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瑞宇
摘 要 隨著城鄉一體化的發展,各項民生工程的推進,新農村建設步伐的加快,農村集體經濟也在不斷發展壯大。目前,農村集體資產利用多樣化、資金運營多元化、資源開發產業化的趨勢逐漸明顯,對如何加強農村“三資”管理,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基于此,通過探討農村“三資”管理的基本現狀及存在問題,和原因,并據此提出了相關解決措施。
關鍵詞 “三資”管理;農村
中圖分類號:F302.6 文獻標志碼:C 文章編號:1673-890X(2014)27-0-02
農村“三資”包括農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三資”管理關乎農民群眾的切身利益,抓好農村“三資”管理,是基于當前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有效踐行,有利于改善基層黨員干部和人民群眾的關系,有利于鞏固和壯大集體經濟,有利于促進農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加強農村“三資”管理,是今后很長一段時期內農村工作的重點之一。
1 農村“三資”管理的現狀
近年,農村“三資”管理在各級領導的重視下,在各基層鄉鎮扎實開展,2014年8月下旬,安徽省農業委員會牽頭,組織省、市、縣三級有關部門領導對該項工作進行了檢查,肯定了工作效果,發現了存在的問題,指出了努力的方向。據調查,目前,農村“三資”管理存在的主要矛盾有因國家、廠礦企業等建設征地而引起農戶與農戶、農戶與集體之間的紛爭;因承包耕地和非家庭承包的其他土地資源而發生的糾紛;村民因土地流轉而導致的糾紛;個別人不履行合法手續,票據不規范,挪用集體資金,無償使用集體資源,財務公開不及時不細致等,因此,加強農村“三資”管理,創新管理機制也愈發重要。
2 農村“三資”管理存在的問題
2.1 缺乏健全的管理臺賬
農村集體資產產權登記不完善,不規范,具體表現在村級資源性資產的分布、類別、四址、地力等級等記載不規范,不全面,導致農村“三資”管理基數不清,引發后期管理上的麻煩。
2.2 農村財務不透明
農村財務現存的普遍問題是因缺乏民主監督機制,導致財務管理不全面,財務不透明。有的村集體的大額資金支出沒有相關的會議記錄或者公開說明,少數人獨斷專行;有的村集體非生產性支出多、挪動村集體資金辦私事、用公款請送單位或部門領導、亂支濫補;有些村集體村主要領導不帶頭執行財經制度,坐收坐支多。此外,由于財務明細不公開,有的村民沒有認識到村財務明細公開的重要性。認識不到位、民主意識薄弱,加上村財務公開的形式、時間、內容等方面的不規范,使得村民缺乏獲取信息的渠道,導致村民對本村的額財務狀況一知半解,沒辦法對村財務支出進行監督。
2.3 集體資金管理缺位,資產收益管理不規范
資金管理不規范,使得村干部在向村民收取的各種款項出據手續不及時,存在某些村干部私吞公款、坐支現金現象,給農村集體資金安全帶來不少的安全隱患。資產收益管理不規范,如村集體資產經營收益,被某些人員私自保管,長期不登記入賬;村集體資產收益用其他費用沖抵承包款、租金等;或者資產的收益使用沒有詳盡的使用規劃,存在超前消費現象,村民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2.4 合同管理不規范
合同管理不規范,使得產權不清晰,權責不明確。主要表現在簽訂的合同不規范,合同要素不齊全、條款不明晰,權利和義務不對等,對簽訂的合同后期不按照要求履行權利和義務,合同的變更隨意性較大,等等。某些村干部違規發包,暗箱操作,不按照民主程序,甚至在對集體資產處置時,擅自變更集體決定,違規發包集體資源,私自延長合同的承包期。
3 農村“三資”管理問題的原因
3.1 管理工作不到位
農村“三資”管理是鄉鎮“三資”委托代理服務中心的重要管理職能。這項工作具體到鄉鎮就是財政所和農經站承擔實施任務。但由于上級各項目標考核任務重,中心工作多,耗費人力、物力多等原因,出現專業人員外調頻繁,使得從事農村“三資”管理的專業人員數量不足,人力、物力、財力相對缺乏,無法形成有效的管理工作,監督力量嚴重不足。
