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芬

人們用工業時代的手工作坊來形容吉卜力,它是動漫迷心中的最高圣地,卻從來都不是業界主流的創作模式。
2014年7月,一則吉卜力工作室(下簡稱吉卜力)解散制作部門的消息,引發了大批影迷哀悼。8月8日,吉卜力創始人之一的鈴木敏夫在電視節目中澄清,“吉卜力以后肯定還會做動畫,而且,宮崎駿先生好像也會繼續參與?!敝链?,傳言終于告一段落。
近年來,伴隨著宮崎駿多次表示要退休的聲明,外界對吉卜力命運的猜測從未中斷。吉卜力的謝幕,似乎成了早晚的問題。
停擺:最后一部?
在成立之初,吉卜力在日本(乃至全球)的動漫界就是特立獨行的存在。
1985年宮崎駿和高畑勛、鈴木敏夫等一起創建了吉卜力工作室,在技術至上,追求創作速度和最大商業利潤的時代里,吉卜力始終持著慢騰騰的步伐,堅持扎實的手工繪制方式,并以此創作出了大量知名動漫產品。大家熟知的《天空之城》、《龍貓》、《紅豬》、《千與千尋》等動畫經典均出自吉卜力工作室。在一個盛行電腦制作動畫片的時代里,堅持手繪的吉卜力出品反而成為精美動畫的旗幟。
2013年7月中旬,就在吉卜力出品的動畫作品《記憶中的瑪妮》隆重推向市場之際,坊間突然爆出吉卜力將全面中斷動畫制作,《記憶中的瑪妮》將成為吉卜力制作的最后一部動畫作品的驚人消息。
雖然事后有人質疑炒作嫌疑,在動畫片上映前夜,爆料這是最后的作品,以達到吸引更多的人走進電影院的目的,畢竟“沒有比宣布‘停擺更好的宣傳方式了”。之后,高畑勛也親自辟謠:吉卜力從未、也不會中斷動畫制作,不能只用產業的眼光來看吉卜力。
然而,近年來,吉卜力不夠景氣卻是不爭的事實,坊間的“停擺”揣測或許也不是空穴來風。宮崎駿在2013年9月宣布退休,之后高畑勛執導的《輝夜姬物語》遭遇慘敗,票房僅51億日元(約合3億元人民幣),上映之初,《記憶中的瑪妮》同樣票房不佳。隨著宮崎駿的離開,屬于吉卜力的時代仿佛已經結束了。
在工業化時代里,它依然堅持手工作坊式的作業方式,由此也帶來了高成本負荷。消息稱,吉卜力工作室每年都承擔著巨額制作費用,僅僅運轉工作室本身,就讓工作室有些喘不過氣來。盡管宮崎駿執導的《起風了》票房收入116億日元,但其成本就耗費了近20億日元,而吉卜力每年需要100億日元的運營成本來維系。而在2013年11月上映的高畑勛作品《輝夜姬物語》僅獲得了51億日元收益,也令吉卜力的負擔進一步加重。
《記憶中的瑪妮》由吉卜力工作室的年輕導演米林宏昌執導,這是第一部與創始人宮崎駿、高畑勛無關的吉卜力長片。想必制作方對其能否贏取市場青睞也心有忐忑,所以才用上了“停擺”、“最后一部動畫片”的宣傳策略。
作為創始人的宮崎駿到迄今為止已經說過7次隱退,這就像動畫情節一樣,以前他的每一次“隱退”都成為下一次復出的鋪墊,也許在哪個關鍵時分他又出馬拉吉卜力一把。這個時代里,能夠讓藝術和經濟效益雙豐收的大師并不多見,而宮崎駿是其中一位。
有人分析,無論是大師將隱退,還是大師一手所創的工作室的解散傳聞,每一次這樣的消息傳出的時候,或許就是吉卜力面臨困難,最需要粉絲支持的時候。
商業模式的失敗?
