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磊+谷雨++王勇
摘 要:智能建筑近年來在我國發展速度很快,但已建成的智能建筑大部分運行不正常,造成巨大的投資浪費。本文通過分析我國智能建筑建設中存在的問題,提出科學發展我國智能建筑的若干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智能建筑 建筑設計規范 對策
中圖分類號:TU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05(c)-0068-02
《智能建筑設計標準》(GB/T50314-2006)中,對智能建筑的定義為“以建筑物為平臺,兼備信息設施系統、信息化應用系統、建筑設備管理系統、公共安全系統等,集結構、系統、服務、管理及其優化組合為一體,向人們提供安全、高效、便捷、節能、環保、健康的建筑環境”。[1]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智能建筑”大量出現在我國已建和在建的建筑中。以京津冀地區為例,智能建筑占到新建高層建筑的25%左右。智能建筑應為居住人群提供安全、舒適、便利和節能的環境,但是根據有關資料顯示,在我國已建的智能建筑中,運行不正常的竟然占七成以上。這些問題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應該怎樣處理,是工程建設者必須面對的問題。
1 智能建筑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1.1 智能建筑智能化集成存在的問題
智能建筑多包含HVAC系統、電梯控制、消防、出入控制系統等多種系統和設備,這些系統和設備通常來自各個不同的供應商,他們僅僅關注自己的設備的應用,并不顧及他們的設備和系統與其它子系統的互聯。為了實現多種不同系統間的通信和互動使得設施管理人員不得不操作多個系統界面,設備的管理不能發揮最大的效應。另外,這些子系統的封閉特性也大大限制了在系統擴建和改造時對產品的選擇性。這種限制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設備選型受到很大限制,不能根據性能和價格隨意選擇產品和供應商,系統部署后,維修配件供應得不到保障,后期設備維護費用高,對產品和供應商存在很大的依賴型。
(2)用戶必須面對不同的用戶界面來管理不同的子系統,大大降低了生產率,同時大幅度提高了管理人員的學習負擔。
(3)各個子系統間不支持互動,增加了操作復雜性。一個典型的例子是火災自動報警系統和HVAC系統之間的互動。當火災自動報警系統探測到火警時,需要改變風門的位置、關掉風扇或加快風扇的速度來消除煙霧,這就需要系統互動的支持。
1.2 智能建筑減災設計存在的問題
(1)防災減災內容設計不完全。
火災和防盜是目前智能建筑防災減災設計主要考慮的內容,并有相應的火災報警和綜合保安系統。隨著科技的進步,防雷接地設計、綠色智能建筑等方面也逐步推廣應用,但是在目前智能建筑設計中針對突發性災害及隱患的安全管理系統并不完善。
(2)多系統聯動關系不清。
在目前的智能建筑集成設計時對于減災管理的設計方面考慮不全面。例如,智能建筑中如果火災和停電同時發生時,按照常規的設計,發生火災時為了人員安全,門要迅速打開;而停電時為防止失竊門禁系統要求處于關閉狀態。如果在集成系統中沒有進行綜合減災管理的設計或是在設計時考慮不周全,將嚴重威脅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
1.3 施工圖設計不深入
智能建筑不能正常投入運行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電氣施工圖設計的不深入以及設計圖紙與建筑物系統及產品的不協調。智能建筑中采用的辦公、通信、樓宇自動化系統大多是目前世界上比較先進的技術,如果設計單位不能完全熟悉采用的系統將影響施工圖的設計,并影響后續的施工。而國內外對于消防自動化系統(SAS)的設計要求不同及設計圖與系統產品之間的緊密聯系,又導致設計圖、產品的反復更改,這就造成了很多智能建筑在建成后不能正常的運行,沒有達到預期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
1.4 產品質量及后續服務的問題
智能建筑所選用的系統及產品的質量,以及售后服務等也是影響其正常運行的原因之一。在建設時,選用的產品質量不過關或者是“耐久性”不強,都會造成運行中設備的不正常工作,不能充分發揮其經濟效益。例如:如果樓宇自動化系統(BAS)運行不正常,往往導致自動控制不能正常投入運行,無法實現工況自動轉換但是顯示部分一般都能保證正常運行。由于不直接影響工作,就無法引起業主的高度重視。
當前我國在智能建筑中所選用的樓宇自動化系統(BAS)基本都是從國外引進的,從系統軟件到產品的原配件都是成套供應的,質量上可以得到保證。但是在安裝調試結束后,相關技術人員就已完成使命,當系統或產品在運行過程中發生問題后,與他們聯系起來比較困難,或者是工期較滿沒有時間過來維修,或者是服務費用過高令人難以接受,這就給系統的正常運行造成了嚴重的影響。近年來,隨著服務意識的增強及代理加盟商的介入,相關系統的正常投運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1.5 施工力量薄弱
