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成行
摘 要:基于袁店一井煤礦1004工作面風巷的具體地質條件,通過理論分析及現場經驗,提出了專門針對1004風巷的錨網索聯合支護技術,并對支護效果進行現場監測,實現了巷道順利掘進及有效支護,且減少了材料的消耗,取得了較好的技術及經濟效益。
關鍵詞:巷道支護 錨索參數 礦壓
中圖分類號:TE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05(a)-0094-02
1 工程地質概述
1004工作面所處煤層較穩定,煤層厚度2.86~3.27 m,平均3.0 m。煤層傾角近水平。煤層直接底板為黑色砂質泥巖,厚度為5.1 m,上部含較多植物跟部化石,下部含羊齒等植物化石、夾煤線。老底為褐灰色中粒砂巖(S9)厚8.8 m,以石英、長石為主,含暗黑色礦物和黑色泥巖包裹體,鈣質膠結,間夾0.1 m菱鐵質泥巖。再向下為石炭系太原群上部巖層,主要為砂巖、砂質泥巖、石灰巖及薄煤層。所要掘進的1004風巷總長度約為1000 m,巷道設計寬度為4000 mm,高度為2700 mm,呈矩形斷面,總斷面面積為10.8 m2。
2 錨索參數取值研究
2.1 錨索間排距
通過試驗錨具效率系數應滿足:
(1)
由式(1)得鋼絞線與錨具組裝件在靜載作用下的抗拉強度應滿足:
(2)
式中:為鋼絞線協同作用系數,在此取0.99。
綜合考慮上述因素和現場實測資料,實際工程中錨索抗拉強度Fms應滿足:
(3)
式中:為工程條件影響系數,取值0.90。從而得出錨索的破斷力應滿足:
(4)
直徑為15.24 mm和17.8 mm鋼絞線的按國標GB/T5224-2003的要求取值分別為260 kN和353 kN,從而得出兩種錨索破斷力分別為220 kN和299 kN。
普氏理論方法是我國計算巷道松動壓力普遍采用的方法。根據普氏理論有:
(5)
(6)
式中:b0為冒落拱最大高度,m;a1為冒落拱最大跨度的一半,m;a為巷道寬度的一半,m;H為巷道高度,m;f為圍巖堅固性系數,根據袁店一礦1004工作面實際地質資料,確定f值取0.9;為圍巖內摩擦角,取30°。
普氏拱軸線方程[2]為:
(7)
通過積分求得巷道頂板的冒落拱面積:
m2 (8)
從而冒落拱巖體載荷:
kN/m
直徑為17.8 mm錨索沿巷道頂板每米承受載荷見表1,表中“—”表示直徑17.8 mm錨索沿巷道頂板每米承受載荷小于冒落拱巖體載荷。
由表1可知,B、D、E三種方案富余承載空間很大,錨索存在很大浪費。因此較優的方案為A、C和F,其中A方案錨索布置在巷道中部,沿巷道走向錨索預應力擴散較好,但沿巷道橫向預應力作用范圍有限;F方案沿巷道橫向錨索預應力擴散較好,但沿巷道走向預應力作用范圍有限,而C方案,預應力沿巷道橫向相互疊加,與錨桿預應力相互作用,形成網絡骨架結構,并在巷道走向方向預應力擴散較好。因此,錨索直徑為17.8 mm時,合理的錨索布置為每排兩根,排距為1.8 m。
2.2 錨索長度
確定錨索長度及位置時主要應考慮載荷高度和穩定巖層的賦存情況,載荷高度根據冒落拱高度進行計算,則錨索長度:
2+3.95+0.2 +0.25=6.4 m (9)
式中:Lm為錨索總長度,m;La為錨索超出冒落拱長度,2 m;Lb為冒落拱高度,3.95 m;Lc為錨索托盤及索具的厚度,取0.2 m;Ld為需要外露的張拉長度,取0.25 m。為確保安全,在此確定錨索長度為6.5 m。
3 支護方案的確定
根據以上理論分析,并結合現場經驗,得出1004風巷如下初步支護方案:
頂部網片采用菱形金屬網,采用10#鐵絲機械編制,網孔50×50 mm,幫部采用1×50 m礦用高強護幫塑網;錨桿選用Ф20×2000 mm等強樹脂錨桿,M型錨桿托盤140×140×8 mm;頂部M型鋼帶長4500 mm,幫部使用梯子梁,長1878 mm,978 mm,每排布置兩根,壓茬連接;頂部錨索選用Φ17.8×6500 mm,錨索托盤300×300×14 mm,選用Z2550、K2550型樹脂錨固劑。
頂板布置5根錨桿,間排距為900×900 mm,兩幫各4根錨桿,間排距800×900 mm,使用兩根Z2550樹脂錨固劑,錨索間排距為2000×1800 mm,每根錨索用一根K2550和兩根Z2550樹脂藥卷,沿巷道中頂向左、右各偏1000布置一列。錨桿預緊力矩不小于200 Nm,錨索預緊力應不小于150 kN。
4 現場實測
為了掌握1004風巷巷掘進期間在支護方案下的巷道圍巖變形規律,并驗證錨桿支護初始設計的合理性[3],在巷道掘進段布置兩個監測站,間隔100 m,開始每天檢測次,一周后每兩天檢測一次,檢測60天。
從圖2可以看出,隨著掘進工作面的不斷推進,兩幫及頂底板移近量在觀測初期變化較快,20 d左右時兩幫位移變化開始減小,到50 d時趨于穩定,頂底板位移變化到21 d時開始減小,45 d之后漸漸趨于穩定。到60 d時頂底板移近量達到180 mm,兩幫移近量約為190 mm左右。在檢測初期,頂底板移近速率逐漸變大,到第10 d左右達到最大,之后逐漸變小。兩幫移近速率波動不大,呈逐步減小趨勢。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通過對錨索的專門設計可以很好的控制圍巖的變形情況,無論是頂底板還是左右兩幫的移近量都在可控范圍之內,從而說明此支護參數合理可用,起到了參數優化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喻波.壓力拱理論及隧道埋深劃分方法研究[M].中國鐵道出版社,2008.
[2] 陳光炎,陸士良.中國煤礦巷道圍巖控制[M].徐州: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1999:138-140.
[3] 張濤,劉劍友,陳道志.厚表土層薄基巖條件下回采巷道支護研究[J].煤炭工程,2012:74-7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