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淑秋
摘 要 土地利用總規劃實施的空間吻合性的評價是對土地利用規劃的定量分析,從20世紀開始出現空間吻合性的研究,空間吻合度的判定從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對土地規劃的控制力。基于此,就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評價的研究現狀、基于空間溫衡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評價方法以及土地規劃空間吻合性評價的應用進行了簡單的分析研究。
關鍵詞 空間吻合性;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評價方法;應用
中圖分類號:F301.23 文獻標志碼:C 文章編號:1673-890X(2014)27--03
土地利用規劃是對土地和人的關系進行協調的一種人為手段,目的是實現土地的合理利用。土地規劃實施的評價是進行土地規劃的重要理論依據,根據相關的評價數據對土地利用總規劃實施進行調整,是土地規劃實施的重要保障,可以保證在實施工作進行中實現對土地空間的統籌管理,提升土地空間的合理利用度。利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的空間吻合性評價,對土地施工執行的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價分析,進而實現對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管理和控制。
1 土地利用總規劃實施評價的研究現狀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評價是通過一定的方法對土地規劃的執行情況進行分析研究,可以實現土地規劃目標、執行狀況、規劃效益、規劃作用、規劃影響等方面進行客觀、系統的分析。評價方向主要為實施結果評價、效益評價和效力評價。土地規劃實施結果評價是對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執行結果進行評價,判斷其是否完成了規劃目標;土地規劃實施的效益評價是對進行土地規劃投入的成本與投資結果進行的評價;土地規劃實施效力的評價是對土地規劃執行后造成的環境影響進行評價。在西方,發達國家重視環境影響,對于土地的規劃研究較早,使用地方為規劃編制單位,讓規劃尺度減小,使土地的分析和評價的作用加大;同時,國外在進行土地規劃研究中建立了模型定量化的研究方法,在規劃實施評價上也主要針對城市土地利用規劃評價[1]。我國對土地規劃的研究時間短,對小單位的土地利用規劃的研究較少,對于土地研究更多的是重視耕地的保護等土地發展性問題,而不關注整體的環境因素,對模型定量的研究更少。我國在進行土地規劃研究時對制度的研究相對較少,更多的注重技術性研究;同時,我國有獨立的土地利用規劃體系,相關的評價研究也很多,研究發現評價目標主要集中于對規劃實施前的方案和實施過程中的規劃實施,而對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的整體評價研究相對較少,還沒有形成系統全面的評價模式。在我國首次進行空間吻合度研究的是在2005年,利用GIS工具對天津市的土地用地規劃進行對比評價。這幾年逐漸由多篇學術性論文發表,對空間吻合度在土地規劃方面進行了一定的研究,為后期的進一步研究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2 基于空間吻合性的土地利用總規劃實施的評價方法
對土地利用總規劃實施進行評價,通常采用的評價方法有四種,其中包括:德爾菲法法、主成分分析法、模糊綜合評判法、層次分析法。在實際評價中,只運用一種評價方法是不能實現權重評定,達不到評價標準[2]。而基于空間吻合性的土地利用總規劃實施的評價是對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的過程和結果進行當年的評價,評價本身具有一定的空間性和過程性。在對規劃執行過程中進行空間吻合性評價是對土地利用空間的變化與前期目標的吻合性進行評價,而規劃執行結果的吻合性評價是指對土地目前的利用情況與規劃進行對比評價,是一種宏觀性的考察方案。
