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宇娟
摘 要 針對吉林省伊通滿族自治縣種植業生產現狀進行了分析,點出了所存在的具體問題,并就這些問題指明了具有操作性的調整方向和切實可行的調整措施,對加快農村種植業調整,促進種植業產業升級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 種植業;結構調整;基地;示范區;建議;吉林省伊通縣
中圖分類號:F321 文獻標志碼:C 文章編號:1673-890X(2014)27-0-02
吉林省伊通滿族自治縣地處松遼平原腹地,總幅員面積2 523 km2。全縣四面環山,中部為平原。西北部屬大黑山脈,東南部屬哈達嶺余脈,中部屬伊通河、東遼河的沖積平原,在兩河流域和各支流之間為丘陵臺地。海拔高程山區在300~350 m,平原在200~250 m。氣候適宜,溫度適中,降雨充沛,能夠滿足作物生長。
1 當前全縣種植業生產現狀
伊通滿族自治縣是國家重點商品糧基地縣,全縣農業人口占總人口80%以上,農業人口人均占有耕地0.33 hm2,全縣農作物播種面積9.5萬hm2,是玉米、水稻、大豆等農作物的主產區。農業生產在全縣國民經濟發展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由于傳統農業種植結構比重過大,嚴重制約伊通滿族自治縣農業產業快速發展,加快種植業結構性、戰略性調整已經勢在必行。目前,伊通滿族自治縣農業種植業主要存在如下問題。
一是種植品種結構單一。作物主要是玉米、水稻、大豆三大作物,其種植面積占總耕地面積的94.31%,比重嚴重過大。由于受市場經濟的影響,糧食價格偏低,同時,生產成本偏大,投入產出比較小,沒有顯著的經濟效益。
二是種植管理方式落后。目前,伊通滿族自治縣仍在延續傳統種植方式,一些先進的種植技術措施和機械設備沒有得到很好的普及應用,不僅無法降低生產成本,反而生產成本呈逐年遞增趨勢,形成了種植業的惡性循環。
三是種植區域發展失衡。全縣15個鄉鎮種植業發展不均衡,不僅表現在產量方面和種植技術方面,在思想觀念方面和生產投入方面也有較大差距,東西部有差別,南北部也有差距。
四是種植思維觀念滯后。長期以來,一直圍繞三大糧食作物作文章,沒有拓寬思路,更好地探索其他種植業的發展。伊通滿族自治縣也曾實施“興菜”和“興果”工程,但因種種原因,并未搞大做強,沒有給地方經濟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
五是種植措施標準不全。縱觀伊通滿族自治縣種植業,還沒有一套適宜現代農業發展要求的操作規范和產品標準,不能嚴把產品質量關,自然無從談起市場競爭力、市場空間和市場份額。
2 今后伊通滿族自治縣種植業結構調整方向
作為傳統農業大縣,如何抓住機遇、轉變觀念、迎難而上、科學謀劃,在新一輪發展中更好、更快發展地方經濟,發展現代農業,探索出一條適宜本地農業發展的成功之路,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財政增強,加快種植業結構調整是必然趨勢。
2.1 建設八大種植業生產基地
(1)建設0.67萬hm2優質制種玉米生產基地。以伊通滿族自治縣的景臺、黃嶺子、靠山、伊丹、西葦及莫里等鄉鎮為重點,力爭建立全省乃至東北最大的玉米制種生產基地。
(2)建設0.67萬hm2特種專用玉米生產基地。以伊通滿族自治縣的二道、伊丹、新興、營城子、河源、伊通等鄉鎮為重點,建立以高淀粉、高蛋白、高油脂和爆、糯、甜玉米為主的特用玉米生產基地。
(3)建設0.67萬hm2優質高效大豆生產基地。以伊丹、二道、河源、馬安、西葦及三道等鄉鎮為重點,建立優質大豆生產基地。
(4)建設2 000 hm2綠色品牌大米生產基地。以大孤山、靠山、營城子、河源、伊丹、馬安及伊通等鄉鎮為重點,搞大做強米類加工企業,開發綠色食品大米,形成伊通綠色稻米品牌。
