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妍靜
摘 要:藝術已經成為現代生活的一部分,面對很多的美術作品,人們都希望自己的審美和鑒賞水平能盡快地提高,但往往不知從何做起。在今后的美術鑒賞中如果能注意到以下幾點,積少成多,循序漸進,將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鍵詞:美術教學 鑒賞能力 審美活動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05(a)-0205-02
新世紀對人的培養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為此,世界各國也都在積極加大教育改革力度,制定新的改革策略,探索新的教育方法與途徑。在美術教學中加強對學生的美術欣賞能力的培養一直是美術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對學生實施美育的重要內容。在美術教學中實施審美教育,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是美術教師的教學宗旨和教學目標。審美教育是通過美的感知、美的鑒賞、美的創造,培養學生熱愛生活、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美術教師一方面應注重培養學生的美術技巧和創新思維;另一方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應注意到學生的鑒賞能力正是其審美能力強弱的體現。
1 注意的穩定性
任何美術作品的客觀效果都是由創作者和欣賞者這兩方面發揮能動作用的結果,法國著名雕塑家羅丹說過:“所謂人師,就是這樣的人,他們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別人見過的東西,在別人司空見慣的東西上能夠發現出美來”當然,藝術家就是善于利用各種特定的藝術形式來展現客觀世界,同時也通過作品向欣賞者傳遞某種信息和思想,因此,只要欣賞者能夠真正的用心去感受一個作品就肯定能和創作者產生一定的共鳴。當我們面對美術作品時(如一座雕塑或一幅繪畫等),欣賞者必須發揮“注意的作用,就是在欣賞美術作品時欣賞者一要注意把感受、思考、聯想、想象等心理活動指向并集中于某一特定的作品,有時還需要保持相當長的時間,才會在欣賞中逐漸得到較為深刻完整的認識,因為畫面中的每一處細節都是畫家經過深思熟慮、精心安排的,都在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2 教會學生領悟美術作品的文化情境
任何的美術作品都是在特定的文化環境中產生的,同時美術作品也是依附于特定的文化而存在的,因為美術的創作者在創作的時候肯定會受到文化和環境的影響。這就要求在學習美術作品欣賞時不能單純的學習技巧和方法,還要將自己置身于作品的創作文化環境中區感受作品。學生要想更客觀、更全面的了解作品就必須要了解作用的創作環境和歷史背景。例如:凡高的《播種者》就有必要介紹有關凡高生平的一些故事,有利于學生更好的理解畫面的意思,欣賞蘇聯雅布隆斯卡婭的《糧食》時,學生就應該知道當時蘇聯經過戰后洗禮,人們高漲的勞動熱情和嶄新的生活風貌。
藝術來源于生活是所有人都懂得的道理,很多的著名作品的創作題材也是來源于生活。因此在美術欣賞教學中一定要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式,將課堂教學和課余教學相結合,將校內活動和校外活動相結合,不斷的引導學生融入社會和生活,因為生活才是最好的老師,使學生的視野更加的開闊。
3 面對美術作品時,要展開聯想和想象的翅膀
只有想象力豐富的人才能真正的進行藝術的創造,因為繪畫藝術本來就是將創作者的想象進行具體呈現的過程,因此繪畫作品的欣賞者在面對一幅具有啟發性的作品時就能夠產生很多的聯想和想象,欣賞者的這些想象和聯想主要來自于對繪畫作品的感受和理解。對于繪畫作品的欣賞水平或者能力主要源于欣賞者的生活閱歷和文化素養,也就是說一個人的只有具備了豐富的生活閱歷或者良好的文化素養才能更好的感悟作品。顯而易見,美術作品首先是以特殊的感性形象作用于欣賞者的視覺器官,欣賞者一般都能夠自發地、樸素地通過感性體驗去接受作品傳達出的藝術信息。一件優秀的美術作品完成了對客觀世界的藝術化反映,把豐富的客觀內容凝縮到藝術形象中,在欣賞過程中,由于欣賞者聯想和想象的作用,通過特定的藝術形象即可以感悟和理解更為豐富的作品內涵。