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吉安
《衢州建設志》是續修。啟動之時,筆者帶了幾個問題造訪東陽王庸華先生,并受到當地方志辦主任、主編的熱情接待。與綜合志的篇目設置一樣,專業志篇目設置是否科學合理,能否體現一方特色?直接影響志書質量。本文就此提出一些問題,旨在引起專志編寫者的重視。錯誤與不當,敬請指正。
一、科學分類和社會分工
民國時期的方志學家李泰棻說:“纂志之道固多,而門目標題則為首要”。瞿宣穎也提出一部志書的優劣,“但閱其門目,便知其有無鑒別之力”。《衢州建設志》第一輪于1992年啟動,1994年稿成、1996年8月刊出。這一部志書從資料選擇、內容編排到章節設置都作了細心考慮,能真實完整地反映衢州城市建設的基本面貌。現在又準備續修,上限定為1985年,下限延至2015年,時間跨度三十年。這三十年,衢州城市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續修志的篇目,有的需要調序,有的需要創設,有的或升格或重組,篇目設計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如何處理好科學分類和社會分工。
科學分類是按一定的原則劃分出來的學科和領域;社會分工是社會不同部門之間和部門內部的分工,也是對社會的一種科學分類。前者是個很大的概念,后者好象比較明確,兩者似包容和被包容的關系。志書要講科學分類,這是第一位的,但它離不開社會分工的具體門類,由此形成了矛盾。在編寫城市建設志中,一方面城市建設涉及城市學,城市學包括很多學科;另一方面,城市建設志又由城建部門編寫,有不少與城市學有關的職能牽涉到的部門,不屬于城建部門管轄。在篇目設計的實踐中如何處理這一矛盾?筆者的理解是:
一要凸現出社會分工。科學性與社會分工重在“科學性”,這是首要的。但城建志篇目,要從反映行業特點、風貌這一點上去考慮。說城建志是行業志也好,是專志也好,首先要看篇目設計所反映的布局是否合理,主體是否突出。特別是一、二級篇目的設計排列,至關重要。所謂“欲精志例,先求分目之允”⑴。一、二級篇目突出志書的主體內容,看得出志書的框架,勾勒出志書的藍圖。一、二級篇目集中體現這個行業或專業的鮮明特色,彰顯這個行業或專業的鮮明個性。而要對一、二級篇目的位置安排和份量設計給予充分注意的,只有從社會分工入手,才能具體體現科學分類。
二要區別社會分工和職能部門分工。社會分工不是職能部門的分工。如按職能劃分,有水利局、城建局、環保局等。現在由部門來承擔修志,積極性高,搜集資料完整,關系相對順暢。但也有這樣的問題,有的職能部門就認為什么什么不是這個部門管理的內容,不能入志。比如,有的“城市建設志”就不把城市環保、市區河道等章節放進去,認為城市環保應該放到“環境保護”由環保部門負責,河道、城市防洪堤由“水利”部門管轄,水利局編寫。顯然,這是把“城市建設志”看作是“城建局部門管理志”了。社會分工和職能分工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也不是一回事。城市建設涉及城市學,不能用社會分工或者單純的行業劃分和職能分配去規定哪些應該入志,哪些不應該入志。
三要區別“篇”和“志”的不同。綜合志如市縣志有“城鄉建設”或“城市建設”篇,內有“城鄉規劃”“市政工程”“公共事業”“園林綠化”“村鎮建設”等章。這些篇目名稱與“城市建設志”中篇目雷同。其實,同樣的篇目,在“篇”和“志”中的地位和內容是不同的。即在橫排門類、確定豎寫單元時,“志”要記述得細且深,“篇”則相對淺而簡括。另一點不同的是,“城市建設志”既然是“志”就要站在“志”的角度。所以有的城建志還設置城市建設環境、市區河道、城市環境保護等內容,而同樣這幾章內容在綜合志中,顯然分屬區域環境、水利等篇。
二、時代特性和地方特色
一個地方的城市建設怎么規劃,怎么“建”,“建”什么,體現時代特性,反映地方特色。城建志以“建”為主線,篇目設計如抓準了地方特色,也就能反映時代特征。所以,體現時代特點與抓準這一城市的特色,是一致的;時代特性和地方特色,是統一的。時代特性集中體現在地方特色上,地方特色能看出時代特點。以《蕭山建設志》為例。志書反映這座城市的建設由縣而市,由市而區,最終為杭州成為“長三角”南翼的主要中心城市發揮了獨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這既是城市特點,又體現了時代特性。志書還設了第八篇“集鎮建設”,包括“中心鎮”“東部建制鎮”“南部建制鎮”“中部建制鎮”四章,這是準確地把握了蕭山雖然是區卻有大都市的城市特點。
同樣,《義烏市城鄉建設志》也在篇目設計上抓住地方特色去體現時代特性,顯示了時代特性和地方特色的統一。眾所周知,義烏小商品市場,聞名中外,是改革開放后時代的產物;換言之,也正是小商品市場形成了義烏不同于其他城市建設的地方特色。志書篇目專設了“市場建設”一篇。分“集市”“中國小商品城”“專業市場”“農貿市場”“要素市場”六章。其中“中國小商品市場”又從第一代小商品市場開始,一直到第五代小商品市場分節記敘;“專業市場”又從眼鏡、針織、文化、化妝品、家具、家電、通信、專業街等分節記敘。志書這樣寫,既準確地把握了義烏的地情,又充分體現出它的時代特性。
