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夢然+馬振興
摘 要 根據華北五省2012年農業各類用水量及相應產值、產量數據為基礎,選取反映農業用水效率的5項指標,分析了農業用水效率現狀。運用農業用水效率評估的方法,對農田畝均灌溉用水量、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水分生產率農業用水比例、萬元農業產值用水量進行計算、對比分析,結果表明:整個華北地區的水分生產率為2.56,農田畝均灌溉用水量為
185 m3,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為0.58;總體表現為用水效率較低,且地區間差異較大,基于此,并考慮綜合因素,提出了華北五個省級行政區農業用水效率提高的相應改革措施。
關鍵詞 農業用水;用水效率;改革方向;華北地區
中圖分類號:S274.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890X(2014)27-0-03
華北地區指位于中國北部的區域,在政治、經濟層面上指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和內蒙古自治區共計5個省級行政單位。農業用水在華北地區的用水中一直占著68%以上的份額,對于保障糧食安全及提高人們生活水平起到了重要的支撐作用[1]。但是,華北區域內仍舊存在用水效率不高、農業用水所占比例過高的問題,進一步加劇了供需水矛盾,嚴重制約著區域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
1 指標體系和研究方法
1.1 資料數據來源
通過整理,獲取華北地區及省、市總用水量、農業用水量、有效灌溉面積、糧食灌溉用水量等相關數據,及地級行政區的農業產值和產量等社會經濟指標見表1。
2000年以來,全國相繼實施了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項目、農業綜合開發水利骨干工程建設、牧區節水灌溉示范項目等,灌溉條件明顯改善,節灌意識不斷增強,水的利用效率逐年提高。在保障糧食穩產增產的同時,農業用水增加態勢得到控制并呈現逐年下降趨勢,農業節水取得了一定成效。
表1 2011年華北地區地級行政區農業用水效率評估指標計算結果
城市 有效灌溉面積 糧食作物用水量 糧食總產量 用水總量 農業用水量 糧食產值
萬 hm2 億 m3 萬 t 億 m3 億 m3 億 元
北京 20.93 7.49 121.8 35.2 10.8 163.4
天津 33.84 7.28 161.8 22.5 11.0 179.9
河北 459.66 103.01 3 172.6 193.7 143.8 2 775.3
山西 131.99 32.88 1 193.0 63.8 38.0 767.1
內蒙古 307.24 105.23 2 387.5 181.9 134.5 1057.8
合計 953.62 255.89 7 036.7 497.1 338.1 4 943.5
注:以上數據來自:《2012年中國統計年鑒》
2012年華北地區耕地1 565.56萬 hm2,其中有效灌溉面積953.62萬 hm2。農田灌溉用水量338.1億m3,為全區域各行業用水大戶,占到華北地區總用水量的74.1%;糧食產量穩中有升,達到了7 036.7萬t。
1.2 指標體系
農業用水的評估指標較多,遵循合理性、動態性、可比性、定量化和可獲得性等原則,從中選取5個具有代表性的指標,形成此次農業用水效率評估指標的基本集。
667 m2平均灌溉用水量:糧食作物用水量/有效灌溉面積,m3/667 m2;水分生產率:糧食總產量/糧食作物用水量,kg/m3;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農業用水比例:農業用水量/總用水總量,%;萬元農業產值用水量: 糧食作物用水量/糧食產值,m3/萬元。
其中水分生產率有多種含義,廣義的水分生產率指單位水資源量在一定的作物品種和耕作栽培條件下所獲得的產量或產值,是衡量農業生產水平和農業用水科學性與合理性的綜合指標[2],是區域自然條件利用狀況充分與否的重要指標。農業萬元產值用水量對應糧食產值,是反映農業用水在產出方面經濟與否的重要參考,灌溉水利用系數是指在一次灌水期間被農作物利用的凈水量與水源渠首處總引進水量的比值。它是衡量灌區從水源引水到田間,吸收利用水的過程中利用程度的一個重要指標,是評價農業水資源利用,指導節水灌溉以及節水改造健康發展的重要參考。
1.3 研究方法
對比分析法:通過對農業萬元產值用水量與農業總產值、農業用水量區域變化、畝均灌溉用水量區域差異分析,為確定各地區整改措施提供技術依據。
