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志嬋
摘 要 隨著經濟的發展,遵義市農業環境所承受的壓力正在加大,在各級農業環境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遵義市的農業環境總體狀況得到初步改善,為發展優質特色農業生產奠定了基礎。基于此,對遵義市農業發展現狀、農業環境保護發展的主要目標進行分析,并提出農業生產中對環境保護采取的措施及建議。
關鍵詞 農業環境保護;貴州省遵義市
中圖分類號:X322 文獻標志碼:C 文章編號:1673-890X(2014)27-0-05
1 遵義農業發展現狀
1.1 自然資源現狀
根據遵義市國土局土地利用現狀變更調查統計,遵義市土地總面積為307.81萬hm?,其中:農用地272.11萬hm?,占土地總面積的88.4%;建設用地9.33萬hm?,占3%;未利用地26.36萬hm?,占8.6%。
農用地272.11萬hm?,其中耕地84.24萬hm?,占農用地總面積的30.96%;園地2.16萬hm?,占0.8%;林地140.86萬hm?,占51.77%;牧草地18.51萬hm?,占6.8%;其它農用地26.33萬hm?,占9.68%。
建設用地總面積為9.33萬hm?,其中居民點及工礦用地7.69萬hm?,占建設用地總面積的82.42%;交通運輸用地1.02萬hm?,占10.93%;水利設施用地0.62萬hm?,占6.65%。
未利用地面積26.36萬hm?,其中荒草地12.08萬hm?,占45.8%;沼澤地122 hm?,占0.05%;沙地299 hm?,占0.1%;裸土地1 129 hm?,占0.4%;河流水面2.14萬hm?,占8.1%;灘涂0.23萬hm?,占0.9%;裸巖礫石地11.76萬hm?,占44.6%;其它未利用地153 hm?,占0.5%。
1.2 種植業發展現狀
“十二五”期間,產業結構調整力度進一步加大,蔬菜、茶葉、辣椒等經濟作物及飼料作物的種植面積及產量逐年增加。2012年,遵義市糧食播種面積75.56萬hm?,總產276.22萬t;油料種植面積15.73萬hm?,總產29.38萬t(其中油菜籽播種面積14.25萬hm?,產量26.02萬t);烤煙種植面積6.57萬hm?,總產11.31萬t;蔬菜播種面積18.15萬hm?,總產337.29萬t。
1.3 畜牧業發展現狀
畜牧業對農民增收的貢獻不斷增大,一大批養殖商品生產基地逐步形成,部分基地已具相當規模,生產方式由分散粗放養殖逐步向區域化、集約化養殖轉變,由自食養殖向商品化養殖轉變。2012年,大牲畜年末存欄88 1345萬頭,生豬年末存欄342.2萬頭,羊年末存欄62.49萬只。全市肉類總產458 165 t(其中豬392 986 t、羊10 156 t、牛20 500 t),禽蛋產量39 084 t,水產品產量38 266.9 t,牛奶產量7 878 t。牧業產值達935 918萬元,占農業總產值的30.74%。發展畜牧業已成為發展農村經濟,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
1.4 遵義市沼氣建設發展現狀
長期以來,在遵義的廣大農村,農民日常照明用電,炊煮洗浴則燒煤燒柴,很少使用沼氣。沼氣的使用追溯到20世紀80年代,曾經有部分農戶使用,也由于技術不成熟,建池不規范,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而被陸續廢棄。
從2001年以來,農村沼氣作為推進“三農”建設的重要實施項目,迎來了初步發展時期,國家和省的扶持力度逐年加大,技術逐步完善,建設數量增多,使用效果大大提高。到目前為止,全市已修建沼氣池48萬余口。
2006年以后,農村沼氣建設在遵義進入了加速推進期。遵義市委、市政府提出在“十一五”時期以至更長時間,在全市建成100萬口農村沼氣池,使農村沼氣的普及率達到65%,已成為遵義市“六個一”工程的重要內容。現在,走進遵義農村,到處都可以看到沼氣工程建設的火熱場面,可以感受到沼氣給農戶生活帶來的改變。
1.5 農業副產品及廢棄物的利用現狀
