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菁++石福華
泛珠三角區域合作中,科技合作是一大重要領域。泛珠三角各省區有著各自的比較優勢,在合作中存在較強的互補性,通過有效整合,能夠形成一股強大的創新源,從而提升區域科技創新能力。為推動泛珠三角區域科技合作,確保合作的高效、有序進行,規范泛珠三角區域科技合作聯席會議的議事和工作流程,泛珠三角區域科技合作聯席會議制度在2004年正式制定并公布。
自這一制度建立以來,泛珠三角區域內各省區積極聯手,建設系統科學的合作機制,催生了聯席會議機制并初步取得了一系列初步成果。十一五以來,區域各合作方通過積極探索有效的科技合作機制,充分發揮各方科技創新優勢和特色,有效集成區域科技資源,促進資源流動、優化與共享,有力推動了各方有區域特色的產業集群快速發展。
根據我國目前的規劃與設想,泛珠三角區域包括福建、江西、湖南、廣東、廣西、海南、四川、貴州、云南九省區和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該地區占全國面積的1/5、人口的1/3、經濟總量占全國的比重超過四成,在全國的地位十分突出。2003年11月,首次公開提出“泛珠三角經濟區”的構想,并得到了廣泛贊同,11個成員一級行政區自發加入。目前,該區域的合作已建立起共生共贏型的經濟體系,將成為中國未來經濟發展的高速增長極。
泛珠三角區域科技聯席會議制度
(1)總體思路
在“自愿參加、市場引導、開放公平、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總原則的指導下,注重國家需求、區域需求、地方需求緊密結合,注重泛珠三角區域的合作機制與體制構建緊密結合,注重資源性、市場性、公益性的緊密結合,注重特色與互補、競爭與合作的緊密結合,推動泛珠三角區域科技合作。
(2)發展目標
加強區域合作與國際合作,完善區域創新布局,加強創新能力建設,構建開放融合、布局合理、支撐有力的泛珠三角區域技術創新體系。
全面開展省部省院全面合作。圍繞高端裝備制造、臨港工業、海洋生物產業、生物醫藥、生物種業等特色優勢產業,以國家重點高校、科研院所為核心,聯合共建9個區域性產學研技術創新聯盟。
推進泛珠三角區域聯合共建9家國家級各類區域科技合作示范區,提高示范區對周邊區域的輻射帶動作用,提高技術的擴散能力,共建對外開放窗口,將泛珠三角區域科技發展的國際化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層次。
促進科技成果在區域內及時轉化,實現區域間創新要素的自由流動,為國家創新體系建設探索一個區域技術創新協同發展的新模式。
(3)組織形式
聯席會議:作為泛珠三角科技合作的最高議事、決策機構,聯席會議一般每年組織召開一次,在特殊情況下,由兩個以上成員單位或聯席會議辦公室建議,經各方同意后召開。
聯系會議執行主席:當屆聯席會議推舉下一屆聯席會議執行主席單位,聯席會議執行主席單位一般由各省區科技主管部門輪流充任。
聯席會議辦公室:聯席會議下設聯席會議辦公室,聯席會議辦公室設于廣東省科技廳,各方聯絡員為聯席會議辦公室成員,日常工作由廣東省科技廳負責。
聯絡員:各方確定一名副處以上干部擔任,要求各方聯絡員相對固定。
專責小組:一般由一個省區負責牽頭并擔任組長,利益各方派出政府官員或專家組成。專責小組屬臨時機構,項目結束自然解散。
科技交流活動日漸頻繁
聯席會議設立的創新協作論壇,通過開展一系列交流活動推動區域科技合作制度化和常態化,其中影響較大的包括:
廣西省舉辦的第七、第八屆中國—東盟博覽會。參展的32個重點項目包括農業先進技術和高新技術、節能環保類三大類。
四川省舉辦的第十一、第十二屆中國西部國際博覽會,區域內高新技術企業參加。展示內容涉及電子信息、新能源、節能環保、新材料、生物醫藥、現代農業等多個領域。
江西省舉辦的第七屆泛珠三角區域合作與發展論壇暨經貿洽談會,參展和合作的項目涉及節能環保、冶金礦產、現代畜牧業、電力、新材料等。各省市進行了產學研合作、技術轉讓等合作對接。
中泰傳統醫藥和天然藥物研究國際學術講座在南寧舉辦。此次活動旨在推動中泰的學術交流與合作,構建中泰傳統醫藥與天然藥物科技合作平臺。
2011年10月舉辦中國東盟傳統醫藥高峰論壇,各省區積極參與并推動傳統醫藥納入中國—東盟全面經濟社會合作與文化交流框架之中。
另外,為了推動與港澳地區的科技合作,還組織了赴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考察及赴澳泛珠三角區域科技發展戰略研究調研等活動。
科技資源實現開放和共享
由廣東省科技廳牽頭,廣西、福建、海南等省區科技廳參與實施了“泛珠三角區域大型科學儀器協作共用網建設”。在各省區市的共同努力下,在制度建設、組織保障體系建設、落實區域平臺共享專用資金、資源整合和共享情況等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項目進展順利,取得初步成效。完成廣東、廣西的相關數據庫加工任務,并成功與國家、泛珠三角區域4省區市的大型科學儀器協作共用網鏈接,為泛珠三角區域內中小企業自主創新提供良好的平臺。