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計算方法:鑒于各省市灌區數量較多,擬選擇具有代表性的樣點灌區進行測算對比,以樣點灌區的平均值代表不同區域的平均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數,并以其測算成果為基礎,由點到面分析估算不同規模、不同類型、不同工程狀況與管理水平灌區的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數,用來推算全區域的有效利用系數。目前,華北地區內,大多數灌區僅僅有渠系水利用系數資料,因此,文中所提及分析的灌溉水利用系數,僅指技術灌溉利用系數。
將根據部分省市灌區對比其他省份灌區試驗測算的結果,結合各灌區所在地的作物種植結構、氣候地理條件、土壤組成以及工程設施、灌溉方式和技術等具體條件,分析選用田間水利用系數。在已知區域的田間水利用系數、渠系水利用系數的前提下,區域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平均值參照下述中公式計算。
其中,指全省市區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數平均值;指全省市年凈灌溉用水總量,萬m3;指全省市區年毛灌溉用水總量,萬m3。
2 分析與結果
2.1 農業用水效率現狀分析
以2011年華北5省及地級行政區耕地面積、有效灌溉面積、糧食產量、灌溉用水量、降水量基礎數據為依據,參照農業用水有效率評價指標體系對農業用水效率評估指標計算結果列于表2。endprint
2.1.1 農業及用水量基本情況
2011年全區域平均農業用水比例為57.45%,為各行業用水大戶。從各地區來看河北、內蒙古農田灌溉用水量占當地的總用水量的比例超過70%,而其中河北省最高,達到了74.23%,比華北區域平均水平高出17個百分點,用水量巨大,是地地道道的農業用水大省;天津、山西兩個地區都在40%~60%之間;北京地區的農業用水所占比例最少,僅為30.77%。由此可以看出,測算區域內的大部分地區農業用水比例偏高。
2.1.2 農田畝均灌溉用水量
2011年華北區域平均農田畝均灌溉用水量185.22 m3,高出全國平均水平128 m3。從各個區域來看,因地形地勢、氣候條件、種植結構、水資源條件和作物組成等影響,各區域間差異較大。總體上來說,均畝灌溉水量的普遍偏高是農業用水效率不高的突出表現。華北地區是我國的重點缺水區域,區域糧食種植結構以小麥、玉米為主,根據農作物需水量,畝均灌水量還有很大的改進空間。
2.1.3 水分生產率
水分生產率有多種含義,廣義上來說降水利用率越高,水分生產率越高;同時,區域內水的重復利用率越高,水分生產率越高[3]。基于以上概念,計算得出華北地區各地級行政區農業總水分生產率。
計算結果表明,2011年華北各地區水分生產率為1.62~3.63 kg/m3,華北地區各省市均值為
2.56 kg/m3,用水效率總體水平較高,但地區間存在的差異較大。全國平均糧食產量大約為3 kg/m3,而世界上先進水平的國家(如以色列)平均單方灌溉水糧食產量達到3.5~5.0 kg/m3,由此可見,全區域內的平均水分生產率達不到全國的平均水平,也更遠遠低于發達國家的水平,華北地區的農業用水效率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各省市按水分生產率的大小可劃分為三種類型:第一類型水分生產率低于2.00 kg/m3,以北京最為典型;第二類型介于2.00~3.00 kg/m3,主要以天津、內蒙古為代表;第三種類型高于3.00 kg/m3,河北、山西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2.1.4 萬元農業產值用水量
2011年華北地區萬元農業產值用水量2 901.91 m3,從表2中可見各地區間相差懸殊其區域分布與畝均用水量的分布空間上基本一致,總體表現出從東南到西北增大的地域分布特征。反映出萬元農業產值用水量與區域內的自然資源條件密切相關,灌溉用水量較多而降水較少的地區萬元農業產值用水量較大,進一步說明了想要降低萬元農業產值的用水量,必須加大區域內農業種植結構的優化調整。
2.1.5 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
