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履碧
摘 要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面臨著機遇和挑戰。基于此,以云南昭通為例,探討其農村人力資源管理現狀及影響勞動力轉移的原因,提出了緩解勞動力轉移問題的宏觀策略,這些策略對維護農民利益,促進企業發展和社會穩定,有著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 失地農民;剩余勞動力;轉移就業;云南省昭通市
中圖分類號:F323.6 文獻標志碼:C 文章編號:1673-890X(2014)27--02
1 昭通農村人力資源管理情況
昭通是云南省著名的農業大市和人口大市,全市轄11縣區,其中有10個國家重點扶持縣。2005年底,全市總人口529.79萬人,其中農業人口達483.86萬人,占總人口的91.3%,農村勞動力259.7萬人,富余勞動力達161.5萬人,占農村勞動力的62.2%。近年來,昭通市各級各部門認真貫徹全省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會議精神,堅持合理開發利用農村人力資源作為人力資本的戰略思想不動搖,堅持培育新型農民的任務不放松,堅持推進百萬勞務輸出工程的工作力度不減弱;采取把打造第一資源型經濟與發展農村生產力相結合,把開發勞務市場與規模有序轉移農村勞動力相結合,把做好各種維權服務與穩定就業增加收入相結合,把回引創業與推進農村經濟發展相結合。2009年昭通全市累計轉移輸出農村勞動力112.09萬人,實現務工工資收入80.3億元,務工純收入43.21億元,農民人均務工純收入857.4元,48萬返鄉農民工全部實現了再就業。昭通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經過了漫長而艱苦的體制變革、觀念更新,家庭經濟就業、自主創業、城市就業這三種基本的就業形式構成了昭通農村勞動力轉業就業的多元結構。但是一切發展和變革都伴隨著機遇和挑戰,昭通農村勞動力轉移在逐步進入體制化的同時,也面臨許多困難。總量規模壓力大、新增就業壓力大、再就業壓力大是昭通面臨的就業形勢。在這樣的形勢下,推動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勢在必行。
2 影響昭通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原因
2.1 農村勞動力增長與就業率的增長不同步
一方面,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的調整降低了就業率的增長。隨著昭通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的調整。產業結構從勞動密集型向資本密集型轉變,經濟增長模式從過去的粗放型向節約型轉變,使得不僅不吸收新增勞動力,還導致原有勞動力失業和下崗。這些因素都制約著就業率的增長。另一方面,昭通農村勞動力資源增長較快。昭通是人口大市,人口基數大,使得每年達到勞動力的絕對人口數不斷增加。雖然每年的經濟發展和增長都吸收了一部分勞動力,但仍有大量的剩余勞動力積累。一是不斷增加的勞動力人口數量,二是相對增長緩慢的勞動力就業崗位。二者之間的矛盾隨著經濟增長中科技含量的不斷增加而日趨緊張。
2.2 失地農民增加較快帶來新的就業壓力
昭通不僅是人口大市還是農業大市,在業人口以農業為主,2005年1%人口抽樣調查顯示,在全市就業人口中,農林牧漁業占84.78%。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建設用地需求越來越大,大量的農業用地必然轉變為城市用地。昭通在向城鎮化發展的進程中,農村土地被大量征用,失地農民不斷增加,雖然對失地農民的安置采取了異地遷移和經濟補償,但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基本資料大多農民都有就業意愿和要求,而政府能夠提供的就業崗位又太有限,這必然產生大量新的農村勞動力。
2.3 農村勞動力的就業環境不寬松
一方面農村勞動力職業技能不高,就業競爭能力較弱。結構調整、產業升級、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在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的同時,由就業結構的變化引起了勞動力供給結構與勞動力需求結構出現較大差異,缺乏技能的勞動力供大于求;另一方面隨著城市失業人口數量的增加,農村勞動力與城市勞動者在就業市場中的競爭愈加激烈,過高的城市失業率會加大農村勞動力在城市尋找工作機會的難度。
2.4 農民工權益受損,社會保障普遍缺乏
農民工的工資待遇和權益維護與其實現穩定就業的需求之間存在較大差距。農民工勞動權益得不到保障的問題依然嚴峻,表現突出的包括克扣和拖欠工資、強制加班加點和超時工作,勞動條件惡劣,環境衛生差,不按規定與農民工簽訂勞動合同等。即使簽了合同,不按合同約定為農民工參保的情況依然存在。使得農民工的權益維護陷入瓶頸很難得到應有的保障。這些因素嚴重制約著農民工實現穩定就業需求的滿足。再加上我國社會保障體系薄弱,不少企業不為進城就業的農村勞動力繳納社會保險費,企業只知道使用勞動力。有些農民工法律意識不高,“五險一金”對他們而言只是虛詞,不知道這與自身有何關系。
