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芳
摘要: 消費對于經濟增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消費逐日成為很多人所關心的話題,隨著世界經濟的不斷衰退,在美國金融危機的影響下,我國經濟也受到了較大的影響。消費,投資,凈出口,我國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投資與凈出口已經趨于較高水平,消費對于經濟的重要作用愈來愈明顯。本論文主要使用了我國1991-2005年的相關經濟數據,使用消費模型分析了我國的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指出了我國經濟發展過程消費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在當前經濟形勢下擴大消費需求的對策建議。
Abstract: The consumption plays a key role for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consumption is concerned by more and more popole. As the world economy continues to declin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of the United States, China's economy has also been greatly impacted. Consumption, investment and net exports are three channels for China's economic growth. Investment and net exports have reached a high level, and the role of consumption for the economy become more apparent. Based on the China's relevant economic data from 1991 to 2005, this paper uses the consumption model to analyze the impact of consumption on economic growth, pointes out the causes for the insufficient consumption demand in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roposes suggestions for expanding consumer demand under the current economic situation.
關鍵詞: 消費;經濟增長;GDP;消費需求;消費模型;擴大消費
Key words: consumer;economic growth;GDP;consumer demand;consumption model;to expand consumption
中圖分類號:F1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4)30-0016-03
0 引言
在近幾年來,消費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已經成為學術界討論的熱點話題。適度擴大消費,提升內需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我國經濟實現了較高的增長速度,但是也屢次出現了“過熱—調整—再過熱—再調整”的經濟波動,同時加上一些其他因素的干擾、周圍環境的變化等,經濟的發展呈現比較明顯的波動性。
消費問題,從消費行為的角度看,屬于微觀經濟范疇;從國內生產總值最終使用構成來看,消費是一個重要變量,消費需求作為最終需求,由居民消費和政府消費兩部分構成,其具體內容包括食品,衣著,居住,醫療保健,交通通信等等。它的總量及其結構的變化都會影響到國內生產總值的波動,即對經濟增長產生影響。因此,消費問題同時也可以看作是一個宏觀經濟范疇,所以對消費問題研究的出發點,是對經濟增長的關注。
在傳統的計劃經濟時代經濟學界始終強調生產占先,個人消費居后,以致造成了產品過剩、經濟危機爆發的嚴重后果。消費需求作為最終需求,對經濟增長起著直接和最終的決定作用。當前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約束已經由短缺經濟時代的供給約束轉變為需求約束,決定生產規模和投資規模的主要因素轉變為市場需求規模。
眾所周知,投資、消費、外貿都是拉動經濟增長的動力源,被稱為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首先,近年來,我國外貿已經逐步進入高成本時期,出口率已經拉升至35%的上限,不斷的外貿摩擦日益凸顯,而且引發了人民幣匯率不夠穩定的國際壓力,因此,可以說外貿對經濟增長的拉動能力已經很困難了。其次,對于投資而言,人們長期以來認為投資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很大,因為我國每次經濟的繁榮和高漲都與投資規模膨脹密切相關。但是從社會再生產來看,投資需求不過是中間需求而已。最后,只有消費才是社會再生產的終點和新起點。實證研究表明,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要大大超過投資需求和出口需求的貢獻率,它是拉動經濟增長的最主要因素。其中,消費率與投資率并不是簡單的此消彼長的關系,消費率對投資率在本質上具有決定性作用。