遵義市是貴州省農產品主要產地,糧食、油菜籽、烤煙、茶葉、蠶桑、肉類等主要農產品常年產量占貴州省的1/3左右。遵義是全國四大優質煙區之一,烤煙常年產量160萬擔左右。遵義素有“黔北糧倉”的美譽,常年糧食產量穩定在300萬t左右。牲畜年末存欄數在700萬頭(只)以上。農作物秸稈量每年約250萬t,約40%被直接作燃料燒掉,用于生產沼氣的秸稈不足總量的0.05%。人畜糞便產量每年約1400萬t,僅有約0.02%用于沼氣發酵,資源浪費大,且嚴重污染環境。
1.6 遵義市生態農業發展現狀
2013年,遵義市森林覆蓋率為48.46%,是全國平均水平18.21%的2.66倍,但與建設生態城市的目標還相差很遠。污水排放量達5 309萬t,污水處理量僅占33.23%。化肥施用量(折純)達17萬t左右。生活垃圾清運量達68.5萬t,是蚊蠅孳生地和地表水、地下水的重要污染源。化肥大量流失造成地表水富營養化和地下水硝酸鹽污染。地膜覆蓋正由“白色革命”演變為“白色污染”。因此,加快發展生態農業,是轉變農業增長方式、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建設現代產業體系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基礎,沒有產業支撐,發展現代農業尤似空中樓閣。因此,遵義市在發展現代農業的同時,以“六個一百”工程為載體,以“七大產業航母”為支撐,著力建設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提高農業的綜合效益;結合區位優勢和區域特征,著力建設具有地方特色、輻射面寬、拉動性強的產業帶和產業集群是遵義市發展生態農業的著力點和出發點。
2 主要目標
圍繞生態文明建設,按照區域一體化、城鄉一體化、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發揮自然生態優勢,突出“山水園林”特色,以構建“藍天、碧水、綠地、宜居”生態格局為目標,將全市打造成“社會和諧、生活富裕、生態文明、持續發展”的生態城市,促進全市經濟社會實現又好又快發展。endprint
2.1 到2015年,節能降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在省下達的指標內
2015年,全市80%以上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和養殖小區配套建設固體廢物和廢水貯存處理設施,實施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制定畜腐禽養殖區域規劃,劃定禁養區。推進農村生態家園建設,實施農村環境連片整治。加大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生活垃圾收集轉運等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積極推進農村進行人工濕地污水處理系統建設,有效治理農村生活污染。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和有機農業,推進有機農業和生態畜牧業示范縣建設。深入開展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加強重金屬污染監測防治體系建設,嚴格監管影響土壤環境的重點污染源,有效控制主要農產品產地土壤污染。到2015年,全市重點重金屬污染物排放量不超過2007年水平。
2.2 到2015年,建立10處秸稈集中供氣站
力爭到2015年,全市建成有機農業生產基地13 333.3 hm?,形成一批種養結合的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循環經濟示范帶。到2015年,基本杜絕農作物秸稈的直接燃燒,農作物秸稈沼氣利用率(包括秸稈先經過牲畜過腹,再用于沼氣發酵)由現在的0.05%提高到65%,農村人畜糞便沼氣發酵利用率由現在的0.02%提高到6%以上。到2015年,年產燃料乙醇46.2萬t,農村化肥使用量農藥施用量分別降低62%、50%,農村生活垃圾減少60%以上。