整個華北地區2011年,根據資料《全國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數測算分析》,從中獲取了華北五省的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2011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決定》提出,“十二五”期間,我國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55以上。從測算結果來看,華北區域內2011年的平均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為0.58,高于全國的平均水平。從各地區來看,津京冀灌區工程設施相對完好,渠系水量損失小,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均高于0.60;山西省地區,經過近些年的灌區配套續建和節水改造,灌溉效率提高,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也達到0.58,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內蒙古地區由于受灌溉條件及技術、水資源條件等因素的影響,灌溉水利用效率相對較低,有效利用系數僅為0.43[4],是全區域中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數最低的地區。
2.2 農業用水效率改革分析
近年來,從各地區667 m2平均灌溉用水量變化來看,呈現出地區間差異較大,總體的趨勢。節水試點的制定、農業用水效率紅線控制指標、現狀結合預測、灌區農田節水技能的推廣,使得667 m2平均用水量下降明顯,基本接近甚至低于全國平均的水平[5]。
考慮到地區間的差異,針對各地具體情況,對相應指標做出修正,如內蒙古、山西等地對于灌溉水利用系數不高的現狀可以通過節水型社會建設的不斷深入,農田水利基礎設施改造力度的加大,種植結構的優化調整來解決。針對以上數據分析,提出對策如下。
第一,要建立與各省市水資源狀況相適應的節水型農業結構,倡導規模化農業生產。分析萬元產值用水量這一指標可以看出,在地域較廣,農地規模較大較為規整的地區,由于生產條件高,資源規模利用率高,農業用水所帶來的經濟效益更明顯。
隨著現代化農業發展模式的不斷推行與改進,小農經濟已不適應現代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要求,倡導農業的規模化生產是未來我國區域農業發展的必然選擇。農業的規模化將有利于農業水資源的整合和農業用水效率的提高;此外,規模化的農業生產便于對農戶進行集中的培訓,提高農民的農業生產技術,在根本上保障糧食的高產穩產。
第二,推廣某些地區相對落后的農業節水技術,改變傳統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尤其是在華北這樣水資源緊缺的地區,推行滴管、噴灌等新型節水技術。分析發現,各地區雖然綜合灌溉水利用系數均處在較高效水平。但調查顯示區域內萬畝以上灌溉區域固定渠道防滲長度的所占比例為24.7%,這其中還包括干支渠防滲長度,所占比例為35.2%。由此可見,我國的節水灌溉工程的建設主要還是以渠道防滲為主,其次才是低壓管道,對于噴、微灌的節水工程作為高效的節水技術,在我國各農區的灌溉面積中所占的比例還是很小的。
2011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決定》提出,“十二五”期間,我國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55以上,由此可見,我國的灌溉水利用效率還比較低,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很大的差距[6]。
第三,要嚴格落實總量控制、定額管理制度,從制度上保障節水理念的貫徹實施。
從分析中看出,除河北、山西水分生產率較高外,北京、天津、內蒙古單方農地水分生產率過低,然而這些區域為區域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人口集中,承載著較大的區域功能,水分生產率低,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地區水資源的合理分配與利用,甚至影響糧食蔬菜供應保障。而華北農區農業生產灌溉方式以引水灌溉為主,水分利用率較低,很大程度是由農戶用水觀念,用水方式造成的。
從組織形式、運行模式、績效評估等多方面來完善相關的制度變革,制定有效的激勵機制,使農民真正參與到灌溉管理中來,讓農戶能夠對水價的制定、水利設施的管護、剩余水權的轉讓擁有真實有效的話語權和決定權,讓農民在節約用水、科學用水的生產過程中得到真正的實惠,從實處,從根本上提升用水效率,提高區域灌溉用水效率。
3 結語
基于水資源管理現狀并參照全國平均發展水平提對華北地區各省、市農業用水狀況進行對比分析,認識到必須以節水型社會建設為契機,全面推進全省農業節水工作,降低農業灌溉用水所占比重,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保證糧食安全,推動區域各產業穩健發展。
參考文獻
[1]許新宜,劉海軍,王紅瑞等.去區域氣候變異的農業水資源利用效率研究[J].中國水利,2010,663(21):12-15.
