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翠梅
深化中國夢宣傳教育,要按照理念創新、手段創新、基層工作創新的要求,注重堅持導向性、普及性、互動性和長效性,持續不斷地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正能量 。
中國夢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形象表達,昭示著黨和國家走向美好未來的宏偉圖景。實現中國夢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因此,中國夢的宣傳教育也必然是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必須在不斷深化上下功夫。深入研究中國夢宣傳教育的規律,探索進一步深化中國夢宣傳教育的途徑和方法,開創中國夢宣傳教育的新局面,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宣傳思想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深化中國夢宣傳教育,要按照理念創新、手段創新、基層工作創新的要求注重堅持導向性、普及性、互動性和長效性,持續不斷地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正能量 。
堅持導向性
人民群眾是我們黨的力量源泉和勝利之本,實現中國夢的奮斗目標,必須緊緊依靠廣大人民群眾。要切實做好新形勢下群眾工作,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要把中國夢的宣傳教育作為黨聯系人民群眾的橋梁與紐帶,堅持思想上尊重群眾、感情上貼近群眾、工作上依靠群眾,從群眾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始終與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這樣才能使中國夢的宣傳教育更深入、更有力、更動人,才能得到群眾的擁護和支持,才能引領群眾關注國家與民族的未來,堅定理想信念,構筑精神支柱,共同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
當今世界各種思想潮流層出不窮,中國夢的宣傳教育只有始終保持思想的敏銳性和開放度,打破傳統思維定勢,才能跟上時代步伐,才能把握主動權,才能占領意識形態領域制高點。深化中國夢宣傳教育,理念創新、手段創新、基層工作創新是重點,但不管創新什么、怎么創新,導向不能改。要始終把握正確的導向,堅持講政治,講黨性,要旗幟鮮明,大張旗鼓、理直氣壯、堅持不懈、高昂主旋律。中國夢是順應時代潮流和回應人民期盼而提出的,是凝聚全國人民共識和力量,引領全國人民朝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不懈奮斗的一面旗幟,是新一屆黨中央的一個重要施政綱領和重大戰略思想,是今后一個時期黨和國家各項工作的遵循和重要引領。要廣泛宣傳和闡釋中國夢的基本內涵、重大意義、精神實質和實踐要求,深入解析中國道路、中國精神、中國力量與中國夢的關系,梳理中國夢的歷史脈絡,闡釋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長遠目標與階段目標,國家夢民族夢與個人夢的關系,以及實現中國夢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和組織支撐。用中國夢引領中國方向,用中國夢激發中國精神,用中國夢凝聚中國力量,筑牢中華民族共同奮斗的思想基礎。深化中國夢宣傳教育,要講人民性,把體現黨的主張和反映人民的心聲統一起來,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解決好為了誰、我是誰、依靠誰這個根本問題,把服務群眾同教育引導群眾結合起來,更好更全面反映人民愿望。
側重普及性
中國夢的提出,本身就是立足于群眾思想多元化的時代特征,將意識形態工作化抽象說教為形象表達的一種創新,因此,在深化中國夢的宣傳教育中,要深刻把握這一特點,著力找準切入點,充分體現普及性。
要找準內容上的切入點,要把中國夢的基本內涵和精神實質等大道理通俗化淺顯化,把國家夢民族夢個人夢的邏輯關系通俗易懂地闡釋出來,最大限度讓人民群眾接受,在人民群眾中普及,讓人民群眾對中國夢可親可感可觸,增強人民群眾對中國夢的思想擁護、情感認同和行為支持。
