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立國 錢洪泳
摘 要:本文分析了船舶失事勢船員常見的不良心理狀況,介紹了可導致人保持正常心理的幾種激勵理論,并提出了解決船員心理問題的具體辦法。
關鍵詞:心理需要 安全管理 激勵理論 工作滿足
中圖分類號:X9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02(c)-0154-02
根據海事資料,100起船舶事故分析中,竟有38屬于各種思想原因造成駕駛人員情緒低落而導致的海損事故。在駕船航行的操作中,人的心理因素直接影響者著船舶的營運安全。我國著名船長貝漢廷說過這樣一句話:“多大的風浪也不會讓萬噸輪船沉沒,只有船本身的損壞才會沉船。而也只有不懂大海的船長才會把船搞壞,把船搞沉。”寥寥數語就指出了人——海員在船舶營運安全中的作用。
1 不利于航行安全的幾種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作為人的因素中重要的一個環節,其在船舶安全營運中的作用也就不言自明。然而,究竟是船員的哪些心理狀態常引起人為的失誤呢?筆者查看了一些海損、海事案例,總結了船舶失事時船員的以下幾種不良心理狀態。
(1)驕傲自滿。
聞名于世的“泰坦尼克”號,采用雙層底,整體船體分為16個防水區。并擁有當時最先進的航海設備,導致了全體船員的驕傲自滿情緒,他們躊躇滿志,想當英雄,過于自信,甚至放棄了瞭望,在冰山出沒的地帶仍全速航行,該慢不慢,盲目追越,導致事故的發生。
(2)麻痹、僥幸。
船員在船上的工作單調而又重復,茫茫的大海,總不能在我值班時出事呢!少數船員抱有這種麻痹大意僥幸的心理值班,沒有高度的警惕,為船舶安全的一大隱患;另外,有時船員想準點到達目的港,準時完成任務或想趕在暴風雨或潮汐之前通過水域,雖知可能發生不良后果,但還是懷著僥幸心理有意識地加快速度,從而導致海事。
(3)緊張、害怕。
這種心理狀態發生在新船員身上。新船員由于航海技術知識和經驗不足或對自己的工作缺乏自信,遇到突然發生的意外險情時,容易出現緊張害怕心理。稍發現異常就自我驚憂,焦躁不安、驚慌失措。一些經歷過海事的海員在值班時會憂心忡忡,心有余悸,唯恐再次發生事故。從而失去了自信,自我估價變低,導致在行動上言不由衷,優柔寡斷,手足無措,以至坐失良機,釀成海損事故。
(4)在航行中,海員不可避免的會遇到一些不如己愿的人或事,有些海員性格急躁、容易沖動,這樣,就會影響情緒,把安全丟在腦后,產生對抗報復的心理,導致海事的發生。
(5)疲勞、厭倦、煩悶、抑郁。
心理疲勞與身體疲勞是相輔相成的,航海職業與其他職業不同,船員一年四季都以大海打交道,他們的工作時間是一日兩次,每次四小時,間隔8小時的值班制度。由于工作環境特殊、生活枯燥、空間狹隘、信息閉塞,并且可能會遇到大風浪,還要經受惡劣環境的挑戰。船只經常航行于全國各地,停泊于不同的港口,由于社會環境和文化語言不同,存在著溝通障礙,再加上西方國家物質和精神方面的各種誘惑和干擾,都會引起船員的不良情緒,不利于航行安全。
(6)思家盼歸。
遠航歸來的船員,免不了思家心切,尤其是越接近港口,越感到心神不安。有時,盡管已接到預報得知有大風或大霧,海員也想盡早趕回原籍港,不愿在外港多停泊;為了能趕上回家的車、船班期、飛機航次,不少海員不顧具體情況,不考慮天氣因素,強行加快船速,為海損、海難埋下了隱患和禍根。
2 船員的心理需要
船員產生這些不利于航行安全的心理因素并不是偶然的,心理學家研究證實,是人們內心一些未滿足的需要而導致了心理問題,然而,人的需要有哪些呢?早在四十年代,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和行為學家馬斯羅就提出了需要層次理論的概念。他認為人的需要是由從低到高不同層次的需要構成,逐級而上。這五種需要依次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見表1
下面,就船員工作的具體環境,談談船員的五種心理需要。
