鋒.我國高新區自主創新的產業集群模式[J].勝利油田黨校學報,2009(3):26-29.
[4]洪銀興.向創新型經濟轉型——后危機階段的思考[J].南京社會科學,2009(11):1-5.
[5]胡俊峰.江蘇高新區發展創新型經濟的研究[J].華東經濟管理,2012,26(1):12-16.
[6]洪銀興.迎接新增長周期:發展創新型經濟[J].學術月刊,2010,42(1):67-72.
[7]周曉.高新區“二次創業”轉型機制研究—以武漢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為例[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2 面向創新型經濟的高新區自主創新運行機制
從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的雙重視角出發,認為高新區在面向創新型經濟進行自主創新轉型的過程中應該實現由主導產業鏈驅動向以創新驅動和自主研發為主的“創新鏈”驅動轉化。基于構建的“知識創新驅動技術創新,技術創新帶動產業創新”的轉型模式,實現高新區產業創新和經濟轉型。因此,在推動高新區的持續健康創新發展過程中,高新區必須向借助科技創新求發展轉變,由招商引資向引進創新資源要素,營造穩定的創新環境轉變。
2.1 實施以“自主創新體系構建”為導向的政產學研互動機制 高新區要依靠政產學研協同創新的發展模式,充分發揮科技、知識、技術、人才等資源優勢,加速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和創新升級。其次,要積極構建開放性、學習型、發展型的創新管理體制,促進知識創造、知識轉移、技術創新等創新體系的形成,激發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的潛能,促進創新成果轉化成產業優勢。同時,在高新區內努力搭建創新服務平臺,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的創新發展。
2.2 實施以“創新資源整合”為導向的資源優化配置機制 創新資源是發展創新型經濟的關鍵,通過廣泛集聚創新要素資源,完善創新體系,最終實現創新驅動。高新區不僅要廣泛匯聚各種生產要素和創新資源,同時,努力實現創新資源的優勢互補和創新成果的高效轉化,加快區內科技創新的一體化建設進程。通過架構“產業界為依托,學術界為支撐,政府協作”的多元互動協作研發機制,實現知識鏈、技術鏈、產業鏈的無縫銜接,將高新區打造成創新資源的集聚洼地。
2.3 實施以“創新高地引領”的產業鏈拓展機制 開展以區內特色優勢產業為依托,創新高地進行引領的產業鏈拓展機制,走特色化、高端化的發展道路。因此,有必要進行產業結構優化,構造主導產業、戰略產業、輔助產業三維一體的產業格局,建設主導產業優勢突出、戰略產業特色鮮明、輔助產業完整齊全的創新鏈體系[7]。主導產業發展要緊密結合地方產業基礎和技術優勢,培育特色高新技術,增強產業鏈的競爭優勢。戰略產業發展要通過匯聚創新資源要素,依靠創新要素和創新能力的集成,依托創新模式,形成具有引領作用的創新極。輔助產業要以主導產業和戰略產業為中心,基于產業創新發展的服務需求,提升創新環境,支撐核心產業的發展。
2.4 實施以“創新環境提升”為導向的制度推動機制
在加快向創新型經濟轉型,提升自主創新能力過程中,政府須樹立創新服務的職能,加強對創新環境的培育和對高新技術產業的扶持力度,落實產業發展和稅收優惠政策,為經濟的創新發展提供完善的服務環境。同時,政府需要在制度激勵和資金引導方面吸引具有豐富科技創新成果的大學及科研院所積極與高新技術企業進行對接,如政府出資建設各類科技園、孵化園等。
因此,在向經濟創新發展模式演化過程中有必要通過政產學研聯動機制,形成合作共贏的創新模式;通過資源整合,實現創新資源的優化配置;通過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引領,形成優勢突出、功能完整的創新鏈;通過政策激勵機制,加速產業的創新發展進程。
3 實證研究:以鎮江高新區為例
鎮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是由潤州工業園區升級改造而來,目前已成為鎮江高新技術產業的主陣地。鎮江高新區依托毗鄰主城和沿江區位優勢,通過招商引資和自主創新的雙驅動,現已逐步形成船舶及海洋工程裝備關鍵配套、港口物流等產業鏈。通過良好的區位優勢和產業布局的優化,鎮江高新區在蘇南區域整體轉型升級過程中,經濟總量得到了持續增長,現已成為全市創新經濟的引擎。
