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萌++陳霄++昝雪琴++羅樂++駱夢倩++鮮沁陶
摘 要:通過了解川北醫學院大學生現有地震急救知識程度,探討其影響因素以進一步提高大學生對地震急救知識的重視,采用問卷調查方式對我校大學生進行抽樣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學生能掌握基本地震急救知識但掌握范圍和程度不夠,對此提出大學生應提高自身積極性和主動性,結合學校以及家庭從各方面深入學習和掌握地震急救知識和技能等可行性建議。
關鍵詞:大學生 地震 急救知識 調查分析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5(a)-0170-02
近年來由于地殼運動和大自然氣候變化等原因使得地震災害頻繁發生,造成慘重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地震災害救援的黃金時間僅72 h,主要的現場救援要在這個時間段完成[1],如果我們能通過掌握的急救知識在地震發生第一時間進行自救和互救,增強對抗地震的能力,就能最大限度保護生命安全,為自己及他人爭取救援機會。本研究旨在通過對我校大學生地震急救知識的調查分析,來增強同學們對地震急救的重視,拓展對地震急救知識的掌握,同時為提出適合大學生身心特點和生活環境的貼切急救措施提供依據。
1 調查對象與方法
隨機抽取川北醫學院2010、2011、2012、2013四個年級600名在校大學生為調查對象。自行設計調查問卷(我校大學生地震急救知識調查問卷)為調查工具,問卷共涉及28個封閉式問題,包括25個單選、3個多選和一個開放性問題,共發放600份問卷,回收544份,有效問卷538份,有效率為98.9%,符合統計學標準。統計用SPSS17.0軟件統計分析,進行描述性統計。
2 調查內容與數據
2.1 大學生對地震急救知識掌握程度
由表1可知,大學生普遍掌握基本地震急救知識,其中絕大部分同學都知道建筑物的破壞和倒塌是造成人員傷亡的最主要原因,大部分同學知道在地震發生時要尋找三角空間避震,都具有較強的自我保護意識,并且能準確處理地震發生時的緊急情況,如:保護頭部遇毒氣泄露逆風跑離現場,在埋壓過久的情況下先蒙上眼睛出來,再慢慢呼吸、進食。
2.2 大學生地震急救知識獲取途徑
由圖1分析可知,在538名被調查者中,大學生獲取地震急救知識最主要途徑是網絡,其次是電視、學校、報紙書刊,只有一小部分同學是通過家人和其他方式獲取,這說明學校和家庭相對缺乏對地震急救知識的宣傳和重視,有待擴大宣傳和加強教育。
2.3 大學生對地震急救知識的看法與態度
由表2分析,大部分同學對學習地震急救知識以及參加地震防范應急措施持積極的態度,并且有87.4%的同學認為學校很有必要設立地震避險場所以及擴大宣傳。
2.4 影響大學掌握地震急救知識的因素
由表3對比分析,大學生不愿意參加地震急救知識講座以及逃生訓練的主要原因是沒有時間、可以自己下來了解,其次是部分同學認為宣傳不到位、不會發生地震所以不需要,講座和逃生訓練規模的大小對同學們影響不大。
3 調查結果分析
3.1 我校大學生地震后心理狀況分析
我校89.9%的大學生都經歷過地震,在震后大部同學心理狀況基本正常,對自己所處環境較好而倍感幸運,更加珍惜親情、關注健康、活在當下。但調查結果也顯示,其中16.3%的同學難免會有悲傷、恐慌,失眠、噩夢,甚至激動、易憤怒的情緒,這說明地震對部分人的心理狀況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且影響至今。
3.2 我校大學生地震急救知識掌握程度和獲取途徑分析
調查顯示,一方面,被調查者大多數獲取地震急救知識以網絡和電視為主,學校宣傳、家庭普及相對薄弱,這說明學校未重視防震減災教育,家庭缺乏地震急救知識普及,應加大對地震急救知識的關注和重視程度,擴大宣傳和教育;另一方面,同學們雖了解一些基本地震急救知識,但他們所學習與掌握的絕大多數是通過網絡、電視、報紙書刊等非正規培訓途徑獲取到的[3],并且知識層面不夠深入,這提示學校應擴大正規培訓的渠道以及加深培訓的內容。