我國著名油畫家羅中立創作的油畫《父親》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父親》對于美術界的影響是比較大的,作品一問世就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其原因有二:一是這幅作品中包含創作者的人文主義情懷;二是作品的創造動機是出于對勞苦大眾的關注和關心,同時創作者在創作的過程中還運用了寫實主義的風格,完成了對一個飽經風霜的父親形象的刻畫,給欣賞者造成強烈的、震撼的視覺沖擊力。對作品進一步的觀察,欣賞者可以從作品中任務臉上的皺紋中以及汗水中聯想到自己的父親,聯想到他們勞碌的身影。我們還可以從他那平和善良、充滿希望的目光中想象,畫家是要把中國農民的現實寫進油畫,讓現在和將來的人們記住他們的苦難和期盼、樸實和善良。可以肯定,如果欣賞者在充分感受羅中立的“父親”這個藝術形象的特征的基礎上,正確的運用聯想和想象,回憶自己有關的生活感受,就能使這件優秀的藝術作品充分顯現出它的藝術效果,而欣賞者也能從中提高自己的美術鑒賞能力。
4 面對抽象美術作品時,要學會發現其獨特的藝術個性
繪畫藝術一直都是以多元化的方式發展的,因此到目前為止,繪畫藝術的流派以及風格就千差萬別,各種風格和流派都在蓬勃的發展。繪畫藝術一門創新的藝術,因此對于繪畫藝術的研究和探索一直沒有停止,這種創新和探索在當今表現的更加明顯,現代藝術家容易接收到各種藝術風格和藝術流派,同時他們也更具創新精神和探索精神,在不斷的探索中他們也創造出了很多獨具魅力的藝術風格和藝術作品。面對這些抽象的、前衛的現代美術作品,應該怎樣對其分析,理解其中的含義呢?黑格爾認為一件美術作品包括內在和外在兩種因素,我們在欣賞傳統的具象美術作品時,可以通過畫面中的場景、任務、色彩等元素,了解作者所想,但是在抽象的美術作品中,這些元素都表現的不明顯,主要都是由夸張、變形的想象以及點、線、面的構成,或者由色彩的轉變、韻律的變化、肌理的表現構成畫面的主要元素,欣賞者要具備一定的美術知識,了解一些現代的美術觀念,才能明白其中含義,了解作家想要表達的含義。我國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著名畫家吳冠中創作的油畫《走近荷糖》就是運用抽象的藝術語言表達具象內容的一種詩一般境界的優秀作品。作者極富激情的在畫面上運用寬闊而隨意流暢的筆觸,橫向排列出幾大色塊,幾筆暗紅色象征著荷花、淺綠色象征著荷葉、大片的黑色代表倒影、白色又仿佛是水中的天光,畫面沒有一筆具體的描繪,但遠遠看去,那些原來生冷的筆觸頓時變成了一池隨風搖曳的荷花,使人驚訝,令人贊嘆。細細品來,那不染的荷花、寂靜的池糖、和諧的色調、無不流淌出超凡脫俗的藝術信息。
學校美術教育,是通過美術活動,讓學生掌握美術知識,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進而提高學生在美術方面的能力。新課標就指出,初中的美術教學活動主要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審美觀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并不是為了教會學生美術技巧和美術理論,因此,初中的美術教學是為了培養學生對于社會的價值觀。新的教育理念的育人觀念需要我們進一步更新教學評價觀,從而更好地加強教學的實效性和促進教育功能延伸的職能性,以物之美,開啟心靈之美。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創新精神,不但要對教學方法進行創新,還要對教學思想和教學模式進行創新和摸索,以尋求更加適合現代教學的方法和模式。同時要不斷的充實自己,豐富專業知識,提升專業能力,培養專業素養,又能懂得鑒賞美和創造美的高素質的美術教師。同時,在教學中也要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欣賞能力為已任,使學生的美育能更深入的滲透到學習中。
綜上所述,欣賞教學是一個綜合性的活動,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現有的基礎,根據教學目標,找出側重點。盡管在不同的教學階段中,都有不同的目的和要求,但都應該從學生對形式的審美感知水平和對形式意味的直覺能力出發,對實際作品進行審美評價。
參考文獻
[1] 何濤.高中美術鑒賞課是當代高中生全面素質形成的重要途徑[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2(3):247.
[2] 王丹鳳.培養學生善于發現美的眼睛——不可忽缺的審美教育[J].科技致富向導,2011(6):42-43.
[3] 陳旻鸞.當代藝術導入上海市高中美術鑒賞教學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3.
[4] 尚麗雪.美術鑒賞課中學生的審美能力培養[J].科技信息,2011(10):29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