(1)生理需要:包括吃、穿、住、睡、性等,尤其是對性的需要,因不能得到滿足而顯得很強烈,大多數船員處于青年或中年階段,對性的需要強烈,實驗證明,剛下船的船員荷爾蒙含量比同齡的人高出很多,分析原因,主要就是他們長期受到性壓抑所造成的。
(2)安全需要:是指人們保護自己生命的本能,謀求身體,精神乃至社會壞境安全的愿望,是比較低級的心理需要。
(3)社交需要:是指喜歡與人交往,多交朋友,渴望興奮的事情,趕時髦。對船員而言,由于長期處在單調的生活環境中,他們的這種需要很強烈。船員由于經常脫離了往日的生活圈和熟悉的環境,長期不能和親朋好友相處,因此和正常人相比,他們從心理上更渴求與別人親近,交談,以彌補心理上由于環境因素造成的孤獨感,因此,他們需要外部的世界,需要親友的關懷,需要和別人交流。
(4)尊重的需要:指渴望得到承認和尊重。
(5)自我實現的需要:指不斷充實和完善自己。
船員普遍具有以上五種心理需要,因此,要解決船員存在的心理問題,就必須從人的需要出發,才能激發船員與船或公司共命運的認同感,在工作和生活中體現自我實現的價值。
3 激勵理論
激勵就是激發人的動機,引發人的行為。激發人的安全動機就能引發人的安全行為。因為激勵的基礎就是人的需要。行為科學終于安全關系密切的激勵理論有以下幾種。
(1)X理論——Y理論。
是美國麥格雷戈在1960年提出。他將傳統的對人的看法和管理方法稱為X理論:天性好逸惡勞,盡可能逃避工作;以自我為中心,對組織需要漠不關心;缺乏進取,怕負責任,反對改革。他提出的Y理論正好相反,認為:人并非天生厭惡工作,能自我指揮和自我控制,外部懲罰和威脅不能促使人努力。兩種理論實踐證明,各有利弊,但都有參考價值。目前多采用綜合X理論和Y理論而成的權變理論,即在管理中采用強硬與溫和相結合,分權與集權相結合,自主與控制相結合的管理模式。endprint
(2)雙因素理論。
雙因素理論即“保健因素——激勵因素理論”,由美國的赫茨伯格于1959年提出。他通過1844個案例的分析,發現職工的不滿意都在工作環境或工作關系方面,為此采取“保健措施”消除工作的不滿。他又通過1753個案例的分析,發現使職工感到滿意的因素是屬于工作本身或工作內容方面的,于是將其列為激勵因素,見表2。保健因素雖然不能激發職工的積極性,但因消除了不滿意,能減少以情緒波動導致的人為失誤。激勵因素則強調了工作本身的激勵作用和精神需要對物質需要的調節作用。兩者都利用安全行為的發生。
保健因素與激勵因素見表2。
(3)公平理論。
公平理論是美國心理學家亞當斯于1967年提出的激勵理論。該理論認為,人的工作動機不僅受到絕對利益的影響,還受到相對利益的影響。即一個人不僅看到自己的實際利益,還會將其與其他人的收益作比較,當兩者相當或合理時,則認為是正常和公平的,因而心情舒暢的進行工作,要不則會產生不公平感,甚至產生對抗情緒,影響安全工作。
4 安全管理辦法
根據上述激勵理論,結合船員的具體工作,我覺得以下幾種安全管理辦法對海員心理素質的提高應有促進作用,望船務公司和管理人員作以參考。
(1)平時嚴格要求,按照ISM規則進行管理。
(2)因材施教,不斷對船員進行安全教育和健康教育。
(3)改善船員的工作環境和生活環境,豐富船員的業余生活。
(4)對船員工資進行改革,逐步與世界接軌。
(5)解決船員的后顧之憂(家屬和子女問題)
(6)管理人員應對自己的下屬船員“察言觀色”對有心理問題的船員及時進行關心、勸慰、說服。
(7)借鑒國外的先進“手段”,比如韓國海洋大學的教育模式,“馬士基”的科學管理手段,美國航運允許女性加盟等。
管理的方法很多,在運用適應靈活掌握。但管理辦法的宗旨必須使船員能享受到工作滿足的成功感。所謂工作滿足,是由個人認為其應得的收獲與其工作量的差距來決定的,差距越小,越有工作滿足感。
歷史在前進,社會在發展,祖國的航運事業也在蓬勃發展,一流的航運事業需要一流的海員,一流的海員需要具備一流的心理素質,我們迫切需要一流的管理。endprint
(2)雙因素理論。