消費需求不僅僅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導力量,也是緩解經濟波動的穩定力量。消費需求自經濟波動中的穩定表現為,它的波動總是小于投資需求的波動和國內生產總值的波動,而且往往之后于投資需求的波動。又有國內生產總值的波動主要是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波動的綜合結果即兩者的疊加,所以消費需求的相對穩定性是經濟周期性波動的重要制約因素。
1 我國經濟的消費總量與結構分析
1.1 消費需求的現狀、特點和結構
國內生產總值從指出角度來講,就是從最終使用的角度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一定時期內生產活動最終成果,即最終使用包括最終消費、資本形成總額和凈出口三部分。計算公式為:
支出法國內生產總值=最終消費+資本形成總額+凈出口(出口-進口)endprint
也就是說它可以分為總消費,總投資和凈出口,總消費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改革開放30年,我國人民生活水平及其經濟增長情況取得了相當的進步。見表1。
在1991-2005年消費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值一直處于下降趨勢,即消費率下降,儲蓄率大幅度提供高,總投資規模迅速膨脹,經濟取得迅猛發展。但是,消費率下降的滯后結果是,經濟的發展出現了嚴重的需求不足。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是以犧牲消費為代價的,同時,低收入低消費的模式并沒有發生改變。因此,消費水平沒有獲得與經濟增長的同步增長,我國經濟發展的的質量不高,與世界水平相比,我國消費水平低下。
1.2 消費模型
消費,從實物形態看,表現為商品和勞務;從貨幣形態看,來源于可支配的實際收入。消費水平的高低主要決定于一國國民個人可支配收入的高低。所謂個人可支配收入是指個人在一年中得到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收入總和。個人可支配收入是GDP的一部分,受投資、稅賦和政府轉移支付等因素影響。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個人可支配收入決定于GDP的大小和GDP轉移為個人收入的多少即收入分配政策。
設個人可支配收入為Yd,GDP為Y,假定個人可支配收入在GDP中所占比重為b,我們稱b為GDP的個人分配系數。這樣就得到:
Yd=b*Y(1)
再假定個人消費C是個人可支配收入的函數,由此得到:
C=a+c*Yd(2)
C=a+b*c*Y(3)
這樣,我們就建立了具有一般意義的消費模型,即式(3)。其中,a是自發性消費,為常量,表明一個基本的消費水平;c為邊際消費傾向,它是消費增量同個人可支配收入增量的比例,即:
c=DC/DYd=DC/(b*DY)=1/b*DC/DY(4)
從消費模型可以看出,在邊際消費傾向c一定條件下,消費水平取決于兩個因素:即GDP的個人分配系數b和GDP。
在GDP既定條件下,個人分配系數b決定了消費總量和消費水平。b是政策參數,是收入分配政策的反映。研究表明,b波動區間的上限,也就是消費的最大限度,受預期投資影響。預期投資決定了預期的收入,所以b受到預期收入影響。因此,消費不但取決于即期可支配收入,也受預期收入影響。
利用消費模型,我們進一步分析我國經濟中消費的特點及消費與收入的關系特征見表2。
從表中結果可以看出,我國的低收入必然帶來了低消費,由此引發的需求不足成為經濟增長緩慢的主要因素,無疑制約了經濟發展后勁,給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了嚴重的不利影響。
2 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2.1 消費貢獻率與投資貢獻率
在基礎設施薄弱,生產要素瓶頸作用顯著的情況下,投資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比較明顯,擴大投資成為主要的手段。隨著經濟總量擴張、基礎設施完善,投資對經濟增長的邊際效益逐漸降低,拉動作用逐漸減弱,這時,消費拉動作用會明顯增強,并成為刺激經濟增長的一個主要因素。消費貢獻率是指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即在GDP增長中消費因素所占的比重(即消費拉動率×GDP增長率)。投資貢獻率是指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即在GDP增長中投資因素所占的比重(投資拉動率×GDP增長率)。
2.2 凈出口
關于凈出口,凈出口在我國經濟中已經處于飽和狀態,所占經濟總量的比重穩定而且較小,而且受到近年來貿易政策的影響,比重有所下降。所以凈出口對我國經濟增長影響較小,不再討論。
2.3 貢獻率分析
從投資方面看,在最近十多年以來,在開發建設中出現的低水平、小而全、大而全項目的重復建設問題非常突出。所以,投資對經濟增長的邊際效益逐漸減弱,投資向最終消費的轉化越來越低,投資拉動作用明顯下降。