施工單位技術人員對系統及產品的了解熟悉程度和接受過的相關培訓,對系統及產品在安裝過程中和投入使用后的正常運行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智能化系統是科技含量較高的事物,而我國當前的建筑施工隊伍素質普遍不高,缺乏經過正規訓練有經驗的施工人員和管理人員,在設計施工圖的深化、布線的合理性、接線的正確與否等方面存在一些問題。如果不能保證施工的質量,再完美的系統、再過硬的質量也沒有辦法是建筑真正的“智能”起來。
2 解決智能建筑當前存在問題的方法
2.1 加強智能建筑防災減災管理設計
智能建筑防災減災管理設計從理論上講是一個系統工程,又是一個聯動過程。它應該以建筑為平臺、基礎,包括結構、系統、服務和管理的整個過程。
(1)結構:從建筑結構開始,有建筑抗震設計、防雷設計、防火設計及消防安全通道設計等。
(2)系統:從智能化系統設計上,有火災報警系統、綜合保安系統設計等;機房防雷接地系統、不間斷供電系統、突發事故的應急指揮系統等。endprint
(3)服務:從服務方面講,包括提供安全、舒適、便捷和實用辦公、生活、居住環境,提供各類信息服務、生活服務、咨詢服務,提供突發事件救助服務等。
(4)管理:包括建筑的使用、維修管理,系統使用維護管理,服務、設施和人員管理,防災、抗災、減災管理以及突發事件應急救助等。
智能建筑的防災建筑設計是智能建筑設計的及基本內容,其設計的效果決定了系統集成的效果,也是綜合優化應用各種資源,實現多系統有效聯動、信息資源共享,實現多系統結合1+1>2目的的核心內容。
2.2 建立高素質的智能建筑設計隊伍
智能化系統設置,實質上是整個建筑設計工作的一部分,應服從于建筑設計并服務于建筑物整體。在設計過程中,應由建筑專業牽頭,統籌考慮并協調統一各專業之間的關系。因此,在相關專業的人才培養上,有條件的設計單位應整合專業設置,建立起一支能有效結合應用自動控制、通信、計算機、建筑設備的人才隊伍,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而不是長期把智能化系統設計委托給國外設計單位或系統集成商。對于獨立于建筑設計單位之外的系統集成商,除服從于主體設計單位外,其設計成果還應納入建筑設計單位的質量管理體系。
2.3 制定相關標準、規范并嚴格執行
在建筑智能化過程中,應該盡快建立并逐步完善全國統一的建筑智能化系統工程設計和施工標準、規程、規范等,使生產實踐有章可循。設計規范在設計中起到法律的作用,國家制定的設計規范實際上就是建設單位與設計單位必須遵守的法規。2000年建設部頒布執行了《智能建筑設計標準》,并于2006年進行修訂,這對于規范我國智能建筑的設計、施工意義重大。《智能建筑設計標準》(GB/T50314—2006)制定之后,如何在生產實踐中有效的執行也是需要引起相關部門重視的,如果執行不徹底或者陽奉陰違、干脆不執行也是沒有意義的。
2.4 加快智能建筑專門管理人才的培養
智能建筑是高科技事物,不僅對設計人員、施工人員有較高的專業知識要求,同時對物業管理人員的專業知識要求也非常高。智能系統的前沿設計,包括其集成范圍、內容、深度等,是與物業管理水平有緊密聯系的。因此,作為系統設計的重要參與者,掌握一定的專業知識,對智能建筑的應用有深入了解,能給設計提出深入合理要求及建議,是物業管理人員的新的職責。
目前,全國各高等院校還沒有專門的智能建筑專業,智能建筑專門管理人才的培訓只能通過專門的培訓機構。物業管理部門應采取各種培訓手段,使物業管理人員盡快掌握智能建筑的基礎知識,即計算機技術、現代控制技術、通訊技術及機電設備的運行知識。
2.5 加強管理,規范市場行為
一些國家、行業或地方沒有現行規范或標準,需要參照有關國際標準或技術規范的,系統集成商應主動報送建設主管部門審查,獲得批準后才能付諸實施。另一方面,必須從行政上和技術上對智能建筑的市場和質量進行有效的監督和管理。對于建筑設計單位,則應將智能建筑設計與施工納入質量監督體系,對設計階段、施工階段、系統運行管理階段均應實施監督。工程完成后還應按有關的質量評定標準和驗收標準進行評定和驗收。
3 結論
科技的飛速發展,IT業的變革,物聯網巨大的產業規模及發展速度,都將對建筑業的發展帶來新的技術及思維的革新。作為未來建筑物的發展方向,智能建筑在向人們提供安全、高效、便捷、節能、環保、健康的建筑環境過程中,面臨的問題和解決的辦法,都是值得廣大科技工作者和工程技術人員深入思考的問題。只有規范市場,制定標準,加強設計,培養人才,才是解決智能建筑正常運行問題的方法。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GB/T50314-2006.智能建筑設計標準[S].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
[2] 蔡軍,馮楊,李君毅.淺析智能建筑在我國發展中存在的問題[J].科技論壇,2010(2).
[3] 李堅.談我國智能建筑發展的有關問題及對策[J].經營之道,2007(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