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莉
摘 要:信息技術高速發展要求切實提升高校教師計算機自我效能,真正推動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教學模式改革。該文針對高校經濟類課程和教師特點,提出實現高校教師計算機自我效能與課程教學模式改革相互融合的構想。
關鍵詞:信息技術 高校教師 計算機自我效能 經濟類課程 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7(b)-0112-02
21世紀已經全面進入信息化社會,信息技術不僅大大提高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速度,而且已經成為衡量一國現代化水平和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標。社會對培養人才的高校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也對支持人才培養的高校教育制度和課程體系提出了加快改革進度的新要求?!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曾明確指出,強化信息技術的應用,必須提高教師應用信息技術水平,更新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只有提升高校教師的信息技術水平,才能將信息技術有效地融合于課程教學過程以營造信息化教學環境,既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能充分體現學生主體地位,形成以自主、探究、合作為特征的教與學方式,真正實現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全面應用,培養出具有終身學習能力的新型人才。該研究恰是初步探索信息技術發展中提升高校教師計算機自我效能感的現實要求,推動教師計算機自我效能與高校經濟類課程教學模式變革的融合,為今后進一步構建高校研究性和協作式教學模式提供借鑒。
1 高校教師提升計算機自我效能感的現實要求
簡單來說,信息技術就是對信息的利用技術[1],是當前高校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技術手段。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高校教育的內容、手段、方式都發生了根本變化,傳統教學模式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必須大力發展和應用現代信息技術。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建構新型的高校教學模式。由于計算機自我效能對教師技術使用態度有顯著影響[2]。而且教師的技術使用態度直接關系課堂中信息技術整合效果[3]。因此,教師有關計算機教學使用的自我效能可以較為準確地預測教師在課堂中的計算機使用能力。增強其計算機自我效能感,成為實現信息技術中高校課程教學模式改革的必備條件。教學實踐中,對高校教師計算機效能的要求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 教學信息資源豐富性的要求
多媒體和網絡技術能提供圖文聲像并茂的多感官綜合刺激,而其界面友好、形象直觀的交互式學習環境,按照超文本、超鏈接方式組織管理學科知識和各種教學信息,并且在互聯網上組織建構的知識庫和信息庫,成為世界最大的教學信息資源。如果高校教師的計算機自我效能不強,根本不可能對目前教學信息資源實現自由駕馭,也無法完成老師對學生的引導作用。
1.2 教學結構變革的要求
高校教學活動中,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和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指導者,課程使用的教材成為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對象,媒體則演變成為學生自主學習和協作式探索的認識工具與情感激勵工具。這種以教師、學生、教材與媒體構成的現代信息化教學環境中的四要素,構成了當今教學結構設計的主要內容,也對高校教師的計算機效能提出了明確要求。
1.3 學科教學內容的要求
學科是高校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載體,也是當今高校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傳統的高校課程教學內容編制逐步向綜合使用多元化信息技術的方向拓展,要求教師不斷充實現有的教學內容,通過提升計算機自我效能感,在學科教學內容中體現信息時代的發展變革。
2 教師計算機自我效能與經濟類課程教學模式改革
信息技術發展中,將教師的精力從對“教”的研究轉向對學生“學”的研究,要求教師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擯棄以往教學習慣、教學方法,實現教學模式的變革。
另一方面,高校經濟類課程存在應用性和實踐性較強,但知易行難的特點。初進高校的大學生由于參與社會經濟實踐少,對經濟生活的感性認識較為缺乏,尤其缺少對經濟運行、市場變化的敏感性。如果學生在學習課程的相關經濟理論與專業課時感到枯燥、難學、不會深入理解,進而產生學習上的畏難情緒,課堂教學就很難達到應有的效果,也不可能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因此,在經濟類課程的課堂教學中,授課教師必須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注意理論聯系實際,如利用教學信息資源,結合案例教學等方法,把小課堂放到大市場中去,深入淺出地將經濟社會中的各種經濟行為、市場變化、熱點經濟問題滲透到課堂教學中去,幫助學生從理解課本上的理論知識到提高實際工作能力,逐步提升其判斷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梢姡處熂夹g使用信念對信息技術與高校課程整合的影響非常重要[4]。即使新教師,也可能因為具備較高水平的技術自我效能,有效實現信息技術與高校課程的整合[5]。