從消費角度看,消費貢獻率一直處于較低水平,消費對經濟增長拉動作用始終沒有真正發揮出來。在投資邊際效益下降情況下,消費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得到加強。但是,我國經濟需求不足始終沒有得到解決,形成了即使在高投資政策下仍然沒有高產出,經濟增長持續緩慢。
3 我國經濟中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分析
3.1 從凱恩斯理論分析我國經濟需求不足的原因
凱恩斯以三個心理規律為分析架構,解釋了他建構在兩個心理預期(即廠商預期付出的總成本加最低總利潤、廠商預期的社會總賣價)框架下問題的原因。
3.1.1 消費者的邊際消費傾向遞減的心理規律導致了消費需求不足
在凱恩斯看來,人們的消費水平主要受到收入水平的影響,收入水平的提高勢必導致消費水平隨之提高,但是收入水平提高的速度通常要快于消費水平提高的速度,從經濟學來講,就是所謂的邊際消費傾向(dc/dy)<1(c——消費、y——收入)且逐漸下降,這樣一來就會使得人們消費需求的增長滯后于收入水平的增長,導致消費需求不足出現。
3.1.2 資本的邊際效率遞減的心理規律導致投資需求不足
從凱恩斯的觀點看出,他認為在短期之內,社會之中人們會保持比較穩定的消費傾向,所以短期內整體消費需求也不會發生較大變化,市場需求在短期內保持穩定,這就導致了廠商在投資擴大生產時缺乏信心,他們所預期的資本的邊際效率(dR/dI)<1(R——收益、I——投資)且逐漸下降,通過傳導機制,會引起廠商的投資需求不足。
3.1.3 貨幣的流動性偏好的心理規律也導致投資需求不足
凱恩斯提出了如下觀點:在人們對利息率的預期超過或等于資本邊際效率的預期時,企業就沒有動力去進行投資;在利息率低于實際資本邊際效率的情況下,企業投資才會獲得一定的利潤。又因為在現實的社會中,長期利率基本保持穩定,而企業的投資環境則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其資本邊際效率更是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變換不定,這些因素阻礙了企業的投資擴張。endprint
3.2 市場經濟的常態必然是需求不足
西斯蒙第的觀點認為,在市場經濟的正常分析框架下,由于社會中存在貧富差距,必然導致整體社會的一端生產的無限擴大,一端收入下降引起消費不足。馬克思的觀點是,在普通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因為貨幣的使用而致使買賣過程的分離,打亂了原有的支付的鏈條;綜合許多經濟學者的研究成果可以得出如下結論:在市場經濟體制的常態情況下,必然是需求不足;與之相反的是,市場自動出清只不過是需求不足狀態下發生的及其偶然的特例。
3.3 市場經濟體制是我國經濟需求不足的深層根源
我國經濟呈現并持續化、普遍化、深層化的需求不足問題的深層根源在于市場經濟體制雖然我國的經濟的發展已實質性地邁上了市場經濟的軌道,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完善、不合理之處,而常年的需求短缺現象只不過是是檢驗經濟發展程度的一個標志,如果在經濟的一個或另一個重要方面短缺消失了,這就是一個相當可靠的信號,即改革在那里成功了。如果短缺依然存在,這就表明改革還沒有深入到經濟肌體的內部。
由于我國推進市場經濟不可逆轉,以及需求不足與市場經濟的伴生關系,因此需求不足將是我國經濟未來經濟運行的總趨向、大環境,在進一步深化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進程中“努力擴大需求,將成為我國經濟發展新戰略的總特征及關鍵”。
4 擴大消費需求的對策建議
目前消費增長與經濟發展是相適應的,但是在今年投資受到抑制、進出口也可能因全球和國內經濟增長放緩影響而減少的情況下,消費在經濟增長中應發揮最為重要的作用。從長期看,我國正在向工業化中后期過渡,經濟結構趨于穩定,投資率上升空間有限,投資在今后經濟增長中的作用將相對下降。因此,促進最終需求特別是居民消費增長,應成為今后宏觀調控政策的終點。為確保今年經濟增長目標的實現,提高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現提出以下建議:
4.1 促進農村地區消費升級
我國的廣大農村地區蘊藏著巨大的消費潛力,因此,國家要著力促進農村地區消費升級,落實富農惠農政策,切實提高農村地區人們收入,讓農民有消費的實力,另外還要完善農村地區的社會保障,為農民的消費解決后顧之憂,確保農民舍得消費、敢消費。
4.2 有效提高城市中低收入者消費
適當增加財政投入,提高低保水平,并通過提高個人收入所得稅起征點和累進稅率、降低消費稅率等措施,確保中低收入群體收入穩步提升。加大社會保障和醫療、衛生、教育投資,有效改善人們的消費預期,調高消費傾向。加快信貸消費立法,改善信貸消費環境,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進一步完善信貸消費政策。
4.3 保護和擴大消費熱點
繼續推動消費結構升級換代,大力發展通信、文化教育、旅游等相關產業。增加中低檔住房和經濟適用房建設規模,對中低收入者給予住房補貼和稅收優惠。鼓勵汽車信貸,降低汽車租賃稅費。加大社區服務設施投資力度,減免社區商業和家政服務業稅費,鼓勵餐飲住宿業開展連鎖、品牌經營,實現標準化、現代化發展。
參考文獻:
[1](美)曼昆著.經濟學原理:微觀經濟學分冊(第四版)[M].梁小民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2]黃良文.統計學原理[M].北京:我國統計出版社,2000.