土地利用總規劃實施的空間吻合性評價是指對土地變化地類的數量和空間變化進行吻合程度考察,要求在總量和空間位置上都符合規劃目標,才能屬于空間吻合[3]。該種評價標準對規劃實施的速度不進行評價,只考察實施結果的總體用地狀況是否滿足規劃方案。但是,由于評價角度不同,最終的土地總規劃實施的空間吻合性的評價結果也不相同。如在規劃方案中曾將一塊地規劃作耕地,但是實際實施時,這塊地被用作園地,那么這塊用地在評價時就不符合空間吻合性。但是,基于功能性考慮,兩種用地模式都屬于農業用地,從這個層面考慮又屬于空間吻合[4],因此,在進行實際空間吻合評價時,需要對土地的地類圖斑、功能區、區域性三個層面進行全面的分析。利用數學模型對土地規劃實施的空間吻合性評價進行分析如下。
將空間吻合性設為P,規劃執行過程的空間吻合性為P1,規劃結果的空間吻合性為P2,土地現有面積為X,原定規劃面積為G,不符合規劃要求的土地面積為C,沒有執行規劃方案的土地面積為NC,從三個層面對土地規劃空間吻合性進行分析,地類圖斑層面用b代表,種類為i;功能區層面用g代表,種類為j;區域層面用q代表,建立數學模型。其中規劃方案執行和評價間的時間分別為T1和T2。
對規劃執行過程的地類圖斑層面進行空間吻合性分析,數學公式為:
公式反應的是,在規劃執行過程,地類圖斑的土地規劃實施的空間吻合度為P1bi,i是土地類型,其中C1bwi是T1、T2時間段內,該類型的土地執行規劃后,不符合空間吻合性的圖斑面積(hm2),G1bi是i類土地的總規劃面積(hm2)。
對規劃執行過程的功能區層面進行空間吻合性分析,數學公式與上面運用的公式基本相同,而對于區域層面的空間吻合度進行數學分析時,數學公式為:
公式中n代表了土地類型總數,G是研究區域的總規劃面積(hm2)。
從公式中發現,在進行規劃執行過程空間吻合性評價時,評價的標準是看地塊是否按照規劃方案進行,所以,只有三個層面都符合1的標準才能屬于滿足土地利用總規劃實施的空間吻合性評價[5]。在規劃執行結果的評價標準是判斷當前的土地現狀是否與規劃方案吻合,由于實施的不斷進行,土地規劃的空間吻合度會越來越高,因此,吻合程度評價是逐級進行的,對規劃執行結果的吻合度評價標準分為五級。第一級說明規劃結果與規劃目標完全相同,屬于理想狀態。實際中規劃實施一定會與規劃目標存在一定的偏差,因此,根據吻合度的不同進行遞進式分級,級數越高,標準越嚴格[6]。endprint
在進行土地規劃空間性評價時,需要采用一定的科技手段將土地的空間狀況勘測出來,因此,采用的是GIS空間疊加技術。此技術可以將現實土地狀況與規劃中的土地狀況進行疊加對比,實現對比效果,進而直觀的了解土地利用總規劃的空間吻合性評價[7]。GIS空間疊加技術可以對用地規模和用地范圍是實際情況反映出來,分析用地吻合度差的原因,進行整改,從而提升年度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空間吻合情況,實現土地利用總規劃的空間吻合度評價。
3 基于空間吻合性的土地利用總規劃實施的評價應用
以某一地區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為例,進行空間吻合性評價。該地區屬于城市發展中階段,城市啟動了很多土地施工項目,防止土地在建設過程中發生耕地資源大量被破壞,建筑用地面積擴充過快的現象發生,對土地規劃執行過程進行一定的監督是十分必要的。對該地區的土地資源數據進行調查,調查發現該地區的地類圖斑數量為45 000,包括旱地、水田、村落、道路、河水等多種用地,但土地的分部較分散,利用分散化較嚴重。將土地根據農用地和建筑用地進行整體的數量統計發現,農用地面積為99 654.32 hm2,建筑用地面積為41 235.14 hm2,土地總面積為187 502.63 hm2。耕地是農用地的主要應用方式,占農用地總面積的85.36%,而在建設用地中,城鄉建設用地占總建設用地的92.36%。對當前該地區的用地狀況與前一年的土地狀況通過軟件進行對比,比較中發現在地類出現的變化主要是農用地改變成其他用地,從斑塊層面上看是將耕地轉為村民居住點的面積最多,其次的是城鎮建設用地,如道路的修建等。對該地區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的執行過程進行空間吻合性評價。評價結果顯示,耕地等農用地的地類圖斑的空間吻合度小于1,而其他的地類空間吻合度為1。對空間吻合度小于1的地類圖斑進行分析,產生此現象可能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可能是由于土地利用規劃實施中進行的臨時用地調整,這種情況在進行整體用地空間吻合性評價時,評價結果與規劃方案中的結果是吻合的。第二個原因,可能出現了違法用地的現象,土地利用沒有合法的用地手續,沒有符合規劃方案的要求,如有發現應嚴肅處理,要求對已用地進行整改調理,實現土地現狀與規劃目標統一。對執行結果進行空間吻合性評價,評價發現該地區的地類圖斑的空間吻合程度差距很大,耕地的空間吻合度最大,為0.95左右,而林地的空間吻合度最小,數值為0。由此可以看出,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初步階段,實施效果與規劃目標差距很大,特別是林地、農民居住點等,在后期的土地規劃實施中應加強規劃管理,逐步提高土地規劃的空間吻合程度。