3 加強政府宏觀管理職能緩解昭通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途徑
3.1 堅持經濟增長帶動就業有效增長
昭通正處在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結構優化的階段。經濟增長對勞動力的吸納能力較弱,單純依靠經濟增長是不行的。政府應該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注重發展就業容量大的產業或行業,努力增加就業崗位。在制定宏觀經濟政策時把增加就業情況納入考核指標,并給予適當的政策支持,通過政府政策的引導,來改善就業環境,增加就業崗位。
3.2 加大勞務輸出力度,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
近年來,昭通經濟發展較快,農民生活有所改善,農村情況有所改觀。但要依靠自身經濟發展緩解非常嚴峻的就業問題還是不太現實,所以政府要加大勞務輸出力度,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此外,政府還要加強和規范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在開展職業技能培訓的同時,輔助開展基本權益保護、法律知識、城市生活基本常識、尋找就業崗位等引導性培訓和宣傳。
3.3 開展培訓陽光工程
農村勞動力培訓機構須經公開招標確定或經當地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辦公室評審確認;收費標準須經公開招標確定或經當地財政、物價部門核定,并報當地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辦公室備案。加強財政補助資金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益。endprint
3.4 加快區域中心城鎮建設
改革戶籍管理制度,制定有益于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一系列政策和涉及農民工的戶籍、購房、教育、醫療等管理制度引導農村勞動力合理流動。
小城鎮是實現城市化的重要路徑,小城鎮具有與農村聯系緊密的區位優勢,為此要大力發展小城鎮經濟,引導鄉鎮企業合理聚集,,在保護耕地和農民合法權益的情況下,妥善解決城鎮建設用地;完善農村市場體系,立足本地資源優勢,加快城鎮差異化、特色化發展步伐;大力發展特色經濟,逐步擴大產業規模,形成具有相應人口規模和經濟實力并且具有地方特色的小城市;拓寬小城鎮投融資渠道,吸引民間資金投入基礎設施建設,吸引企業、外商以多種方式參與小城鎮基礎設施投資、建設和經營,發展小城鎮的各項公益事業;利用小城鎮基礎設施和社會服務設施完善的特點促進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加快城市化建設進程,創造就業機會和崗位。
3.5 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第三產業。
就業的增長不僅取決于經濟增長的速度,還取決于產業結構。各產業各部門對勞動力的吸納能力存在很大差異。第三產業范圍廣、門類多、知識層次高低不等,知識結構參差不齊,容納能量大。具有投資少,吸納勞動能力多的優勢。目前,昭通的第三產業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這個是解決就業的重要渠道。
3.6 鼓勵外出務工人員帶回自己的技術回鄉創業
通過政策支持和服務保障,優化創業環境。鼓勵和引進外出務工人員已掌握技術的企業家和技能人員返鄉就地創業,以創業促進就業。逐步形成“外出務工——資本積累——回鄉創業”的互動機制。
3.7 政府加強社會保障的力度,維護務工人員的權益
以全面社會保障為后盾,加強勞動保障監察力度,依法維護勞動力市場秩序,穩定就業。政府要切實為務工人員提供維權救助、跟蹤監測,使務工人員安心就業,包括加大勞動力執法監察力度,清理拖欠民工工資、積極開展法律援助、確保農民工子女入學等。
4 總結
昭通作為云南農業人口大市,需要分階段地進行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在轉移模式的選擇和設計上,既要注重非農產業的發展對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的拉動作用,也要注重農業內部的組織創新與技術進步的推力對農業剩余勞動力的吸納能力,完成農業剩余勞動力的有效轉移,讓轉移出來的農民真正成為現代城市的市民,并創造良好的就業崗位,使務工人員能更快富裕起來;同時,也要使留在農村的勞動力成為現代農業的專業化經營者,成為富裕的新農民。為此,還需要在一個較長時期內對區域內制度、教育、政策等方面進行不斷的改革,在農村城市化、農業產業化和農村組織化等方面做出不懈的努力。
參考文獻
[1]王慧博.失地農民可持續生計問題分析[J].寧夏社會科學,2008,(5).
(責任編輯:劉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