(5)建設0.67萬hm2綠色優質蔬菜生產基地。各鄉鎮要建立以鄉鎮政府所在地為中心的蔬菜種植園區,本著因地制宜、穩步推進、區域開發、集約經營及規模發展的原則,積極發展無公害蔬菜,特別要發展保護地設施蔬菜,形成獨具特色的優質綠色品牌,創造較高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6)建設1 333 hm2藥用植物生產基地。以西葦、營城子、河源、大孤山及二道等半山區鄉鎮為重點,形成藥用植物生產基地,為制藥企業提供原材料,促進伊通滿族自治縣醫藥產業的發展壯大。
(7)建設666 hm2優質飼料生產基地。以伊丹、二道、新興、河源、營城子及靠山等鄉鎮為重點,建立優質飼料基地,以滿足快速發展的精品畜牧業的需求。
(8)建設200 hm2山野菜、食用菌生產基地。以營城子、河源、西葦、伊丹及二道等半山區鄉鎮為重點,積極開發山野菜、食用菌資源,形成比較有規模的生產基地。
2.2 建設2個標準化示范區
(1)建立以馬安、大孤山、小孤山、三道及靠山等產糧大鎮為主的精準農業示范區。
(2)建立以新興鄉為中心,包括周邊鄉鎮為主的旱田標準化生產綜合示范區。
3 促進伊通滿族自治縣種植業結構調整的措施
3.1 落實規劃目標
制定具體詳實、切實可行的調整規劃,采取切實有效措施,抓好調整面積、品種、保障措施和干部責任的落實,搞好具體指導,精心組織實施,確保調整到位。
3.2 實施分類指導
對于調整起步較早的鄉鎮,要在繼續擴大規模的同時,向更高層次發展,通過全面實施標準化生產和管理,大力發展無公害、綠色農產品和有機農產品,打造農產品生產基地。對于調整已經起步上路的鄉鎮,要先把優勢主導產業和產品,通過引導扶持,采取綜合有效措施,促使調整上檔升級,盡快形成基地規模和產業規模。對于調整基本沒有破題的鄉鎮,要因地制宜,選準調整的突破口和切入點,確立主導產業和產品,從一戶、一個地塊、一個村莊開始,從培植專業戶、專業村突破,由小到大,迅速推開,盡快搞出區域規模。
3.3 突出規模調整
一是實行高點定位。凡是有特色、有市場、有潛力、有效益,能夠快速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的產業和產品,都要搞好規劃,加強政策扶持和引導,努力擴大規模,盡快建設一批農產品規模化生產基地。二是實行高標準建設。對于規劃的標準化種植業生產基地,要采取政策扶持和市場化運作相結合的辦法,加快基地路、水、電以及通訊等基礎性設施建設,逐步把優勢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打造成為農產品銷售平臺,農業高新技術成果產業化基地,農業先進適用集成配套技術推廣應用的示范園區。三是實行多元化發展。要通過招商引資、龍頭帶動、市場拉動、協會牽動,實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規模化經營及一體化發展,逐步建成優勢特色農產品產業帶、產業群、產業區。
3.4 強化服務保障
一要強化政策扶持。準確理解和把握中央和省、市委文件精神,抓住機遇,積極組織申報項目,爭取更多項目列入中央、省扶持“大盤子”。二要強化技術服務。搞好技術培訓,采取多種有效形式,有針對性地普及先進實用技術,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三要強化龍頭帶動。要加快龍頭企業建設,鼓勵引導民間資本和外商資本興辦農產品加工項目,增強輻射帶動能力,大力推行訂單生產,進一步完善龍頭、基地和農戶之間的利益聯結機制,促進產加銷的有效銜接,拉長延伸產業鏈條,以產業化經營水平的提升帶動調整。四要強化設施建設。加強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激活投資主體,多渠道、多形式增加對農田水利設施的投入,不斷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有重點地將部分種植業結構調整區建成示范園、展示帶、觀光區,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
(責任編輯:趙中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