要找準主體對象上的切入點,充分體現主體對象的大眾化。實現中國夢,是在我國發展新起點上確立的新目標,以更加注重公平正義的發展為基本路徑,鮮明地把人民幸福作為主題,呈現的是強國富民、和諧共進、凝聚力量的理念,蘊涵的是在多元化社會背景下尋求全體中華兒女、社會各個階層的共識。深化中國夢宣傳教育,就是要最大限度找尋各個階層的話語共同點,求取各階層利益訴求的最大公約數。深化中國夢的宣傳教育,從根本上說是為了宣傳群眾、動員群眾、服務群眾以及教育引導群眾。中國夢宣傳服務的對象主體主要在基層,工作主體主要在基層,任務落實也在基層。要把深化中國夢宣傳教育的著眼點和落腳點放到基層,要牢固樹立群眾觀點、站穩群眾立場。具體來說,就是要關注群眾的求學夢、創業夢、致富夢等各種合情合理的夢想,更多更公平地使發展的成果惠及廣大基層群眾。在主體對象上還要特別關注新的社會群體。習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提出,要關注蟻族、北漂、海歸、海待、散戶等社會上新出現的人群。所以要關注這些群體的利益訴求,要保障這些群體實現夢想的權利,要帶著深厚的情感傾聽他們的意愿,準確把握他們的“最盼、最需、最急、最煩、最怨”,排憂解難,理順情緒,增信釋疑,使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轉化為共同推進筑夢工程的動力。
要找準方式方法上的切入點,充分體現差別化。不同職業、年齡、狀況的人群,由于社會經歷、文化程度、職業性質、生活水平等差異,在認知、觀念、情感等方面表現出各自的特征,這就要求中國夢的宣傳教育要加強針對性、提高實效性,有的放矢、區別對待,從人民群眾的需求出發做好宣傳教育工作。
注重互動性
深化中國夢的宣傳教育要堅持強化互動性。只有形成廣大人民群眾廣泛參與、良性互動的氛圍,中國夢的宣傳教育才能真正取得實效。
要更新觀念,淡化單向灌輸,增強雙向互動。要淡化說教成份,增強溝通交流。要使人民群眾被動接受向自我教育轉變,使中國夢成為人民群眾的自覺行動;要淡化權力意識,增強平等意識,保障人民群眾話語權,使之在平等交流中暢所欲言、充分表達,解疑釋惑,互相提高,統一思想,形成共識。使人民群眾主動參與、廣泛參與,在參與中凝心聚力,在參與中充分發揮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要全面運用多種手段,擴大正效應、增強正能量。傳統手段更多的是一種單向式的傳播,缺乏與受眾的互動。在現代社會,群眾的民主意識、權利意識、參與意識逐步增強,更傾向于使用便于表達、個人得到更多重視的方式,這種方式下每個人不僅是信息的接受者,而且是意見的傳遞者。 要順應時代發展的大趨勢,順應群眾信息交往的大趨勢,根據不同人群獲取信息的習慣,更多地使用人們常用的、便利的方式方法。要主動變化,采用適合于群眾的方式方法,適合于群眾的形式,變說教為服務,變僵化為活潑,變死板為生動。從而避免居高臨下、空洞說教,避免模式化、套路化現象,使中國夢的宣傳教育更貼近實際貼近生活,增強親和力和感召力。
隨著信息技術特別是信息網絡技術的發展,為深化中國夢宣傳教育提供了現代化手段。要及時把中國夢宣傳教育延伸其中,不斷提高運用現代化手段開展中國夢宣傳的能力,使網絡、手機短信等新型互動手段成為中國夢宣傳教育的新型傳播互動載體。要探索以網絡平臺為載體的互動機制,零距離,多角度與廣大人民群眾互動,解答問題,解決訴求,開辟為群眾服務的新渠道。使廣大群眾身臨其境,感同身受,切身領悟,受到教育、得到啟示,使中國夢宣傳教育有聲有色、生動活潑、深入人心。
注重長效性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僅是實現建黨一百年、新中國成立一百年的兩個一百年的目標,也不僅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是一個要經歷長期奮斗歷程的長遠目標,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也會是一種新的創舉和創造。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中國夢不僅是貫穿于近期、現階段,而是立足于中華民族的歷史尤其是改革和發展史的一個長期遠大目標。所以深化中國夢宣傳教育不能指望一蹴而就,畢其功于一役,不能寄希望于一陣風。要樹立長期作戰的思想,在長效性上下功夫。要“常”、“長”有機統一,要經常抓,持續推進、要長期抓,不斷深化;既要有經常抓的決心、信心,也要有長期抓的恒心、耐心。要以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勁頭抓下去,善始善終、善做善成,防止虎頭蛇尾。在長效性上下功夫,關鍵是要搞好制度建設。要建立健全覆蓋面廣、影響力大的宣傳教育長效機制,以制度建設規范中國夢的宣傳教育的行為,以制度建設顯示實現中國夢的決心和信心,以制度建設構建大宣傳格局。使人人成為中國夢的傳播者,實踐者,使個人的前途命運與國家民族緊緊相連,讓億萬中國人組成一個“命運共同體”,讓13億人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同心同德、群策群力,真正匯集起無堅不摧的磅礴力量,共同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作者系中共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委講師團成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