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仕澄
摘 要:本文基于筆者多年從事國土地籍測量的相關工作經驗,以某城鎮地籍數字測量為研究背景,探討了平面控制測量的技術思路方法,包括如何進行GPS靜態數據處理及平差精度分析等。
關鍵詞:GPS 地籍測量 平差精度 分析
中圖分類號:P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05(a)-0042-02
1 任務概述
1.1 測繪區范圍
測繪區分為新測區與補測區,新測區域包括:嘉陵江西南(江南辦事處和七里辦事處),共計18.0 km2。修補測區域包括:嘉陵江東北(保寧辦事處的古城區)9.0 km2。
1.2 測繪內容
調查內容主要包括:控制測量、地形圖測繪、權屬調(核)查、地籍圖測繪、土地利用現狀調查、數據入庫等內容。控制測量工作:包括測區踏勘、已有控制測量資料收集和分析、控制測量方案設計、加密控制網布設、圖根控制測量及控制測量資料整理工作。地形圖測繪工作:對于新測區采用全解析(即全野外數字化)方法測制地形圖;對于修補測區采用全解析方法對發生變化的地物進行測繪,確保新測區域、修補測區域地形圖現勢性相一致。
(1)新測區域。
無地形圖區域,則開展全要素地形圖測繪,權屬調(核)查后開展界址點測繪,確保其數學精度完全滿足地籍權屬調查界址點的精度要求。
(2)修補測區域。
本項目補測區域內已有2007年完成的地籍測量成果資料,整個測區內有部分2007—2013年測制的宗地圖成果,供修補測使用。修補測區域地形圖的數學精度應與已有地形圖的精度相一致,新老地物之間空間關系合理。
2 平面控制測量
該項目分數字化實測、數字化修補測兩種情況。以上兩種情況的地籍測量工作流程都是一致的,需完成基礎控制網測量、圖根控制測量、數字化采集碎部數據、地籍要素采集等工作。基礎控制測量是以規劃局提供的已有GPS三、四等控制測量成果為基礎,加密控制網布設為GPS E級網,滿足地籍測量圖根控制加密要求。控制網布設遵循從整體到局部、從高級到低級的布網原則。
本項目平面控制網布網等級設計為:GPS四等網→GPS E級網→GPS-RTK圖根控制(見圖1)。
圖1
2.1 GPS E級控制點選點與埋石要求
GPS控制點的點位選取,與以往的控制點的點位選取方法不完全一致,GPS控制點原則上不要求相鄰點位之間需要通視,但是對地籍測量而言,考慮到進行地籍測量時全站儀對控制點的使用要求,在選點時盡量做到至少應該保證在一個控制點上應該能與另一個控制點之間相互通視。對于地籍測量滿足圖根加密需要的基礎控制測量GPS點的選埋,還應根據具體情況做出具體的要求。
GPS E級控制點的標石規格按照《城市測量規范》中的有關要求執行,實地選埋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點位盡量選在交通便利、便于作業觀測和穩固、易于長期保存的地方,并應考慮能方便其它測量手段利用。點位應選在基礎穩定,并易于長期保存的地點。(2)點位周圍應視野開闊、便于安全操作。點位應遠離高大建筑物,遠離大片平靜水面,避開大面積幕墻玻璃的反射和折射,以降低多路徑效應對GPS衛星信號的影響。(3)點位應遠離高壓線、大功率無線電發射源或強烈干擾衛星信號的裝置。點位距大功率無線電發射源(如電視臺、微波站等)的距離不應小于400 m;距220 kV以上電力線的距離不應小50 m。(4)GPS網設計時應注意最簡異步環或附合路線的邊數應不大于10條。(5)與已知高等級控制點的聯測數不小于4點,測區外圍四周均勻分布。(6)充分利用符合要求的已有控制點。(7)網平均邊長200~500 m。(8)實地點號標繪時須注意維護城市景觀,不得隨意在明顯的公共建筑、標志性建筑等處用油漆涂繪。
2.2 GPS E級控制網外業數據獲取
GPS E級控制網外業觀測時,應該首先編寫外業調度表,明確每一個測量員的任務,嚴格按照調度表中規定的任務進行測量,同時要遵守以下要求:
(1)外業GPS觀測采用中海達V8 GNSS雙頻接收機,接收機應在檢定有效期內,并提交檢定合格的儀器檢定資料。(2)GPS觀測采用網觀測模式,應滿足下列要求:衛星高度截止角15°,同時觀測有效衛星數≥4顆,觀測時段數≥1.6,時段長度40 min,采樣間隔/s 5-15,觀測時,應視衛星信號情況、點位環境和基線長度等因素的影響,必要時適當延長觀測時間。(3)觀測過程中,人員應盡量不靠近天線,且不要在天線附近走動和使用對講機,使用對講機應離天線10 m以上;雷雨天氣應停止觀測,關閉儀器。(4)正確量取并記錄天線高,并要求測前、測后量取兩次,兩次量取差值不超過 3 mm的前提下,取其平均值為天線高,否則應重新設站觀測。
2.3 GPS靜態數據的處理
(1)新建項目。
靜態數據處理使用的是中海達HDS2003后處理軟件,在進行數據解算之前,首先要新建一個項目,確定好項目的名稱。對項目的細節的項目單位、施工單位、負責人、測量員、計算員等細節進行設置。對控制網等級進行設置,本項目控制網的等級為E級,規范依據是《全球定位系統(GPS)測量規范》2009版。然后對坐標系進行設置,設置坐標系的原橢球為WGS84坐標系橢球,目標橢球為國家54坐標系橢球。地圖投影選擇高斯3度帶投影,中央子午線輸入105度,同時對新建坐標系進行命名。
(2)靜態基線解算。
GPS觀測原始數據的記錄、存貯及格式轉換,須嚴格保證數據的正確與可靠。然后采用嚴密、可靠的GPS基線處理軟件解算和檢核GPS基線向量。
首先導入外業靜態觀測數據,對每個數據文件分別輸入點名和儀器高度,不得有一點多名或多點同名現象出現,軟件內儀器高的設置要與外業采集模式一致(正高或斜高),然后對所有基線進行處理。軟件對基線處理完后在計算區對話框里顯示基線的精度,若有不合格的則顯示出不合格基線的條數,在主界面的網圖里,算合的基線顯示為黑色,不合的基線顯示為灰色。在主界面的列表區,顯示所有基線的觀測時間、長度、精度等信息,若有不合的基線則在前面顯示紅色的嘆號,Ratio值小于3,整數解誤差過大達到厘米級或更大,是基線不合的主要原因。同一時段的基線刪除率不宜大于10%。(注意測站二次上站率)
(3)GPS網平差計算。
在進行網平差之前,對網圖的連通性進行檢查,保證網圖完全連通后再進行網平差。如果網圖沒有連通就開始進行網平差,將出現網平差無法收斂的情況,對于網圖沒有連通,要逐步檢查,先檢查網圖是否被分割成幾部分,是否有孤立的測站點或基線,若有則必須刪除孤點或分塊進行平差。再檢查是否有關鍵基線沒有解算成功或被禁止參與網平差,若有則必須進行重新處理,甚至重測。再次,檢查網圖中是否有一站多名的現象,在網圖上的反應就是統一測站點上在非常接近的位置有另一個測站點,這兩點由于是同一點在不同時段觀測的,故他們之間不構成任何基線,使網圖不連續,解決方法是在觀測數據屬性中將錯誤的站名修改正確。
2.4 平差精度分析
等級控制網平差計算完成后,應進行控制網精度評定、統計計算,精度統計包括以下內容:
(1)控制網中同級相鄰點間最小、最大距離如表1,滿足E級網最小距離大于150米,最大距離小于1200 m的要求。
(2)最大非同步觀測基線向量邊獨立閉合環或附合路線邊數如表2,滿足小于10條的要求。
(3)獨立基線構成的獨立環坐標分量閉合差和全長閉合差及限差如表3和表4,滿足限差的要求。
3 結論
GPS技術的迅速發展,給測繪工作帶來了革命性變化,也對城鎮地籍測量工作,特別是控制測量工作帶來巨大的影響。通過平差精度分析,證明了基于GPS技術的城鎮地籍測量精度達到了E級控制網的精度要求。
參考文獻
[1] 詹長根.地籍測量學[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1.
[2] 金逸民.地籍測量與國外地籍測量發展現狀[J].北京測繪,2009,10:15-19.
[3] 李國偉.GPS在土地測繪中的應用及前景[J].中國土地科學,2005,19(4):7-10.