[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我國統計年鑒[DB/OL].http://www.stats.gov.cn,2008.
[4]高鴻業.西方經濟學[M].北京:我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5]賈俊平.統計學[M].北京:我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endprint
3.2 市場經濟的常態必然是需求不足
西斯蒙第的觀點認為,在市場經濟的正常分析框架下,由于社會中存在貧富差距,必然導致整體社會的一端生產的無限擴大,一端收入下降引起消費不足。馬克思的觀點是,在普通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因為貨幣的使用而致使買賣過程的分離,打亂了原有的支付的鏈條;綜合許多經濟學者的研究成果可以得出如下結論:在市場經濟體制的常態情況下,必然是需求不足;與之相反的是,市場自動出清只不過是需求不足狀態下發生的及其偶然的特例。
3.3 市場經濟體制是我國經濟需求不足的深層根源
我國經濟呈現并持續化、普遍化、深層化的需求不足問題的深層根源在于市場經濟體制雖然我國的經濟的發展已實質性地邁上了市場經濟的軌道,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完善、不合理之處,而常年的需求短缺現象只不過是是檢驗經濟發展程度的一個標志,如果在經濟的一個或另一個重要方面短缺消失了,這就是一個相當可靠的信號,即改革在那里成功了。如果短缺依然存在,這就表明改革還沒有深入到經濟肌體的內部。
由于我國推進市場經濟不可逆轉,以及需求不足與市場經濟的伴生關系,因此需求不足將是我國經濟未來經濟運行的總趨向、大環境,在進一步深化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進程中“努力擴大需求,將成為我國經濟發展新戰略的總特征及關鍵”。
4 擴大消費需求的對策建議
目前消費增長與經濟發展是相適應的,但是在今年投資受到抑制、進出口也可能因全球和國內經濟增長放緩影響而減少的情況下,消費在經濟增長中應發揮最為重要的作用。從長期看,我國正在向工業化中后期過渡,經濟結構趨于穩定,投資率上升空間有限,投資在今后經濟增長中的作用將相對下降。因此,促進最終需求特別是居民消費增長,應成為今后宏觀調控政策的終點。為確保今年經濟增長目標的實現,提高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現提出以下建議:
4.1 促進農村地區消費升級
我國的廣大農村地區蘊藏著巨大的消費潛力,因此,國家要著力促進農村地區消費升級,落實富農惠農政策,切實提高農村地區人們收入,讓農民有消費的實力,另外還要完善農村地區的社會保障,為農民的消費解決后顧之憂,確保農民舍得消費、敢消費。
4.2 有效提高城市中低收入者消費
適當增加財政投入,提高低保水平,并通過提高個人收入所得稅起征點和累進稅率、降低消費稅率等措施,確保中低收入群體收入穩步提升。加大社會保障和醫療、衛生、教育投資,有效改善人們的消費預期,調高消費傾向。加快信貸消費立法,改善信貸消費環境,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進一步完善信貸消費政策。
4.3 保護和擴大消費熱點
繼續推動消費結構升級換代,大力發展通信、文化教育、旅游等相關產業。增加中低檔住房和經濟適用房建設規模,對中低收入者給予住房補貼和稅收優惠。鼓勵汽車信貸,降低汽車租賃稅費。加大社區服務設施投資力度,減免社區商業和家政服務業稅費,鼓勵餐飲住宿業開展連鎖、品牌經營,實現標準化、現代化發展。
參考文獻:
[1](美)曼昆著.經濟學原理:微觀經濟學分冊(第四版)[M].梁小民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2]黃良文.統計學原理[M].北京:我國統計出版社,2000.