借助區域科技合作平臺,廣東和廣西兩省區通過加強與泛珠三角區域內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合力解決生物質能源產業方面的共性問題,共同推進甘蔗、木薯等生物質能源作物品種選育及產業化基地建設,重點開展非糧生物質能源及生物基產品開發綜合技術研究與示范,順利推進了一批國家科技支撐項目的實施。此外,通過雙邊合作,在兩廣星火產業帶建設、南海海水養殖產業、特色生物中藥產業、農產品優質高效產業化、數字媒體開發等領域,大力推進多種形式的科技合作,有力推動了區域內特色產業集群的發展。
科技戰略合作走向多領域多層次
廣東、廣西、福建、海南共同開展冬暖夏熱地區建筑節能技術研究,研究開發建筑環境相關軟件,包括通風分析軟件、 Ecotect生態建筑大師、Radiation tool太陽輻射分析 軟件、Climate tool等軟件以及門窗標識軟件的key (密碼鎖),各種玻璃遮蔽性能、傳熱性能指標參數 (數據庫)等。endprint
粵桂合作的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基礎研究重大專項研究,目的是加強生態環境保護與防災減災等方面研究,促進北部灣經濟區可持續發展。
云南省結合院士專家工作站的建設引進湖南、廣東等地的袁隆平院士、古德生院士、劉頌豪院士,開展了“水稻兩用核不育系選育及應用”、“深埋高價值復雜難采礦體協同高效無廢開采技術研究”、“300KA大型預焙鋁電解槽曲面陰極技術的開發與產業化”等合作項目。
廣東、廣西、云南共同簽署了《廣東、廣西、云南共享專家資源的協議》,為做好“十二五”開局之年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安排,推進基礎研究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從2009年以來,粵港兩地政府通過科技聯合會議機制制定了一系列科技合作計劃,共建科技創新平臺;建設粵港創新服務體系,推動珠三角區域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推動廣東高新園區與香港科學園和科研機構合作,促進新興產業與特色園區的發展。推出了“粵港重大科技項目招標”等相關資助計劃,并互設科研中心與產學研中心。
福建省人民政府科學技術廳與澳門特區相關方面簽訂了科技合作協議,協議著重開展電子信息產業、醫藥與健康、環保科技、提升傳統優勢產業及人才交流等方面的合作。
此外,由科技部主導多次召開了“內地與港澳科技合作委員會會議”,開展了科技企業孵化期的交流與合作。
機制建設成果累累
泛珠三角區域內成員強強聯合,共同開展了一系列有重大影響的科研項目,其中包括“對汽油添加劑甲基叔丁基醚(MTBE)污染特征、人群健康風險評估及管理對策進行研究”;“中藥民族藥藥效物質餾分庫建設及活性篩選研究”;“斑節對蝦快速生長新品系培育研究”;“熱帶名貴海水動物等苗種繁育技術”;建立海南省珍珠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設立“海南省人類生殖與遺傳重點實驗室—中科院再生生物學重點實驗室聯合實驗室”;“非整合β地中海貧血病人iPS細胞庫及地貧胚胎干細胞(ES)庫的建立及相關比較性研究”;“白木香等7種中藥材規范化種植基地及其SOP 優化升級研究”;“車用沼氣技術的開發”等。這些重大項目的科技合作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
目前,泛珠三角區域科技合作建設已有效促進了科技實力的增長和科技成果向生產力的轉化。據統計,2012年上半年,區域內所有省區GDP增長均超過11%。若干具有國家戰略地位的重要經濟發展區域,如“長株潭城市群成為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廣西北部灣經濟區”、“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云南橋頭堡”等成為地區經濟發展的增長極。
同時,科技合作增強了泛珠三角區域在國家科技發展中的戰略地位。2010年泛珠三角區域R&D經費支出達到1349億元,是2006年的2.6倍,年平均增速達26.4%,占全國R&D經費的比重達到23.2%。五年來,泛珠三角區域高技術產業產值年平均增速達到16.4%,約占全國總量的40%;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年均增速達17.1% ,出口額超過全國總量的40%。發明專利的授權量迅速增加,平均增速達39.2% ,占全國總量的比重為28%。國家級工程技術中心數量從32家增加到56家。截至2010年,全國20%的國家級工程技術中心和14.6% (13家)的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落戶泛珠三角區域。
(摘自《科技管理研究》2013年第18期,原題目《泛珠三角區域科技聯席會議機制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有益嘗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