3 采取的措施
3.1 種植業發展中對環境保護采取的措施
3.1.1 普及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
農業生產,尤其是近代農業生產過程中含重金屬的化肥、城市廢棄物和農藥的不合理施用等,都可以導致土壤中重金屬的污染,重金屬元素是肥料中報道最多的污染物質,化肥中品位較差的過磷酸鈣和磷礦粉中含有微量的砷、鎘重金屬元素。因此,在全市范圍內普及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根據土壤檢測數據、結合作物目標產量和需肥特點,選擇最能降低土壤重金屬污染的化肥和不含重金屬的各種優質肥料進行施肥,做到精準施肥,不浪費肥源,減少因過量施肥造成對土壤和環境的污染。
3.1.2 有選擇性地增施有機肥
選擇性增施有機肥、與傳統的有機肥肥源相比,當前有機肥肥源大多來源于集約化的養殖場,大多使用飼料添加劑,飼料添加劑中常含有高含量的Cu和Zn,這使得有機肥料中的Cu、Zn含量也明顯增加并隨著肥料施入農田,可以有效補充Cu、Zn微量元素。遵義市土壤重金屬污染主要是指砷、汞、鎘、鉛對土壤和作物的污染危害以及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因此,應選擇無砷、汞、鎘、鉛重金屬的有機肥進行大量施用,增施有機肥,有機肥能夠固定土壤中多種重金屬以降低土壤重金屬污染。
3.1.3 加強植物檢疫
一是要求園區企業嚴格執行苗木、種子引種檢疫和植物調運檢疫,種苗繁育企業和生產基地要建立健全種苗生產檔案制度。從國外引進的種苗,要嚴格按照《國外引種審批辦法》規定進行審批。二是植保部門要加強園區高風險作物重點區域、重點環節的植物檢疫監管,強化產地檢疫。三是植保部門要密切與企業聯系,幫助其建立疫情監測與報告制度,積極創新疫情撲滅機制和防控模式,切實提升疫情的監測防控水平和農業生產保障能力。
3.1.4 農業防治
利用綜合性農藝措施:選用抗病、培育壯苗、采用輪作倒茬與間作套種技術、精耕細作管理、清潔田園等倡導健身栽培法,增強作物抵抗病蟲害能力。
3.1.5 生態控制
結合園區建設,將分散的小塊耕地連結成大面積農田或退耕還林還草,最大限度地減少田埂、地邊、地角等適宜害蟲產卵場所。推廣覆膜起壟或搭架栽培,提高壟間通風透光,采用微灌、膜下滴灌,避免大水漫灌,注意雨后及時排澇,加強通風、透光、降濕,以減輕病害的發生。
3.1.6 物理防治病蟲害
人工機械防治;色板誘殺;燈誘殺、食誘;防蟲網防蟲等去除作物種子中的雜草種子和病種。
3.1.7 生物防治
保護利用田間自然天敵、利用生物藥劑、性信息素誘殺,有效控制甜菜夜蛾、小菜蛾等害蟲。
3.1.8 精準用藥
選擇高效、低毒、低殘留環境友好型農藥,根據各種農藥的特性適期、適量、對癥用藥,采用新型施藥器械,提高藥液霧化效果,以減少農藥用量、提高防治效果。蔬菜地使用沼渣、沼液有效地防治病蟲害,生產綠色、有機農產品。
3.1.9 科學使用化學藥劑
有限度地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要精心監測、科學配制,交替使用不同類型、不同種類的農藥,避免產生抗藥性和同種藥劑在土壤和農產品中殘留量過大,有針對性使用復配農藥、煙霧劑、粉塵劑等農藥。
3.1.10 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
3.1.10.1 推廣農作物秸稈還田綜合利用 以養殖利用為主,推廣秸稈過腹還田、秸稈粉碎還田、秸稈生物利用還田等多種循環利用技術與方式,提高農作物秸稈還田綜合利用經濟效益;控制秸稈非農用量,使其產于土而還于土,促進耕地物質能量循環平衡,實現可持續利用。
3.1.10.2 農作物秸稈氣化與固化 加強技術研發,解決秸稈氣化集中供氣的“一高一低一差”(焦油含量高、熱值低、氣化機組整體性能差)的技術瓶頸。在糧食主產區,尤其是高速公路沿線的農村,穩步推進秸稈氣化點建設。開展秸稈沼氣(生物氣化)試點示范,繼續擴大農戶用秸稈沼氣的示范規模,并建設一批秸稈沼氣集中供氣工程。開發經濟實用的秸稈固化技術和設備,以農村居民炊事和取暖為重點,建設一批秸稈固化成型試驗示范點。在有條件的地區,鼓勵企業依托龍頭企業建設大型生物質固體成型燃料加工廠,建設收儲、加工、配送體系,為農村居民提供生物質商品燃料。全市草山草坡草場廣闊,年總產草量達1400多萬t,全市每年可產青綠飼料200多萬t,每年大約有250多萬t農作物秸稈。endprint