[2]許新宜,王紅瑞,劉海軍等.中國水資源利用效率評估報告[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3]李遠華,趙金河,張思菊等.水分生產率計算方法及其應用[J].中國水利,2001,(8):65-66.
[4]吳建民,高煥文.甘肅河西走廊水資源供需分析及耕作節水研究[J].農業工程學報,2006,(3):36-39.
[5]馮保清.我國不同制度灌溉用水效率評價與管理研究[D].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2013.
(責任編輯:劉昀)endprint
2.1.1 農業及用水量基本情況
2011年全區域平均農業用水比例為57.45%,為各行業用水大戶。從各地區來看河北、內蒙古農田灌溉用水量占當地的總用水量的比例超過70%,而其中河北省最高,達到了74.23%,比華北區域平均水平高出17個百分點,用水量巨大,是地地道道的農業用水大省;天津、山西兩個地區都在40%~60%之間;北京地區的農業用水所占比例最少,僅為30.77%。由此可以看出,測算區域內的大部分地區農業用水比例偏高。
2.1.2 農田畝均灌溉用水量
2011年華北區域平均農田畝均灌溉用水量185.22 m3,高出全國平均水平128 m3。從各個區域來看,因地形地勢、氣候條件、種植結構、水資源條件和作物組成等影響,各區域間差異較大。總體上來說,均畝灌溉水量的普遍偏高是農業用水效率不高的突出表現。華北地區是我國的重點缺水區域,區域糧食種植結構以小麥、玉米為主,根據農作物需水量,畝均灌水量還有很大的改進空間。
2.1.3 水分生產率
水分生產率有多種含義,廣義上來說降水利用率越高,水分生產率越高;同時,區域內水的重復利用率越高,水分生產率越高[3]。基于以上概念,計算得出華北地區各地級行政區農業總水分生產率。
計算結果表明,2011年華北各地區水分生產率為1.62~3.63 kg/m3,華北地區各省市均值為
2.56 kg/m3,用水效率總體水平較高,但地區間存在的差異較大。全國平均糧食產量大約為3 kg/m3,而世界上先進水平的國家(如以色列)平均單方灌溉水糧食產量達到3.5~5.0 kg/m3,由此可見,全區域內的平均水分生產率達不到全國的平均水平,也更遠遠低于發達國家的水平,華北地區的農業用水效率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各省市按水分生產率的大小可劃分為三種類型:第一類型水分生產率低于2.00 kg/m3,以北京最為典型;第二類型介于2.00~3.00 kg/m3,主要以天津、內蒙古為代表;第三種類型高于3.00 kg/m3,河北、山西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2.1.4 萬元農業產值用水量
2011年華北地區萬元農業產值用水量2 901.91 m3,從表2中可見各地區間相差懸殊其區域分布與畝均用水量的分布空間上基本一致,總體表現出從東南到西北增大的地域分布特征。反映出萬元農業產值用水量與區域內的自然資源條件密切相關,灌溉用水量較多而降水較少的地區萬元農業產值用水量較大,進一步說明了想要降低萬元農業產值的用水量,必須加大區域內農業種植結構的優化調整。
2.1.5 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
整個華北地區2011年,根據資料《全國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數測算分析》,從中獲取了華北五省的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2011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決定》提出,“十二五”期間,我國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55以上。從測算結果來看,華北區域內2011年的平均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為0.58,高于全國的平均水平。從各地區來看,津京冀灌區工程設施相對完好,渠系水量損失小,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均高于0.60;山西省地區,經過近些年的灌區配套續建和節水改造,灌溉效率提高,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也達到0.58,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內蒙古地區由于受灌溉條件及技術、水資源條件等因素的影響,灌溉水利用效率相對較低,有效利用系數僅為0.43[4],是全區域中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數最低的地區。