3.2 監督不力
第一,群眾監督的乏力。由于農村政務宣傳工作不到位,廣大村民集體觀念、民主意識觀念薄弱,或部分村民忙于生計,沒有閑余時間和精力投入到村集體工作的監督管理,使得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多流于形式。第二,村干部內部監督不力,沒有明確地監督機制。村理財監督審計公章被少數村支部書記保管,村民理財監督名存實亡,無法對“三資”進行強有力的監督。第三,農村財政人員的業務培訓不足,導致財務人員對業務技術水平、財經法律法規不熟悉;對基層人員的思想政治和廉潔自律教育工作不到位,導致基層工作人員思想上的懈怠,最終出現對村集體資金管理不規范。第四,“三資”管理沒有納入縣、鄉兩級政府的目標考核,出現人力、物力和管理脫節。
4 加強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的對策
4.1 嚴格考核機制
把農村“三資”管理納入縣、鄉兩級目標考核。加強領導組織建設,明確縣、鄉、村各級的工作職責、任務、考核指標、獎懲措施。強化宣傳,層層簽訂責任狀,營造加強農村“三資”管理的濃厚氛圍,推動農村“三資”管理健康持續發展。
4.2 建立村務公開制度,實現“陽光”政務
村集體每年必須將“一事一議”工程建設、債權債務、民生工程項目發包、集體資金、資產、資源使用納入村務公開范疇,把群眾最關心的難點、熱點問題詳細公開,保障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村務要在村的宣傳公告欄公告,公開的內容和格式要嚴格參照村務公開項目的相關要求,且村務公開的信息保存時間至少60 d,以方便村民查詢、監督。
4.3 建立嚴格的民主管理、審計監督制度
一是成立村務、財務監督小組,建立村民大會、村民代表大會制度,大力推行農村“三資”民主監督管理機制;二是建立完善的農村“三資”審計制度及監督渠道,鄉、鎮政府組織要進行定期審計、專項審計并及時公布審計結果。做到鄉鎮牽頭,村民代表參與,上下聯動,注重效果。
4.4 嚴格執行農村“三資”監管制度
由鄉鎮“三資”委托代理服務中心采取“臺賬式”管理辦法進行有效管理,對村級資產資源登記造冊,建立資產管理臺賬。各村臺賬一式兩份,村委會和“三資”服務中心各一份,每年組織一次盤點,做到賬實相符、賬賬相符。
4.5 加強農村“三資”管理隊伍建設
縣、區主管部門加大對鄉鎮、村“三資”管理服務工作人員教育培訓力度,定期開展教育培訓工作,組織“三資”管理人員進行業務學習、思想教育,不斷提高管理人員業務能力水平和良好的政治素養,確保其切實為民辦實事、做好事,最終達到依法依規加強農村“三資”管理的目的。
4.6 建立健全強農村“三資”管理監督體系
嚴格健全監督體系,嚴肅紀律,查處農村“三資”違紀案件。鄉鎮以紀委為龍頭,以“三資”管理中心為依托,嚴格查處村干部違紀違法案件,重點查處以權謀私、挪用、侵吞、私分涉農的各項補貼的行為及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處置、管理過程中各種違紀行為。對這些違法違規行為的查處,教育農村基層干部要自覺遵紀守法,潔身自好,清政廉明,切實做好農村“三資”的管理,維護廣大農民群眾的利益,樹立村干部的廉潔形象和工作威信,確保社會和諧穩定。
5 結語
加強農村“三資”管理,關鍵在于機制,目的在于維護農民的利益。農村“三資”管理有利于促進農村和諧,推動集體經濟不斷發展壯大。抓緊農村“三資”管理工作不僅是助推經濟良性發展和加強農村基層黨風廉政建設的需要,也是黨第二次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體現,有利于鞏固黨的執政地位,有利于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進程,體現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實現農村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
(責任編輯:劉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