3.3 我校大學生對地震急救的看法、態度及影響因素分析
作為醫學生,同學們對急救知識的關注度相對高于其他非醫學院校,同時由于近幾年四川地震頻發,自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之后,同學們更是加大了對地震的關注度,其中高達87.4%的同學認為學校很有必要設立地震避險場所以及開展知識講座,同時有57.20%和69.0%的同學認為有必要開展地震急救選修課程和地震逃生訓練,以增強對地震急救的重視,提高自救與互救能力。另外,50.60%的同學是通過學校獲取地震急救知識的,但調查發現大部分同學不知道或者認為學校并沒有開展地震急救知識講座和防震應急訓練,也表示出不愿參加的講座和訓練的主要原因是沒有時間、可以自己下來了解以及宣傳不到位,這從側面反應出同學們雖然重視地震急救知識,但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
4 可行性建議
4.1 進行震后心理健康教育
對于大學生這種青年人群,身心發展不太完全,在經歷地震后易受到心理創傷,會出現悲傷、恐慌,失眠、噩夢,甚至激動、易憤怒的情緒,社會和學校應加大對這類人群的關注,采取適當措施為他們提供幫助:一是建立心里健康教育網站或地震專題主頁,進行在線輔導與咨詢、交流與討論,相關心理健康知識宣傳與普及等多種形式的教育活動;二是開設心里健康教育課程和地震心里健康知識講座,邀請專業的老師對同學們進行正確引導;三是專職心理輔導老師隊伍建設,開展一對一心理健康咨詢,進行健康心理治療[4]。
4.2 學校方面:加大宣傳力度、擴大宣傳方式
學校是對學生進行宣傳教育的主要平臺,也是學生獲取信息的必要途徑。針對防震減災學校首先應對教室宿舍等建筑進行抗震測試,對不合格的建筑及時加固以保證學生和教師的安全,設立地震避險場所,標明安全通道,防患于未然,同時擴大宣傳、加強教育:一是通過校園網或宣傳海報等普及地震防范知識和地震逃生技巧,提高同學們的關注度;二是學校聯合教育部門開展地震急救知識講座和組織地震逃生訓練,通過理論聯系實踐加深同學們的印象;三是開設地震急救知識選修課進行專業培訓,由老師進行正確引導,擴展知識內容和層次,深入學習地震急救知識;四是在平日的學習和生活中舉辦知識競賽或者主題班會,通過搜集資料相互討論的形式提高同學們的掌握程度,增強同學們自救與互救的能力。
4.3 家庭方面:做好防震應急準備,相互交流學習
家庭人員因為缺乏地震急救知識所以不能較好教育自己的孩子,致使大學生從家庭教育獲取的地震急救知識過少,重視程度過低,由此建議:(1)家庭人員多關注政府機構、媒體輿論對防震救災的相關政策與報道,隨時掌握最新動態;(2)家里提前做好防震救災準備,清楚了解居住環境的安全通道;(3)平時多多與孩子溝通交流地震急救知識,相互學習了解;(4)在住宅區進行地震逃生演練,熟悉逃生路線,防患于未然。
4.4 學生方面:提高自身主動性、積極性
大學生在平日的生活與學習中,首先應端正學習態度,正視防震減災的工作,以積極的心態來看待問題;其次加大對新聞媒體關于地震消息的報道,隨時掌握最新動態,并且積極參加社會志愿服務,以一己之力為他人提供幫助;再次提高自己對學校地震宣傳關注度,積極參加學校舉辦的地震急救正規培訓課程和相關逃生訓練,在理論與實踐中提高自己的知識層面;最后主動搜集信息與同學交流探討,以進一步加深印象。這樣我們就能通過掌握的基本急救知識在地震發生的第一時間進行自救和互救,增強對抗地震的能力,并且最大限度的保護自己的生命安全,為自己及他人爭取救援機會。
參考文獻
[1] 楊東風,付愛鳳.縣級醫院護理人員地震災害現場救護知識調查[J].護理學雜志,2011(24):14-15.
[2] 黃河,王新剛,楊文海,等.大學生急救知識知曉及需求現狀調查分析[J].寧夏醫學雜志,2008(12):1175-1176.
[3] 彭迎春,李玉娟,劉蘭秋,等.醫科大學生急救知識培訓現狀與需求調查[J].衛生軟科學,2008(6):449-451.