衢州的地情是什么?城市特點又如何?舊志稱衢州“四通五達”,“郡城周圍平曠,中有山獨峙穹然。如龜形,府治據其上。山環水繞,實佳郡也”⑵。“諸縣之水會于城下,達于浙江,以入于海。”⑶建國以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三十年來,衢州城市變化無疑是巨大的。但具體而言,自鐵路、公路發展起來的六七十年后的今天,衢州城市這種區位優越或者說優勢,已經慢慢減弱或者失去,經濟發展漸漸滯后,城市化建設也相對落后。續修《衢州建設志》如何設計既體現時代又凸現地情的篇目?一般的“市政建設”“公用事業”“房地產”“建筑業”是人有我有的共同篇目,不可少。經過思考,應該在“舊城改造”“新區建設”上做文章,并增設“歷史文化名城創建和保護”一篇。
90年代開始,“舊城改造”“新區建設”每個城市都有,每部城建志都設此篇目,但衢州有自己的特色。衢州府城歷史悠久,保存相對完好,全國罕見。衢州城市建設舊城改造中涉及的六座城門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所以我們專設水亭門、大南門、小南門、西安門、小西門、東門篇目,并作詳敘。衢州城市的特點,與其他地級市相比,結構比較松散。作為城市中心區的老城區包括生態和水系,又是衢州特色的最主要元素。東片以行政樓為中心連帶居住區及工業區的衢江新區,已成氣候;南區與衢化片依托原衢化園區和衢州高新技術園區建設,早已具備規模;西區建設路網框架已拉開,兩邊大廈林立,公園、學校等配套設施也已經跟上。根據這種城市結構、地情特點,我們在“新區建設”篇設“南區建設”“西區建設”“衢江新區建設”“衢化區建設”“開發區建設”五章。
我們增設一篇“歷史文化名城創建和保護”。這一篇分“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文化名鎮”“歷史文化名村”三章。“歷史文化名城”一章包括孔府、家廟遺址發掘和重建。孔府與家廟是衢州城的地標建筑,是衢州城市建設中的亮點與特色。而衢州水亭門歷史街區、鐘樓歷史街區,2011年浙江大學教授曾帶團隊來調查研究過,并提出保護意見和規劃,現正著手實施。衢州的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則包括江山清湖、二十八都、龍游湖鎮、廟下、澤隨等多個,這些年來,有不少保護修繕,志書也應重點記錄。我們還在“園林山水”篇中,增設“國家休閑區”一章。2012年衢州舉全市之力,在全國率先創建“國家休閑區”。豎寫單元的章節如何設置,也已作考慮。我們設想,通過這些篇目的增設,努力去反映衢州城市建設的地方特色和時代特點。當然,結果如何,還得看志書編寫。
三、門類完備和突出主體
一部合格的志書,一般需具備門類完備、布局合理、主體突出、領屬得當等條件。城市建設志是專業志,當然應該主體突出。城市建設志涉及城市學,內容包括城市的環境、城市的建設、城市的管理等,所以又要求門類完備。筆者翻閱了一些城建志志書后,在著手設計篇目時,深感存在一個門類完備與突出主體的矛盾。
以“公用事業”一篇為例。有的城建志列“公共交通”“供水”“排水排污”“供氣”“照明”等章,有的還把“文教體衛設施”“電力設施”“郵政電信設施”幾章置于其中。有的志書在第一篇,設置了“建設環境”,有的則在第一篇增加了建置。這些篇目的增加,主要是考慮到門類完備。因為城建志是“志”,就應該有“志”的體系、“志”的范式。從志書的指導思想上去看待,這種想法很好,設置必要。但隨之而來就有一個增加是否適當、范圍是否過寬過廣的問題。
“公用事業”這個概念比較大,所指包括:①環境衛生、安全事業,如垃圾清除、污水處理、防洪、消防等;②交通運輸事業,主要是公共旅客運輸,如地下鐵道、電車公共汽車、出租汽車停車場道路、橋梁等;③自來水、電力、煤氣熱力的生產、分配和供應;④其他公共日常服務,如文化體育場所、娛樂場所、公園、房屋修繕、郵政通訊、火葬場、墓地等。如果上述所包括內容都要在城建志設章節并寫進志書,似乎過于寬廣。
筆者認為城建志的“公用事業”,應該扣住“服務面廣”“對全市所有團體、組織和居民提供服務”的基點上,是提供無償服務的,而且不是企業。所以文化體育場所、電力、郵政似乎不宜放進公用事業中。鐵路站、航運站、航空港也不宜放進。這些當然是城市建設中重要部分,體現城市功能,服務于城市生產、城市流通和居民生活的各項事業。但相對來說,作為“公用事業”的這些城市設施,還應從收費或提供無償服務程度,政府或有關部門城市財政預算等方面去考慮,面不宜過寬過廣。
至于“建設環境”或“城市環境”,應該劃分幾章,確定幾節,豎寫單元要寫到那個層面?標準應該是與城市建設緊密相關的包括自然的、經濟的、政治的、社會的那些內容。這里顯然不能像綜合志的區域環境那樣去寫,詳略取舍、內容多少完全是作為城市建設的鋪墊。有的是點到為止,不必展開;有的稍加具體,如城市的地質地貌土壤等。當然,城市建設的環境內容也可以安排在概述中去體現,這也是完全可行的。
上述理解是筆者一管之見。篇目設計中比較常見的、突出的和較有代表性的問題,還有橫排不足、分類不清、歸屬不當、用語清晰不清晰等問題,這仍然需要我們在編志實踐中去體會。
注釋:
⑴瞿宣穎在《志例叢話》。
⑵西泠印社出版社《衢州府志集成·弘治衢州府志》,2009年11月版。
⑶西泠印社出版社《衢州府志集成·嘉靖衢州府志》,2009年11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