在未來10年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的方案制定中,制定目標是建設用地新增3 205 hm2,占用耕地為1 536 hm2,對耕地進行土地補充,補充數為1 845 hm2。通過科技軟件的輔助,將規劃施工農用地轉變為建設用地和其他用地轉變為農用地的空間分布圖詳細的進行描繪,針對地區的地質地理特征完成圖例利用筒體規劃目標,實現土地最大資源利用化。
4 結語
對于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的空間吻合性評價是通過優化生產力布局來實現土地資源的高效、持續的利用,土地規劃實施階段是進行土地規劃的關鍵部分。相關政策要求,實施土地規劃建設時需要對建設用地進行空間管理,需要充分發揮土地的結構利用程度,實現對施工用地的空間管控,因此,對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進行空間吻合性評價具有實際應用意義。
參考文獻
[1]高奇,師學義,王子凌等.基于PSR-FUZZY模型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評價研究[J].江西農業大學學報,2013,(5):427-432.
[2]李宏,鄧紅蒂,王恒.土地利用規劃實施評估制度設計構想[J].國土資源科技管理,2013,(3):127-131.
[3]孫平芬.中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評價研究綜述[J].老區建設,2013,18(4):21-25.
[4]洪武揚,李飛雪,李滿春等.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定位評估研究——以江蘇省常州市新北區為例[J].資源科學,2013,(4):2075-2081.
[5]洪武揚,劉永學,李滿春等.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評估方法研究[J].國土資源科技管理,2013,(3):68-73.
[6]曲長祥,劉瑩,蘇志國.基于DPSIR模型的土地利用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研究[J].東北農業大學學報,2014,(4):122-128.
[7]王艷.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評價[J].吉林農業,2014,(3):10.
[8]項曉敏.基于PSR模型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評價研究[J].江西農業學報,2014,(7):118-123,127.
[9]李蔓,李相一,邢世和等.福建省土地利用規劃學科發展報告[J].海峽科學,2014,(4):8-15.
[10]孫江鋒,孟福軍,劉明遠等.基于蒼穹平臺的縣鄉級土地利用規劃數據庫規劃圖層處理——以鶴壁市淇濱區為例[J].農學學報,2014,(8):99-102,124.
(責任編輯:趙中正)endprint
在進行土地規劃空間性評價時,需要采用一定的科技手段將土地的空間狀況勘測出來,因此,采用的是GIS空間疊加技術。此技術可以將現實土地狀況與規劃中的土地狀況進行疊加對比,實現對比效果,進而直觀的了解土地利用總規劃的空間吻合性評價[7]。GIS空間疊加技術可以對用地規模和用地范圍是實際情況反映出來,分析用地吻合度差的原因,進行整改,從而提升年度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空間吻合情況,實現土地利用總規劃的空間吻合度評價。
3 基于空間吻合性的土地利用總規劃實施的評價應用
以某一地區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為例,進行空間吻合性評價。該地區屬于城市發展中階段,城市啟動了很多土地施工項目,防止土地在建設過程中發生耕地資源大量被破壞,建筑用地面積擴充過快的現象發生,對土地規劃執行過程進行一定的監督是十分必要的。對該地區的土地資源數據進行調查,調查發現該地區的地類圖斑數量為45 000,包括旱地、水田、村落、道路、河水等多種用地,但土地的分部較分散,利用分散化較嚴重。將土地根據農用地和建筑用地進行整體的數量統計發現,農用地面積為99 654.32 hm2,建筑用地面積為41 235.14 hm2,土地總面積為187 502.63 hm2。