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媛
[摘 要]《海國圖志》是清末介紹世界各地史地、技術、軍事等狀況的著名巨作。全書推動了我國洋務運動、維新運動的發展,激發了國人實行改革的思想,對鄰國日本的富強也具有重要作用。在現在來看,該書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與缺點,但在當時的歷史發展長河中,《海國圖志》毋庸置疑的是一本驚世巨著,值得我們深入研究。
[關鍵詞]《海國圖志》;影響;局限性
《海國圖志》是清代著名思想家魏源的著作之一,全書圍繞“夷”為中心,全方位介紹了世界各地的地理、歷史、技術、政治、軍事、文化、教育等各種情況。它打破了傳統的文化價值觀,摒棄了天圓地方、天朝中心、九州八荒的腐朽觀念,建立了五大洲、四大洋的全新世界史地觀念,傳播了西方先進的近代自然科學技術知識。擴展了國人的視野。是中國近代史上最重要的一部巨作。
一、《海國圖志》的基本內容
《海國圖志》主旨是“師夷長技”,所以對于西方的先進技術,凡是能搜集到的,無所不有,例如如何造洋炮洋船、如何興辦學堂、如何學習軍事科技等,書中應有盡有,并加以詳細說明。1843年初次印刷,只有五十卷,1847年至1848年期間,魏源加以增補,將書增至60卷本,到了1852年,該書擴展為百卷本。書中使用的資料大致可分為兩類:中國著作、外國著作。此外,魏源還搜集了大量奏折及一些其他資料。《海國圖志》內容豐富,大致從六個部分進行了細致論述。第一部分分為《籌海》四篇。從議守、議戰、議款三個方面,總結了鴉片戰爭失敗的經驗教訓并提出了作者對“師夷長技”的看法與見解;第二部分介紹了各國乃至世界的各種地圖,突破了腐朽傳統的“中國為天下中心”的封建落后思想;第三部分展現了世界各國的地理位置及環境、政治制度、物產資源、宗教信仰、歷史文化、風土人情、歷史沿革等,并比較了中國與西方的歷法、紀年對照通表等;第四部是有關鴉片戰爭的檔案材料及林則徐組織翻譯的國外情報資料;第五部分則是船、槍、炮等先進武器的制造樣圖、望遠鏡的制作方法、西洋技藝、及測量工具等技術;第六部分系統的介紹了地球現狀、運行規律等西方天文知識,并且宣傳了哥白尼的太陽中心學說。
二、《海國圖志》對中國的影響
《海國圖志》對中國清后期保守派提倡的洋務運動起到了直接推動作用。洋務運動自1861年底開始,1895年告終,期間,洋務派官員們就是抱著“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口號,在全國大力開展了一些列復興清王朝的運動。代表人物有李鴻章、曾國藩、左宗棠、張之洞等人。上文中提到,《海國圖志》第五部分介紹了船、槍、炮等先進武器的制造樣圖、講述了各種先進儀器的構造與工作原理,這在當時是具有重大意義的,1862年,曾國藩就命華蘅芳等人根據書中所介紹的《火輪船圖說》、《仿造戰艦儀》等文章,制造了中國第一艘火輪船“黃鵠號”。60年代開始,清政府陸陸續續開始創辦了江南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安慶內軍械所等各種近代軍事工業,這些都是汲取了西方先進的科學制造技術,從而應用于國內的子彈、火藥、炮彈等武器制造上面,一定程度上發展了我國的軍事,并促使了越來越多的西方知識傳入。
魏源在編纂《海國圖志》之時,翻譯了眾多外文文獻,從而較為詳細的介紹了哥白尼的太陽中心學說、地球運行規律等西方近代自然科學。這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國人們對西方文化的關注與學習。因而,洋務運動興起的前期,清政府正式成立了中國第一所正式的外語學校——京師同文館。學員們開始正式的、系統的、有針對的學習英文、俄文、德文,在掌握外文的前提下,翻譯出了更多西方的天文、化學、測地、物理、醫學、史地等各種自然科學知識,促進了國人們更全面的認識西方。
《海國圖志》對中國維新運動的影響也具有深刻意義。魏源在提倡“師夷長技”觀念之時,已注意到了西方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的重要作用,這為日后的維新思想提供了重大的啟發與鼓舞。維新代表人物王韜曾說:“魏源‘師長一說,實倡先聲”,鄭觀應認為“欲制西人以自強,莫如振興商務”,并且進一步指出軍事上學習西方,只是“治其標”,惟有講求西方士農工商之學,才是“固其本”。梁啟超更是提出了實行君主立憲制,這些政治上的想法帶動了思想上的改進,不得不說,這一切都歸功于魏源《海國圖志》中對世界各國政治體制的詳細闡述,使得先進知識分子們能夠在亂世中積極尋求救國救民的改革道路。
三、《海國圖志》對鄰國的影響