然而,對于面向創新型經濟轉型,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方面,鎮江高新區仍面臨著許多不足之處:產業集群效應不明顯,戰略性新興產業和以現代服務業為主的新興產業正處起步階段;行業內則缺乏具有引領作用的大規模龍頭企業,集聚的創新資源不能滿足產業發展的需求。區內的管理體制尚不健全,在機制制度創新方面仍需進一步提高。因此,鎮江高新區在面向創新型經濟,提升自主創新方面應按照如下總體思路:借助政產學研創新平臺,實現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對產業創新的協同驅動;繼續發揮特色產業的優勢,集聚創新資源,優化升級傳統產業;發展現代服務業,推動產業的高端化發展,實現高新區的創新發展、轉型發展、跨越發展。
①深化政產學研協作,加快創新成果轉化。鎮江高新區在發展創新型經濟,提升自主創新能力過程中,圍繞特色產業技術鏈,健全和完善政產學研協作創新機制,構建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學研為依托、政府為引導的政產學研相結合的開放性自主創新體系。鎮江高新區應廣泛建立各類技術創新聯盟,充分利用江蘇大學、江蘇科技大學、鎮江高專等的知識創新優勢,依托船舶與海洋工程、新材料、流體機械、電力電氣等優勢學科,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和新產品,促進創新成果的轉化和產
業化。
②依托特色產業,集聚創新資源要素。在新一輪的以創新驅動為主的知識經濟發展模式中,鎮江高新區應繼續發揮自己獨特產業優勢,集聚各類創新資源。基于中船設備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建設船舶與海洋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充分利用船舶及海工關鍵配套產業,加快價值鏈上相關產業要素資源向鎮江高新區集聚,全力打造特色鮮明船舶及海工關鍵配套主導產業集群。
③優化提升現代服務業,推動產業高端發展。鎮江高新區應充分發揮惠龍港的“對外公共開放港區”、“貨物公共保稅倉庫”和“貨物出口監管倉庫”的優勢,積極推進港口物流基地建設。通過發展高附加值的港口物流服務,以及提供綜合服務性的第三方物流,構建物流運輸網絡體系,推動傳統物流業向現代物流業轉變,將鎮江高新區打造成蘇南地區重要的現代服務中心。
4 結束語
本文從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產業創新四個視角對面向創新型經濟的自主創新模式進行了理論分析,構建了面向創新型經濟的高新區自主創新模式運行機制,以鎮江高新區為例進行分析。上述研究能為我國高新區加快向創新性經濟轉型提供一定的借鑒價值。
參考文獻:
[1]Gerstlberger W.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and sustainability-selected examples of international discussion [J]. Technovation,2004,24(9):749-758.
[2]陳家祥.高科技園區創新模式的實證研究——以南京高新區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09,22(6):6-9.
[3]陳昭鋒.我國高新區自主創新的產業集群模式[J].勝利油田黨校學報,2009(3):26-29.
[4]洪銀興.向創新型經濟轉型——后危機階段的思考[J].南京社會科學,2009(11):1-5.
[5]胡俊峰.江蘇高新區發展創新型經濟的研究[J].華東經濟管理,2012,26(1):12-16.
[6]洪銀興.迎接新增長周期:發展創新型經濟[J].學術月刊,2010,42(1):67-72.
[7]周曉.高新區“二次創業”轉型機制研究—以武漢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為例[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