3.2 畜牧業發展中對環境保護采取的措施
3.2.1 加快發展農村沼氣工程
以建設沼氣工程為紐帶,綜合利用農業生產及農村生活廢棄物,推廣沼氣、沼液、沼渣綜合利用技術,促進農業生產、農村能源與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及協調發展。
3.2.2 加強畜禽養殖場節能減排工作
劃定禁養區和限養區,禁養區和限養區內嚴禁新建、擴建畜禽養殖場(小區),禁養區內的畜禽養殖場(小區)要限期搬遷或關閉。限養區內的畜禽養殖場,要按照雨污分流、干濕分離的治理要求進行改造,糞尿要進行綜合治理和利用,實現達標排放,否則予以搬遷或關閉。加強可養區域內大中型養殖場(小區)的治理,按照生態循環、綜合利用的原則,通過實施沼氣工程、生態發酵床、有機肥加工等工程建設,實現畜禽糞便的無害化和資源化。
3.3 水產養殖業發展中對環境保護采取的措施
3.3.1 網箱規格標準化
嚴格按照遵市農通〔2010〕169號文件要求,網箱設置均按照“一套四”模式,即在四個投餌網箱外套一個不投餌箱。投餌網箱面積按照水域面積的1‰進行規劃,不投餌網箱面積是投餌網箱面積的1.5倍。網箱為無蓋聚乙烯無結網箱,投餌網箱規格為6 m×6 m×3 m,不投餌網箱12.8 m×12.4 m×4.5 m,實行全市網箱養殖規范化、標準化。
3.3.2 合理利用濾食性魚類
不投餌網箱主要投放濾食性魚類,合理利用水體空間,對水質的凈化減少污染,促進庫區漁業持續發展。
3.3.3 網箱養殖規范化
涉及赤水河流域支流的網箱養殖按照屬地管理原則,由縣級人民政府按規劃要求因地制宜進行合理設置或不設置網箱養殖;對烏江庫區、構皮灘庫區的網箱養殖,投餌網箱養殖按照1‰的比例進行規劃設置,超標準的限期整改落實到位。
3.3.4 加強水產養殖投入品的管理
嚴格執行休藥期制度,按照水產健康養殖標準進行生產,依法進行產地水生動(植)物檢疫,推行無公害標準化養殖,盡量減少水產養殖對環境污染的不利影響,實現水產養殖可持續發展。
3.4 加大農業面源污染防治
第一,控制畜禽養殖規模和養殖數量,優化養殖場布局,推行養殖園區化、規模化、生態化。對不符合規定的養殖場限期取締,對符合規定但污染治理設施不完善的養殖企業,要限期完善養殖設施建,禁止未處理直接排放。
第二,引導村民科學合理施用化肥、農藥。加強病蟲監測預警能力建設,宣傳綠色防控技術,打造綠色防控示范帶。采用農業措施、物理措施、保護利用天敵、選用生物農藥和高效低毒化學農藥的方法,有效控制作物病蟲發生危害,減少化學農藥使用。在有條件的地方設置河邊生物隔離帶,治理農業面源污染。結合流域工業面發展特點,加快轉變農業傳統格局,大力發展地方特色優勢農業和生態農業,擴大釀酒高粱、小麥種植規模。茅臺酒廠等釀酒企業要在上游區域規劃建設高粱、小麥等釀酒原料有機農產品基地,加大種植訂單數量,促進上游區域從傳統農業向有機農業轉變。
第三,積極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治理。大力推廣以“清潔田園、清潔家園和清潔水源”為主要內容的鄉村清潔工程,從生產過程和生活環境入手,充分利用清潔化生產、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三大技術,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因地制宜處置農村生活垃圾,解決農業面源污染問題。
3.5 發展生態農業