耕地是農用地的主要應用方式,占農用地總面積的85.36%,而在建設用地中,城鄉建設用地占總建設用地的92.36%。對當前該地區的用地狀況與前一年的土地狀況通過軟件進行對比,比較中發現在地類出現的變化主要是農用地改變成其他用地,從斑塊層面上看是將耕地轉為村民居住點的面積最多,其次的是城鎮建設用地,如道路的修建等。對該地區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的執行過程進行空間吻合性評價。評價結果顯示,耕地等農用地的地類圖斑的空間吻合度小于1,而其他的地類空間吻合度為1。對空間吻合度小于1的地類圖斑進行分析,產生此現象可能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可能是由于土地利用規劃實施中進行的臨時用地調整,這種情況在進行整體用地空間吻合性評價時,評價結果與規劃方案中的結果是吻合的。第二個原因,可能出現了違法用地的現象,土地利用沒有合法的用地手續,沒有符合規劃方案的要求,如有發現應嚴肅處理,要求對已用地進行整改調理,實現土地現狀與規劃目標統一。對執行結果進行空間吻合性評價,評價發現該地區的地類圖斑的空間吻合程度差距很大,耕地的空間吻合度最大,為0.95左右,而林地的空間吻合度最小,數值為0。由此可以看出,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初步階段,實施效果與規劃目標差距很大,特別是林地、農民居住點等,在后期的土地規劃實施中應加強規劃管理,逐步提高土地規劃的空間吻合程度。
在未來10年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的方案制定中,制定目標是建設用地新增3 205 hm2,占用耕地為1 536 hm2,對耕地進行土地補充,補充數為1 845 hm2。通過科技軟件的輔助,將規劃施工農用地轉變為建設用地和其他用地轉變為農用地的空間分布圖詳細的進行描繪,針對地區的地質地理特征完成圖例利用筒體規劃目標,實現土地最大資源利用化。
4 結語
對于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的空間吻合性評價是通過優化生產力布局來實現土地資源的高效、持續的利用,土地規劃實施階段是進行土地規劃的關鍵部分。相關政策要求,實施土地規劃建設時需要對建設用地進行空間管理,需要充分發揮土地的結構利用程度,實現對施工用地的空間管控,因此,對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進行空間吻合性評價具有實際應用意義。
參考文獻
[1]高奇,師學義,王子凌等.基于PSR-FUZZY模型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評價研究[J].江西農業大學學報,2013,(5):427-432.
[2]李宏,鄧紅蒂,王恒.土地利用規劃實施評估制度設計構想[J].國土資源科技管理,2013,(3):127-131.
[3]孫平芬.中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評價研究綜述[J].老區建設,2013,18(4):21-25.
[4]洪武揚,李飛雪,李滿春等.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定位評估研究——以江蘇省常州市新北區為例[J].資源科學,2013,(4):2075-2081.
[5]洪武揚,劉永學,李滿春等.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評估方法研究[J].國土資源科技管理,2013,(3):68-73.
[6]曲長祥,劉瑩,蘇志國.基于DPSIR模型的土地利用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研究[J].東北農業大學學報,2014,(4):122-128.
[7]王艷.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評價[J].吉林農業,2014,(3):10.
[8]項曉敏.基于PSR模型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評價研究[J].江西農業學報,2014,(7):118-123,127.
[9]李蔓,李相一,邢世和等.福建省土地利用規劃學科發展報告[J].海峽科學,2014,(4):8-15.
[10]孫江鋒,孟福軍,劉明遠等.基于蒼穹平臺的縣鄉級土地利用規劃數據庫規劃圖層處理——以鶴壁市淇濱區為例[J].農學學報,2014,(8):99-102,124.