[4] 徐紹銼.GPS定位技術在地籍測量中的應用[J].中國土地科學,2007,9:39-43.endprint
摘 要:本文基于筆者多年從事國土地籍測量的相關工作經驗,以某城鎮地籍數字測量為研究背景,探討了平面控制測量的技術思路方法,包括如何進行GPS靜態數據處理及平差精度分析等。
關鍵詞:GPS 地籍測量 平差精度 分析
中圖分類號:P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05(a)-0042-02
1 任務概述
1.1 測繪區范圍
測繪區分為新測區與補測區,新測區域包括:嘉陵江西南(江南辦事處和七里辦事處),共計18.0 km2。修補測區域包括:嘉陵江東北(保寧辦事處的古城區)9.0 km2。
1.2 測繪內容
調查內容主要包括:控制測量、地形圖測繪、權屬調(核)查、地籍圖測繪、土地利用現狀調查、數據入庫等內容。控制測量工作:包括測區踏勘、已有控制測量資料收集和分析、控制測量方案設計、加密控制網布設、圖根控制測量及控制測量資料整理工作。地形圖測繪工作:對于新測區采用全解析(即全野外數字化)方法測制地形圖;對于修補測區采用全解析方法對發生變化的地物進行測繪,確保新測區域、修補測區域地形圖現勢性相一致。
(1)新測區域。
無地形圖區域,則開展全要素地形圖測繪,權屬調(核)查后開展界址點測繪,確保其數學精度完全滿足地籍權屬調查界址點的精度要求。
(2)修補測區域。
本項目補測區域內已有2007年完成的地籍測量成果資料,整個測區內有部分2007—2013年測制的宗地圖成果,供修補測使用。修補測區域地形圖的數學精度應與已有地形圖的精度相一致,新老地物之間空間關系合理。
2 平面控制測量
該項目分數字化實測、數字化修補測兩種情況。以上兩種情況的地籍測量工作流程都是一致的,需完成基礎控制網測量、圖根控制測量、數字化采集碎部數據、地籍要素采集等工作。基礎控制測量是以規劃局提供的已有GPS三、四等控制測量成果為基礎,加密控制網布設為GPS E級網,滿足地籍測量圖根控制加密要求。控制網布設遵循從整體到局部、從高級到低級的布網原則。
本項目平面控制網布網等級設計為:GPS四等網→GPS E級網→GPS-RTK圖根控制(見圖1)。
圖1
2.1 GPS E級控制點選點與埋石要求
GPS控制點的點位選取,與以往的控制點的點位選取方法不完全一致,GPS控制點原則上不要求相鄰點位之間需要通視,但是對地籍測量而言,考慮到進行地籍測量時全站儀對控制點的使用要求,在選點時盡量做到至少應該保證在一個控制點上應該能與另一個控制點之間相互通視。對于地籍測量滿足圖根加密需要的基礎控制測量GPS點的選埋,還應根據具體情況做出具體的要求。
GPS E級控制點的標石規格按照《城市測量規范》中的有關要求執行,實地選埋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點位盡量選在交通便利、便于作業觀測和穩固、易于長期保存的地方,并應考慮能方便其它測量手段利用。點位應選在基礎穩定,并易于長期保存的地點。(2)點位周圍應視野開闊、便于安全操作。點位應遠離高大建筑物,遠離大片平靜水面,避開大面積幕墻玻璃的反射和折射,以降低多路徑效應對GPS衛星信號的影響。(3)點位應遠離高壓線、大功率無線電發射源或強烈干擾衛星信號的裝置。點位距大功率無線電發射源(如電視臺、微波站等)的距離不應小于400 m;距220 kV以上電力線的距離不應小50 m。(4)GPS網設計時應注意最簡異步環或附合路線的邊數應不大于10條。(5)與已知高等級控制點的聯測數不小于4點,測區外圍四周均勻分布。(6)充分利用符合要求的已有控制點。(7)網平均邊長200~500 m。(8)實地點號標繪時須注意維護城市景觀,不得隨意在明顯的公共建筑、標志性建筑等處用油漆涂繪。
2.2 GPS E級控制網外業數據獲取
GPS E級控制網外業觀測時,應該首先編寫外業調度表,明確每一個測量員的任務,嚴格按照調度表中規定的任務進行測量,同時要遵守以下要求:
(1)外業GPS觀測采用中海達V8 GNSS雙頻接收機,接收機應在檢定有效期內,并提交檢定合格的儀器檢定資料。(2)GPS觀測采用網觀測模式,應滿足下列要求:衛星高度截止角15°,同時觀測有效衛星數≥4顆,觀測時段數≥1.6,時段長度40 min,采樣間隔/s 5-15,觀測時,應視衛星信號情況、點位環境和基線長度等因素的影響,必要時適當延長觀測時間。(3)觀測過程中,人員應盡量不靠近天線,且不要在天線附近走動和使用對講機,使用對講機應離天線10 m以上;雷雨天氣應停止觀測,關閉儀器。(4)正確量取并記錄天線高,并要求測前、測后量取兩次,兩次量取差值不超過 3 mm的前提下,取其平均值為天線高,否則應重新設站觀測。
2.3 GPS靜態數據的處理
(1)新建項目。
靜態數據處理使用的是中海達HDS2003后處理軟件,在進行數據解算之前,首先要新建一個項目,確定好項目的名稱。對項目的細節的項目單位、施工單位、負責人、測量員、計算員等細節進行設置。對控制網等級進行設置,本項目控制網的等級為E級,規范依據是《全球定位系統(GPS)測量規范》2009版。然后對坐標系進行設置,設置坐標系的原橢球為WGS84坐標系橢球,目標橢球為國家54坐標系橢球。地圖投影選擇高斯3度帶投影,中央子午線輸入105度,同時對新建坐標系進行命名。
(2)靜態基線解算。
GPS觀測原始數據的記錄、存貯及格式轉換,須嚴格保證數據的正確與可靠。然后采用嚴密、可靠的GPS基線處理軟件解算和檢核GPS基線向量。
首先導入外業靜態觀測數據,對每個數據文件分別輸入點名和儀器高度,不得有一點多名或多點同名現象出現,軟件內儀器高的設置要與外業采集模式一致(正高或斜高),然后對所有基線進行處理。軟件對基線處理完后在計算區對話框里顯示基線的精度,若有不合格的則顯示出不合格基線的條數,在主界面的網圖里,算合的基線顯示為黑色,不合的基線顯示為灰色。在主界面的列表區,顯示所有基線的觀測時間、長度、精度等信息,若有不合的基線則在前面顯示紅色的嘆號,Ratio值小于3,整數解誤差過大達到厘米級或更大,是基線不合的主要原因。同一時段的基線刪除率不宜大于10%。(注意測站二次上站率)
(3)GPS網平差計算。
在進行網平差之前,對網圖的連通性進行檢查,保證網圖完全連通后再進行網平差。如果網圖沒有連通就開始進行網平差,將出現網平差無法收斂的情況,對于網圖沒有連通,要逐步檢查,先檢查網圖是否被分割成幾部分,是否有孤立的測站點或基線,若有則必須刪除孤點或分塊進行平差。再檢查是否有關鍵基線沒有解算成功或被禁止參與網平差,若有則必須進行重新處理,甚至重測。再次,檢查網圖中是否有一站多名的現象,在網圖上的反應就是統一測站點上在非常接近的位置有另一個測站點,這兩點由于是同一點在不同時段觀測的,故他們之間不構成任何基線,使網圖不連續,解決方法是在觀測數據屬性中將錯誤的站名修改正確。
2.4 平差精度分析
等級控制網平差計算完成后,應進行控制網精度評定、統計計算,精度統計包括以下內容:
(1)控制網中同級相鄰點間最小、最大距離如表1,滿足E級網最小距離大于150米,最大距離小于1200 m的要求。
(2)最大非同步觀測基線向量邊獨立閉合環或附合路線邊數如表2,滿足小于10條的要求。
(3)獨立基線構成的獨立環坐標分量閉合差和全長閉合差及限差如表3和表4,滿足限差的要求。
3 結論
GPS技術的迅速發展,給測繪工作帶來了革命性變化,也對城鎮地籍測量工作,特別是控制測量工作帶來巨大的影響。通過平差精度分析,證明了基于GPS技術的城鎮地籍測量精度達到了E級控制網的精度要求。
參考文獻
[1] 詹長根.地籍測量學[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1.
[2] 金逸民.地籍測量與國外地籍測量發展現狀[J].北京測繪,2009,10:15-19.
[3] 李國偉.GPS在土地測繪中的應用及前景[J].中國土地科學,2005,19(4):7-10.
