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信息》綜合報道

【從不動產登記條例的延遲和草草出臺,到房產稅改革試點鋪開暫緩,都涉及到利益各方對房產稅征收邏輯認識的分歧。】
2014年重慶市主城區個人住房房產稅即將開始申報繳納。經地稅機關通知申報后仍不申報納稅的,地稅機關將依法采取加收滯納金、提請阻止出境、媒體曝光、交易限制、銀行扣款等措施追繳稅款,并按規定追究相應的法律責任。
盡管重慶對房產稅征繳的力度空前,征收效果卻頗具爭議。國家稅務總局前副局長許善達直言,房產稅試點失敗。這樣的結論之爭則直接引向房產稅開征的初衷與邏輯的討論。
對于房產稅開征的目的,包括學者和管理層在內,總結來看,有三重:一是調控房價,二是調節貧富差距,三是擴充地方收入。而現階段,調節收入分配的功能正被逐漸強化和突出。
目標尚未達成
改革開放以后的房地產稅改革始于上世紀80年代。1986年9月15日,國務院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房產稅暫行條例》。時隔一天,財政部、國家稅務局發布《房產稅宣傳提綱》,明確房產稅是一種財產稅。征收房產稅,有利于運用稅收經濟杠桿促進房屋管理,提高房屋的使用效益,有利于控制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和配合房產政策的改革,有利于調節收入分配。當時規定,個人所有非營業用的房產可以免征房產稅。
1994年稅制改革后,為調整地方稅制結構,健全地方稅收體系,有關主管部門開始醞釀包括房產稅在內的房地產稅改革。比如,國家稅務總局在1996年發布的《全國稅收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提出要修訂房產稅和城鎮土地使用稅。隨后,房產稅改革被納入更大的改革框架。2003年10月,《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提出,實施城鎮建設稅費改革,條件具備時對不動產開征統一規范的物業稅。
然而,物業稅在多個地方連續數年“空轉”之后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沉寂”多年的房產稅再次走到臺前。2010年,我國提出要逐步推進房產稅改革。對個人住房開征房產稅被明確提上日程。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有關負責人就房地產市場稅收政策調整答記者問時說,對于個人所有的住房恢復征收房產稅是必要的,既有利于調節居民收入和財富分配,也有利于健全地方稅體系。
從財稅部門2010年和1986年一脈相承的表態中可以看出,房產稅從設立初衷到探索改革,邏輯一直是清晰的,即作為一種財產稅和我國房地產稅收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主要著力點就是調節收入分配和健全地方稅體系。
2011年滬渝兩地啟動對部分個人住房征收房產稅改革試點工作時,有關主管部門負責人答記者問時表示,對個人住房征收房產稅,首先是有利于合理調節收入分配,促進社會公平。并解釋說,收入分配差距在住房方面也有一定程度的體現,征收房產稅有利于調節收入分配、縮小貧富差距。
事實上,從調節分配差距看,幾百年來發達國家都征房產稅,但是居民之間財富的分布的基尼系數都在0.55至0.65之間。
補充地方稅種?
隨著樓市調控效果的顯現,賣地收入銳減,地方政府征收房產稅的意愿也會更加強烈。“房產稅的開征會為地方政府在城市、環境等方面的支出找到一個收入來源,而且有助于引導和完善地方政府的行為,使其更加關注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改善。”中央財經大學教授曾康華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
但有專家指出,如果說為地方政府籌集收入而開征房地產稅,從滬渝兩地征稅兩年的成效來看,該稅收為地方籌集的收入是當地政府收入的千分之三。
2011年,中國指數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黃瑜曾針對房產稅改革對地方財政收入的影響做過一個測算,該測算假設了兩種情況:一種是針對高端房、人均面積超過一定量進行征收;另一種是假設對所有的存量住房進行征收。即使是對所有的存量住宅進行征稅、稅率為1.5%的條件下,全國一年的房產稅約為7600億元,遠遠低于2010年全國土地出讓金額2.7萬億元。如果按照前一種方案,房產稅征收額更低,僅為百億元左右。因而通過此種測算,黃瑜認為在短期之內房產稅很難滿足地方財政收入的需要。
十八屆三中全會以后,關于房地產稅改革,是出于現代國家治理之下建設現代財政制度的角度來表述的。這是房地產稅改革方向的總思維。
從稅制整體上看,開征房產稅要與稅費改革相配套。首先現行個人所得稅需由分類向綜合轉變。目前的個人所得稅,對工薪階層通過單位代扣代繳,還跟不上收入越來越多樣化的形勢。同時,也沒有充分考慮個人家庭結構、贍養人口、生活費用地區差異等。因此,需要處理好所得稅改革與房產稅開征之間的協調關系。此外,開征房產稅要與這個行業的稅種分布、稅費關系一道考慮。按照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稅制改革是在穩定稅負的前提下優化結構。房地產從開發到交易各環節稅費不少,改革的方向應是把其他環節的稅費清理,歸集到保有環節的征稅。
據測算,房地產從開發到交易、保有共存在12項稅收和50多項費用,已占到房屋價格的25%左右。12項稅收可以協調,但50多項費用是由各種各樣職能部門征收的,協調起來的困難和阻力可想而知。這需要體制機制的配套改革。
加快形成立法
迄今為止,全世界170多個國家對居民不動產征稅。中國要實現現代市場經濟和現代社會治理,開征房產稅是大勢所趨。
遵循這樣的邏輯方向,未來一段時間進一步完善試點方案,充分發揮房屋保有環節稅收在調節社會財富分配、促進社會公平方面的功能,應是房產稅改革的主要政策取向。更長的路徑上,以財產稅來整合現行與房屋、土地等有關的稅種,構筑財產稅體系、調節收入分配并完善財稅體制的思路,也越來越清晰。
有專家分析認為,這一改革應是先對房產稅立法,而非簡單修訂原《房產稅暫行條例》,使“加快房地產稅立法并適時推進改革”的部門不再只是財稅部門,全國人大也將加入進來。
同時,“作為一項直接增加普通納稅人負擔的稅種,要在各方面達成共識后再確定改革的方向和步驟,并落地加以實施,且推進改革的主要手段和方式是立法,而非繼續簡單擴大房產稅試點城市范圍。”專家分析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