2.2 農業用水效率改革分析
近年來,從各地區667 m2平均灌溉用水量變化來看,呈現出地區間差異較大,總體的趨勢。節水試點的制定、農業用水效率紅線控制指標、現狀結合預測、灌區農田節水技能的推廣,使得667 m2平均用水量下降明顯,基本接近甚至低于全國平均的水平[5]。
考慮到地區間的差異,針對各地具體情況,對相應指標做出修正,如內蒙古、山西等地對于灌溉水利用系數不高的現狀可以通過節水型社會建設的不斷深入,農田水利基礎設施改造力度的加大,種植結構的優化調整來解決。針對以上數據分析,提出對策如下。
第一,要建立與各省市水資源狀況相適應的節水型農業結構,倡導規模化農業生產。分析萬元產值用水量這一指標可以看出,在地域較廣,農地規模較大較為規整的地區,由于生產條件高,資源規模利用率高,農業用水所帶來的經濟效益更明顯。
隨著現代化農業發展模式的不斷推行與改進,小農經濟已不適應現代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要求,倡導農業的規模化生產是未來我國區域農業發展的必然選擇。農業的規模化將有利于農業水資源的整合和農業用水效率的提高;此外,規模化的農業生產便于對農戶進行集中的培訓,提高農民的農業生產技術,在根本上保障糧食的高產穩產。
第二,推廣某些地區相對落后的農業節水技術,改變傳統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尤其是在華北這樣水資源緊缺的地區,推行滴管、噴灌等新型節水技術。分析發現,各地區雖然綜合灌溉水利用系數均處在較高效水平。但調查顯示區域內萬畝以上灌溉區域固定渠道防滲長度的所占比例為24.7%,這其中還包括干支渠防滲長度,所占比例為35.2%。由此可見,我國的節水灌溉工程的建設主要還是以渠道防滲為主,其次才是低壓管道,對于噴、微灌的節水工程作為高效的節水技術,在我國各農區的灌溉面積中所占的比例還是很小的。
2011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決定》提出,“十二五”期間,我國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55以上,由此可見,我國的灌溉水利用效率還比較低,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很大的差距[6]。
第三,要嚴格落實總量控制、定額管理制度,從制度上保障節水理念的貫徹實施。
從分析中看出,除河北、山西水分生產率較高外,北京、天津、內蒙古單方農地水分生產率過低,然而這些區域為區域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人口集中,承載著較大的區域功能,水分生產率低,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地區水資源的合理分配與利用,甚至影響糧食蔬菜供應保障。而華北農區農業生產灌溉方式以引水灌溉為主,水分利用率較低,很大程度是由農戶用水觀念,用水方式造成的。
從組織形式、運行模式、績效評估等多方面來完善相關的制度變革,制定有效的激勵機制,使農民真正參與到灌溉管理中來,讓農戶能夠對水價的制定、水利設施的管護、剩余水權的轉讓擁有真實有效的話語權和決定權,讓農民在節約用水、科學用水的生產過程中得到真正的實惠,從實處,從根本上提升用水效率,提高區域灌溉用水效率。
3 結語
基于水資源管理現狀并參照全國平均發展水平提對華北地區各省、市農業用水狀況進行對比分析,認識到必須以節水型社會建設為契機,全面推進全省農業節水工作,降低農業灌溉用水所占比重,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保證糧食安全,推動區域各產業穩健發展。
參考文獻
[1]許新宜,劉海軍,王紅瑞等.去區域氣候變異的農業水資源利用效率研究[J].中國水利,2010,663(21):12-15.