1851年,《海國圖志》的前60卷傳入中國的鄰國——日本,隨后,1854年,增補的百卷也出現在日本各地。在1854-1856期間,日本就出版了各種不同版本的《海國圖志》,多達21種之多,占據了當時日本出版的世界史地類圖書的一半,可見《海國圖志》在日本的關注度之大,重視度之高。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該書滿足了當時日本發展的現實需求,對當時的日本具有現實指導意義。19世紀40-50年代的日本在對世界的認識上主要歸因于蘭學在日本的盛行,日本通過與學習荷蘭文、翻譯荷蘭書籍、創辦蘭學堂等一系列措施,了解了西方主要的醫學、天文學等自然科學知識。然而《海國圖志》的傳入,使得日本人民對世界的認識有了更進一步的加深,同時彌補了他們對其他國家認識的不足。例如日本對美國一直處于被動狀態,他們不知美國的獨立戰爭,不知美國的地理位置,進而導致了最終美國打破日本的鎖國大門,使得日本受到了一些列不平等條約的限制。而自從《海國圖志》傳入日本后,書中美國部分的取材來源于美國傳教士裨治文的《美利哥合省國志略》基本滿足了當時日本社會的急迫需要。
在此基礎上,該書的傳播有助于日本加強海防,抵御了列強的侵略,在19世紀五六十年代,面對淪為半殖民地或殖民地危機的日本來說,《海國圖志》無疑挽救了這個小國的命運。自美國撬開日本國門后,英國、俄國、荷蘭相繼侵入日本,面對這一嚴峻形勢,加強海防,抵御外侵成為迫在眉睫的問題。書中《海國圖志·夷情備采》一篇對日本的海防提供了重要借鑒。
此外,書中對世界各國歷史、政治、經濟、軍事、地理、文化、風俗的介紹,從各個領域幫助日本人士增加了對世界的了解,擴大了視野。正如對《海國圖志》在日本廣泛傳播的評價:“幕府末期的日本學者文化人等,經由中國輸入的文獻所學到的西洋情形與一般近代文化,并不比經過荷蘭所學到的有何遜色。”(井上清《日本現代史》第1卷中譯本第214頁)。
四、結論
盡管《海國圖志》無論對我國還是他國,在歷史的發展上都具有一定分量的重要意義,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社會的發展,但細細研究,仍能發現其在一定的時代背景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魏源不能正確的認識到資本主義列強對中國真實的侵略性與擴張性,而是簡單地認為開放通商口,發展通商貿易,就能解決爭端,實現打開國門,邁向世界的局面;在宗教方面,其本人依舊運用封建迷信的風水理論學說解釋各別地區挖鑿運河的評說,這本身就是一種不科學的做法。關鍵一點在于:魏源在書中提及的“師夷長技以制夷”思想,雖然推動了我國近代民族資本主義以及科學認識上的進步,但他簡單地認為中國落后于西方列強僅是技不如人,而忽視了我國最根本的落后原因: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在世界知識介紹方面,由于魏源本人并沒有真正的做到走出國門,因而對于各個國家地區狀況的認識存在一定的錯誤,故而誤導了人們正確的認識世界。雖然《海國圖志》一書存在種種問題以及局限性,但魏源長期以來最大限度地利用當時所能搜集到的中西方書籍、資料,細致深入的編纂出了一本中外巨著,為當時孤陋寡聞的中國國民甚至清政府描繪出來一幅相對清晰并且完整的世界景象,從而達到了在當時看來絕對具有轟動、熱烈響應的最高水平,并且通過實例喚醒國人開眼看世界,研究世界情形,向西方學習。
參考文獻:
[1]劉蘭肖.魏源《海國圖志》的編撰特點[J].淮陰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03:359-363.
[2]王發志,劉漢東.從《海國圖志》看魏源西洋觀的局限性[J].淮北煤炭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01:92-93+141.
[3]郗玉松.《海國圖志》的重要思想及其對日本社會的影響[J].邵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4:12-15.
[4]郝明麗.《海國圖志》與西學東漸[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11:58-60.
[5]李素平.《海國圖志》和師夷之長技以制夷[J].北京印刷學院學報,2001,03:40-47.
[6]王勁.《海國圖志》與近代民主思想[J].甘肅社會科學,1994,06:75-79.
[7]盧伯煒.論《海國圖志》對中外文化交流的影響─—紀念魏源誕辰二百周年[J].蘇州大學學報,1994,03:98-102+97.
[8]吳澤,黃麗鏞.魏源《海國圖志》研究——魏源史學研究之二[J].歷史研究,1963,04:117-140.