[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我國統計年鑒[DB/OL].http://www.stats.gov.cn,2008.
[4]高鴻業.西方經濟學[M].北京:我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5]賈俊平.統計學[M].北京:我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endprint
3.2 市場經濟的常態必然是需求不足
西斯蒙第的觀點認為,在市場經濟的正常分析框架下,由于社會中存在貧富差距,必然導致整體社會的一端生產的無限擴大,一端收入下降引起消費不足。馬克思的觀點是,在普通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因為貨幣的使用而致使買賣過程的分離,打亂了原有的支付的鏈條;綜合許多經濟學者的研究成果可以得出如下結論:在市場經濟體制的常態情況下,必然是需求不足;與之相反的是,市場自動出清只不過是需求不足狀態下發生的及其偶然的特例。
3.3 市場經濟體制是我國經濟需求不足的深層根源
我國經濟呈現并持續化、普遍化、深層化的需求不足問題的深層根源在于市場經濟體制雖然我國的經濟的發展已實質性地邁上了市場經濟的軌道,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完善、不合理之處,而常年的需求短缺現象只不過是是檢驗經濟發展程度的一個標志,如果在經濟的一個或另一個重要方面短缺消失了,這就是一個相當可靠的信號,即改革在那里成功了。如果短缺依然存在,這就表明改革還沒有深入到經濟肌體的內部。
由于我國推進市場經濟不可逆轉,以及需求不足與市場經濟的伴生關系,因此需求不足將是我國經濟未來經濟運行的總趨向、大環境,在進一步深化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進程中“努力擴大需求,將成為我國經濟發展新戰略的總特征及關鍵”。
4 擴大消費需求的對策建議
目前消費增長與經濟發展是相適應的,但是在今年投資受到抑制、進出口也可能因全球和國內經濟增長放緩影響而減少的情況下,消費在經濟增長中應發揮最為重要的作用。從長期看,我國正在向工業化中后期過渡,經濟結構趨于穩定,投資率上升空間有限,投資在今后經濟增長中的作用將相對下降。因此,促進最終需求特別是居民消費增長,應成為今后宏觀調控政策的終點。為確保今年經濟增長目標的實現,提高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現提出以下建議:
4.1 促進農村地區消費升級
我國的廣大農村地區蘊藏著巨大的消費潛力,因此,國家要著力促進農村地區消費升級,落實富農惠農政策,切實提高農村地區人們收入,讓農民有消費的實力,另外還要完善農村地區的社會保障,為農民的消費解決后顧之憂,確保農民舍得消費、敢消費。
4.2 有效提高城市中低收入者消費
適當增加財政投入,提高低保水平,并通過提高個人收入所得稅起征點和累進稅率、降低消費稅率等措施,確保中低收入群體收入穩步提升。加大社會保障和醫療、衛生、教育投資,有效改善人們的消費預期,調高消費傾向。加快信貸消費立法,改善信貸消費環境,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進一步完善信貸消費政策。
4.3 保護和擴大消費熱點
繼續推動消費結構升級換代,大力發展通信、文化教育、旅游等相關產業。增加中低檔住房和經濟適用房建設規模,對中低收入者給予住房補貼和稅收優惠。鼓勵汽車信貸,降低汽車租賃稅費。加大社區服務設施投資力度,減免社區商業和家政服務業稅費,鼓勵餐飲住宿業開展連鎖、品牌經營,實現標準化、現代化發展。
參考文獻:
[1](美)曼昆著.經濟學原理:微觀經濟學分冊(第四版)[M].梁小民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2]黃良文.統計學原理[M].北京:我國統計出版社,2000.
[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我國統計年鑒[DB/OL].http://www.stats.gov.cn,2008.
[4]高鴻業.西方經濟學[M].北京:我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5]賈俊平.統計學[M].北京:我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