[2]許新宜,王紅瑞,劉海軍等.中國水資源利用效率評估報告[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3]李遠華,趙金河,張思菊等.水分生產率計算方法及其應用[J].中國水利,2001,(8):65-66.
[4]吳建民,高煥文.甘肅河西走廊水資源供需分析及耕作節水研究[J].農業工程學報,2006,(3):36-39.
[5]馮保清.我國不同制度灌溉用水效率評價與管理研究[D].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2013.
(責任編輯:劉昀)endprint
2.1.1 農業及用水量基本情況
2011年全區域平均農業用水比例為57.45%,為各行業用水大戶。從各地區來看河北、內蒙古農田灌溉用水量占當地的總用水量的比例超過70%,而其中河北省最高,達到了74.23%,比華北區域平均水平高出17個百分點,用水量巨大,是地地道道的農業用水大省;天津、山西兩個地區都在40%~60%之間;北京地區的農業用水所占比例最少,僅為30.77%。由此可以看出,測算區域內的大部分地區農業用水比例偏高。
2.1.2 農田畝均灌溉用水量
2011年華北區域平均農田畝均灌溉用水量185.22 m3,高出全國平均水平128 m3。從各個區域來看,因地形地勢、氣候條件、種植結構、水資源條件和作物組成等影響,各區域間差異較大。總體上來說,均畝灌溉水量的普遍偏高是農業用水效率不高的突出表現。華北地區是我國的重點缺水區域,區域糧食種植結構以小麥、玉米為主,根據農作物需水量,畝均灌水量還有很大的改進空間。
2.1.3 水分生產率
水分生產率有多種含義,廣義上來說降水利用率越高,水分生產率越高;同時,區域內水的重復利用率越高,水分生產率越高[3]。基于以上概念,計算得出華北地區各地級行政區農業總水分生產率。
計算結果表明,2011年華北各地區水分生產率為1.62~3.63 kg/m3,華北地區各省市均值為
2.56 kg/m3,用水效率總體水平較高,但地區間存在的差異較大。全國平均糧食產量大約為3 kg/m3,而世界上先進水平的國家(如以色列)平均單方灌溉水糧食產量達到3.5~5.0 kg/m3,由此可見,全區域內的平均水分生產率達不到全國的平均水平,也更遠遠低于發達國家的水平,華北地區的農業用水效率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各省市按水分生產率的大小可劃分為三種類型:第一類型水分生產率低于2.00 kg/m3,以北京最為典型;第二類型介于2.00~3.00 kg/m3,主要以天津、內蒙古為代表;第三種類型高于3.00 kg/m3,河北、山西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2.1.4 萬元農業產值用水量
2011年華北地區萬元農業產值用水量2 901.91 m3,從表2中可見各地區間相差懸殊其區域分布與畝均用水量的分布空間上基本一致,總體表現出從東南到西北增大的地域分布特征。反映出萬元農業產值用水量與區域內的自然資源條件密切相關,灌溉用水量較多而降水較少的地區萬元農業產值用水量較大,進一步說明了想要降低萬元農業產值的用水量,必須加大區域內農業種植結構的優化調整。
2.1.5 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
整個華北地區2011年,根據資料《全國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數測算分析》,從中獲取了華北五省的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2011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決定》提出,“十二五”期間,我國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55以上。從測算結果來看,華北區域內2011年的平均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為0.58,高于全國的平均水平。從各地區來看,津京冀灌區工程設施相對完好,渠系水量損失小,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均高于0.60;山西省地區,經過近些年的灌區配套續建和節水改造,灌溉效率提高,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也達到0.58,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內蒙古地區由于受灌溉條件及技術、水資源條件等因素的影響,灌溉水利用效率相對較低,有效利用系數僅為0.43[4],是全區域中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數最低的地區。