在信息技術發展中,實現高校教師計算機效能與經濟類課程教學模式改革的融合,必須要特別重視教學思想理論的學習,把教師計算機效能提升與課程教學模式的融合納入推進素質教育的軌道。同時,也要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教學目標的要求,確定教師計算機自我效能在信息技術應用中解決教學困難的實際作用,構建適合于高校經濟類課程的教學模式。
2.1 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內容的融合
經濟類課程的課堂教學中充分運用信息技術,可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資源環境,實現對事物的多層面了解。例如,經濟類課程中有關國際貿易實務教學素材和教學內容,由于教學大綱和教材編寫的限制,很難在教材中全面反映出來,教師則可利用其計算機自我效能,將信息技術融合到課堂教學中來,使用各種信息資源,將其與教學內容相結合,使學生的學習內容更加豐富多彩,在這樣的學習中獲得開放性思維訓練。
2.2 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形式的融合
提高教師計算機的自我效能感,推動信息技術在經濟類課堂中的運用,將一定程度改變傳統教育“填鴨式”特征,教師由原來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課程教學的組織者和指導者。學生學習主體性得到體現。灌輸式的教學過程變成開放式的新型教學模式,學生的主體意識和創造精神被喚起,一定程度優化了學習過程。endprint
2.3 信息技術與教育資源的融合
任何一種教學媒體都不是萬能的,各種教學媒體間雖然很難相互取代,但可以相互補充。信息技術媒體確實對傳統的教學媒體帶來巨大沖擊,但這并不意味著信息技術媒體可以取代一切教學媒體。在實際經濟類課程的教學中,教師不能無論什么課,哪節課都機械地使用信息技術資源,全盤否定了其他教學資源的作用,反而應該在具備一定計算機自我效能的基礎上,從整體上把握運用各種教學資源的能力。
3 結語
高校經濟類課程的教學過程并不是簡單地培養學生在網上搜集和運用信息資料,而應該培養學生能夠將所有教育資源進行信息獲取、分析、加工、利用、創造、傳遞和對信息內容的批評與理解能力。因此,提高教師計算機自我效能,充分將信息技術運用于課程教學中,培養學生對經濟事物正確判斷、客觀分析、綜合運用的能力才是最關鍵的目標。
3.1 進一步開展教學信息資源的改革
推進教學資源信息的建設,有助于教師提高計算機自我效能,幫助其及時把握世界經濟、科技、文化、教育等領域的改革與發展走向,加速教學思想和觀念轉變。并能從資源庫中源源不斷地汲取自己所感興趣的教學科研參考資料和信息,增加課程的開放件和靈活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使教學質量不斷提高,教學相長。
3.2 繼續推進教學結構設計的改革
從最有利于創新人才培養的角度考慮,應綜合“研究性”教學模式和“協作式”教學模式,形成優勢互補的“學教并重”教學結構。注意不能將以計算機為基礎的信息技術僅僅看作輔助教師“教”的演示教具,更應當強調信息技術服務于課程教學的理念,使其作為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認知工具與情感激勵工具,貫徹到經濟類課程教學設計的各個環節之中。
3.3 提升教師計算機自我效能,推動教師素養培訓
在對教師素養的培訓項目和計劃中,可以嘗試使用計算機自我效能評估工具,了解參與教師對自己使用信息技術進行技術整合的認知和信念,有的放矢提高和轉化對教師對使用計算機的信念和態度。在高校教師的專業發展和教師教育計劃和項目中,應進一步關注和塑造教師在進行教育技術整合時的積極態度和信念。
參考文獻
[1] 傅德榮,王忠華,蔣玲.信息技術教育的價值取向——基于元認知的視角[J].中國電化教育,2013(10):19-23.
[2] Park,H.Factors that affec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doption by teachers[D].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DAI-A 65/03, 2004:785.
[3] Vannatta, R A,Fordham, N. Teacher dispositions as predictors of classroom technology use[J].Journal of Research on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2004, 30(3):253-271.
[4] McNelly, T A. A study of self-efficacy, instructional practices, and uses of technology in semifinalists or recipients of Pennsylvanias Teacher of the Year[D].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DAI-A 65/10, 2005:3770.
[5] Kemp,C R.Urban school teachersself-efficacy beliefs and practices, innovation practices, and related factors in integrating technology[D].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DAI-A 63/02,2002:56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