[4] 楊慧.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問題與對策分析[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7(5):45-47.endprint
摘 要:通過了解川北醫學院大學生現有地震急救知識程度,探討其影響因素以進一步提高大學生對地震急救知識的重視,采用問卷調查方式對我校大學生進行抽樣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學生能掌握基本地震急救知識但掌握范圍和程度不夠,對此提出大學生應提高自身積極性和主動性,結合學校以及家庭從各方面深入學習和掌握地震急救知識和技能等可行性建議。
關鍵詞:大學生 地震 急救知識 調查分析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5(a)-0170-02
近年來由于地殼運動和大自然氣候變化等原因使得地震災害頻繁發生,造成慘重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地震災害救援的黃金時間僅72 h,主要的現場救援要在這個時間段完成[1],如果我們能通過掌握的急救知識在地震發生第一時間進行自救和互救,增強對抗地震的能力,就能最大限度保護生命安全,為自己及他人爭取救援機會。本研究旨在通過對我校大學生地震急救知識的調查分析,來增強同學們對地震急救的重視,拓展對地震急救知識的掌握,同時為提出適合大學生身心特點和生活環境的貼切急救措施提供依據。
1 調查對象與方法
隨機抽取川北醫學院2010、2011、2012、2013四個年級600名在校大學生為調查對象。自行設計調查問卷(我校大學生地震急救知識調查問卷)為調查工具,問卷共涉及28個封閉式問題,包括25個單選、3個多選和一個開放性問題,共發放600份問卷,回收544份,有效問卷538份,有效率為98.9%,符合統計學標準。統計用SPSS17.0軟件統計分析,進行描述性統計。
2 調查內容與數據
2.1 大學生對地震急救知識掌握程度
由表1可知,大學生普遍掌握基本地震急救知識,其中絕大部分同學都知道建筑物的破壞和倒塌是造成人員傷亡的最主要原因,大部分同學知道在地震發生時要尋找三角空間避震,都具有較強的自我保護意識,并且能準確處理地震發生時的緊急情況,如:保護頭部遇毒氣泄露逆風跑離現場,在埋壓過久的情況下先蒙上眼睛出來,再慢慢呼吸、進食。
2.2 大學生地震急救知識獲取途徑
由圖1分析可知,在538名被調查者中,大學生獲取地震急救知識最主要途徑是網絡,其次是電視、學校、報紙書刊,只有一小部分同學是通過家人和其他方式獲取,這說明學校和家庭相對缺乏對地震急救知識的宣傳和重視,有待擴大宣傳和加強教育。
2.3 大學生對地震急救知識的看法與態度
由表2分析,大部分同學對學習地震急救知識以及參加地震防范應急措施持積極的態度,并且有87.4%的同學認為學校很有必要設立地震避險場所以及擴大宣傳。
2.4 影響大學掌握地震急救知識的因素
由表3對比分析,大學生不愿意參加地震急救知識講座以及逃生訓練的主要原因是沒有時間、可以自己下來了解,其次是部分同學認為宣傳不到位、不會發生地震所以不需要,講座和逃生訓練規模的大小對同學們影響不大。
3 調查結果分析
3.1 我校大學生地震后心理狀況分析
我校89.9%的大學生都經歷過地震,在震后大部同學心理狀況基本正常,對自己所處環境較好而倍感幸運,更加珍惜親情、關注健康、活在當下。但調查結果也顯示,其中16.3%的同學難免會有悲傷、恐慌,失眠、噩夢,甚至激動、易憤怒的情緒,這說明地震對部分人的心理狀況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且影響至今。
3.2 我校大學生地震急救知識掌握程度和獲取途徑分析
調查顯示,一方面,被調查者大多數獲取地震急救知識以網絡和電視為主,學校宣傳、家庭普及相對薄弱,這說明學校未重視防震減災教育,家庭缺乏地震急救知識普及,應加大對地震急救知識的關注和重視程度,擴大宣傳和教育;另一方面,同學們雖了解一些基本地震急救知識,但他們所學習與掌握的絕大多數是通過網絡、電視、報紙書刊等非正規培訓途徑獲取到的[3],并且知識層面不夠深入,這提示學校應擴大正規培訓的渠道以及加深培訓的內容。