(責任編輯:趙中正)endprint
在進行土地規劃空間性評價時,需要采用一定的科技手段將土地的空間狀況勘測出來,因此,采用的是GIS空間疊加技術。此技術可以將現實土地狀況與規劃中的土地狀況進行疊加對比,實現對比效果,進而直觀的了解土地利用總規劃的空間吻合性評價[7]。GIS空間疊加技術可以對用地規模和用地范圍是實際情況反映出來,分析用地吻合度差的原因,進行整改,從而提升年度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空間吻合情況,實現土地利用總規劃的空間吻合度評價。
3 基于空間吻合性的土地利用總規劃實施的評價應用
以某一地區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為例,進行空間吻合性評價。該地區屬于城市發展中階段,城市啟動了很多土地施工項目,防止土地在建設過程中發生耕地資源大量被破壞,建筑用地面積擴充過快的現象發生,對土地規劃執行過程進行一定的監督是十分必要的。對該地區的土地資源數據進行調查,調查發現該地區的地類圖斑數量為45 000,包括旱地、水田、村落、道路、河水等多種用地,但土地的分部較分散,利用分散化較嚴重。將土地根據農用地和建筑用地進行整體的數量統計發現,農用地面積為99 654.32 hm2,建筑用地面積為41 235.14 hm2,土地總面積為187 502.63 hm2。耕地是農用地的主要應用方式,占農用地總面積的85.36%,而在建設用地中,城鄉建設用地占總建設用地的92.36%。對當前該地區的用地狀況與前一年的土地狀況通過軟件進行對比,比較中發現在地類出現的變化主要是農用地改變成其他用地,從斑塊層面上看是將耕地轉為村民居住點的面積最多,其次的是城鎮建設用地,如道路的修建等。對該地區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的執行過程進行空間吻合性評價。評價結果顯示,耕地等農用地的地類圖斑的空間吻合度小于1,而其他的地類空間吻合度為1。對空間吻合度小于1的地類圖斑進行分析,產生此現象可能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可能是由于土地利用規劃實施中進行的臨時用地調整,這種情況在進行整體用地空間吻合性評價時,評價結果與規劃方案中的結果是吻合的。第二個原因,可能出現了違法用地的現象,土地利用沒有合法的用地手續,沒有符合規劃方案的要求,如有發現應嚴肅處理,要求對已用地進行整改調理,實現土地現狀與規劃目標統一。對執行結果進行空間吻合性評價,評價發現該地區的地類圖斑的空間吻合程度差距很大,耕地的空間吻合度最大,為0.95左右,而林地的空間吻合度最小,數值為0。由此可以看出,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初步階段,實施效果與規劃目標差距很大,特別是林地、農民居住點等,在后期的土地規劃實施中應加強規劃管理,逐步提高土地規劃的空間吻合程度。
在未來10年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的方案制定中,制定目標是建設用地新增3 205 hm2,占用耕地為1 536 hm2,對耕地進行土地補充,補充數為1 845 hm2。通過科技軟件的輔助,將規劃施工農用地轉變為建設用地和其他用地轉變為農用地的空間分布圖詳細的進行描繪,針對地區的地質地理特征完成圖例利用筒體規劃目標,實現土地最大資源利用化。
4 結語
對于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的空間吻合性評價是通過優化生產力布局來實現土地資源的高效、持續的利用,土地規劃實施階段是進行土地規劃的關鍵部分。相關政策要求,實施土地規劃建設時需要對建設用地進行空間管理,需要充分發揮土地的結構利用程度,實現對施工用地的空間管控,因此,對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進行空間吻合性評價具有實際應用意義。
參考文獻
[1]高奇,師學義,王子凌等.基于PSR-FUZZY模型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評價研究[J].江西農業大學學報,2013,(5):427-432.
[2]李宏,鄧紅蒂,王恒.土地利用規劃實施評估制度設計構想[J].國土資源科技管理,2013,(3):127-131.
[3]孫平芬.中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評價研究綜述[J].老區建設,2013,18(4):21-25.
[4]洪武揚,李飛雪,李滿春等.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定位評估研究——以江蘇省常州市新北區為例[J].資源科學,2013,(4):2075-2081.
[5]洪武揚,劉永學,李滿春等.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評估方法研究[J].國土資源科技管理,2013,(3):68-73.
[6]曲長祥,劉瑩,蘇志國.基于DPSIR模型的土地利用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研究[J].東北農業大學學報,2014,(4):122-128.
[7]王艷.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評價[J].吉林農業,2014,(3):10.
[8]項曉敏.基于PSR模型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評價研究[J].江西農業學報,2014,(7):118-123,127.
[9]李蔓,李相一,邢世和等.福建省土地利用規劃學科發展報告[J].海峽科學,2014,(4):8-15.
[10]孫江鋒,孟福軍,劉明遠等.基于蒼穹平臺的縣鄉級土地利用規劃數據庫規劃圖層處理——以鶴壁市淇濱區為例[J].農學學報,2014,(8):99-102,124.
(責任編輯:趙中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