發展生態農業是建設現代農業與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舉措,是防治農業面源污染、保護生態環境、促進農業多功能協調發展的根本措施;是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延伸農業產業鏈,擴大農村勞動力就業,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有效途徑;是以生態保護為主體功能的限制開發區域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國家增稅的必然選擇;是打破發達國家設置的綠色貿易壁壘,提高農產品質量與安全,增強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的客觀要求。因此,要切實轉變觀念,在農業生產中注重遵循生態農業經濟原理,走“優質、高產、高效、低耗、可持續”的發展道路,在有效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促進資源的充分合理利用和農業經濟效益的最大化。
3.6 發展有機農業
有機農業是現代農業的產業高端,它以生態友好和環境友好為主要特征,在生產過程中不使用化學合成的農藥、化肥、生長調節劑、飼料添加劑等物質,不采用基因工程獲得的生物及其產物,提倡遵循自然規律和生態學原理,遵照有機農業標準,協調種植業和養殖業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續發展的農業技術以維持農業生產體系的持續穩定。有機農業生產過程污染少,產品安全可靠、品質良好。大力發展有機農業,有利于提高農產品質量,提升農產品市場競爭力,改善農村生態環境,提升農業綜合效益。為加快遵義市有機農業發展,現提出如下指導意見。
3.7 發展現代農業
發展現代農業,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一是要圍繞山區特點,主抓以旱為主的茶葉、竹木、中藥材、畜牧、紅糧、烤煙六大產業集群。以改革生產方式為突破口,通過政策傾斜、市場拉動和典型帶動等多種方式,提高農業生產的集約化、規模化經營水平。二是要利用壩區特色,積極發展無公害農業、綠色農業和有機農業,提升農業標準化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程度。三是要發揮城區優勢,大力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提高農業生產的組織化程度和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積極探索農村工業化、農業工廠化、農民工人化的模式。在山區著力加大開發扶貧力度,抓好整村推進,改善貧困地區的生產生活條件;在壩區和城區著力抓好招商引資,實施品牌戰略,通過整合資源、政策引導、資金扶持、盤活存量等多種措施,引導農產品加工企業向工業園區適當集中,逐步形成大項目支撐、大龍頭企業帶動、大專業批發市場拉動、大優質種苗基地引導的特色產業發展格局。
3.8 加快農業園區建設
以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目標,以推動農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化經營為主線,按照“政府引導、市場運作、企業參與、農民受益”的發展思路和“科技引領,多元業態,示范帶動”的發展要求,采取“政策集成、項目集成、技術集成、科技集成”的方式,實行種養大戶擴大規模建園、龍頭企業聯結基地建園、招商引資引企建園、科研機構產學研對接建園、政策扶持項目建園等多種建設模式,建成一批布局區域化、生產標準化、經營產業化、銷售品牌化、運作市場化現代農業樣板,打造成為休閑農業、加工農業、生態農業、效益農業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的新亮點,打造一批可以引領全市農業科技現代化發展的綜合性特色園區,加快現代高效農業園區建設,推動農業科技進步,提高農業集約、節約化經營水平和農業產出率,減少農業環境污染。endprint
3.9 加強土壤重金屬污染防治