3.3 我校大學生對地震急救的看法、態度及影響因素分析
作為醫學生,同學們對急救知識的關注度相對高于其他非醫學院校,同時由于近幾年四川地震頻發,自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之后,同學們更是加大了對地震的關注度,其中高達87.4%的同學認為學校很有必要設立地震避險場所以及開展知識講座,同時有57.20%和69.0%的同學認為有必要開展地震急救選修課程和地震逃生訓練,以增強對地震急救的重視,提高自救與互救能力。另外,50.60%的同學是通過學校獲取地震急救知識的,但調查發現大部分同學不知道或者認為學校并沒有開展地震急救知識講座和防震應急訓練,也表示出不愿參加的講座和訓練的主要原因是沒有時間、可以自己下來了解以及宣傳不到位,這從側面反應出同學們雖然重視地震急救知識,但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
4 可行性建議
4.1 進行震后心理健康教育
對于大學生這種青年人群,身心發展不太完全,在經歷地震后易受到心理創傷,會出現悲傷、恐慌,失眠、噩夢,甚至激動、易憤怒的情緒,社會和學校應加大對這類人群的關注,采取適當措施為他們提供幫助:一是建立心里健康教育網站或地震專題主頁,進行在線輔導與咨詢、交流與討論,相關心理健康知識宣傳與普及等多種形式的教育活動;二是開設心里健康教育課程和地震心里健康知識講座,邀請專業的老師對同學們進行正確引導;三是專職心理輔導老師隊伍建設,開展一對一心理健康咨詢,進行健康心理治療[4]。
4.2 學校方面:加大宣傳力度、擴大宣傳方式
學校是對學生進行宣傳教育的主要平臺,也是學生獲取信息的必要途徑。針對防震減災學校首先應對教室宿舍等建筑進行抗震測試,對不合格的建筑及時加固以保證學生和教師的安全,設立地震避險場所,標明安全通道,防患于未然,同時擴大宣傳、加強教育:一是通過校園網或宣傳海報等普及地震防范知識和地震逃生技巧,提高同學們的關注度;二是學校聯合教育部門開展地震急救知識講座和組織地震逃生訓練,通過理論聯系實踐加深同學們的印象;三是開設地震急救知識選修課進行專業培訓,由老師進行正確引導,擴展知識內容和層次,深入學習地震急救知識;四是在平日的學習和生活中舉辦知識競賽或者主題班會,通過搜集資料相互討論的形式提高同學們的掌握程度,增強同學們自救與互救的能力。
4.3 家庭方面:做好防震應急準備,相互交流學習
家庭人員因為缺乏地震急救知識所以不能較好教育自己的孩子,致使大學生從家庭教育獲取的地震急救知識過少,重視程度過低,由此建議:(1)家庭人員多關注政府機構、媒體輿論對防震救災的相關政策與報道,隨時掌握最新動態;(2)家里提前做好防震救災準備,清楚了解居住環境的安全通道;(3)平時多多與孩子溝通交流地震急救知識,相互學習了解;(4)在住宅區進行地震逃生演練,熟悉逃生路線,防患于未然。
4.4 學生方面:提高自身主動性、積極性
大學生在平日的生活與學習中,首先應端正學習態度,正視防震減災的工作,以積極的心態來看待問題;其次加大對新聞媒體關于地震消息的報道,隨時掌握最新動態,并且積極參加社會志愿服務,以一己之力為他人提供幫助;再次提高自己對學校地震宣傳關注度,積極參加學校舉辦的地震急救正規培訓課程和相關逃生訓練,在理論與實踐中提高自己的知識層面;最后主動搜集信息與同學交流探討,以進一步加深印象。這樣我們就能通過掌握的基本急救知識在地震發生的第一時間進行自救和互救,增強對抗地震的能力,并且最大限度的保護自己的生命安全,為自己及他人爭取救援機會。
參考文獻
[1] 楊東風,付愛鳳.縣級醫院護理人員地震災害現場救護知識調查[J].護理學雜志,2011(24):14-15.
[2] 黃河,王新剛,楊文海,等.大學生急救知識知曉及需求現狀調查分析[J].寧夏醫學雜志,2008(12):1175-1176.
[3] 彭迎春,李玉娟,劉蘭秋,等.醫科大學生急救知識培訓現狀與需求調查[J].衛生軟科學,2008(6):449-451.