雙因素理論即“保健因素——激勵因素理論”,由美國的赫茨伯格于1959年提出。他通過1844個案例的分析,發現職工的不滿意都在工作環境或工作關系方面,為此采取“保健措施”消除工作的不滿。他又通過1753個案例的分析,發現使職工感到滿意的因素是屬于工作本身或工作內容方面的,于是將其列為激勵因素,見表2。保健因素雖然不能激發職工的積極性,但因消除了不滿意,能減少以情緒波動導致的人為失誤。激勵因素則強調了工作本身的激勵作用和精神需要對物質需要的調節作用。兩者都利用安全行為的發生。
保健因素與激勵因素見表2。
(3)公平理論。
公平理論是美國心理學家亞當斯于1967年提出的激勵理論。該理論認為,人的工作動機不僅受到絕對利益的影響,還受到相對利益的影響。即一個人不僅看到自己的實際利益,還會將其與其他人的收益作比較,當兩者相當或合理時,則認為是正常和公平的,因而心情舒暢的進行工作,要不則會產生不公平感,甚至產生對抗情緒,影響安全工作。
4 安全管理辦法
根據上述激勵理論,結合船員的具體工作,我覺得以下幾種安全管理辦法對海員心理素質的提高應有促進作用,望船務公司和管理人員作以參考。
(1)平時嚴格要求,按照ISM規則進行管理。
(2)因材施教,不斷對船員進行安全教育和健康教育。
(3)改善船員的工作環境和生活環境,豐富船員的業余生活。
(4)對船員工資進行改革,逐步與世界接軌。
(5)解決船員的后顧之憂(家屬和子女問題)
(6)管理人員應對自己的下屬船員“察言觀色”對有心理問題的船員及時進行關心、勸慰、說服。
(7)借鑒國外的先進“手段”,比如韓國海洋大學的教育模式,“馬士基”的科學管理手段,美國航運允許女性加盟等。
管理的方法很多,在運用適應靈活掌握。但管理辦法的宗旨必須使船員能享受到工作滿足的成功感。所謂工作滿足,是由個人認為其應得的收獲與其工作量的差距來決定的,差距越小,越有工作滿足感。
歷史在前進,社會在發展,祖國的航運事業也在蓬勃發展,一流的航運事業需要一流的海員,一流的海員需要具備一流的心理素質,我們迫切需要一流的管理。endprint
(2)雙因素理論。
雙因素理論即“保健因素——激勵因素理論”,由美國的赫茨伯格于1959年提出。他通過1844個案例的分析,發現職工的不滿意都在工作環境或工作關系方面,為此采取“保健措施”消除工作的不滿。他又通過1753個案例的分析,發現使職工感到滿意的因素是屬于工作本身或工作內容方面的,于是將其列為激勵因素,見表2。保健因素雖然不能激發職工的積極性,但因消除了不滿意,能減少以情緒波動導致的人為失誤。激勵因素則強調了工作本身的激勵作用和精神需要對物質需要的調節作用。兩者都利用安全行為的發生。
保健因素與激勵因素見表2。
(3)公平理論。
公平理論是美國心理學家亞當斯于1967年提出的激勵理論。該理論認為,人的工作動機不僅受到絕對利益的影響,還受到相對利益的影響。即一個人不僅看到自己的實際利益,還會將其與其他人的收益作比較,當兩者相當或合理時,則認為是正常和公平的,因而心情舒暢的進行工作,要不則會產生不公平感,甚至產生對抗情緒,影響安全工作。
4 安全管理辦法
根據上述激勵理論,結合船員的具體工作,我覺得以下幾種安全管理辦法對海員心理素質的提高應有促進作用,望船務公司和管理人員作以參考。
(1)平時嚴格要求,按照ISM規則進行管理。
(2)因材施教,不斷對船員進行安全教育和健康教育。
(3)改善船員的工作環境和生活環境,豐富船員的業余生活。
(4)對船員工資進行改革,逐步與世界接軌。
(5)解決船員的后顧之憂(家屬和子女問題)
(6)管理人員應對自己的下屬船員“察言觀色”對有心理問題的船員及時進行關心、勸慰、說服。
(7)借鑒國外的先進“手段”,比如韓國海洋大學的教育模式,“馬士基”的科學管理手段,美國航運允許女性加盟等。
管理的方法很多,在運用適應靈活掌握。但管理辦法的宗旨必須使船員能享受到工作滿足的成功感。所謂工作滿足,是由個人認為其應得的收獲與其工作量的差距來決定的,差距越小,越有工作滿足感。
歷史在前進,社會在發展,祖國的航運事業也在蓬勃發展,一流的航運事業需要一流的海員,一流的海員需要具備一流的心理素質,我們迫切需要一流的管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