2.2 農業用水效率改革分析
近年來,從各地區667 m2平均灌溉用水量變化來看,呈現出地區間差異較大,總體的趨勢。節水試點的制定、農業用水效率紅線控制指標、現狀結合預測、灌區農田節水技能的推廣,使得667 m2平均用水量下降明顯,基本接近甚至低于全國平均的水平[5]。
考慮到地區間的差異,針對各地具體情況,對相應指標做出修正,如內蒙古、山西等地對于灌溉水利用系數不高的現狀可以通過節水型社會建設的不斷深入,農田水利基礎設施改造力度的加大,種植結構的優化調整來解決。針對以上數據分析,提出對策如下。
第一,要建立與各省市水資源狀況相適應的節水型農業結構,倡導規模化農業生產。分析萬元產值用水量這一指標可以看出,在地域較廣,農地規模較大較為規整的地區,由于生產條件高,資源規模利用率高,農業用水所帶來的經濟效益更明顯。
隨著現代化農業發展模式的不斷推行與改進,小農經濟已不適應現代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要求,倡導農業的規模化生產是未來我國區域農業發展的必然選擇。農業的規模化將有利于農業水資源的整合和農業用水效率的提高;此外,規模化的農業生產便于對農戶進行集中的培訓,提高農民的農業生產技術,在根本上保障糧食的高產穩產。
第二,推廣某些地區相對落后的農業節水技術,改變傳統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尤其是在華北這樣水資源緊缺的地區,推行滴管、噴灌等新型節水技術。分析發現,各地區雖然綜合灌溉水利用系數均處在較高效水平。但調查顯示區域內萬畝以上灌溉區域固定渠道防滲長度的所占比例為24.7%,這其中還包括干支渠防滲長度,所占比例為35.2%。由此可見,我國的節水灌溉工程的建設主要還是以渠道防滲為主,其次才是低壓管道,對于噴、微灌的節水工程作為高效的節水技術,在我國各農區的灌溉面積中所占的比例還是很小的。
2011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決定》提出,“十二五”期間,我國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55以上,由此可見,我國的灌溉水利用效率還比較低,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很大的差距[6]。
第三,要嚴格落實總量控制、定額管理制度,從制度上保障節水理念的貫徹實施。
從分析中看出,除河北、山西水分生產率較高外,北京、天津、內蒙古單方農地水分生產率過低,然而這些區域為區域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人口集中,承載著較大的區域功能,水分生產率低,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地區水資源的合理分配與利用,甚至影響糧食蔬菜供應保障。而華北農區農業生產灌溉方式以引水灌溉為主,水分利用率較低,很大程度是由農戶用水觀念,用水方式造成的。
從組織形式、運行模式、績效評估等多方面來完善相關的制度變革,制定有效的激勵機制,使農民真正參與到灌溉管理中來,讓農戶能夠對水價的制定、水利設施的管護、剩余水權的轉讓擁有真實有效的話語權和決定權,讓農民在節約用水、科學用水的生產過程中得到真正的實惠,從實處,從根本上提升用水效率,提高區域灌溉用水效率。
3 結語
基于水資源管理現狀并參照全國平均發展水平提對華北地區各省、市農業用水狀況進行對比分析,認識到必須以節水型社會建設為契機,全面推進全省農業節水工作,降低農業灌溉用水所占比重,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保證糧食安全,推動區域各產業穩健發展。
參考文獻
[1]許新宜,劉海軍,王紅瑞等.去區域氣候變異的農業水資源利用效率研究[J].中國水利,2010,663(21):12-15.
[2]許新宜,王紅瑞,劉海軍等.中國水資源利用效率評估報告[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3]李遠華,趙金河,張思菊等.水分生產率計算方法及其應用[J].中國水利,2001,(8):65-66.
[4]吳建民,高煥文.甘肅河西走廊水資源供需分析及耕作節水研究[J].農業工程學報,2006,(3):36-39.
[5]馮保清.我國不同制度灌溉用水效率評價與管理研究[D].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2013.
(責任編輯:劉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