[4] 楊慧.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問題與對策分析[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7(5):45-47.endprint
摘 要:通過了解川北醫學院大學生現有地震急救知識程度,探討其影響因素以進一步提高大學生對地震急救知識的重視,采用問卷調查方式對我校大學生進行抽樣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學生能掌握基本地震急救知識但掌握范圍和程度不夠,對此提出大學生應提高自身積極性和主動性,結合學校以及家庭從各方面深入學習和掌握地震急救知識和技能等可行性建議。
關鍵詞:大學生 地震 急救知識 調查分析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5(a)-0170-02
近年來由于地殼運動和大自然氣候變化等原因使得地震災害頻繁發生,造成慘重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地震災害救援的黃金時間僅72 h,主要的現場救援要在這個時間段完成[1],如果我們能通過掌握的急救知識在地震發生第一時間進行自救和互救,增強對抗地震的能力,就能最大限度保護生命安全,為自己及他人爭取救援機會。本研究旨在通過對我校大學生地震急救知識的調查分析,來增強同學們對地震急救的重視,拓展對地震急救知識的掌握,同時為提出適合大學生身心特點和生活環境的貼切急救措施提供依據。
1 調查對象與方法
隨機抽取川北醫學院2010、2011、2012、2013四個年級600名在校大學生為調查對象。自行設計調查問卷(我校大學生地震急救知識調查問卷)為調查工具,問卷共涉及28個封閉式問題,包括25個單選、3個多選和一個開放性問題,共發放600份問卷,回收544份,有效問卷538份,有效率為98.9%,符合統計學標準。統計用SPSS17.0軟件統計分析,進行描述性統計。
2 調查內容與數據
2.1 大學生對地震急救知識掌握程度
由表1可知,大學生普遍掌握基本地震急救知識,其中絕大部分同學都知道建筑物的破壞和倒塌是造成人員傷亡的最主要原因,大部分同學知道在地震發生時要尋找三角空間避震,都具有較強的自我保護意識,并且能準確處理地震發生時的緊急情況,如:保護頭部遇毒氣泄露逆風跑離現場,在埋壓過久的情況下先蒙上眼睛出來,再慢慢呼吸、進食。
2.2 大學生地震急救知識獲取途徑
由圖1分析可知,在538名被調查者中,大學生獲取地震急救知識最主要途徑是網絡,其次是電視、學校、報紙書刊,只有一小部分同學是通過家人和其他方式獲取,這說明學校和家庭相對缺乏對地震急救知識的宣傳和重視,有待擴大宣傳和加強教育。
2.3 大學生對地震急救知識的看法與態度
由表2分析,大部分同學對學習地震急救知識以及參加地震防范應急措施持積極的態度,并且有87.4%的同學認為學校很有必要設立地震避險場所以及擴大宣傳。
2.4 影響大學掌握地震急救知識的因素
由表3對比分析,大學生不愿意參加地震急救知識講座以及逃生訓練的主要原因是沒有時間、可以自己下來了解,其次是部分同學認為宣傳不到位、不會發生地震所以不需要,講座和逃生訓練規模的大小對同學們影響不大。
3 調查結果分析
3.1 我校大學生地震后心理狀況分析
我校89.9%的大學生都經歷過地震,在震后大部同學心理狀況基本正常,對自己所處環境較好而倍感幸運,更加珍惜親情、關注健康、活在當下。但調查結果也顯示,其中16.3%的同學難免會有悲傷、恐慌,失眠、噩夢,甚至激動、易憤怒的情緒,這說明地震對部分人的心理狀況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且影響至今。
3.2 我校大學生地震急救知識掌握程度和獲取途徑分析
調查顯示,一方面,被調查者大多數獲取地震急救知識以網絡和電視為主,學校宣傳、家庭普及相對薄弱,這說明學校未重視防震減災教育,家庭缺乏地震急救知識普及,應加大對地震急救知識的關注和重視程度,擴大宣傳和教育;另一方面,同學們雖了解一些基本地震急救知識,但他們所學習與掌握的絕大多數是通過網絡、電視、報紙書刊等非正規培訓途徑獲取到的[3],并且知識層面不夠深入,這提示學校應擴大正規培訓的渠道以及加深培訓的內容。