人們用工業時代的手工作坊來形容吉卜力。
從商業模式上看,吉卜力似乎沒有太多高明之處,它的成功得益于宮崎駿在動畫電影上的天才想法和制作。對于吉卜力來說,高品質的產品讓渠道和商業模式這樣的競爭要素變得不再重要。宮崎駿本人在商業上的表現成功且穩定,他總共制作了10部動畫電影,累計票房1082億日元(約合63億元人民幣),平均每部電影108.2億日元(約合6.3億元人民幣),而且這些票房基本上都來自日本市場,更可看出其成功之處。
但又不得不說的是,這種商業模式似乎只有宮崎駿可以實現。這是一家商業上沒有野心的公司。制作人鈴木敏夫曾明確表示,吉卜力是為高畑勛與宮崎駿搭建的創作平臺,并非永續經營的公司,原則上當高畑勛與宮崎駿隱退時,便是吉卜力結束的時候。日本主流的動畫市場以電視臺為主要的生存渠道,很少有公司能夠在電影渠道取得成功。相比之下,吉卜力的動畫電影模式風險相對較高,在日本市場成為了特立獨行的存在。
作為一家極為依賴電影票房的公司,吉卜力基本上兩三年才會有一部動畫電影推出,而像皮克斯這樣的動畫公司基本上能夠保持每年一部動畫電影的節奏,產量不夠是吉卜力經營上的最大問題。這其中一個原因就在于宮崎駿對技術的排斥,吉卜力動畫幾乎完全依靠傳統的手工繪制,宮崎駿則在2008年解散了成立不久的電腦動畫部門。
美國的皮克斯公司開辟了電腦動畫制作的先河,與吉卜力的手工繪制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二者的動畫產品又同樣受人們歡迎,經常將被拿來對比。皮克斯的成功得益于其技術創新和高效的管理。正是在電腦動畫上的一系列創新,皮克斯大幅降低了動畫電影的制作成本和周期。皮克斯創始人還幫助公司建立起了一個穩定的導演團隊,皮克斯已經推出的14部電影中有15位導演參與其中。
“后宮崎駿時代”
目前,吉卜力的靈魂人物們都已垂垂老矣。鈴木敏夫66歲,宮崎駿73歲,高畑勛已是79歲高齡,他們自己也明白不會堅持太久。鈴木敏夫和宮崎駿都有了隱退之意,高畑勛雖然還想堅持,但畢竟年事已高。
吉卜力沒有培養出值得稱道的接班人,即使吉卜力的年輕導演米林宏昌和宮崎駿的兒子宮崎吾郎都十分努力,但大家認為他們沒有能力擔綱宮崎駿的接班人這一角色。
《穿越時空的少女》的導演細田守,早年曾十分向往吉卜力的工作環境。他參加了吉卜力的研修生考試,一口氣提交了150張畫作,引起一陣轟動。但最后他沒能通過測驗。宮崎駿看了他的作品后,給他寫了一封親筆信,解釋他落選的原因:“你如果進入吉卜力的話,你的才能一定會被磨耗殆盡,所以不讓你通過測驗?!?/p>
宮崎駿此語背后是吉卜力后繼無人的原因。在吉卜力,有野心、有才能的動畫導演幾乎得不到歷練的機會。
吉卜力很少做電視動畫,可是電視動畫正是一個導演快速成長、鍛煉的重要渠道。一部動畫電影,有數十、上百的動畫師參與,但導演、助理導演、演出助手的位置,只有寥寥數人。電影動畫的風險巨大,吉卜力不會貿然啟用新人導演。新人沒有試錯空間,這導致了人才的惡性循環。有才能的年輕人慕名加入吉卜力,卻發現只能年復一年地將創作熱情投入到某個高度細分的領域,工作5年、10年卻沒畫過人物的動畫師大有人在。吉卜力對動畫師的要求極高,但這些動畫師只是宮崎駿、高畑勛等少數導演的意志的執行工具,他們只需埋頭鉆研畫功,滿足宮崎駿等人的要求。
吉卜力的締造者們,正是憑著固執的“職人”(日語,即手藝人)信念,才創造了業界神話。迎合商業市場還是繼續在困境中堅持,“后宮崎駿”時代,吉卜力似乎面臨兩難抉擇。“我是一個20世紀的人,我不想面對21世紀。”宮崎駿曾說,這似乎是篤定吉卜力不會改變。
宮崎駿本人也在《夢與狂想的王國》紀錄片里談到了吉卜力的未來,那畫面不無傷感。宮崎駿望向別處,說:將來很明確,工作室會解散,我已經看到了,擔心又有什么用呢,無可避免的。吉卜力是我從一架飛機的名字隨便取來的,它只是一個名字而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