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敏

乳企要有自建、自控奶源,形成上下游的利益共同體,才不會出現牧場和工廠互博的現象。
近日,蒙牛乳業原奶收購單價每公斤直降1元的報道引發行業高度關注。盡管蒙牛乳業在山東膠東地區降價收奶的事件以蒙牛讓步暫時終結,但其中所牽扯到的產業問題卻依然缺乏應對之策。
當前國內外資本采用自建或合建的形式大舉進入奶源市場,原奶降價一詞似乎與行業背景不太相符,相關乳業從業人員表示,價格問題受市場規律的影響,但是中國的產業模式不健全,上下游之間不能達成利益協同,因此擁有強勢話語權的企業在維護自身利益的同時,奶農的利益就會受損,這種扭曲的供需關系是諸多問題的根源,奶荒或者過剩皆由此而起。
鮮奶收購價每公斤突降1元
“原奶價格有較強的波動性,2014年以來,國內、國際奶價均有較大降幅,我公司收奶價格亦會據此進行調整?!泵膳H闃I相關人士9月24日對外表示,“我公司與山東萊西個別奶站在收奶價格上的爭議已妥善解決,雙方已繼續合作?!?/p>
時間推至7月底,蒙牛乳業泰安有限公司負責人在山東省即墨市向各養殖場宣布,自8月1日起,山東地區青島、煙臺和威海等地的牛奶收購價格從7月份的4.5元/公斤降至3.5元/公斤。
據了解,當地奶農于2012年2月1日與蒙牛乳業簽訂了三年期的《生鮮乳購銷合同》,2014年5月29日,雙方又重新簽訂了一份五年期的《生鮮乳購銷合同》。而兩份合同最為顯著的區別在于,新合同取消了2.8元/公斤的最低保護價,并在“隨行就市”定價的基礎上補充了“根據供給關系”條件。
照上述合同,蒙牛根據“市場供求關系”做出降價決定,并未違反合同規定。但是,奶農認為,當時雀巢在當地養殖小區、規模養殖場的鮮牛奶收購價格為3.9元-4.05元/公斤,伊利為4.2元-4.3元/公斤,光明為4.1元-4.2元/公斤,蒙牛為3.5元/公斤明顯違背合同中的“隨行就市”約定。
幾經博弈,蒙牛方面做出讓步,自9月16日起,收購價格在3.5元/公斤的基礎上上調0.4元/公斤,雙方繼續購銷合作。事件看似已經平息,但是,據知情人士透露,近期蒙牛已經交付了8月份的奶款,單價在3.4元-3.5元/公斤,而奶農仍希望向蒙牛方面追討8月份的供奶損失。
乳業專家雷永軍表示,成本的增加、廠家的壓價,對于奶農是嚴峻的考驗。但對于企業來說,面對進口奶粉及原材料的價格下降,出于利潤考慮,他們會選擇價格便宜的進口乳粉,而非國內的生牛奶。這對于奶農來說,就要面臨利潤變薄甚至折本的風險。如何平衡企業和奶農之間長期利益成了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產銷割裂導致原奶博弈
“牧場和工廠的分體模式,勢必會產生問題,這是不可避免的。”中北藍海FMCG品牌營銷策劃機構首席運營官王子恒表示,“國外大多是牧場和工廠互相參股,這樣形成了利益共同體,即使一方虧損,還可以另一方來反哺,這是比較成功的模式,而國內仍是雙方對立,很難實現共同盈利。”
根據山東省奶業協會提供的數據顯示,山東省2013年乳制品總產量同比下降14.34%,2014年上半年仍呈下滑勢,1-6月,全省累計液態奶產量為109.61萬噸,同比下降6.7%,僅6月份就下降23.24%。
中國乳制品工業協會名譽理事長宋昆岡日前也披露數據顯示,2013年國內進口乳粉85.4萬噸,同比增長49.08%。2014年上半年國內進口乳粉同比增長75.2%至68.2萬噸。
“去年10月進口奶粉價格漲到55000元/噸,今年初下滑到40000元/噸,8月份已經降至24000元/噸。今年初奶粉進口商和乳企預計價格會在40000元/噸的基礎上反彈,誰知簽訂大單后價格繼續下探?!币晃蝗闃I資深人士解釋道,目前個別規模大的進口商已經因此出現巨額虧損。
囤積的高價進口乳粉需要消化,且還要承擔誤判造成的巨大損失,在這種情況下,乳企必須降低原奶收購成本。
“蒙牛、伊利等大型企業,在收奶的過程中,肯定是優先收購規模較大、品質更有保障的牧場的原奶,在無法滿足需求的情況下,才會考慮規模較小的散戶?!蓖踝雍阏J為,在原奶需求基本能被滿足的情況下,企業必然會向散戶壓價。
目前,對于日產10噸-100噸鮮奶的大型奶牛養殖場來說,因為具有規模優勢,價格相對穩定,降幅也相對較??;而中小奶牛養殖場則沒這么樂觀,收購價格完全由乳企說了算,由于原奶過剩,乳企還會以“異味”等主觀性很強的理由來限收、拒收。
據有關資料,奶牛養殖場和乳企只是單純的購銷關系,多數是通過簽訂合同來完成交易,國內90%以上的原料奶都供給乳企,從長遠來看,這種過度單一的原奶銷售渠道,對奶業的可持續發展是不利的。
畸形布局待解
此次事件以蒙牛提價0.4元/公斤收尾,看似奶農在價格爭奪上取得了勝利,但是從長期的產業發展角度來看,前景堪憂。
業內多位分析人士稱,蒙牛此番在膠東半島掀起的鮮奶收購降價風波,恰恰是長期以來國內乳業格局混亂的縮影,高投入、高產出的發展模式終究不適合中國奶業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走自己的道路才是可持續發展的良策。
從上游奶牛養殖業來看,養殖成本并不因原奶價格波動而變化,占比近八成的飼料成本一直都在上漲。“飼料大多都是從國外進口的,生產加工出來的牛奶當然不會比國外便宜了。”分析人士點破了進口奶襲擾國內市場的玄機。
不難發現,對于原料奶這方面,蒙牛和其他乳企在價格拐點前后并沒有踩上點,目前面臨著庫存高企和消化難題。半年報顯示,蒙牛乳業今年上半年存貨為44.6億元,與年初25.8億元相比,增長72.9%。
宋昆岡日前也表示,“我國已經進入高奶價行列,產品生產成本持續走高,受國際市場影響越來越大,高奶價已成為制約中國乳制品行業發展的主要因素?!?/p>
那么,究竟有無破局之舉呢?一位乳業資深人士介紹稱,中國臺灣地區發展奶業的經驗就值得大陸參考,即大力發展本土巴氏鮮奶,適當進口常溫奶。
這對目前國內乳制品市場結構而言,將會是顛覆性的改革。長期以來,乳品巨頭企業為了解決北奶南運的難題而搶占市場份額,大力發展便于保存、突破運輸半徑限制的常溫奶。
再從養殖戶來看,馬云20億元投資伊利牧場、恒大成立恒大牧業等,都證實了乳企巨頭對規?;B殖和大型牧場的需求。“這些資本的進入有助于國內奶源向集約化、產業化的方向發展,有利于規范乳業產業鏈,”王子恒認為,“乳企要有自建、自控奶源,形成上下游的利益共同體,才不會出現牧場和工廠互博的現象。”
“而農戶的出路只有兩條:一個是以片區重組起來,形成規模中等的合作社,實現規范化、標準化的管理和經營,來加強與企業合作中的話語權,要么就退出市場競爭”,王子恒說。
編輯 王豫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