3.3 我校大學生對地震急救的看法、態度及影響因素分析
作為醫學生,同學們對急救知識的關注度相對高于其他非醫學院校,同時由于近幾年四川地震頻發,自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之后,同學們更是加大了對地震的關注度,其中高達87.4%的同學認為學校很有必要設立地震避險場所以及開展知識講座,同時有57.20%和69.0%的同學認為有必要開展地震急救選修課程和地震逃生訓練,以增強對地震急救的重視,提高自救與互救能力。另外,50.60%的同學是通過學校獲取地震急救知識的,但調查發現大部分同學不知道或者認為學校并沒有開展地震急救知識講座和防震應急訓練,也表示出不愿參加的講座和訓練的主要原因是沒有時間、可以自己下來了解以及宣傳不到位,這從側面反應出同學們雖然重視地震急救知識,但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
4 可行性建議
4.1 進行震后心理健康教育
對于大學生這種青年人群,身心發展不太完全,在經歷地震后易受到心理創傷,會出現悲傷、恐慌,失眠、噩夢,甚至激動、易憤怒的情緒,社會和學校應加大對這類人群的關注,采取適當措施為他們提供幫助:一是建立心里健康教育網站或地震專題主頁,進行在線輔導與咨詢、交流與討論,相關心理健康知識宣傳與普及等多種形式的教育活動;二是開設心里健康教育課程和地震心里健康知識講座,邀請專業的老師對同學們進行正確引導;三是專職心理輔導老師隊伍建設,開展一對一心理健康咨詢,進行健康心理治療[4]。
4.2 學校方面:加大宣傳力度、擴大宣傳方式
學校是對學生進行宣傳教育的主要平臺,也是學生獲取信息的必要途徑。針對防震減災學校首先應對教室宿舍等建筑進行抗震測試,對不合格的建筑及時加固以保證學生和教師的安全,設立地震避險場所,標明安全通道,防患于未然,同時擴大宣傳、加強教育:一是通過校園網或宣傳海報等普及地震防范知識和地震逃生技巧,提高同學們的關注度;二是學校聯合教育部門開展地震急救知識講座和組織地震逃生訓練,通過理論聯系實踐加深同學們的印象;三是開設地震急救知識選修課進行專業培訓,由老師進行正確引導,擴展知識內容和層次,深入學習地震急救知識;四是在平日的學習和生活中舉辦知識競賽或者主題班會,通過搜集資料相互討論的形式提高同學們的掌握程度,增強同學們自救與互救的能力。
4.3 家庭方面:做好防震應急準備,相互交流學習
家庭人員因為缺乏地震急救知識所以不能較好教育自己的孩子,致使大學生從家庭教育獲取的地震急救知識過少,重視程度過低,由此建議:(1)家庭人員多關注政府機構、媒體輿論對防震救災的相關政策與報道,隨時掌握最新動態;(2)家里提前做好防震救災準備,清楚了解居住環境的安全通道;(3)平時多多與孩子溝通交流地震急救知識,相互學習了解;(4)在住宅區進行地震逃生演練,熟悉逃生路線,防患于未然。
4.4 學生方面:提高自身主動性、積極性
大學生在平日的生活與學習中,首先應端正學習態度,正視防震減災的工作,以積極的心態來看待問題;其次加大對新聞媒體關于地震消息的報道,隨時掌握最新動態,并且積極參加社會志愿服務,以一己之力為他人提供幫助;再次提高自己對學校地震宣傳關注度,積極參加學校舉辦的地震急救正規培訓課程和相關逃生訓練,在理論與實踐中提高自己的知識層面;最后主動搜集信息與同學交流探討,以進一步加深印象。這樣我們就能通過掌握的基本急救知識在地震發生的第一時間進行自救和互救,增強對抗地震的能力,并且最大限度的保護自己的生命安全,為自己及他人爭取救援機會。
參考文獻
[1] 楊東風,付愛鳳.縣級醫院護理人員地震災害現場救護知識調查[J].護理學雜志,2011(24):14-15.
[2] 黃河,王新剛,楊文海,等.大學生急救知識知曉及需求現狀調查分析[J].寧夏醫學雜志,2008(12):1175-1176.
[3] 彭迎春,李玉娟,劉蘭秋,等.醫科大學生急救知識培訓現狀與需求調查[J].衛生軟科學,2008(6):449-451.
[4] 楊慧.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問題與對策分析[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7(5):45-4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