土壤是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資源之一,也是人類生態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工礦業的迅速發展,土壤重金屬污染已日益嚴重,污染土壤中的重金屬主要有汞、鎘、鉛、銅、鉻、砷、鎳、鐵、錳、鋅等。土壤重金屬污染主要來自長期進行污水灌溉和污泥覆蓋土壤,由施用含有鉛、汞、鎘、砷等的農藥和不合理地施用化肥,使用農用塑料薄膜,以及工業生產、汽車尾氣排放、汽車輪胎磨損產生的大量含重金屬的有害氣體和粉塵等造成。它具有隱蔽性、長期性和不可逆性的特點。土壤中的有害重金屬積累到一定程度,不僅會導致土壤退化,農作物產量和品質下降,而且還會通過徑流、淋失作用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惡化水文環境,并可能直接毒害植物或通過食物鏈途徑危害人體健康,因此,重金屬污染土壤的修復治理刻不容緩。
4 建議
隨著遵義市農業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業環境污染問題日趨突出。在一直以茶、煙、糧、畜牧產業為支柱的情況下,農業環境污染就主要表現為農藥污染、化肥污染和生活污染,其中生活垃圾是目前造成農業環境日益惡化的最主要原因之一。由于農業污染治理體系尚未建立,環境污染不僅將小污變大污,而且已經小污成大害,給作為弱勢產業的農業和弱勢群體的農民帶來了顯著的負面影響。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就必須解決農業環境污染問題。
4.1 引導農民形成“綠色”的生活和生產方式
首先,據農業環境質量標準、污染物排放標準等進行農村環保適用技術研究,培訓出足夠多的環保維護人員,做好各方面的保障措施。其次,科學合理施用農藥、化肥、植物生長調節劑等農用化學物質,治理農村化學污染。發揮基層土肥站、植保站的指導作用,大力推廣科學施肥施藥。培育和發展有機食品、無公害食品和綠色食品。引導農民形成“綠色”的生活和生產方式,使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相協調。
4.2 與村莊建設規劃相結合
選擇有條件的村做試點,制訂村莊建設規劃,把農村環境污染治理、清潔水源、清潔田源、清潔家園和農村廢棄物資源化、農業生產清潔化、城鄉環保一體化、村莊發展生態化等內容納入規劃之中,并因地制宜、因村制宜,充分反應地方特色,努力做到人和自然的和諧。
4.3 提高村民的環境意識
4.3.1 提高鎮、村領導的環境意識
領導者不僅是新農村建設的決策者,而且是鎮村生態環境的保護者。要通過宣傳教育,使鎮村領導對村莊建設規劃和經濟發展規劃同時執行。
4.3.2 高度關注農村環境污染問題
建設新農村的主力軍是村民本身,要通過廣泛宣傳,讓廣大農民從“要我建”轉變到“我要建”,主動為建設美好家園盡職盡力。農村環境污染不僅損害農民健康,危及農民生存,其最終也仍然將危及城市的環境安全和社會穩定。所以,不應該僅僅是把目光盯住城市、盯住那些違反環境法規的大工程大項目上,更應該對農村環境污染問題給予高度關注,采取措施切實加大農村的環境保護。
4.4 必須建立相應的補償機制。
積極探索各種補償機制,如生態補償機制、退耕還林機制、水源保護機制、濕地保護機制等環境保護機制等,以獎代罰,充分調動農民對環境保護的積極性。
5 結語
遵義市委、政府強化環境綜合整治、林業資源保護、小流域治理、農村集鎮污染治理和農業面源治理,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旅游為主的生態經濟,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和一系列國家級綠色品牌以及生態縣(市)、美麗鄉(鎮、村)生態社會,努力探索走出一條“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參考文獻
[1]張新英.土壤污染來源及生物修復技術[J].農技服務,2010,27(10) :1288-1289.
[2]王正義.遵義市南美斑潛蠅發生與防治[J].耕作與栽培,2000,(4) :50.
(責任編輯:劉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