[4] 徐紹銼.GPS定位技術在地籍測量中的應用[J].中國土地科學,2007,9:39-43.endprint
摘 要:本文基于筆者多年從事國土地籍測量的相關工作經驗,以某城鎮地籍數字測量為研究背景,探討了平面控制測量的技術思路方法,包括如何進行GPS靜態數據處理及平差精度分析等。
關鍵詞:GPS 地籍測量 平差精度 分析
中圖分類號:P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05(a)-0042-02
1 任務概述
1.1 測繪區范圍
測繪區分為新測區與補測區,新測區域包括:嘉陵江西南(江南辦事處和七里辦事處),共計18.0 km2。修補測區域包括:嘉陵江東北(保寧辦事處的古城區)9.0 km2。
1.2 測繪內容
調查內容主要包括:控制測量、地形圖測繪、權屬調(核)查、地籍圖測繪、土地利用現狀調查、數據入庫等內容。控制測量工作:包括測區踏勘、已有控制測量資料收集和分析、控制測量方案設計、加密控制網布設、圖根控制測量及控制測量資料整理工作。地形圖測繪工作:對于新測區采用全解析(即全野外數字化)方法測制地形圖;對于修補測區采用全解析方法對發生變化的地物進行測繪,確保新測區域、修補測區域地形圖現勢性相一致。
(1)新測區域。
無地形圖區域,則開展全要素地形圖測繪,權屬調(核)查后開展界址點測繪,確保其數學精度完全滿足地籍權屬調查界址點的精度要求。
(2)修補測區域。
本項目補測區域內已有2007年完成的地籍測量成果資料,整個測區內有部分2007—2013年測制的宗地圖成果,供修補測使用。修補測區域地形圖的數學精度應與已有地形圖的精度相一致,新老地物之間空間關系合理。
2 平面控制測量
該項目分數字化實測、數字化修補測兩種情況。以上兩種情況的地籍測量工作流程都是一致的,需完成基礎控制網測量、圖根控制測量、數字化采集碎部數據、地籍要素采集等工作。基礎控制測量是以規劃局提供的已有GPS三、四等控制測量成果為基礎,加密控制網布設為GPS E級網,滿足地籍測量圖根控制加密要求。控制網布設遵循從整體到局部、從高級到低級的布網原則。
本項目平面控制網布網等級設計為:GPS四等網→GPS E級網→GPS-RTK圖根控制(見圖1)。
圖1
2.1 GPS E級控制點選點與埋石要求
GPS控制點的點位選取,與以往的控制點的點位選取方法不完全一致,GPS控制點原則上不要求相鄰點位之間需要通視,但是對地籍測量而言,考慮到進行地籍測量時全站儀對控制點的使用要求,在選點時盡量做到至少應該保證在一個控制點上應該能與另一個控制點之間相互通視。對于地籍測量滿足圖根加密需要的基礎控制測量GPS點的選埋,還應根據具體情況做出具體的要求。
GPS E級控制點的標石規格按照《城市測量規范》中的有關要求執行,實地選埋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點位盡量選在交通便利、便于作業觀測和穩固、易于長期保存的地方,并應考慮能方便其它測量手段利用。點位應選在基礎穩定,并易于長期保存的地點。(2)點位周圍應視野開闊、便于安全操作。點位應遠離高大建筑物,遠離大片平靜水面,避開大面積幕墻玻璃的反射和折射,以降低多路徑效應對GPS衛星信號的影響。(3)點位應遠離高壓線、大功率無線電發射源或強烈干擾衛星信號的裝置。點位距大功率無線電發射源(如電視臺、微波站等)的距離不應小于400 m;距220 kV以上電力線的距離不應小50 m。(4)GPS網設計時應注意最簡異步環或附合路線的邊數應不大于10條。(5)與已知高等級控制點的聯測數不小于4點,測區外圍四周均勻分布。(6)充分利用符合要求的已有控制點。(7)網平均邊長200~500 m。(8)實地點號標繪時須注意維護城市景觀,不得隨意在明顯的公共建筑、標志性建筑等處用油漆涂繪。
2.2 GPS E級控制網外業數據獲取
GPS E級控制網外業觀測時,應該首先編寫外業調度表,明確每一個測量員的任務,嚴格按照調度表中規定的任務進行測量,同時要遵守以下要求:
(1)外業GPS觀測采用中海達V8 GNSS雙頻接收機,接收機應在檢定有效期內,并提交檢定合格的儀器檢定資料。(2)GPS觀測采用網觀測模式,應滿足下列要求:衛星高度截止角15°,同時觀測有效衛星數≥4顆,觀測時段數≥1.6,時段長度40 min,采樣間隔/s 5-15,觀測時,應視衛星信號情況、點位環境和基線長度等因素的影響,必要時適當延長觀測時間。(3)觀測過程中,人員應盡量不靠近天線,且不要在天線附近走動和使用對講機,使用對講機應離天線10 m以上;雷雨天氣應停止觀測,關閉儀器。(4)正確量取并記錄天線高,并要求測前、測后量取兩次,兩次量取差值不超過 3 mm的前提下,取其平均值為天線高,否則應重新設站觀測。
2.3 GPS靜態數據的處理
(1)新建項目。
靜態數據處理使用的是中海達HDS2003后處理軟件,在進行數據解算之前,首先要新建一個項目,確定好項目的名稱。對項目的細節的項目單位、施工單位、負責人、測量員、計算員等細節進行設置。對控制網等級進行設置,本項目控制網的等級為E級,規范依據是《全球定位系統(GPS)測量規范》2009版。然后對坐標系進行設置,設置坐標系的原橢球為WGS84坐標系橢球,目標橢球為國家54坐標系橢球。地圖投影選擇高斯3度帶投影,中央子午線輸入105度,同時對新建坐標系進行命名。
(2)靜態基線解算。
GPS觀測原始數據的記錄、存貯及格式轉換,須嚴格保證數據的正確與可靠。然后采用嚴密、可靠的GPS基線處理軟件解算和檢核GPS基線向量。
首先導入外業靜態觀測數據,對每個數據文件分別輸入點名和儀器高度,不得有一點多名或多點同名現象出現,軟件內儀器高的設置要與外業采集模式一致(正高或斜高),然后對所有基線進行處理。軟件對基線處理完后在計算區對話框里顯示基線的精度,若有不合格的則顯示出不合格基線的條數,在主界面的網圖里,算合的基線顯示為黑色,不合的基線顯示為灰色。在主界面的列表區,顯示所有基線的觀測時間、長度、精度等信息,若有不合的基線則在前面顯示紅色的嘆號,Ratio值小于3,整數解誤差過大達到厘米級或更大,是基線不合的主要原因。同一時段的基線刪除率不宜大于10%。(注意測站二次上站率)
(3)GPS網平差計算。
在進行網平差之前,對網圖的連通性進行檢查,保證網圖完全連通后再進行網平差。如果網圖沒有連通就開始進行網平差,將出現網平差無法收斂的情況,對于網圖沒有連通,要逐步檢查,先檢查網圖是否被分割成幾部分,是否有孤立的測站點或基線,若有則必須刪除孤點或分塊進行平差。再檢查是否有關鍵基線沒有解算成功或被禁止參與網平差,若有則必須進行重新處理,甚至重測。再次,檢查網圖中是否有一站多名的現象,在網圖上的反應就是統一測站點上在非常接近的位置有另一個測站點,這兩點由于是同一點在不同時段觀測的,故他們之間不構成任何基線,使網圖不連續,解決方法是在觀測數據屬性中將錯誤的站名修改正確。
2.4 平差精度分析
等級控制網平差計算完成后,應進行控制網精度評定、統計計算,精度統計包括以下內容:
(1)控制網中同級相鄰點間最小、最大距離如表1,滿足E級網最小距離大于150米,最大距離小于1200 m的要求。
(2)最大非同步觀測基線向量邊獨立閉合環或附合路線邊數如表2,滿足小于10條的要求。
(3)獨立基線構成的獨立環坐標分量閉合差和全長閉合差及限差如表3和表4,滿足限差的要求。
3 結論
GPS技術的迅速發展,給測繪工作帶來了革命性變化,也對城鎮地籍測量工作,特別是控制測量工作帶來巨大的影響。通過平差精度分析,證明了基于GPS技術的城鎮地籍測量精度達到了E級控制網的精度要求。
參考文獻
[1] 詹長根.地籍測量學[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1.
[2] 金逸民.地籍測量與國外地籍測量發展現狀[J].北京測繪,2009,10:15-19.
[3] 李國偉.GPS在土地測繪中的應用及前景[J].中國土地科學,2005,19(4):7-10.
[4] 徐紹銼.GPS定位技術在地籍測量中的應用[J].中國土地科學,2007,9:39-4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